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doc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0页)
编号:9439457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02.34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活***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
高考
历史
复习
讲义
专题
十二
23
百家争鸣
汉代
儒学
人民
- 资源描述:
-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人民版,高考,历史,复习,讲义,专题,十二,23,百家争鸣,汉代,儒学,人民
- 内容简介:
-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专题概览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主要表现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专题主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1孔子的思想(1)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2)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整编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2孟子的思想(1)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的学说;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2)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3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关于“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老庄之学道家1老子的思想(1)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2)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2庄子的思想(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2)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法家思想法家1法家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李悝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增加国家田租收入,主张用刑罚确立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3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和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秦国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4韩非的思想主张(1)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2)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四、墨家的主张墨家1墨家的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著有墨子一书。2主张和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以此为核心,又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3哲学思想:主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轻巧识记百家争鸣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四个思想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概念阐释“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易误辨析百家争鸣和儒学兴起(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3)百家争鸣,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找到源头,尤其是儒学思想,经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成为当时的“显学”。思维升华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随着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2经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由此开始提升。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2)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确立:隋唐确立科举制度的选官制度。2特点: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定额;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3影响(1)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3)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通史链接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治国思想内容链接点政治汉武帝开拓大一统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西汉国力增强,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适应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社会经济全面恢复,迅速发展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儒家思想获得新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一个核心:天人感应。一个实质:文化专制。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概念阐释焚书坑儒(1)焚书: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儒生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3)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4)影响:“焚书坑儒”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思维升华汉武帝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措施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方面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易误辨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儒学独尊,西汉时儒学在诸子百家中成为一枝独秀,经董仲舒的改造,儒学适应了形势需要,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求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例如“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就是法家的思想。整体图示汉代儒学的兴起归纳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隋唐以前早期以“世官制”为主;汉武帝时代,察举制确立隋唐以后隋唐科举制开始实行,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诸子百家思想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墨家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在战国时期只是“百家”之一,并没有受到重用。它之所以能够从“百家”之中脱颖而出,至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能够吸取“百家”之长,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发展。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1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新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史料一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史料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史证史料一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史料二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史料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俞祖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史证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包括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儒家的人与人的和谐,反映了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体现了其现实价值。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史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春秋繁露史证史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 史料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史证史料表明董仲舒提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史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腐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史证史料一揭示了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表明了儒家思想二重性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也迎合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改造后的儒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表明了改造后的儒学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儒家地位的变化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统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材料二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读史三步曲粗读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材料二是董仲舒和春秋繁露,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材料三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孟子和春秋繁露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和第一手史料细读材料一中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仁者无敌”说明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体现了“民本”思想。材料三中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抨击传统的儒家思想,反对旧道德史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近代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史料应用(1)结合材料一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儒学在当时的地位如何?(2)材料二中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与材料一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答案:(1)提出了“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2)大一统的思想观点。变化: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认识: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主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或“打倒孔家店”)。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临考视窗】(1)从文明传承视角看儒家文化,早期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都是高频考点,高考考查的重点。(2)“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诸子百家思想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高考例析(2013高考福建文综卷)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题流程审题题干春秋繁露是汉代董仲舒的著作,材料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但不至于担忧生存,以此为度调节社会秩序,要求判断与此主张相关的治国理念分析选项a项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正确b项错误选项,“强制去富”与“劫富”无关排除c项错误选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排除d项错误选项,“劫富济贫以均贫富”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a借题发挥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6)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尝试应用1(2014北京东城一模)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除井田,民得买卖”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解析:a项反映的是废除井田制,b项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c项属于儒家民本思想,d项属于荀子的性恶论。答案:c2(2014广东深圳检测)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解析:荀子通过志、事、行、和等方面说明了儒家经典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故b项正确。答案:b3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非攻”“兼爱”等。答案:b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即考查学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