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8页)
编号:9387534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8.18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30
上传人:活***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真题+模拟)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模拟
专题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 资源描述:
-
真题+模拟)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模拟)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模拟,专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 内容简介:
-
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试题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3年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姓”以别婚姻,“姓”最初是贵族的特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2.(2013年浙江文综,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分封制世官制宗法制a.b.c.d.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周)“武王”“诸侯”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故错误,与题意相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故正确;宗法制、分封制维系的政治秩序,是一种贵族政治,属于世卿世禄制,故正确,答案为d。3.(2013年浙江文综,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即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故a项错误,d项正确;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4.(2013年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周礼考工记”判断描写的是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a、d两项在周朝尚未出现;c项“敬天”的思想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由材料信息看,这种建筑的方整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学的“中正有序”的主张,故b项正确。5.(2012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b.c.d.解析:c本题实际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同姓王室贵族被分封到鲁、燕、卫和晋,功臣和先代帝王后代等被分封到宋、陈和许等地。根据材料中“同姓不婚”,晋燕属于同姓,不可通婚,排除,故选c项。6.(2012年上海历史,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解析:d材料中的“鼎”是帝业的象征,代表着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此,d项正确。a、b两项的“鼎”是盛大的意思,c项中的“鼎”代表着三个方面,都与材料中“鼎”的含义不符。7.(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本题实际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对地方进行间接地控制,中央集权制尚未形成,因此,a、b、d三项都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实现了“家国一体”的局面,因此,c项是正确的。8.(2010年陕西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c本题考查考生对西周分封制内容的识记。西周时期的主要封国有齐、鲁、燕、卫、晋、楚等,而山东、山西简称分别为鲁、晋,故c项符合题意。9.(2009年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掌握。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人”“自己”,说明贾母以贾家为内,林家为外,家族观念强烈,而家族观念是宗法观念的一种表现,故c项为正确答案。a、b、d三项均没有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意图。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差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六国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2.(2013年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天下分而为七”指战国七雄,“并四海”指秦统一六国。故碑文的第一句补充完整应为“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3.(2012年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c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c项正确。4.(2011年海南历史,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解析:c西汉的王国问题说明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是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建立在废除周代制度基础上的,d项说法错误,因此,只有c项正确。5.(2010年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c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注意抓住材料中“秦制之得亦明矣”,材料重点强调郡县制的利处。而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原意。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3年天津文综,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里石塘”,由教材中元朝行省图中的信息可知,“万里石塘”是元朝所管辖的南海地区,故c项正确。2.(2013年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阐释阶段特征的能力。秦汉至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最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经过秦汉、宋元等王朝的努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宋元之前的君主集权是指的“决策权”而不是行政权,行政权仍然掌握在丞相手中;这一时期,丞相的权力逐渐削弱,但其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c项错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后,就已经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d项错误。3.(2013年北京文综,13)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中国古代部分都城分布示意图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为长安(今西安),为东京(今开封),为北京,为临安(今杭州)。a项错误,应为汉武帝在处颁布“推恩令”;b项错误,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移至洛阳;d项错误,明太祖在建康(今南京)废除丞相制度。北宋都城是东京,南宋都城为临安,故c项正确。4.(2013年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从一位外国传教士的眼光考察了中国科举制下的学子情结。在科举制下中国学子拼尽一生精力为求得文凭,在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已失去了其诱人价值,而学子们真正追求的是证明、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5.(2012年海南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c北宋中期,御史敢于弹劾丞相说明丞相的地位下降,皇帝的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c项正确。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北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b项错在“开始”。6.(2012年北京文综,13)如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考查中枢机构的设置。注意图片中关键信息,如“中书省”,在都城设置中书省,管理全国政事,正是元朝的特色。【名师点评】 图表题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解答图表题,应注意从两个角度提取有效信息:一是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地点等限定条件;二是备选项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把图表信息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如本题中的“中书省”,可以联系元朝中央机构的设置。7.(2012年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从题干信息“诸侯不与政事”可以看出诸侯的权力被限制、削夺,故c项符合题意。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的材料也没有提及宗法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是可以参与国家政事的,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8.(2012年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材料中“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以至以后所取官员不称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联系唐代选官制科举制,可知唐太宗的用意是说科举制注重了所选人才的“才学”,而忽视了其品行,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9.(2012年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据材料可知高宗任用一些品秩较低的官员行宰相权,体现了对相权的分割,同时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10.(2012年山东文综,1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解析:c本题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体现了宋朝几个典型性特征:“官僚队伍迅速扩大”“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冗官;“文人阶层膨胀”重文;印刷术;“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设枢密院管军事,军事将领只有统兵权无调兵权。11.