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础-推荐课件_第1页
针灸学基础-推荐课件_第2页
针灸学基础-推荐课件_第3页
针灸学基础-推荐课件_第4页
针灸学基础-推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针灸学基础,2,目的要求,目,的,求,要,1.掌握十二经脉命名,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和腧穴的概念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常用腧穴的定位及功效 3.了解经络的概念、奇经八脉的分布,3,本章目录,第一节 经络学说 第二节 腧 穴,4,第一节 经络学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一节 经络学说,一、概述,6,经为主干 经深 经粗 络为分支 络浅 络细,第一节 经络学说,经少 经多直行 络多 络多纵横交错,“经”,路径;“络”,网络。,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

2、关系的学说。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返回目录,第一节 经络学说,8,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 络 系 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手足三阴经,经脉与络脉,内外连属,第一节 经络学说,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第一节 经络学说,任脉,督脉,第一节 经络学说,十二经脉: 是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的总称,又称十二正经。(与脏腑相连、阴经阳经相表里、 有各自腧穴),(一)十二经脉的命名,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一节 经络学说,循行分布于上肢,称“手经” 循行分布于下肢,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属“阳经” 如: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手少阴心经,手阳明

3、大肠经,足太阴脾经,第一节 经络学说,1、十二经脉的命名,13,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方面确定,第一节 经络学说,14,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2、奇经八脉的命名,第一节 经络学说,督脉统率、总督阳气阳脉之海 任脉总任全身阴经脉气、主胞胎阴脉之海 冲脉渗诸阳,灌诸精血海、五脏六腑之 海、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诸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任督冲一源而三歧,第一节 经络学说,16,阴跷 阳跷 阴维 阳维,维系诸阴、阳经,司目之开阖、肢体的运动,第一节 经络学说,17

4、,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别络 孙络 浮络,3.其它的命名,手太阳经别,第一节 经络学说,18,(一)十二经脉的分布 (二)奇经八脉的分布 (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分布,三、经络的分布,第一节 经络学说,19,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 躯干:阴经腹面,阳经背面 四肢: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头面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返回本节,返回目录,1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一)十二经脉的分布,第一节 经络学说,2 .脏腑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如:手太阴肺经属肺 络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 络肺,第一节 经络学说,3 .十二经

5、脉走向规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第一节 经络学说,4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经在手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与心中。,第一节 经络学说,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食指端,足阳明胃经,鼻翼旁,足太阴脾经,心中,足大趾端,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小趾端,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端,足少阳胆

6、经,目外眦,足厥阴肝经,足大趾,肺中,目内眦,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第一节 经络学说,24,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还,第一节 经络学说,督脉背部正中 任脉胸腹正中 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 带脉环绕周身,束腰如带,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冲脉走行,带脉走行,第一节 经络学说,(二)奇经八脉的分布,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

7、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一节 经络学说,27,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用,第一节 经络学说,十二经脉(正经)+ 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引申内容:,第一节 经络学说,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 “离、合、出、入”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8、、关节的体系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第一节 经络学说,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一)生理功能,四、经络的作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一节 经络学说,31,拓展内容:,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

9、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一节 经络学说,32,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拓展内容:,第一节 经络学说,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10、。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第一节 经络学说,(二)阐释病理,34,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足太阳膀胱经病变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表现,第一节 经络学说,(三)指导诊断,(四)治疗预防,指导针灸治疗。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 指导药物归经。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大椎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返回本节,返

11、回目录,第一节 经络学说,36,第一节 经络学说,穴位贴敷,37,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一、腧穴的概念,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39,二、腧穴的分类,(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特点:“名、位、治、线”,有具体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

12、的针灸主治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40,第二节 腧穴,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位,41,(二)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第二节 腧穴,特点:1、有名称 2、有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对某些病有奇,特疗效,42,(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特点:1、无穴名 2、无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无主治规律,以疼痛、反 应点为针刺穴,第二节 腧穴,43,三类腧穴的特点,第二节 腧穴,44,三、腧穴的主治规律,(一)远治作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

13、,经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远隔部位的病症。,45,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太冲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46,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百会穴头痛 中脘穴胃痛 肾俞穴腰痛 阿是穴以痛为输,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二)近治作用,47,四、特定穴的意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

14、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48,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第二节 腧穴,49,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一)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作为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50,井水的源头经气所出 荥刚出的泉水微流经气流过之处 输水流由浅入深经气所灌之处 经泉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气所行经的部位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经气由此深入部位,第二节 腧穴,5

15、1,第二节 腧穴,“井”穴手足之端; “荥”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输”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52,井:商阳,第二节 腧穴,53,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程。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十二

16、经五俞学,54,(二)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三)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55,(四)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如肺经郄穴孔最。,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56,(五)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如“肾俞”穴。 (六)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如肝的募穴期门。,第二节 腧穴,57,(七)八脉交会穴即任、督

17、、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的上下。如“列缺”穴。,(八)交会穴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疗与交会经有关的病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58,五、腧穴的定位法,(一)解剖标志取穴法,(二)骨度分寸定位法,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固定标志,活动标志,(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59,1、固定标志 人体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第二节 腧穴,60,2、活动标志 各部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患者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第二节 腧穴,61,骨度分寸定位法: 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规定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法。,骨度分寸示意图,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 腧穴,62,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为12寸。 2、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3寸 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为3寸。 4、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 5、季肋以下至髀枢为9寸。,第二节 腧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