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版高考历史大二轮考前回扣练 考点10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doc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考前回扣练 考点10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7页)
编号:9387819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8.30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30
上传人:扣***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考前回扣练
考点10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高考
历史
二轮
考前
回扣
考点
10
近代中国
思想
潮流
- 资源描述:
-
版高考历史大二轮考前回扣练 考点10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版高考历史大二轮考前回扣练,考点10,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高考,历史,二轮,考前,回扣,考点,10,近代中国,思想,潮流
- 内容简介:
-
考点10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一、选择题1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答案b解析魏源认为西方先进技术是“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这是中国人观念上的重大变化,即由“鄙夷”到“师夷”,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一个环绕康梁的精英集团与以张之洞为首的官绅集团,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思想对峙后者主要是清政府内部有关洋务政策的辩论,而前者则是攸关传统政治秩序的义理基础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序幕。”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官绅集团主张向外国学习b精英集团主张废除君主制c两大集团的主要分歧在于要不要变革制度d两大集团的对抗实质是两大阶级的对抗答案b解析官绅集团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a项说法正确;精英集团维新派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而洋务派则极力反对,故c项正确;洋务派、维新派分别代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即主张保留君主制,b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答案为b。练后反思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君主制与君主专制两个历史概念。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对相近的历史概念一定要注意区分比较,尤其是要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3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康有为并不认同法国大革命b康有为在为变法做铺垫c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影响有限d维新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法国革命过于惨烈,其他国家应吸取教训,实行君主立宪。他主张以俄、日为榜样,以法国为鉴戒,即以法国革命之酷烈来恫吓清廷,敦促皇帝尽快变法,故a、b两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c项说法错误。维新变法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审题关键解此题应明确康有为属于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来实行君主立宪制。4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产生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可以看出,康有为并不主张以议院限制君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可知,康有为认为议院应在政府控制之下,故b项错误;议院是如何产生的,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材料说的是议院的建议可以为皇帝提供参考,最后决策权仍然在皇帝手中,故正确选项为c。5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个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b与卢梭的政治思想类似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d深受洛克思想影响答案b解析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的思想,这与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思想是一致的;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这与“民享”思想相似,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洛克提出了分权主张,d项错误。练后反思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正确理解“民有、民治、民享”的含义;二是掌握近代西方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只有明确“民有”与“主权在民”相似,问题才能迎刃而解。6文学家沙汀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戴孝。”材料说明()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答案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的认识。“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给崇祯皇帝戴孝”说明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仅仅是反满兴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认识。7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一文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是指()a追求英国的渐进式民主形式b效仿美法的共和制民主模式c实行德日式的形式民主d追求俄国苏维埃式的民主答案d解析中国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对民主政治的学习和实践。首先是效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运动,其次是效仿美法共和制民主模式的辛亥革命,最后是五四运动前后对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选择和追求。8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a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20世纪早期”“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青年学子”可判断出该事件指的是新文化运动。a、b、d三项都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审题关键解此题的关键是通过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迅速定位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9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做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是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可排除;据“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可知,正确。10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三民主义予以充分的历史肯定,并在吸纳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而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发展和超越。中共充分肯定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新三民主义()a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把民族主义与反对帝国主义相联系c把民生主义与“耕者有其田”相联系d实现了阶级属性的跨越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新三民主义对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虽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其阶级属性并没有变化,因此,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审题关键注意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有本质区别的。112013年6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给予了思想保证,并由此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材料肯定毛泽东思想贡献的内容不包括()a是中国强国统一梦的指导思想b指导中国实现了独立c指导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及民主政体d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答案d解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故d项符合题意。12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多年前,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踏上南下的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a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b邓小平“南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c邓小平“南巡”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解。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进入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1992年后,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大,成效显著。审题关键解题关键是明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二、非选择题13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探究主题一东学西传材料一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的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是基督教会独统天下的,他们用神学解释一切,难以提供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理论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思想家就只有从非基督教统治的遥远的东方文明国家即中国那里汲取完全不同于欧洲气质的文化中合乎他们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明清之际,程朱理学被欧洲的耶稣会教士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探究主题二近代“西学东渐”材料三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四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材料五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东学西传”对当时的欧洲有何重大影响。(2)据材料二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3)材料三中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怎样的影响?(4)据材料四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说康有为在宣传维新思想的过程中做到了“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对此你如何理解?(5)材料五中作者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作者开展了怎样的实践活动?答案(1)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2)原因:欧洲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作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学不是宗教,伏尔泰借助儒家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借助科举制抨击等级制度。(3)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启迪国人思想解放。(4)原因:孔子改制考的出版冲击了传统儒家思想。理解:他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5)关键:促进国民的觉醒。实践:提倡“民主”和“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解析此题考查了从古代到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及其影响。第(1)问,实际考查了三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第(2)问,法国启蒙思想家极力推崇“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有其利用的价值,利用“中国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第(3)问,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可以得出在当时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重大影响。第(4)问,要关注孔子改制考的发表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产生的影响,“古训”“时局”反映了康有为的思想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第(5)问,抓住材料中的“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知促进国民觉醒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而与陈独秀有关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14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 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凸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分析请回答:(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答案(1)表现:荀子提出治国要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基本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各国的改革中,“士”阶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