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_第1页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_第2页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_第3页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_第4页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对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从学校角度讲,有助于“知己知彼”。知彼,即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意向,有助于学校指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知己,即通过学生反观学校,有利于学校在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上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为此,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于今年5月到7月,对2013届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0份,回收1241份,回收率73%。其中有效问卷1030份,有效率83%。问卷采用自编的江西师大科技学院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接受调查的学生,覆盖全院26个专业,共1683名学生。现就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如下:一、关

2、于就业去向按国家现有统计口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渠道、途径有职场谋职、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自主创业和携笔从戎6个方面。这批大学生准备的就业去向是:职场谋职(A)占39%,考研究生(D)占20%,暂缓就业(B)占15%,出国留学(E)占10%,自主创业(C)占8%和其他方式就业(F)占8%。如图所示:数据显示,到职场谋职,先就业、后择业的占多数,但未过半。选择考研的学生比例较大,占到了1/5。但考研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还是有利于来年去职场较量?是为了将来走做学问之路而夯实基础?还是为了逃避现实、畏惧竞争?笔者与准备考研和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交流,有近80的学生选择考

3、研是为了将来更好就业,少有为了真正做学问而考研的。当然,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越多,对于学校来说越有好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会得到提高。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考研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就业的话,将来可能会承受更大的心理落差。不容回避,这个命题对于学校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有15%的学生申请暂缓就业,是不愿就业、还是不能在毕业时就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还是反正家里有钱,不能自食其力也能过得悠闲自得?可喜的是有8%的同学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然而与此同时,应该提醒同学们:创业需要资金的原始积累,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需要人际关系的积累。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学校在毕业生创业指导这

4、一块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如成立创业试验中心或相关的机构,对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创业辅导。二、关于是否创业对刚刚毕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一种令人兴奋而充满风险的举动。同学们是怎样看待的呢?可以尝试(C)占52%;认为可行(B)占17%;非常可行(A)占14%;不可行(D)占14%;非常不可行(E)占3%。如图所示:认为大学生创业可行、非常可行的有31%;认为不行、非常不可行的有17%,前者高于后者14个百分点,这说明两点:第一、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第二、广东省学生经济条件较好,他们可以筹到第一笔创业资金。因为调

5、查中有56%的广东学生认为创业第一需要的是实践经验,第二是人际关系,第三才是经济基础。认为“可以尝试”的居于中间状况,占52%为大多数,这样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大学生创业除了学校应予以指导,政府政策优惠和社会积极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三、关于行业类型这批学生希望进入单位的类型顺序是:到外企工作(C)占26%,到国家机关工作(A)占22%,到私企工作(F)占15%,到事业单位(E)占13%,到国有企业(B)占12%,到集体企业(D)占4%。如图所示:希望到外企、私企和集体企业有45%,希望到国有企业工作的只有1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到运行机制新、用人观念新、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企

6、业就业,说明学生就业理性化的成分在增加。希望到国家机关工作(即做公务员)的同学占22%,因为公务员地位较高、收入较多、工作较稳定,事实也的确如此。(加之公务员招考也会有一些职位面向毕业生,所以吸引了一批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不过,想考公务员的趋之若鹜,2012年约400人中取一个,而且其中还有千千万万具有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参考,竞争残酷一点也不亚于高考。还有13%的同学希望到事业单位,这是因为他们要考研、做学问、搞科研或当教师。四、关于单位所有制认为重要的(A)占39%,认为一般的(B)占33%,认为非常重要的(C)占16%,认为不重要的(D)占11%,认为非常不重要的占(E)1%。一个单位的优

7、劣,不能以所有制来判断。一般而言,运行机制灵活,用人制度先进,有良好的成长前景,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企业才能算是有发展的企业。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孰好孰差,不能以所有制形式来衡量。但在调查中有55%的学生认为单位所有制重要和非常重要,这说明毕业生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念。当然,这与我们整个社会的就业惯性有关系,也与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有关系,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就业意识存在幼稚的成分:国有的、公有制的才是体面的工作。这也更暴露出学生就业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深,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就业的盲目性和跟风效应还会存在下去。这就需要学校引导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就业

