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课件.pptx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课件.pptx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课件.pptx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课件.pptx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

2、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词)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考点1人物形象,考点解读,知识储备,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及特点,二、诗歌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题型1抒情主人公形象,学考连接,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3、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请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既要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更要抓住诗的主要内容,如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 之虑。 答案: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足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

4、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2.(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解析: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轩”“柴门”“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从“倦卧”“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洒脱,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 志趣。 答案:这

5、首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 “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解题指津,即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赏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解析:扣住标题“自叙”,结合诗句“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平生肺腑无言

6、处”逐一分析即可。 答案: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充满着在黑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各联之间结构上的联系,二要注意各联(或每句)的关键词,如“乐于贫”“闲吟客”“不容真”“无言处”等。 答案: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表明“乐于贫”的心迹;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

7、点出“吟”的内容和造成“闲吟”的原因;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说明“不容真”的结果;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2.(2017安徽淮北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解析: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久旱不雨,秋禾枯焦。首联从甘霖突降写

8、起,仿佛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一个“喜”字,表现出诗人体恤民艰的崇高品质,尾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刻画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解析: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

9、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答案:特点:雨大,及时。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运用叠词,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题型2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学考连接,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歌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可结合题目及主题作答。题目“蜀相”指的是诸葛亮,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又壮志未酬、含恨终身;本诗的主题也正是对

10、诸葛亮的仰慕、钦敬和惋惜之情。 答案:“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诗人少时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2.(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注意诗下的注释,根据“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

11、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具体诗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 特点。 答案: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解题指津,即时训练,1.导学号 8720201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镜湖女 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

12、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 D.诗余,解析:A本题属于识记题,需要通过阅读与做题积累古代诗歌相关知识。,(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解析:B“翻翻”的运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的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所以“乱荷叶”的解释是错误的。,(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

13、女”形象加以赏析。,解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结合诗句从视觉形象、听觉角度,可以从肖像描写、动作描写,也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了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2.(2017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越女词五首(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部。棹歌:划船时所唱之歌。 (1)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解析:概括人物的特点,先画出诗中描写人物

14、的语句,然后根据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要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不可无中生有,一定要“言必有据”,防止任意拔高。最后要分条写出,做到准确、简洁、有条理。 答案:采莲女的特点: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避免尴尬,能感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露头。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的青春之美。纯朴羞涩。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碰面。,(2)“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明确观点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然后结合诗句分析。采莲女纯朴羞涩

15、,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碰面,所以不是假装害羞。 答案: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的意思。采莲女回避陌生人,却若无其事地挥棹、唱歌、重入荷花深处,都是掩饰害羞,而不是忸怩作态。采莲女“笑入荷花去”久久未出,作者或“客”主观猜想其“(假装)采莲,实属害羞”,自然、合理、有趣,与诗作整体意味更和谐协调。,考点2 景物形象(含意境),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概括景物特点。 2.分析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刻画诗中形象的作用等内容。,考

16、点解读,知识储备,诗歌中的常见意象,题型1概括意象 学考连接,1.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解析:句中意象不难找出,注意句子中的名词;需要注意的是,意象体现出的不同氛围特点。艺术效果的分析,要通过对比首联与颔联意象“细” “微”与“阔”“大”的不同特点,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来完成。 答案: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

17、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2.(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诗歌前三联具体描写的景物。“雨”是整体的环境特征,因此应该抓住雨后的景点,如首联写了

18、“九陌”,即道路;颔联写了“紫烟”和“晴日”;颈联写的主要景象是“花”和“柳”。然后结合相关诗句用简洁的语言对各个景象的特点加以分析概括,如首联写雨后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紫烟逐渐散去,雨后天晴,丽日当空;颈联写红花沾了雨水,翠绿的柳条轻拂马鞍等。题干只问描写了哪些景象,不涉及写景的技巧,因此考生简要概括即可。 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解题指津,(分析),(特点),(特点),限时训练,1.(2017广东清远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家 元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 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 鹊声先我到山家。,(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9、,解析:抓住前两句的主要意象马、水、霞,袖、风、花等,分析诗句内容,然后描绘出景象特点。诗人乘醉在清清溪水间信马由缰,马蹄踏水,倒映水中的明霞散乱了。花树葱茏绽放,花儿随风落下,沾在诗人的衣袖之上。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原诗句分析,意象不能缺少。 答案:描写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的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的景象。,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并借助题目和诗句内容分析“怪”,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知道客人来呢?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 答案:“怪”是“感到奇怪”的意思。关联:对溪童出门

20、张望客人来了感到奇怪,溪童怎么知道客人来了呢?最后一句释疑:原来是喜鹊先报了信。,(2)诗人“怪见”溪童出门望人,这个“怪”如何翻译?说说这个“怪”和最后一句之间的关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一剪梅 刘克庄 小序: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元:通“原”。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束缊宵行十里强”,紧扣小序中“夜”字,写出夜行之景。“束

