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doc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0页)
编号:944606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59.57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9-02
上传人:伐***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
高考
历史
复习
讲义
专题
十二
24
宋明理学
明末清初
思想
活跃
局面
人民
- 资源描述:
-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 专题十二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人民版,高考,历史,复习,讲义,专题,十二,24,宋明理学,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人民
- 内容简介:
-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专题十二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周敦颐和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4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2理学的成熟(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2)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1)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2)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2王守仁的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他还提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一个趋势:三教合一。一个核心:理的存在。两种途径:“格物致知”和内心反省。两个世界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三个阶段:开创于北宋二程,成熟于南宋朱熹,新发展于宋明陆王心学。概念阐释“三纲五常”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易误辨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1)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2)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整体图示儒学的新发展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思维升华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影响: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影响: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主张(1)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3)主张“真心”的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2代表作: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思想主张(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2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评价: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2评价:对君权和官吏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通史链接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内容链接点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封建统治者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重农和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此时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反专制、倡民主、反抑末、重工商、反教条、重实用的早期启蒙思想,文学领域小说盛行,带有强烈的反专制色彩经济固守农耕经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异端”、民主思想产生轻巧识记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李贽的离经叛道: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2)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4)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思维升华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表现及其思想的进步性(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2)进步性: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社会现实反映。他鲜明的反封建专制思想、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产生了启蒙作用。概念阐释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易误辨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1)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已不是旧的“臣民”规范,而具有了“公民”的色彩。(2)黄宗羲等思想家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他们仍是著名的儒学大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3)明清之际:儒学趋向实事求是,伴随时代变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一方面继承了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反对其陈腐之处,另一方面使儒学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发展了儒学。整体图示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对理的不同解释“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普遍遵循的原则。“理”是儒家道德伦理“心即理也”,人心是万物的本原把握理的途径不同“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对理的共同认识“理”或“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等相同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内在联系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都把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战国时期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形成“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完备模式魏晋隋唐时期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宋代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明代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共同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宋明理学的内容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史证朱熹和王阳明的著作是研究宋明理学的第一手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上面的两段史料反映了理学的主要主张。史料一阐述了“理”和“气”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史料二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2宋明理学的影响史料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史证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批判和顾炎武的爱国思想史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史证史料主要反映了黄宗羲批判揭露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为天下大害。顾炎武认为亡国不同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更替;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体现的时代新特点史料“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史证史料体现了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工商业者的活跃,从而使批判思想具有了重实践、倡民主、重工商的特点。宋明理学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读史三步曲粗读材料一阐述了“理”和“气”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朱熹和王阳明的著作是研究宋明理学的第一手史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细读材料一中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有理而后有气”,表明朱熹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材料二中画线部分的关键信息:“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反映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史证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理学,都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其区别在于“求理”的方式,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在心外;陆王心学主张理在心中,“发明本心”,即进行内心反省即可明理史料应用(1)材料一中的“理”和“气”各指什么?朱熹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2)材料二体现了王阳明的什么主张?(3)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哲学观分别体现了什么世界观?答案:(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是同时存在、密切结合而不可分割的。(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3)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儒学的趋时更新和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临考视窗】(1)综合考查程朱理学的形成,“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及影响。(2)考查儒家思想的名言警句,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3)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高考例析(2013高考福建文综卷)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题流程审题题干朱熹的主张,强调父老、弟子应当“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分析选项a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题干材料无这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告诫乡亲“去恶从善”,只强调了一个方面,与题干相符但不全面排除c项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只强调保守家业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d项题干材料虽出自漳州劝农文,但“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都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四个选项中,既体现重视理学,又体现重视生活细节的只有d项正确答案:d借题发挥从文明的传承视角看儒家文化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爱好和平”的内在精神。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加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等角度立意命题,是近年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尝试应用1(2013高考广东文综卷)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可以确定与宋明理学有关,据此可排除a、b两项。朱熹的理学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贯通明理的,而题干材料主张人性存在于人心之中,即心外无物,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d项。答案:d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答案:b3(2014河北石家庄一模)“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解析: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黄宗羲的主要意思是除去民间的陋习恶俗、蛊惑、奢侈等行为,才有可能致富。可排除a、b、d三项,故c项正确。答案:c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度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不要随意作答。解答非选择题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和规范化。经典示例(2014山东济宁市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欲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二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2)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6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6分),名师点拨众所周知,高考评卷是一件极为劳累、工作强度大、要求大脑快速反应的脑力劳动。评卷人没有过多的时间在卷面“乱哄哄”的答案中细找要点,你应当尽可能地让评卷人快速看到你的答案要点,平时解答非选择题严格按照“四要、四不要”进行训练,领悟规范答题技巧,对提高综合能力颇有益处。本题第(1)问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分析设问,从程朱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而不是分析其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的信息看出统治者与民众都尊崇儒家道德,据材料不难归结提倡与遵守。第(3)问作用主要从家族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传承方面分析。规范答案(1)“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9分)(2)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6分)(3)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6分)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4.(2014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