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谋建议、研讨问题、评价效果_第1页
筹谋建议、研讨问题、评价效果_第2页
筹谋建议、研讨问题、评价效果_第3页
筹谋建议、研讨问题、评价效果_第4页
筹谋建议、研讨问题、评价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筹谋建议、研讨问题、评价效果主导十主体的历史比较教学法 上海市高中历史新教材,打破了数十年来中国和世界历史分开的中学历史教材体系,创造性地采用中外历 史合为一体的结构体系。编者以15世纪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为基本线索,把中国历史融进世界历史中,将中 国作为世界的主要国家之一加以重点叙述,对中外历史进行联系和比较,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今天世界与中国现 状的由来来。如何才能有效地贯彻新新教材“从世界大背景下看看中国”的意图,关键之一一在于怎样进行历史比较。 笔者所在的华东师大二二附中,自1991年进行行第一轮课程教材改革试点点,至今已有七个年头。高高一任课教师就历 史比较较进行了各种不同教学方法法的探

2、讨与尝试,初步摸索索出一种适应新教材的新教教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 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法在课前筹谋教学建议,课课中研讨教学问题,课后评评价教学效果的历史比较教教学法,现抛砖 引玉,求求教于方家,以期共同推进进新教材的普及工作。 一、筹谋建议 1.教师编制历史比较较题是学生筹谋建议的参考考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由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在课课前以新课预习的方式筹谋谋教学建议是新教法的第一一步。在这 里,教师的主主导作用不可忽略。为使新新课预习能顺利进行,课前前教师需花大量时间精心设设计历史比较题,作为 学学生预习新课筹谋教学建议议的参考。为此,笔者所在在的高一年级备课组,每周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有计计

3、划地学 习各种专业书籍籍,如刘宗绪主编的世界界近代史、王斯德主编的的世界现代史、世界界当代史、马克 主编的中西封建社社会比较研究等等。有目目的地搜集各类历史考卷中中的比较题,如上海地区的的会考 、高考试卷,全国国各地的考试试卷以及各类类中学历史教学杂志中的历历史比较试题。通过学习和和搜集达成共识: 在历史史教学中有很多可以用来进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史现象。在选择时,要注意意两点:一是彼此之间有关关联 ,二是同一属性或同同类关系。基于此,我们根根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及高高中会考纲要,就高一年级级教材上下两册 ,编制了了几十道历史比较题。这些些比较题,有同一时期的中中外比较,也有不同时期但但属同

4、类事件与现象的中外外 比较;有外国不同时期期同类事件与现象的比较,也有中国不同时期同类事事件与现象的比较。通过各各类比较,找 出其各同特特征和各自特点,以便把握握历史事件与现象的本质和和规律。 .学生补充历历史比较题是完善教师建议议的方式 历史比较能否否成功,所谋建议是否有效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心备课,还涉及到学生的认认真预习。从某种 意义讲讲,课前准备应是教师备课课和学生预习完整的有机的的结合。因此,笔者将编制制的习题打印成册,分发给给高 一年级的每位学生,让他们在课前根据所发习习题册,结合教材进行新课课预习。预习时,就教材提提出重点、难点 ,再补充充可以进行比较的内容,自自行设计历史比

5、较题,以完完善教师的建议。 由此此可见,在新教法的第一步步教学程序中,教师是主导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指导导学生筹谋历史比较建议, 学生完善教师的历史比比较建议的指导过程,师生生共同筹谋历史比较建议,准备历史比较方案,“导导”与“体” 密切结合,才是实施新教法的必要前前提。 二、研研讨问题 1.教师拨正正历史比较思维是学生研讨讨问题的关键 有了必要要的前提,还得有重要的手手段。如果说前提是条件,那么手段便是实现前提的的基本措施。而在教师 的的指导下,学生在课中运用用历史比较法大胆地研讨教教学问题,就是一种重要手手段,是新教法的第二步。此步可 分成两个环节,一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上,以课堂研讨形式