(2011年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即提供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a、d两项不能“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b项不能“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12.(2011年江苏历史,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社会的多个阶层参加了科举制,但士族子弟占的比例最大,说明了科举制仍不完善,故正确答案为d。a项表述错误,应是为选拔人才而设立;b项错误,应是打破了九品中正制;c项错误,应是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13.(2011年江苏历史,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体现了行省官员有处理紧急事务的主动权,不必向中央汇报,故正确答案为b,a、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4.(2010年江苏历史,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有叛国而无叛郡”可以得出当时存在着郡县与封国两种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存在于西汉初年。15.(2010年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三省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的同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a、c、d三项均是对三省制的正确阐释。b项转换了概念的内涵,三省不属于监察机制的范畴。16.(2009年浙江文综,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b本题掌握图中信息是关键。从图中能发现地方机构中有“路”“知州”“通判”等字样,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该图反映的应是宋代地方机构示意图。17.(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汉唐地方行政区划。(2)深层信息:行政区划的变化折射政治、经济的影响。解析:本题以汉唐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汉唐政治变化。观察两幅地图可知,汉代的州在北方分布相对集中,那里属于黄河流域;唐代的道分布相对均衡。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的变化正好是吻合的。据图二关(函谷关)内、河(黄河)东、河(黄河)北、山(崤山)南、江(长江)南等可知,唐朝划分道时明显尊重了地理环境,体现了山川地理形势对行政区划的影响。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18.(2013年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西汉政治制度的演变。(2)深层信息: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关键信息“皇帝”“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等方面总结回答;第二小问要从汉代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继承性”方面思考,可知是汉承秦制。第(2)问,迁移汉初“郡国并存”的知识指出“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后果”从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的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等归纳“措施”;第二小问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统一等方面分析意义。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19.(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中国古代、近代对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2)深层信息:对官员考核标准应适应时代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选拔官员准则的变化及其原因。第(1)问总结秦至唐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要注意据材料逐一列出,不漏要点;并据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多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第(2)问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既要根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先述后评。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13年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a项错误;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两项。2.(2013年山东文综,12)如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口英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清代中央官制职能的理解能力。图中显示的时间信息是嘉庆皇帝时期,不是清朝初年。中书省和丞相在明朝已经被废除,排除a;清朝初年设立了内阁,但在嘉庆时期其已不具有起草政令的职责,b项不符合题意;雍正帝时期,清政府设立军机处,负责起草政令、上传下达等事务,到嘉庆皇帝时期仍是如此,故c项正确;礼部负责管理祭祀、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项,排除d项。3.(2012年天津文综,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c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设在皇宫内,易于保密,反映出a项;靠近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点,便于皇帝宣召,反映出b项;“行走”是清代非专任官职的称呼,类似于临时人员,反映出d项。军机大臣多选皇帝的“亲臣重臣”,但并未说明其按才德标准遴选,故反映不出c项。4.(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b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材料内容与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联系起来。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官员处理公务的情况,官员要“揣摹此样本”“画成依旧葫芦样”,联系清代政治特点可看出,由于专制主义的加强,官员行事死板,政治体制僵化。5.(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解析:c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叙述的内容,“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即随着分裂与兼并的发展,中国的专制程度不断加强。题干要求从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来看,因此解答本题还要结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发展完善于汉、唐、宋、元,强化于明清,体现了梁启超所说的“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的特点。故c项说法正确。【名师点评】 本题难度稍大,除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与把握。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把握具体的知识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6.(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制度的理解。据材料内阁是由皇帝选拔部分官员组成,并非开辟入仕做官新途径,a项排除;内阁阁臣仅备皇帝顾问,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自己的专门衙署,故b、c两项错误;据材料“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说明阁臣地位有所上升,但其始终没有决策权,是皇帝的顾问机构,d项符合题意。7.(2012年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解析:a此人认为宰相劝谏君主可以防止君主肆无忌惮,有利于防止君主暴政,此人的观点实际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8.(2011年海南历史,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解析:b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明朝开国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a项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d项也可排除;题干要求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9.(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解析:d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明确“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应该是指君主专制遭到削弱,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极大限制,由此判断正确答案为d。模拟试题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3徐州期末)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 a.图腾崇拜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解析:c维系宗法制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中“祭祀”“家庭”等关键词语,可推断出材料考查的是宗法制,故选c。2.(2013临沂期末)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a.宗法等级制b.皇权专制c.中央集权制d.分封制解析:a宗法制实施目的是为了维护分封制下的政治等级秩序,根据材料用词“崩、薨、卒、不禄、死”,体现了从天子到庶人社会地位逐步递减,故选a。3.(2013深圳调研)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解析:c贾宝玉地位高是因为是正房所生,是嫡长子,贾环地位低是因为是妾室所生,是庶子。这些特点符合宗法制的内容。4.(2011菏泽模拟)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朝解析:a本题以西周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部落时代”指原始社会,“郡县时代”指秦以后的古代中国。“封建时代”指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以达到封邦建国、拱卫王室的目的,故称“封建时代”。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2013温州模拟)“(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d.郡县制解析:d材料“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d项正确。