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历史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3页/共10页)
编号:9447968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80.94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0-08-29
上传人:扣***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温州
历史
返校
联考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历史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浙江省,温州,历史,返校,联考,试题,解析
- 内容简介:
-
201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历史试卷【试卷综析】本份历史试题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突出主干知识考查、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中学教学实际。在立足历史学科知识、关注人类社会生活、体现新课程理念等方面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题文】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周朝政治的特点是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西周族权政治色彩明显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封制 【答案解析】b 解析: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有王国和侯国,在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姬姓是西周的王姓,七十一国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分封对象主要是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信息“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题文】2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材料中所说的“收效”从历史发展来看最主要体现在()。a结束了君权神授的历史光环 b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确立了英国代议制民主的法律基础【知识点】b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光荣革命【答案解析】a 解析:通过“收敛”可知,“光荣革命”保留了君主,同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了部分政治权利,各方达成了妥协,“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权力得到限制,逐渐统而不治,b错误;c项是权利法案的作用,d项也是指权利法案,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a。【思路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本题描述的事件是指光荣革命而非权利法案。【题文】3. 有学者认为,20世纪的中国“革命成了为善动力,革命成了作恶外衣”。下列言论中体现“作恶外衣”的是()a“打土豪,分田地” b“造反有理,革命无罪”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知识点】e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文革 【答案解析】b 解析:“作恶外衣”意即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c项国民革命时期口号它推动国民革命进行;d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它推动革命思想发展和辛亥革命进行。故选b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作恶外衣”的理解进行分析即可。【题文】4.以下关于右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该战役是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的 该战役代号为“海狮计划”该战役发生在1943 年6月该战役加速法西斯德国走向灭亡 b c d【知识点】t3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答案解析】a 解析:图片信息可知此战役为诺曼底登陆,该战役代号为“霸王计划”,发生在1944年6月,故错误,该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走向灭亡,故本题选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答能力和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关键是确认此战役为诺曼底登陆,依据所学即可答题了。【题文】5. 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a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知识点】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魏晋经济【答案解析】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魏晋时期,钱的别称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且对它的称呼有褒有贬,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b项排除;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魏晋时期还没有出现市民文学,项排除。【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排除与题干信息无关选项即可。【题文】6.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经济及文化【答案解析】d 解析:“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反映赋税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亡;“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反映的是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靡。ab项反映材料信息不全面,c项“全面”又犯了绝对化错误,故本题选d。【思路点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题文】7.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 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 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b c d【知识点】h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信息“两广总督的奏折”“每年贩卖湖丝价值或百余万两”“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表明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选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读懂材料排除无关选项即可。【题文】8.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知识点】o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答案解析】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a项本身是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子贡作为当时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起到“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关键“子贡一出,使势相破,五国各有变 ”说明子贡在当时的作用。【题文】9. 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主旨是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知识点】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答案解析】d 解析: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象征,朱熹明确三纲五常的地位,正是体现其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念。故本题选d。【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知识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题文】10.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b c d【知识点】o2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王夫之【答案解析】d 解析:材料信息“理不先而气不后”表明王夫之不赞同理先于气的说法,故说法错误;材料中也无法体现学术的实用性,故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依据所学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符合的选项即可。【题文】11.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知识点】l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纸【答案解析】c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a、b、d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是错误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c。【思路点拨】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题文】12. 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牌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 b“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c“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答案解析】b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文化领域,a项是经济领域,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1995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题干中“每县出一个仅几个月宣布就宣布”反映了文化领域的大跃进现象,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符合选项即可。【题文】13. 人民日版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1956年 b1978年 c1966年 d1958年【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答案解析】d 解析:题干信息“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二五计划的时间为19581962年,材料表明该社论发表于1958年之前,“十五年赶上英国”则表明该社论有大跃进的倾向,与所学知识1958年的大练钢铁运动符合,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符合选项即可。【题文】14. 晚清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天津机器制造局 b发昌机器厂 c继昌隆缫丝厂 d大生纱厂【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答案解析】a 解析:“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把中国传统伦理纲常思想作为治国之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的科技以维护封建统治,此主张符合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a项为洋务企业,bcd项为民族企业,故本题选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排除与题干信息不符合选项即可。【题文】15. 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 “德义楼” 、“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知识点】l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答案解析】c解析:题干信息中上海、天津、北京的西餐馆相继开设,并“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说明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民众的欢迎,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题干反映的是部分大城市,没有涉及农村,b错,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文】16. 傅斯年评价某时期的思想时说:“中国人的思想到了这时期,已经把孔子及真理一条信条摇动了,已经临于绝境,必须有急转直下的趋向了。”“这时期”指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知识点】r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c 解析:材料信息“中国人的思想到了这时期,已经把孔子及真理一条信条摇动了”表明此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指新文化运动。abd与题干不符,排除。【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调用能力。【题文】17.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 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d巩固苏维埃政权【知识点】d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彼得格勒起义【答案解析】b 解析:第一次革命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权,第二次革命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题干要求“直接目的”,故符合题意选项为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学习时注意区别比较。