8、观念,端正择业态度。五、关于就业地区参与调查的学生生源地一半是广东省,另一半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希望明年毕业以后在以下地区工作:到穗、深(A)、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B)及广东其他城市(C)和在京、沪(D)占70%;到西部地区占(E)19%;到其他省会城市(F)占7%;到其他地方(G)占4%。如图所示:大多数同学向往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这一方面是占50%的广东学生眷念故土,习惯在本土发展,且有家乡富足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中有一些认为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样,就形成了大部分学生扎堆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局面。我们应该让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穗、深、京、沪等地人才

9、竞争更加激烈。可喜的是还有19%的学生愿到西部工作。他们比较冷静客观,善于捕捉机会,且看得较为长远。当然,他们当中也有一部分来自西部,本身就想回家发展。六、关于理想薪水学生们普遍认为,苦读寒窗,终熬出头,现在该是图谋回报的时候了,而且是本科生,理应比中专、技校和职高生挣钱多。他们希望的月薪价位是:在20003000元之间(C)占49%;在30004000元之间(D)占21%;在10002000元之间(B)占16%;在1000元以下(A)和8000元以上(G)分别占5%。如图所示广东省的经济状况在全国应算上层。但据调查统计,现在本科大学生的一般月薪平均水平在10002000之间。而能有这种客观认

10、识的学生,只有16%。当然学生选择高薪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学生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如果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去要求精英教育的回报,势必产生心理失衡。精英是从工作实践中走出来的,而非四年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如果5%希求月薪8000元以上的同学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很容易导致心态失衡,从心高气傲跌至心灰意冷。七、关于工作稳定性认为重要的占(A)44%,认为一般的占(B)25%,认为非常重要的(C)占24%,认为不重要的占(D)6%,认为非常不重要的(E)占1%。数据显示68%的学生以求稳为重,希望工作稳定。要知道,任何一份工作,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党政机

11、关,都没有一劳永逸的。能不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仅仅是单位本身的实力和发展前景,更主要取决你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你能够给工作单位带来怎样的效益,一句话,取决于你自身的素质!从现实来讲,虽然国家机关相对稳定,企业单位确实因为实力、潜力和市场等因素有较稳定和不稳定之分(如银行业与房地产业)。但是,在根本上能否稳定的不是客体,而是工作者这个主体。用人单位考核你时,如果对你没有肯定的评价,那你就没有稳定的工作。即使单位本身比较稳定,你也不见得能够赢得这份稳定的工作。现在合同制普遍实施,不仅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概莫能外。从年轻人来讲,应该主动寻求岗位变化和角色调整的机会,因为这是一个经历积

12、累、人生升华的必然过程。有了这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你就可以定位一个终身奋斗的职业和行业。如果刚从大学毕业就寻求稳定,很可能很难寻求到,因为你自身的素质没有在运动变化的人生历程中得到历练,你就没有稳定下来做事的基础。然而,调查问卷反映出,有68%的大学生把工作稳定性看得重要和非常重要。这反映他们缺乏在运动变化中求发展、求提高的基本常识,缺乏挑战人生的勇气和信心,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同时,反观我们的大学教育,难道不是任重道远吗?八、关于工作强度认为不重要的(A)占34%,认为重要的占(B)29%,认为一般的占(C)26%,认为非常重要的占(D)11%,认为非常不重要的(E)占0%

13、。把工作强度视为第一,说明吃苦耐劳、刻苦磨练的意识不够。应当说,任何一个初入职场谋职者,都应该多做事,多锻炼,不怕活路重,只怕没活干。作为大学生毕业生,一是初步涉入社会,人说是“挣表现”的阶段,需要更多锻炼,需要吃苦耐劳精神;二是年轻人有较好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还不怕吃苦,不怕劳动强度。就算工作有强度,作为本科大学生,属白领阶层,其工作强度大多不是体力强度。因此,年轻人惧怕工作强度应属不该。九、关于专业对口认为一般的(A)占41%,认为重要的(B)占29%,认为不重要的(C)占17%,认为非常重要的(D)占10%,认为非常不重要的(E)占3%。如图所示:有39%的同学认为要学以致用,专业对口重