a、c两项不是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b项中的分封制使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使“人人直属于国”。6.(2012厦门模拟)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秦汉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员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官僚政治下官员实行任期制,一个官员不能在一个地方任职太久,导致胥吏长期把持地方事务,熟悉工作程序,其职务往往父传子,兄传弟,使职位成为“世业”,造成“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7.(2013韶关一模)“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使知识分子地位不能上升解析:c首先明确材料中的“士”指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科举制为这些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并将其制度化。察举是以“孝廉”为主要选官标准,主要从道德标准评价人才,与知识分子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而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士,很难成为社会上层,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如汉初明初等很多开国功臣谋士就得益于农民起义运动的成功。8.(2013杭州模拟)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解析:c刘邦的父亲也要以尊礼待刘邦,说明皇权至上,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特点。9.(2013深圳一模)“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c从材料信息看,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税收,三司是宋代设置管理财政的机构。宋代,中书门下掌握行政权,枢密院掌军队,三司掌财政。10.(2013潍坊一模)“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解析:b材料信息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11.(2012汕头一模)“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重用亲信 b.频换宰相 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解析:c由材料关键信息“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2013淄博一模)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 此事反映了军机处()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解析:b材料指出军机处更名的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说明军机处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13.(2012卫辉模拟)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内阁权力的掌握。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拟,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明朝内阁可以参与一些机密事务的决策,但这不能说明明朝君主专制弱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票拟”算不算数,要看皇帝的“批红”,也就是说皇帝掌握着最终的决策权。故b、c、d三项错误。14.(2011淮南模拟)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材料二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材料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宰相职权的变化。(2)深层信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皇权的不断加强。解析:第(1)问“材料一”是答题依据和答案来源;“说明”是答题方式,要求在理解引句的同时扼要指出;“职责”是中心词。第(2)问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考查知识的再现;第二小问中心词是“演变”“推动力”;第三小问对“原因”的归纳取决于对“推动力”的归纳是否准确。第(3)问解答关键是据材料信息弄清比较的是哪两个史实;“异同”包括“相同”与“不同”;比较时一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归纳,二要从历史概念和结论的归类上分析。答案:(1)宰相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或者答为: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2)变化: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推动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原因:相权与皇权是一对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专制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削弱皇权。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不时地采取各种措施限制相权,把剥夺回来的种种中央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于是,相权就逐步转移,“三公制”因此也逐渐演变为“三省制”。 (3)相同: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汉武帝采取措施将丞相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综合演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郑州一模)“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井田制解析:c商王以神权巩固王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与商代“重神”相比,周代更加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政权,逐渐演化出完整的宗法制。2.(2012深圳一模)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解析:b从材料信息看,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3.(2011蚌埠模拟)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这里“封建”的含义,即封邦建国。由“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应指由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转型。a项发生在夏朝,b、c两项发生在近代。4.(2013潍坊一模)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解析:b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性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二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分封制威胁王权,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5.(2012成都一模)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d材料中汉武帝的措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b两项明显不正确,c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手段,根本目的是d项。6.(2013武汉期末)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ba项与史实不符,刺史监察地方。c项是错误的表述,三公九卿就包含丞相。汉武帝后,丞相大部分是儒士,d项错误。b项汉武帝任命身边亲信、侍从组成“中朝”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制衡,符合“转折”的含义。7.(2012株洲一模)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a.科举制b.察举制c.征召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a材料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推举人的评定,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8.(2013西安一模)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如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表现是()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解析:c“现代性”指历史朝着积极的、进步的方向发展。a项反映的是科举制,体现社会公平公正;b、d两项体现了思想的进步和商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逆现代性”。而c项使得专制权力加强,符合材料“逆现代性”的表现。9.(2013佛山检测)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解析:c材料中“羣”(群)字意为君主处于百姓之上。君权神授是说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上天,代表上天统治人间,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b项二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d项显然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羣”字很早已经产生。10.(2013南京调研)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解析:d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者、革命成功者,或是王朝的建立者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说明科举制度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11.(2012汕头模拟)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解析:a“主荒臣专”是说皇权丧失,丞相专权。并认为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12.(2013南京期末)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解析:a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b项与材料信息相悖;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则回答了内阁设置的积极影响,错误;d项内阁设置加强了皇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4分,14题28分,共52分)13.(2013青岛期末)历史上围绕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