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2014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0页)
编号:9385342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6.12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30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天水
中高
历史
学期
第一次
诊断
考试
试题
解析
新人
- 资源描述:
-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甘肃省,天水,中高,历史,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解析,新人
- 内容简介:
-
天水一中2014届文科综合考试 历史部分24“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a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c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 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答案】a【解析】考察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的变化。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发展剧烈变化的时代。再结合材料中的“我能为君辟土地”,即能说明井田制瓦解,故应选a。25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答案】b【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荀子把春秋同其他各经并称,确立了儒家六经的地位,同时确立各经在志、事、行、和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故应选b。26.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b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答案】b【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根据题干“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可知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a不对,题干无从体现改变政治格局;c不对,大运河在隋朝已经开通;d不对,与题干无关,而且这是在晚清时期左宗棠等人的主张。故应选b。27. 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这表明 ( )内阁没有法定决策权 阁臣地位常受到挑战阁臣一直没有得到尊崇 内阁对六部有监督权a b c d【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阁制。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其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否,不享有决策权。分析选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28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下列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的主张是 ( )a“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b“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c. “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d“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姻缘”,“要去帝制,必除孔教!”【答案】c【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首先要理解1860年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的含义,是指这一时期出现了洋务派,并开始进行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选项中c项的含义符合题意,故应选c。29.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对方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这一对话最有可能是 ( )a.英国传教士与洪秀全 b.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 c.孙中山与列宁 d.毛泽东与尼克松【答案】b【解析】考察近代中日两国对西学的不同态度。从材料的对话内容上可知应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对话,如“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 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正是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故应选b。3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b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答案】b【解析】考察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根据材料的时间“1957年、1979年和1993年”信息可知:1957年的增长是由于三大改造完成和一五计划完成的结果;而1979年则是中国已开始了改革开放;1993年则是在1992年中国已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推动所致。故应选b。31亚里士多德称法律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性”;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在开篇写道:“正义是使每个人得到其所应得的部分的这种永恒而持久的愿望。”对上述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法律是实现人们愿望的方式 b法律是维护统治的法宝c理性和正义是法律的灵魂 d人们的愿望都具有理性色彩【答案】c【解析】考察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和查士丁尼的言论鲜明地表达了理性和正义对于法律的重要性,应该是法律的灵魂。a、b、d三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应选c。32“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c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d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答案】d【解析】考察美国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体制。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掌握;立法权掌握在国会手中;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体制,相互制约、彼此均衡。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中央政府掌握大权,同时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故应选d。33.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d.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答案】d【解析】考察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建立,工厂之间需要自由的竞争,使得过去的特权公司逐渐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了,经济思想因为工业革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应选d。34.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c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答案】b【解析】考察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即逐渐引导农民由分散经营走向集体经营,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b项符合题意。故应选b。35. 英国学者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重新定义为“长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直接冲突 d“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答案】b【解析】考察对冷战政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直到20 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在长期的“冷战”体系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处于一种“冷和平”的状态,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a不合题意;c、d表述错误。故应选b。40. (25分)“什么是世界史?”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却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希腊人的胜利,但涉及地中海及以外广大地区,这是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史。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材料二 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世界)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材料三 “(世界)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制约着”。“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 周谷城材料四 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希腊人和中国人在对“世界史”认识上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古代的“世界史”相比,18世纪人们对“世界史”的认识有何发展?概述发展的原因。(8分)(3)材料三反映了何种史观?请结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情况论述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国别史之和看成世界史”?(4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请分别用材料三的史观和材料四的史观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5分)【答案】(1)特点:以本国(或本地区)文明为中心;(2分)都是局部世界(或已知世界)。(2分)原因:当时的希腊和中国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当时人们认识历史的局限性;当时全世界还处于隔绝状态,未形成整体(4分,答出两点即可)(2)发展:空间范围更广;注重国别史而非人类史;体现了国与国的平等;民族国家意识兴起(或民族主义的兴起)。(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启蒙思想宣传平等观念;宣扬民族主义。(4分,答出两点即可)(3)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1分) 论述:政治:国际政治制度化、法制化,联系更加紧密。(1分)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1分)科技:交通、通讯、互联网技术进步,联系加强。(1分)(4)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1分) 整体史观: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革命史观: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2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回答即可。材料“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希腊人的胜利,但涉及地中海及以外广大地区,这是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史。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可知无论古代的希腊还是中国,他们所认识的世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局部地区。这是由于当时历史发展进程、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第(2)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尤其要注意时间“18世纪”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启蒙运动的和后来的工业革命的进行,更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第(3)问,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史观是“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然后联系二战后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加以分析概括。第(4)问,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史观,即“整体史观”和“革命史观”,然后结合两种史观的含义具体分析回答。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应观曾上奏折说:“莠民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也曾上奏折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袁世凯也曾上奏折说:“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 材料二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华医科学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学、药学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士。 