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1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史)(考点讲解).doc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1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打包2套)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4页)
编号:9435202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40.18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1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打包2套)
高考
历史
百日
冲刺
12
中国
现代
社会生活
变迁
打包
- 资源描述:
-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1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打包2套),高考历史,百日冲刺,第1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打包2套),高考,历史,百日,冲刺,12,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打包
- 内容简介:
-
2014年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1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史)(模拟练习)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2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c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3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 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a b c d4浙江潮创办于1903年,系浙江籍留日学生同乡会发起创办。它的主要栏目有:社说、论说、学术、政法、实业、哲理、教育、地理、科学、各国内情、国际政局、留学界纪事、小说、文苑、调查会稿、浙江文献录、图画等。由此可知,浙江潮具有知识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创办的目的之一是启迪民智是一份通俗性刊物 宣传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 b c d5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 b c d【答案】a【解析】由“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可以推知对,由“莫不以洋为尚”可以推知对,不能由材料反映出来,故排除。【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社会习俗的变革。6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7服饰是时代的镜子,刚刚结束君主统治的民国初年的北京,看上去像个光怪陆离的服装博览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欧美服饰的广泛流传 b排满兴汉思想的冲击c官定服饰制度的变革 d经济收入的迅速提高8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9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a西方科技传人中国后,最早应用在上海b中国引进的西方技术都是实用性技术c中国近代化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d中国工业革命吸收了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0下图为 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当时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被称为“马车铁路”。这条铁路应该是a. 唐胥铁路 b. 淞沪铁路c. 粤汉铁路 d. 沪宁铁路11“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报121917年东方杂志刊文报道:“济南市面,向推西关及西门大街为最殷盛,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马路宽坦,电话电灯之杆线,植立两旁,气象颇觉不寂。”上述材料说明近代济南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是a商埠发达 b电讯领先c地理优越 d交通拉动13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 b c d14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a. 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b. 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d. 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15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视业的发展状况:主要是在上海发展较快。上海是近代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故d项正确;20年代主要是军阀混乱和北伐等,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中的“出现”说法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中反映,不能说明。【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视业的发展16“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a. 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 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c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17陈独秀说:“内地风气,还是不开。各处维新的志士设出多少开通风气的法子。排些开通民智的新戏唱起来,看戏的人都受他的感化,变成了有血性、有知识的好人,方不愧为我所说的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哩!”这表明陈独秀认为a新文化运动应倡导戏曲改革b新戏对启蒙内地民众更有普遍意义c新戏的社会启蒙作用最有效d社会启蒙应从内地普通民众做起18.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可见当时民报是a.艺术性报刊 b.娱乐性报刊 c.通俗性报刊 d.政论性报刊【答案】d【解析】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因此选d.【考点定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91886年8月7日发表的租界见闻明确指出:“近十年来,上海巨变,成为东方第一商埠。”下列现象属于当时“巨变”内容之一的是a. 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b. 新式婚礼开始举行c. 申报被市民争相传阅 d. 握手成为常见的礼节20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和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影和电视机的成功发明二、材料题(共40分)21(26分)报刊、电视和互联网是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传播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胡汉民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1909年)材料二 1987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首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1987年7月,中国电视观众人数已达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1978年中国还只有8千万电视观众,此后平均每年增加6.1千万。1987年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超过1亿台。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而在1978年仅为2%。经常看电视的观众约占78%,电视观众接触电视的频率也高于广播和报纸。郭镇之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十年材料三 下图:通过使用互联网可以起到的政治作用郭良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说明:该报告于2005年7月7日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五个调查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中国报业的变化情况。进入20世纪,中国通俗性报刊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2)最早提出“电视”名称和发明机械扫描电视的分别是哪国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科技角度分析这十年间中国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6分)(3)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互联网在当今政治中所起的作用。(10分)【解析】(1)注意突出“变化”,之前”自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诸人创万国公报”“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之后“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 “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再结合中国通俗性报刊的优点回答。22(16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81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建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895年后至清末的十几年间,中外官商陆续修建了多条铁路,出现了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11年全国已有铁路近万公里。一一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出现的原因。(4分)材料二 甲午战后,兴修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成为清政府的国策要政。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下借洋债成为卢汉铁路的主要用款来源。尽管该合同在路权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卢汉铁路的兴建利大于弊。白寿彝:中国交通史,p181184(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借洋债”修建卢汉铁路“利”与“弊”(6分)。(3)过去史学界在对待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方式上,一向批判官办,肯定商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10 -2014年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1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史)(考点讲解)考纲要求:考纲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考纲2、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考纲3、大众传媒的发展命题趋向专题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近现代史一百多年来的风云变幻中,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和通信、大众传媒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体现。其变迁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为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第三阶段。我们除了对一些概念如断发易服、安居工程、三大媒介等要有基本掌握外,特别要注意每一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特点,以及善于把近现代出现的情况作直观的比较,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考题分布考纲一: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增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常有涉及,反映了高考逐渐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史研究的被重视,此专题近几年考查的相对较多,如2013年浙江文综历史、2013年天津文综历史、2013年四川历史卷、2013年江苏文综历史、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2012年江苏历史卷、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2012年上海历史卷等都考查过。考纲二: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交通、通讯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高考中,该考点常有涉及。思维导图考点聚焦考点一 社会习俗的变化【要点精讲】(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2)主要表现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国民政府颁布法令推行公历。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变化。在一些大城市中,妇女地位有所提高;婚葬礼仪的变化趋向文明。【疑难点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传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2)特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及民主发展进程的影响。呈现地域性的严重不平衡。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点,但又保留民族特色。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3)历史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高考再现】2013年此考点未涉及考题考点二 交通与通讯【要点精讲】1、交通(1)铁路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3)航空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1918年后,航空事业发展较快。2、通讯(1)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此后,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所有驿站。1920年,中国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2)电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