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文库网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练)第16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
【三维设计】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练)第16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练)第16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9页)
编号:9383133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05.68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扣***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练)第16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知识
识记
史论
解读
命题
热点
跟踪
演练
16
新潮
冲击
- 资源描述: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练)第16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练)第16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练,16,新潮,冲击
- 内容简介:
-
第16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易误指正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仅是一场移风易俗,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思维升华影视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2)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3)引导人们消费,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4)一些不良的信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轻巧识记1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2传播媒介的更新史论术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轻巧识记1交通与通讯的变化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易误指正唐胥铁路和京张铁路有区别。我国近代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建设完成投入营运的干线铁路,因其工程艰巨设计独特而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思维升华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的。交通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2)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业开始近代化。(3)交通工具(运输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比乡村显著。(4)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同时并存。(5)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史论术语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教你读史史料一表明辛亥革命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主题一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史料一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史料二表明通过对外交往,使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史料二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史料三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史料三从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旧的习俗。据上述史料,分析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史论形成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教你读史史料一表明民国时期女权提高,婚姻自由已成社会风气。主题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史料一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的丧葬礼仪由繁琐和铺张向简约文明转变的趋势。史料二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史料三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大公报1903年4月史料三体现了当时极端的崇洋思想倾向,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史论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主题三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教你读史史料一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史料一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中中国编辑史史料二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史料二反映了报纸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史料三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杨光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史料三革命党人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是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据以上史料,归纳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史论形成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一、近代服饰风格和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题源材料摘自2011年浙江高考t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问题设置你从上述材料中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答案提示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受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制约。归纳升华近代服饰风格和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题源材料摘自2010年山东高考t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问题设置通过上述材料,可以获取那些历史信息?答案提示传统习俗受到冲击;近代的西方文明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了新变化。归纳升华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痛苦。(2)建设性。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物、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史观分析(六) 以社会史观关注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观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都出现了新的特征,近几年高考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命题趋向,在开放课堂中,以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探究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在实际应用中,应从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分析历史规律或经济、政治史的发展。史观运用1以社会史观归纳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四个阶段: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五点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2以社会史观看待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1)社会史观强调一定时期的社会习俗是一定时期思想的体现。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一般都与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冲击有关,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2)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典题印证(2013江苏高考)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该材料指出了报纸具有较强的益智作用。故选c项。答案c五年考情统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5年14考)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年2考)大众传媒的发展(5年5考)物质生活的变化(6)社会习俗的变化(8)交通工具的进步(1)通讯工具的进步(1)大众传媒的发展(5)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例1(2012浙江高考)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1862年,中国上海。抓关键: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动,但题干材料未反映此类信息干扰选项b题干只提及一份报纸,谈不上办报事业的发展问题干扰选项c据时间信息“1862年”可知,当时国门已被打开,洋货大量涌入,中国的物质生活已经发生变化正确选项d材料无法全面体现“衣食住行的西化”干扰选项考题演练1(2014西安一模)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题提示:抓关键:“清末民初”;关键信息:“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答案:c2(2014黑龙江二模)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解题提示:抓题眼:“莫不以洋为尚”;关键信息:“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即崇洋媚外的消费观念。答案:d3(2014湛江一模)一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描述当时北京西餐馆的盛况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里醉琼林。”诗中所述情景最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后 d新中国成立后解题提示:抓题眼:北京西餐馆;关键信息:“电灯”“最有可能”,电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答案:c考点二大众传媒的发展例2(2013浙江高考)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中国近代。抓关键:时务报的发行量上升,发展迅速。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错误选项b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错误选项c时务报销量一年激增4倍左右,这反映出维新派利用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正确选项d时务报其销量最多时也仅17 000份,言其需求“极大”,夸大了影响错误选项考题演练1(2013四川高考)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解题提示:抓题眼: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关键信息:图片文字看出:该广告是民国时期胡蝶代言的力士香皂广告。答案:c2(2014韶关二模)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年份纪事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中央日报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新民日报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都客观公允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解题提示:抓题眼:民国时期各类报纸;关键信息:“新式印报机”“赤化祸害论”“县城沦陷”“抗战救亡”。答案: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选b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2.(2014嘉兴测试)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abc d解析:选c关键信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中山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正确;西餐馆是西方饮食,不符合题意;津、沪地区是开放通商口岸,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正确;是西方式的新式婚礼,排除。c项正确。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解析:选c太平天国的“蓄发令”的颁布,是汉民族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体现。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4(2014南宁测试)“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解析:选d中国最早的电视台是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所以d项在1943年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5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a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b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流行歌曲c儿童在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d人们通过电视观看定军山解析:选a本题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能力。义勇军进行曲出现在抗战时期;电视在中国出现是在1958年;东交民巷当时属于使馆界,禁止中国人入内,中国儿童不可能在那里玩耍。排除b、c、d三项,选a。6.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由此能够判断申报()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b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c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解析:选b本题考查阅读能力,材料介绍了申报的内容丰富、翔实、通俗易懂,并未涉及是否外国人创办、是否为第一份商业报纸,从其内容“风俗之变迁”“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可见并非仅仅服务于大商人、政界人士,排除a、c、d三项选择b项。7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选d本题考查问题分析。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刚引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由“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是中西文化冲突,说明西方文明受到旧势力的抵制。8(2014宁德一模)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调查表类别人数其中自主订婚人数及所占比例人数所占比例已婚者395215%已订未婚者1302015%影响表中自主订婚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传统婚姻退出历史舞台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c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d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动解析:选b本题是表格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数据的变化特点。从表格看出自主订婚的人数逐步增加,结合时间“19221923”。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表述错误,排除;国民大革命运动的时间是19241927年,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d项。故答案选b项。9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解析:选c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由材料内容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题干不能明确表现思想的解放,排除a项;b项民主革命进程在1928年前后的社会实际中没有体现;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新”。所以选c项。10下图是某收藏者收藏的一张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的结婚证书,这张结婚证书反映出当时()a社会婚姻呈现守旧特点b社会风俗呈现中西合璧趋向 c国际政治形势影响民俗d国共对峙对民俗有巨大影响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解读图片、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图中的小天使、“鸾凤和谐”等反映出当时婚俗中西合璧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两项均与图中内容无关。11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选a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对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作表面理解;由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12.(2014焦作二模)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解析:选d题目中强调精确的时间观念,a、c两项与时间关系较远,可以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办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所以选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4河北邯郸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奢则不孙(越礼),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材料二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四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消费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又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摘编自凤凰财经网(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消费观念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8分)(2)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消费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的变化。综观古今,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把握两则材料括号内的文字,找到两则材料的对比点是消费与礼制的关系即可提炼出变化;社会现实则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分析即可。第(2)问,把握关键词“国货”,结合此时中国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第(3)问,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耐用消费品热潮”“高档消费品”等可归纳变化;影响因素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分析。答案:(1)变化:由提倡等级消费到超越等级消费,由提倡节俭到追求奢华。现实: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重利奢靡的社会风气;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观念:抵制洋货,爱用国货。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觉醒;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民国政府倡导。(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变化:由基本生活用品向耐用消费品、高档消费品转变。因素: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4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