【步步高】(福建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人民版.DOC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人民版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375069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71.99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4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人民版 福建 专用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列强 入侵 民族 危机 中国 军民 维护 国家主权 斗争
资源描述:
(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人民版,(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人民版,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内容简介:
【步步高】(福建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人民版专题概览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屈辱史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成为侵华的主力。日本侵华步伐不断加快,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探索史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创建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主旨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考纲要求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考点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背景2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4影响思维导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归纳提升列强侵华“五大趋向”思维发散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必修1)(2)经济上: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必修2)(3)学习西方内容上: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必修3)史料一(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解读史料反映了英国殖民者要求英国政府借口中国禁烟运动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本质上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史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马关条约解读史料客观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不仅进行商品输出,而且开始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发展到新阶段。史料三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解读史料从中国军队腐败、装备落后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劣势,也从侧面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史料四下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提线木偶解读“提线木偶”“中国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都表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论1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史学范式理解与认识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史论2运用通史观念识记列强侵华的影响时期侵华特征影响19世纪4060年代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英法为首,其次是俄美;侵略范围局限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上,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史论3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侵略方式及其手段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史论4图示列强侵华的主要战争及条约1 (2013北京高考)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结合四个选项内容分析,a项不符合史实;b、c、d三项分别是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d项。2 (2013新课标全国卷)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3 (2011福建高考)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如果任由鸦片泛滥,不仅中国没有可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军队,而且没有了军饷;何况白银如果散在国内民间的话,损上益下也可以,但实际上白银是流向了外国,这不是增强了盗寇的力量吗?即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了财源。所以选择d项。4 1894年11月纽约世界报谴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是()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野蛮侵略亚洲邻国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答案b解析解答时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1894年”和“日本”。联系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解答。两次世界大战时间分别是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排除c项;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排除d项。故答案选b项。5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840年初,清政府调原在广东与林则徐合作禁烟的邓廷桢为闽浙总督,并令主张严禁鸦片的刑部侍郎黄爵滋来福建合同查办,进行查禁鸦片。鸦片战争爆发后,在邓廷桢带领下,厦门军民首战告捷。南京条约中,福州、厦门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考点二义和团反帝运动1 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概况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4意义思维发散(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2)对义和团运动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否定,要辩证地看待。义和团运动一方面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质。史料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解读史料形象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史论近代中国在被侵略与反侵略过程中引发的巨变(1)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阶级结构从地主与农民的单一阶级结构变成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4)由“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期间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5)对外由原来的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1 (2011北京高考)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2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漫画所体现的含义。漫画中所谓的“野蛮”“文明”实际上表明作者对列强侵华的真实态度,即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径。故答案为b项。2 (2012海南高考)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考点是18401900年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题干提到的传言意在斥责教堂胡作非为,结合时间,可以看出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导致民众与传教矛盾激化、教案频发。所以b项正确。3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答案a解析“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说明义和团盲目排外,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没有反封建,与维新变法没有继承关系,故b、c、d三项说法不正确。4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答案a解析材料中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之民气”,它使“中国可免瓜分之局”,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力量,选择a项。5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仔细分析题干材料的内涵,抓住关键信息“民族主义”“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迁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是从反洋教开始的,后被清政府所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运动符合题意。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社会性质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变化。2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列强侵略中国新阶段的起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3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不值得肯定。错误。义和团运动从革命史的角度看,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从近代化的角度看,它的盲目排外又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4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5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爆发时期,正处于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实力增强的时期,战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外扩张的本质。2 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于()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正确。3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强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4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答案c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5 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答案c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片的寓意相吻合,故选c项。6 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9001000朝鲜与东学党起义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答案b解析观察表格,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曾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7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是c。8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以关于列强侵华特权认识的材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本题引言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薛福成对“最惠国待遇”的抨击,b项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a项排除; c项不符合引言材料所述;“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排除d。10(2013上海高考)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观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答案a解析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11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这一事件()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b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答案c解析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选择c项。12“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故中的“夸大”说法错误,由此也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正确。13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偶然与必然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材料二商务与碰撞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材料三破坏与建设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料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50字左右。(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写作思路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英国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其观点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3)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可任选一种观点,但必须有理有据)14(2013新课标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福建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 人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3750698.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