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史)(考点讲解).doc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打包3套)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439165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13.81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灰****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关 键 词: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打包3套) 高考 历史 百日 冲刺 03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打包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打包3套),高考历史,百日冲刺,第0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打包3套),高考,历史,百日,冲刺,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打包
内容简介:
2014年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史)(模拟练习)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2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其代表的社会阶层a要求回归“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政权选拔人才3“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教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段论述充分反映了( )a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b儒家施行“仁政”的思想主张c法家“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 d道家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现象的痛恨4古代有关“丧葬传统”的观点有: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 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 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5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7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 “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8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请问孙权要吕蒙读什么书?( )a诗、书、易、礼、春秋,这些基础典籍,属于学者必读b孙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培养见识与能力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d周易、老子、庄子,了解这些最近风行一时的学说思想9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定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10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a.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 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11某篇论文中指出:“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包容和会通,在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材料中的这位古代思想家应该是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王阳明【答案】a【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说这位思想家是想沿袭二程的思想,将理学集大成,所以应该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故选a。 【考点定位】中国文化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 12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知行合一13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a.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信仰得救;致良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近代西方“不禁人的本能”,就是弘扬人的本能,这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精髓,启蒙思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只不过是人文主义的某一表现形式而已,都涵盖在人文主义之下。古代中国“禁人的本能”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故选c。而其它abd三项均不能体现出来。【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14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侍二主之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a. b. c. d. 15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沦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16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答案】a【解析】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a。【考点定位】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17明代晚期,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义利观”发生变化。李贽肯定“私欲”,有些思想家提出“义利双行”,传统“义利观”的变化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社会风气的败坏c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壮大 d人的主体意识强化和对人的主体性肯定18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19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王阳明认为尽管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的作为都有利于民生,所以从“道”(即心或天理)的层面而言是统一和相同的,是没有差别的,故王阳明认为在对待四民问题上关键在于正心诚意,所以答案选d,a项与题意相反,b c两项与材料中主旨强调精神的统一不符。【考点定位】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0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二、材料题(共40分)2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一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9分)(3)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6分)22(10分)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活跃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二帝三王”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三代”以降诸多“为天下之大害”的暴君统治,最后以一一恢复“三代祖治”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对“三代”的理想寄托和精神诉求是儒学的传统,是儒学的历史观,它的实质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但是,与其说黄宗羲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毋宁说儒学的道德理想主义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隐形结构”或“潜文本”。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材料二 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宗羲政治理想的基本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认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2分)为此,顾炎武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4分)- 10 -2014年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史)(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2013福建文综历史)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2(2013福建文综历史)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3(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4(2013重庆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5(2013广东历史)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6(2013浙江文综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a b c d7(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题)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8(2012年海南卷历史2题)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9(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题)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这说明观点主张限制君权,故选a项。【考点定位】明清进步思潮10(2012年海南卷历史8题)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11.(2013山东文综历史)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12(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可知王阳明强调正心诚意,故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考点定位】宋明理学13(2012年海南卷历史6题)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14(2012年海南卷历史4题)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二、材料题15(2013安徽文综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答案】史实: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辩证解读: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时间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解析】回答史实部分,比较简单,主要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在解放妇女方面采取的措施。16(2013江苏文综历史)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考点定位】儒家思想的影响。- 7 -2014年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史)(考点讲解)考纲要求:考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纲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3、宋明理学考纲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题趋向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较大,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试题形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引用原始史料,考查学生对思想类史料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二是设置一种情境,考查学生对相似思想的比较能力和认识能力。2. 董仲舒新儒学命题几率相对较低,考查角度主要表现为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儒学在西汉正统地位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董仲舒提出的新主张以及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从能力上来看,一是考查对汉代儒学发展原因的理解能力,二是考查对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分析能力。3. 宋明理学的考查几率要高于董仲舒的新儒学。由本考点知识的特点决定,试题的理解难度较大,哲学色彩明显。命题内容往往体现在哲学流派的不同上。宋明理学材料型试题居多,材料类型多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并进一步判断出所属哲学流派。一是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判断材料所属哲学流派的能力。4.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在近几年考查中的几率很高,考查内容主要表现在明清思想的批判性、进步性和时代性。明清进步思潮方面试题主要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类型既有引自思想著作的,也有直接来自历史人物的。既有史料型,也有史评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类史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考题分布考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近五年此考点在2013江苏文综历史、2013北京卷、2012北京文综37、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29题、2009年上海高考31题、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39题考过。考纲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命题几率相对较低,考查角度主要表现为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儒学在西汉正统地位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此考点近五年在2013重庆文综、2013福建文综、2012天津文综12题考过。考纲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考查几率要高于董仲舒的新儒学。由本考点知识的特点决定,试题的理解难度较大,哲学色彩明显。命题内容往往体现在哲学流派的不同上。此考点近五年在2013新课标1卷、2013安徽文综、2013广东文综、2013年福建文综、2009年广东高考26题、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8题考过。考纲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在近几年考查中的几率很高,考查内容主要表现在明清思想的批判性、进步性和时代性。此外材料题近五年在2013年山东文综、2012浙江文综38、2012年天津文综、2012年广东文综、2011年江苏高考21题、2008年上海高考16题、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考过。思维导图考点聚焦考点一百家争鸣【要点精讲】项目概况原因井田制的崩溃,阶级关系的变化;剧烈的社会变革;私学的兴起,学术逐渐下移派别道家老子“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庄子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论,鄙视富贵利禄儒家孔子“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孟子“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荀子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性恶论”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按现实需要变革,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地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疑难点拨】(1)唯物史观角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 第03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打包3套)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439165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