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 (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二十一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

真题+模拟)专题二十一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2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383600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9.84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30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真题+模拟)专题二十一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模拟 专题 十一 近代 社会 民主 思想 实践
资源描述:
真题+模拟)专题二十一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真题+模拟)专题二十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拟,专题,十一,近代,社会,民主,思想,实践
内容简介:
专题二十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高考试题考点一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2010年安徽文综,18)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它()a.超越了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c.成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d.对民主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析:d人权宣言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也为各国树立了榜样,从而树立了法国的国际威望。a、b、c三项均与“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不符。2.(2012年福建文综,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材料二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独立宣言与1787年宪法的有关内容。(2)深层信息:美国的独立与民主之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地位上去分析;第二小问从对英国的不同态度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1787年宪法的有关内容分析回答即可。答案:(1)差异:前者是殖民地;后者是独立国家。原因:前者对宗主国英国存在幻想;后者幻想破灭,走上独立战争道路。(2)改变: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3.(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思想。(2)深层信息:所处时代和立场不同,对民主的认识也必然不同。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等信息概括孟德斯鸠的观点;据材料二中“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倾向民主制度”“不热爱民主”等信息归纳托克维尔的观点。第(2)问,依据材料的出处及时间,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分析形成不同民主观的原因。答案:(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2)两人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名师点评】 分析一个人物观点的主要切入点一是所处时代,二是所代表的阶级立场。考点二 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和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2012年天津文综,9)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b.这一事件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国大革命历程的掌握。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但君主派并未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就说明了这一点,故a项错误,d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794年的热月政变,b项错误;拿破仑上台是在1799年雾月政变以后,c项错误。2.(2012年海南历史,13)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国政体变迁的认识。根据材料“波旁王朝复辟”“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可看出,复辟的波旁王朝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a、b、d三项与史实不符。3.(2012年北京文综,22)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法国革命的曲折历史。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终定名为“协和广场”。将这些名称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七月王朝时期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督政府时期 a.b.c.d.解析: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法国历史的准确记忆。1793年法国处于雅各宾派专政时期,1795年是督政府时期,1826年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30年是七月王朝时期,故正确时序排列为。4.(2009年福建文综,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称“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法国1791年宪法材料二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使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使。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法国1793年宪法(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部著作?(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1791年宪法与1793年宪法的异同点。(2)深层信息:革命形势发展对民主制度发展的推动。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两段材料都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提出了这一原则。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从国家政体和公民权利两个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的评价注意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回答。答案:(1)原则: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材料二取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之分,扩大享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评价:共和制的确立和公民权利的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对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考点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方面的认识。(2)深层信息: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悉外国之情形”“使归曲于彼”“惕然知惧”概括指出洋务派的认识;由材料二“宗旨高而定”“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概括指出维新派的认识。第(2)问,由“皆可写入新闻纸”“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概括报纸的作用,结合维新运动时期的政论性报刊,是宣传政纲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归纳答案。答案:(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何启、胡礼垣民主设计方案。(2)深层信息:中国近代民主进程。解析:何启(1858-1914)、胡礼垣(1847-1916)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家杰出代表。1895年,甲午战败后,何启就改革中国的弊政与胡礼垣反复商议,合作写成了新政论议一文。第(1)问,由“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以人多者为是”“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概括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分析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答案:(1)议员选举与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3.(2013年福建文综,41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清议报(1901年)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欧洲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2)深层信息: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例证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可知,“学理”为欧洲启蒙思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最后一句话及材料出处分析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出处时间“1903年”可知此时戊戌变法已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梁启超反对民主革命,仍坚持实行君主立宪制,认为民主共和制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卢梭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因此梁启超称“用药不可不慎”。答案:(1)启蒙思想;指引当时中国政治变革。(2)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4.(2013年山东文综,3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孙宝琦电文内容。(2)深层信息:辛亥革命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11月11日”。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从清政府前后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及清帝退位这一史实回答。答案:(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3个要点即可)(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5.(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三十条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第七十二条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附注:(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2)深层信息:国民政府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第(1)问结合两则材料,从最高国务机关的确定形式、国民政府委员的构成等方面分析概括。第(2)问中实质的变化可从专制与民主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可从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各民主党派的斗争等方面分析。