14、要和非常重要。这是对的,但比较理想化。在目前来看,由于大学(尤其是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原因,毕业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往往对接不上;而且,大学四年也不可能完美地做到系统地、完善地、详细地掌握某个科学知识,更何况书本上的知识有老化的部分;再加上用人单位更强调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专业不对口也可被录用。所以说,大学毕业后专业不对口是普遍的,仅仅对口也不一定录用你。能否融入社会,主要看你的悟性和综合素质。一味强调专业对口,往往会失去就业的机会。十、关于有无假期认为一般的(A)占42%,认为重要的(B)占37%,认为非常重要的(C)占10%,认为不重要的(D)占8%,认为非常不重要的(E)

15、占3%。 如图所示:47%学生认为假期重要和非常重要。应该说,对初闯社会的年轻人,不应太看重这一点。应该更多地付出,因为多工作,才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我,才有更多收获。不过,按劳动法规定,法定假期单位是应该安排休息的。十一、关于提供住房认为重要的(A)占34%,认为一般的(B)占30%,认为不重要的(C)占18%,认为非常重要的(D)占15%,认为非常不重要的(E)占3%。如图所示:约49%的学生认为单位提供住房重要和非常重要。的确,住房很重要,一个人衣食住行缺一不可;但很不现实,因为国家实施房改以后,几乎没有一个单位能够义务提供家庭住房,至多有些单位可以提供一些过度性的有偿集体住房。十二、关于

16、自我素质在问卷调查中,同学们认为面临毕业和择业时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缺乏外语水平(B)占20%和计算机运用(C)占19%,缺乏专业水平(A)占15%,缺乏管理能力占(F)13%,缺乏人际沟通(E)占9%,创新意识(G)占8%,团队精神(H)占4%,综合素质(I)占5%和实干精神(D)占5% 。如图所示调查显示:有54%的同学认为今后打拼社会最需要、他们最缺乏的、也是社会最急需的是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水平。殊不知,外语和电脑是大路学问,是任何一个学生都早已基本准备好了的工具,他们既不是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也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恰恰

17、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失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认识差距呢?这就应该从大学教育之中寻找原因了。至于专业水平的深浅与否,也不是用人单位对本科大学生最为强调的,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同学们感到专业水平缺乏,反映了他们对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到”的焦虑和无奈,心理有一种失落感,这也需要大学从课程设置和讲授质量中去寻找原因。十三、关于承受压力面临即将来临的就业压力,2007届的学生们有何心理准备?调查结果是:积极应对(C)占76%,勉强承受(B)占18%,没有压力(D)占8%,无法调试(A)占。如图所示:虽然大多数对就业压力会积极应对,或没有压力感觉,但仍有23%的同学感到只

18、能勉强承受,甚至无法调试。有近1/5的同学存在如此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校有责任予以及时和有效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找到希望。这批“80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有加,从小过度呵护,至今还未“断奶”;如果家庭经济宽余,从小养尊处优,人生一帆风顺,那么心理就十分脆弱,承受能力很差。学校必须做好应对措施,避免个别学生走向极端。十四、关于对待困难为了进一步从心理上有效疏导学生,调查问卷中还增设了“假如你就业遇到困难时,你将以何种心态面对”一题。调查结果显示:相信自己,积极求职(A)占47%;接受现实,无可奈何(B)占29%;自信受挫,心情沮丧(C)占12%;无法接受,

19、焦虑不安(D)占39%和极端手段表示不满(E)占3%。如图所示:能够以积极心态迎接挑战的学生没有过半,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有15%的学生遇到求职挫折就会沮丧和焦虑,甚至绝望,这是一个危险信号。甚至还有3%的学生想以极端手段向社会发泄愤恨和报复,这不得不让学校在警惕之余,深刻反思“教书,还要育人”这个问题!至于“接受现实,无可奈何”是处于一个中间状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无助的情绪。如果引导不当,也可能滑向沮丧、焦虑的境地。十五、关于实现就业途径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能力,调查问卷还设置了“你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什么?”一题。调查结果是:自己独立寻找(A)占37%;通过家人或亲朋好友寻找(C)占21%;通过学院寻找(B)占16%;通过招聘会寻找(E)占13%;通过学校寻找(D)占7%;通过网络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