21、缊”指用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 B.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 C.“酒酣耳热说文章”,作者与朋友畅谈文章却不话别,表现了作者对离愁的刻意回避。 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E.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解析:CDC项,“表现了作者对离愁的刻意回避”错误。酒宴上词人与友人把酒畅谈应是意趣相投、兴之所至,并无刻意回避别情之意;D项,“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的狂态。,解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把一次与

22、友人的饯别,写得形象生动,有人物的活动,有情节的发展,作答时可理顺“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发展”,根据情节的不同,结合具体内容揣摩词人情感的变化。 答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的情感变化。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睥睨世俗、纵情任性。,(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词句分析。,题型2分析意境 学考连接,1.(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

23、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 该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解析: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杜甫诗歌意境的特征:悲壮雄浑。 答案: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和号角声在空中回荡,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丽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写了哪些内容?营造

24、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2.(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分析。先要判断“几幅”,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是要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如第一句: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意思是对的,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

25、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题指津,(分析),(特点),(特点),(中心),1.(2017广东东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该题要求描绘上片写景内容,通常要有概括句和具体写景描写句。第二问,考查写景作用。上片前两句写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句“多病不胜衣”说明体弱多

26、病。因此前两句写乐景与后文的“多病不胜衣”的哀情形成反差。 答案: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意思相同即可。),(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解析: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意象,体会其深层含义。 答案:表达了词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

27、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2.导学号 87202016 (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

28、”,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解析:C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意思是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的绿色使“我”眼目一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表示观此美景希望隐居于此。故“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有误。,解析:BEB项,“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E项,“文物尽”和“可儿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A、C、

29、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解析: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相关意象。诗中前三联表达了诗人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传达出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答案:抒发了因韦曲春色

30、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表达了对韦曲春景的喜爱。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之情。,(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3事物形象,考点解读,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那些具有特定内涵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概括物象的特点。 2.分析物象在体现诗歌中

31、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知识储备,一、咏物诗常见的类别,二、咏物诗常用的表达技巧,题型1分析物象特点 学考连接,1.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片写出了“荷”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解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日、雨、风、水,荷叶、荷茎,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思

32、乡念亲之情油然而生。 答案:“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尽了荷的袅娜风姿。“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给人以饱满的感觉;“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词人通过对荷的描写,表达了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2.(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解析: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铺垫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

33、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题指津,特点,分析,中心,限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柳絮二阕 韩琦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1)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

34、简要分析。,解析:作答时需要结合相关诗句的意思并用相关术语概括出柳絮的特征。 答案: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第一首第一句运用“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运用“不自持”,均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描写柳絮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解析:作答时要注意把握诗句使用的手法。第一首的第三、四句,直接写诗人的感悟,通过感悟写柳絮的特点;第二首的第三、四句,用柳絮飞过花枝引得蜂儿飞这一细节描写,突出柳絮的特点。 答案:第一首第三、四两句,通过诗人的感悟来间接描写柳絮。诗人经历了烦闷、思索,终于豁然开朗:柳絮只能随风飘舞,最终落得个毫无

35、结果,只能“空缭乱”。诗人也自嘲为不“稳重”的柳絮动情,当然会自嘲为“空缭乱”。第二首第三、四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穿入花枝过”语言活泼有致,柳絮从花朵那里借来了色香,由下文这引来了“无限蜂儿作队飞”,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2.导学号 8720201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清江万里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

36、比喻微小。,(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解析:D古诗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色彩“白”与“清”相对,名词“雪”与“江”相对;B项,“诸弟”对“一身”,数字相对;C项,“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极目”与“萧条”词性不对,“极目”为动词,“萧条”为形容词,故选D。,(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解析:题目要求是全诗的情感,故应结合

37、诗句解答。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的是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乡情感。另外,题目还要求分析“怎样表现”,故要找出相关的手法。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答案: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

38、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题型2分析物象作用 学考连接,1.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一句中,“江离”“辟芷”“秋兰”有何寓意?,解析:对于事物形象,要在分析其表层特点及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求深层的意蕴。特别要联系诗人的精神品质和思想感情等。 答案:“江离”“辟芷”“秋兰”都是幽香美好的花草植物,诗人在这里将它们制成精美的服饰,其实是在比拟诗人自己的美好品德和高尚节操。,2.(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

39、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解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特殊含义。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解题指津,特点,分析,中心,即时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唯见孤萤自开阖。,(1)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解析:颔联和颈联从环境和生活两方面展示野人生活,如颔联的“倚山修竹”“横道清泉”是“野人舍”的环境特征,颈联的“芒鞋竹杖”“蒲荐松床”是“野人舍”的生活用品。 答案:室外环境:修竹倚山,清泉横道。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荐松床。,(2)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解析:理解这首诗要联系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再就是品味相关的语句,探讨其中蕴含的感情。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好多诗作是在反映乌台诗案被贬谪后的情感态度,而且他的诗歌往往在诗的尾联直接表达情感态度,山居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