【题文】18.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过:“我们的先辈为后世立下了值得我们尊敬的规则:他们禁止制定针对个人的法律,因为这样的法律其实就是特权主义的体现。因为法律为所有人而颁布和制定正是法律的观念。”材料体现出西塞罗a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坚决反对贵族特权政治c尊重罗马法中传统规则 d推崇罗马法自由平等理念【知识点】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西塞罗【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中西塞罗发对法律中的特权主义,强调“法律为所有人而颁布和制定正是法律的观念”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符合题意选项为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答题时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题文】19. 中国学者倪学勇解读雅典民主时说:“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蓿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作者强调雅典民主政治a广泛影响社会生活 b利于集中力量办事c容易形成集体暴政 d代表着绝对的真理【知识点】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答案解析】c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民众易受到政治家的蛊惑成为政治家排斥异己的工具,容易形成集体的暴政。故本题选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建设时需注意辨证分析。【题文】20. 陈独秀曾说:“人权为法国大革命之赐,自人权宣言刊布以后,欧洲人心如梦觉醒,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君主,废贵族,各国宪章赖以成立。”下列内容可以作为其论据的是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b英国权利法案c北美独立宣言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点】b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解析】a 解析:bc项颁布时间在人权宣言之前,不符合“自人权宣言刊布以后”,d项不符合“欧洲人心如梦觉醒”,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题文】21. 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b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c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d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知识点】g1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争霸【答案解析】b 解析:美英两国都是民主国家,法西斯势力受到遏制,a错;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c错;二战结束后,英国并没有企图对苏联发动战争,d项不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获取和知识调用能力。【题文】22. 根据下表提供信息理解不可能符合史实的是依据伦敦证人资料所估算的年劳动时期(单位:小时)年代纯劳动时间纯劳动时间+上下班路途时间平均量最低值最高值平均量最低值最高值176020691907223126062398281418002738254629313227303334201830270922663153335129053796图表资料刘景华、张松韬:用“勤勉革命”替代“工业革命”a自1760至1800年,年劳动时间的变化,可能与劳动投入相关b年劳动时间的变化,说明逐渐由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c年劳动时间的变化,是工人技术熟练度决定的d路程时间在19世纪初增多,可能是工厂逐渐集中,工人上班距离更远【知识点】i2 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答案解析】c 解析:由题干时间“1760年1830年”可知这一时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正在取代手工生产,因此工人年劳动时间的变化,肯定不是由工人技术熟练度决定的,故本题c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时抓住题干时间限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解答此题。【题文】23. 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知识点】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答案解析】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而实施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而实施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了实现工业化,巩固国防而进行,故本题选c。【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依据所学知识可解答此题。【题文】24.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的保障个人自由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知识点】p2启蒙运动卢梭【答案解析】b解析:材料信息“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强调要建立一个政治集合体国家,体现了契约的重要性,使“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即保障个人的自由和财产安全,也反映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acd材料无法体现。【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题文】25.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 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a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c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知识点】p2启蒙运动伏尔泰【答案解析】a 解析:无论是美国政府保护投反对票的女议员,还是在她死后为其立雕像,其实都是对她敢于坚持不同意见的伟大精神表示崇高敬意。因此a项正确。b、c项是说民主、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d项反映的是人的美德,故不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合理解读的能力。二、主观题(2题共50分)【题文】f1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民党军队被消灭、国民党政府被打倒的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地方,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的控制权即随之被打倒,他们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控制权也被打倒。但帝国主义者直接经营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依然存在,被国民党承认的外交人员和新闻记者依然存在。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解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949.3.5)材料二 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突然去世了。二战结束后一直渴望看到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到来的多数苏联领导人,都明显地松了一口气。他们马上中止了斯大林几年来一直在推动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朝鲜和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革命党,停止武装斗争,尝试着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权衡利弊,接受了苏共中央的建议与朝鲜党一道在谈判桌上做出了让步,同美国达成了朝鲜停战协议。随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并将之具体化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及其全面谋求和平外交的诚意。 杨奎松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材料三 各国现在都要求缓和与和平,只有美国要打仗,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英国一大帮、法国、东南亚各国、加拿大、墨西哥,还有一些南美的国家,都是不喜欢美国的。我们这个时候打出和平的旗号, 可以进一步分化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 1954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全国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意图。为此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做法?(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给合所学知识,分析1953年前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及背景。(8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外交思维的特点。(8分)【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答案解析】第一问,外交意图可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结束双半社会历史角度回答;措施从外交方针、与苏联结盟等角度回答。第二问,材料而表明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为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背景可以结合所学从国际背景如斯大林去世和朝鲜战争、国内背景从一五计划和经济建设等角度思考。第三问,新中国外交思维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阶级斗争和冷战思维到五六十年代的统一战线思维,改善同亚非拉民族国家关系,但整体上中国外交环境不能充分推动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参考答案:(1)意图:根除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终结旧中国的一切屈辱外交,结束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做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0分)(2)内容:确立和完善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新中国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揭开苏联改革序幕,渴望一个和平的建设时期;1953年朝鲜停战,国际关系缓和。(8分)(3)以阶级斗争和革命思维引导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和革命外交色彩;赢得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但也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封锁和包围;以“统一战线”思维来处理外交,改善了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有所缓和;但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统战”与“外交”的概念,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外交环境。(8分)【思路点拨】本题属于基础题,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可以轻松答题。【题文】t3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由于英国和法国早期对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是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机制。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事实证明国联的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而是使民主国家陷入混乱状态。 (美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 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安全机制不包括美国和苏联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本身就是国联权力结构的严重缺陷,是国联最大的“先天不足”。而在国联内部,英法(在一段时期内还有意大利)占有更多的权力,这也与现实的大国实力格局相悖。国联的致命错误之一,就是把建立国际和平机制与处置战败国混在一起,以致国联事实上沦为了维护凡尔赛体系的一个工具,其基础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徐弃郁全球性安全机制的演变及前景材料三 联合国不是战前国际联盟的继续。它孕育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是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崭新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美国对于组建联合国颇为积极,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为了把战时的友好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以维护世界和平,也都同意组建联合国。联合国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心愿。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相关知识,以史实论证“国联的实际贡献不是遏制侵略者,而是使民主国家陷入混乱状态。”这一观点。(8分)(2)依材料二并给合所学知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