6、亮出各各自思考的历史比较观点。必须指出,学生所 提观观点或问题可能深度不够,也可能会是偏题、怪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对教材的设计与理解,将学学生的 比较思维引向正确确的历史思维轨迹,并时刻刻告诫学生,切勿刻意追求求比较,需要比较的是大局局。第二个环节是 研讨历历史比较题。学生研讨时,教师力求参与,这样可随随时切准学生的历史思维脉脉搏。如课堂研讨陷入僵局局, 教师必须正确诱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键与实质,抓住重点和难点点,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对历史事件与与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学生进行历史比较较思维是充实教师计划的手手段 笔者常常会遇到这这样一种现

7、象,一些思维敏敏捷的学生会突如其来地提提出意想不到的有创意且颇颇有见地的高 质量的问题题,这对教师来说是相当棘棘手的。如何才能对付学生生的“下马威”,就需要教教师对教材有较深刻的研 究。不仅要理解教材每一一章、每一节的序言部分,而且要掌握教材的难点与与重点,甚至要吃透编者每每一段话、 每一句话的意意图。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应应付自如。 在新教法的的第二步程序中,教师仍是是主导,学生还是主体。教教师拨正学生历史比较的研研讨思维,学生充实 教师师历史比较的研讨计划,师师生共同研讨历史比较问题题,“导”与“体”互为补补充,才是实施新教法的重重要手 段。 三、评价效果 以必要要的前提

8、为基础,运用重要要的手段,最终对整个教学学过程作出概要的评价,将将条件、措施与效果统一 成一个整体,这是新教法法的第三步。为此,笔者常常在课后围绕历史比较专题题与学生共同分析与总结。在这步程 序中,教师再再次成为主导,学生仍然是是主体,“导”与“体”相相辅相成,才是实施新教法法的最佳效果。师生一 起起分析成功与失误,在轻松松和谐的氛围中,评价新教教法的效果,并得出以下结结论: 1.新教法有助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的培养 就中学历史教学学发散性思维能力而言,其其要求包括:善于发现并提提出问题,尤其是疑难问题题;善于比较分 析问题,阐述独到见解;善于在各各种不同的观点中作出正确确的判断和选择。我

9、校高一一学生在课前以教师编制的的 各类历史比较题为参考考,对即将学习的新课进行行预习,预习过程实际就是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过过程。在新课 预习中,学学生经认真钻研教材,定会会发现一些问题,并在以后后的课堂研讨中提出这类问问题。 .新教法有利于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授新课、巩固新课、指导练练习五个环节构成。这种固固定化 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又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动性。可见,突破传统的单单一的课堂教学模 式,进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改改革,变教师的满堂灌讲授授为师生共同活动,充分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迫在在眉 睫。 变“教”为为“学

10、”,是在教师的精心心组织与指导下,由学生展展开自学活动。自学活动的的形式不拘一格,而 运用用历史比较法在课前筹谋教教学建议、课中研讨教学问问题、课后评价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形式。在课 前筹谋、课中研讨讨与课后评价中,学生提出出问题进行争辩,各种信息息“聚焦”,各种思维方式式“大碰撞”,才 能的充充分施展,使学生不仅在心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在能能力上得到锻炼。况且,在在课堂研讨与课后评价中,由 教师单纯传授变为学学生互动,教学信息的传递递由单向变成多向,教学方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得以以展现,学生的 主体作用用便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新教法有益于学生素素质的全面提高 19991年上海实行课程

11、教材改改革以来,在培养能力、发发展智力、加强基础等方面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196年,新教材的全面面推广更说明了这一点。然然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统工程,要真正从应试教育育转向素质教育 ,课程教教材改革仅为其中一部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尤为重要。教无定法,教学学模式不可落窠臼,但有一一 定必须是相同的,即以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由学生运用 历史比较法法在课前筹谋教学建议、课课中研讨教学问题、课后评评价教学效果,这是充分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较好 手段。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发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将有益于学生素质的提高高。

12、 后语 综上所述,运用历史比较法法在课前筹谋教学建议,课课中研讨教学问题,课后评评价教学效果是新教法的三三部 曲。而核心于三个步步骤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基础,如图所示: 附图图图 上图显示的是两个个菱形,外方的大菱形是新新教法的教学程序,内方的的小菱形是实施此程序的核核心基础。用 菱形表示是是想借以说明,教学呈多边边形,教学模式和学生思维维皆为全方位。既然如此,教师应走出传统教学模 式的圈子,不断探索新的的教学模式,将新的教学思思想、新的教材通过新的教教学手段融入新的教学模式式中,这就 是我们探究适适应新教材之新教法的粗浅浅体会。 附:历史比比较题 1-36题为教材材上册比较题