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6.(2012年山东文综,36)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背景和结果。(2)深层信息: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中“适于总统,外论亦协”“和革党,调新旧”等信息可得出理由。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没有真正实现,从袁世凯复辟帝制方面举出史实,说明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答案:(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2)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7.(2011年福建文综,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康有为、谭嗣同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思想主张。(2)深层信息: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中国风气未开”“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联系19世纪末维新变法的背景概括总结。第(2)问据材料一出处及材料二中谭嗣同认为“法人之学问”可知康有为和谭嗣同都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两者的不同点可从其实现民权的方式、道路等方面概括。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8.(2011年山东文综,34)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材料二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民主建设及其作用。(2)深层信息:民主建设的不断发展。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边区”“年满十八者,无阶级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体现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材料二中“耕者有田”“齐声歌解放”,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民主建设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答案:(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9.(2010年福建文综,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梁启超与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的关系的观点。(2)深层信息: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从材料二中“人民知识程度虽低无害于民主政治”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不影响民主政治。第(2)问梁启超和孙中山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的不同主张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因此两人观点不对立。答案:(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再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2)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模拟试题(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济南模拟)影响和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分权学说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理论形成的历史文件是() a.英国权利法案的通过b.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c.法国人权宣言的颁布d.拿破仑民法典的制定解析:a洛克是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其民主思想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产物,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发生在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学说形成之后。2.(2013哈师大附中摸底)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道:“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行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但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都会死掉。”在此,卢梭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与行政权都非常重要b.立法权与行政权应相互配合c.议会是权力之源泉d.议会至上解析:c从题干中“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都会死掉”可以看出,卢梭突出强调的是立法权的重要作用,在西方,立法权为议会所掌握,故正确选项为c。3.(2012杭州模拟)独立宣言声明:“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的,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并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据这些原则奠定它的基础,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组织它的权力。”以下是关于这段表述的评论,其中恰当的是()体现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承认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这是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的标志表明北美人民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a.b.c.d.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体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故正确。由“任何政府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可知主权在民,故正确。由可知,美国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故正确。北美赢得独立战争的标志是1783年巴黎条约的签订,故排除。4.(2012潍坊检测)人权宣言第十一条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材料体现了人权宣言中的哪些基本内容()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享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a.b.c.d.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理解分析的能力。将材料中的信息与列举项信息作对应分析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虽然属于人权宣言内容,但材料中体现不出来。5.(2013河北一模)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b.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代议制c.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d.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解析: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上,即否定君主专制;其民主性主要体现在其建立的新的政体上,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但其建立的共和政体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故d项错误;c项中“推翻了封建制度”说法错误;a项中“实现了民权主义”与史实不符。6.(2012安徽调研)1790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用“同志”“先生”等。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泛传播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发展充分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法令,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提倡人人平等。联系各选项,b、c、d三项说法不符合中国社会状况,故排除。本题选a。7.(2011珠海质检)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解析:c结合史实可知,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导致其走向共和的道路异常曲折艰难,宪法的频繁更换即说明了这一点。故本题选c。8.(2012合肥检测)在第二国际的推动下,工人阶级通过斗争,使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劳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a.实现了八小时工作制b.工人政党在议会中的席位不断增加c.工人阶级上层取得了选举权d.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增加了劳工立法解析:da项八小时工作制,在当时没有实现,b、c两项不属于经济状况和劳动生活条件范畴,故选d。9.(2012南昌检测)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a.b.c.d.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据题干“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这一信息,可知正确;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培养“民主共和意识”这一说法不正确,应排除;分析材料可知,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10.(2013盐城摸底)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a.契约立国b.人民主权c.以法治国d.君主立宪解析: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人民当有无限之权”“确立法治之主格”可以反映a、b、c三项,d项材料反映不出。11.(2011天津模拟)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你知道毛泽东这次出行的目的是()a.实现合作抗日b.实现和平建国c.实现军队国家化d.实现政治民主化解析:b材料信息“绝对不要依靠谈判”“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说明此次毛泽东出行是与国民党谈判,但已对国民党“假和谈”面目认识清楚,故毛泽东此次出行是为了实现和平建国而进行的重庆谈判。12.(2012临沂模拟)“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讨论新中国建立问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b.c.d.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诞生于1949年10月1日,故这次会议应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这次会议的内容,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内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山西测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霍布斯认为)人们意识到有缔订契约及成立国家以确保和平的必要,于是才在理性指导之下,彼此订立协约,并且成立国家。人们在成立国家的同时,便放弃了过去自己对一切物品所享有的自然权利,而由国家把这些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真题+模拟)专题二十一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383600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