评材料中关于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答案一】观点:在华传教士是列强侵华工具,具有鲜明的侵略性。论证:西方传教士纵容教徒欺压民众,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通过搜集情报等多种方式协助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且参与制定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华的帮凶 ; 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中国传教的特权,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违反条约规定进入禁地传教,践踏中国领土主权; 传教士凭借本国领事裁判权的特权袒护不法教民,践踏中国司法主权。【答案二】观点:在华传教士传播西方先进文明,具有客观的进步性。论证:开办医学教育及医疗机构,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招收女生,冲击了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封建落后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兴办新式学堂,冲击了旧式封建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创办近代报刊,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解析】此题属于开放式题目,解答时要首先确立一种观点,然后结合相关的史实分析回答。材料中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在华传教士是列强侵华工具,具有鲜明的侵略性;另一种是在华传教士传播西方先进文明,具有客观的进步性。如果认可第一种观点,就应从对中国的侵略,如文化侵略、情报人员、践踏中国的主权、挑起教民冲突等方面归纳总结。如果同意第二种观点就要从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所起的作用上来分析回答。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书高祖涞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列传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群,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表,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8分)(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7分)【答案】(1)原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2分)作用: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利于社会的稳定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5分)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2分)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5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回答即可。从材料“豪右多有占夺”可知其原因是豪强地主强占所致。从均田制的内容可知,农民获得了土地,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收入也有了保证,从使社会也得到稳定。第(2)问,属于开放式题目。实际上,二者都是从一个角度作了分析,回答时可选择其一回答即可。第一种观点,只看到了汉化的局限而没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后者则只看到对统一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局限。不管同意那一种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民主”一词出现60多次。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作了长久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顾炎武日知录卷九材料二 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同盟会宣言(1905年8月)材料三 对于抗日任务,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民主即是为抗日。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年)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内容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创立民国的构想(不得摘抄原文)。(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开展民主建设的目的和表现。(7分)【答案】(1)背景: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4分)(2)概括构想:通过平民革命建立国民政府;主权在民,国民平等;推行民主选举;实行宪政,反对帝制。(4分)(3)目的:团结人民,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表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7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回答。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的含义,其意思是“反对君主专制,要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给皇帝一人独断”,然后结合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特点分析解答。第(2)问,联系材料,结合孙中山的主张归纳总结。第(3)问,紧扣抗日战争这一特征回答。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这一矛盾而进行。中国共产党所指定的方针政策、措施也都仅仅围绕这一矛盾而实施的。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会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材料二 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英国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的保证。美国对此深为沮丧,因为它无法将夏威夷群岛以西的任何基地建为可支援舰队做战的大型基地了。日本早己承诺不在其托管岛屿上建立其地,现在又承诺在台湾修建海军基地。事情看似公平,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然而,将五国条约与华盛顿会议达成的另外两个协议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相权衡,该条约的基地条款显得无足轻重。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九国公约规定,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摘自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依据何在?“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的“言中”是指何事?(7分)【答案】(1)危害:军费开支过大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人力;造成社会不稳定。(3分)计划:限制海军军备。(1分)意图:利用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同意美国提出的限制海军军备计划;摆出支持中国的姿态以取得信任。(4分)(2)依据: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日本在此的防御工事已经竣工);英国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的保证;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日本仅做虚幻的保证。(6分)“言中”:1942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至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进行分析战争带来的危害。结合材料“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分析美国提出的计划。结合一战后日本在亚太地区势力的扩张可知: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意在压制日本的势力。第(2)问,结合材料“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可以分析的出日本通过这次会议使列强承认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因此也可以说是日本的胜利,也就是从日本在会议上获得的实际利益分析回答。所谓“言中”的事件主要是指1942年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实际上也就是华盛顿会议所带来的恶果。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陈独秀(18791942年)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 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摘编自朱文华陈独秀传(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一生的主要革命事迹。(不得摘抄原文)(8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陈独秀。(7分)【答案】(1)参加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领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与实践活动;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8分,任答四点即可)(2)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产生过失的时代因素 树立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的观点,例:陈独秀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有功于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人之一,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3分)陈独秀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所犯的右倾错误负有领导责任,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责任是共产国际的过度干预,不能把大革命的失败完全归罪于陈独秀个人。(3分)总之,应当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辩证地分析。(1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依据材料归纳出陈独秀的主要活动有:创办报刊,推动了进步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参加了反清、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民主革命斗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出了贡献。回答时一定注意问题的要求“不得摘抄原文”。第(2)问,本文实际上是对陈独秀作一总体认识评价。回答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作为近代新文化的发起人,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上分析在思想领域的贡献;其次。从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最早的最高领导人这一角度分析对中国革命的主要贡献;最后,从其后来虽脱党,但气节不变这一角度分析其崇高人品。不管从那一角度,都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辩证看待。历史答案2425 a b 2630 b a c b b 3135 c d d b b40. 【答案】 (1)特点:以本国(或本地区)文明为中心;(2分)都是局部世界(或已知世界)。(2分)原因:当时的希腊和中国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当时人们认识历史的局限性;当时全世界还处于隔绝状态,未形成整体(4分,答出两点即可)(2)发展:空间范围更广;注重国别史而非人类史;体现了国与国的平等;民族国家意识兴起(或民族主义的兴起)。(4分,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启蒙思想宣传平等观念;宣扬民族主义。(4分,答出两点即可)(3)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1分) 论述:政治:国际政治制度化、法制化,联系更加紧密。(1分)经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1分)科技:交通、通讯、互联网技术进步,联系加强。(1分)(4)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1分) 整体史观: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革命史观: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2分)41. 【答案一】观点:在华传教士是列强侵华工具,具有鲜明的侵略性。论证:西方传教士纵容教徒欺压民众,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通过搜集情报等多种方式协助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且参与制定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华的帮凶 ; 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中国传教的特权,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违反条约规定进入禁地传教,践踏中国领土主权; 传教士凭借本国领事裁判权的特权袒护不法教民,践踏中国司法主权。【答案二】观点:在华传教士传播西方先进文明,具有客观的进步性。论证:开办医学教育及医疗机构,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招收女生,冲击了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封建落后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兴办新式学堂,冲击了旧式封建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利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