13、,37-733为教材下册比较题,这些些习题是师生设计之综合。 1.比较新航路开开辟对中国、日本影响的异异同。 .从原因、内容容、结果、影响等方面比较较中、日锁国的异同。 .比较17世纪40年代中中国、英国政治特点。 .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纪中期,英、法、美资产阶阶级分别通过哪些重要立法法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政。 .比较17、188世纪中、俄发展的不同趋趋势。 .比较晚明和清清初崇实学风的特点。 .比较17世纪中期至118世纪,中国、俄国、法法国三位君主在政治、经济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措施施,并对他 们作一评价。 .比较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与清朝历史的的异同。 .比较17世世纪中期至18世

14、纪莫卧儿儿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发展的特点。 10.比比较17、18世纪中西文文化发展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原因。 11.从原因、性质等方面比较美国独立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命的异同。 12.从原原因、性质、斗争方式、革革命成果等方面比较英国资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战争的异同。 13.比比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间各派政治力量采取的不同同经济政策,说明革命的彻彻底性。 14.比较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前前后英国的政治状况,说明明英国是怎样成为世界第一一工业强国的。 15.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和清朝的衰弱说明鸦片战争争的必然性。 16.比比较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主要要矛盾及人

15、民斗争的不同形形式。 17.从原因、性质、主力、结果等方面面比较欧洲近代史上三次资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18.从背景、性质、结果果等方面比较俄国历史上两两次改革的异同。 199.从原因、性质、斗争方方式等方面比较美国历史上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同。 0.从背景、性质质、特点、结果意义等方面面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利统一的异同。 1.从从背景、条约、结果、影响响等方面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争的异同。 2.从背景景、性质、内容、作用等方方面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3.比较19世纪60年代代美、俄、日三国政治的异异同。 4.从性质、发发明、特点、后果等方面比比较18世纪60年代的英英国

16、工业革命和19世纪770年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的 异同。 5.比较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经济发展原因的共同点点。 .比较中国近代清清政府所受的三次震动及采采取的相应对策。 7.比较甲午战争前中、日的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说明明甲午战争的必然性。 8.比较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不同影响。 .比较甲午战争前后维新思思想的不同点。 0.从从背景、性质、内容、结果果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新和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1.从背景、性质、形式、导火线、结果、意意义等方面比较太平天国运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点。 .比较第二次鸦片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争的共同点。 3.比较较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义国家与中

17、国的政治、经济济,说明中国出现瓜分危机机的必然性。 .比较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到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原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从背景、内容、实实质、结果、影响等方面比比较清朝历史上两次变法的的异同。 .比较辛亥革革命前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济、思想观念上的不同点。 7.比较太平天国、中华民国、苏维埃俄国有有关土地问题的文献或政策策的共同点。 .比较巴巴黎公社和苏俄政权政治、经济措施的共同点。 .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响。 0.比较15世纪纪初、19世纪中、19世世纪末、20世纪初四个阶阶段中、日两国在政治、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异同 。 1.比较中国近代代主张学习西

18、方的代表人物物及其思想的不同点。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 3.从背景、实质、后果等方面比较巴黎和会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4.从背景、原因、经经过、领导力量、结果、作作用等方面比较俄国十月革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异异同。 5.比较美国119世纪20年代至20世世纪40年代不同时期对外外政策的特点。 .从背背景、性质、内容、结果等等方面比较印度历史上两次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的异同。 7.比较国民民党历史上三次改组的特点点。 .比较中国工人运运动第一次高潮中三次罢工工的共同点。 .从领导导人、依靠对象、目的、结结果、失败原因等方面比较较两次护法运动的共同点。 0.比较20世纪220、30、40年代中国国三次统一战线的不同点。 1.从目的、对象、主力、结果等方面比较国国共合作前后三次北伐的异异同。 .从背景、实质质、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经济政策的异同。 3.从背景、内容、实质、影影响等方面比较新经济政策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比较近代美国、德国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点,分析其在1929年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