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商周时期,城市的建设是先把与祖先有直系血统关系的子弟聚集在宗庙近旁的王室区,然后再把其他的同祖、同宗之子弟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a.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b. 城邑布局体现王权至上c.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d. 家族实力决定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可知,商周时期同一族居住在一起,其居住地按与直系祖先关系的亲疏来划分,这是受宗法

2、观念影响的体现,表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同一族人按血缘关系亲疏划分居住地,并未反映城市功能的信息,故排除a;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之后形成“皇权至上”的观念,故排除b项;项;材料反映的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划分居住地,而不是按家族经济地位,故排除d项。【点睛】“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近亲的子弟构成王族,聚集于宗庙近旁的王室区”是解题的关键。2.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记载“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记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材料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的重

3、要信息是a. 春秋时期,已大量设立郡县b. 早期的县高于郡c. 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中原地区d. 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可知春秋时期设立郡县,a项“大量”说法错误。根据“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意思是“攻克敌人的人,官职为上大夫的就就授予他一个县,如果官职为下大夫的就授予他一个郡。”可知早期的县高于郡,故b项正确。c项题干没有体现。d项指的是郡县制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1)不同点: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4、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2)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3.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a. 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 社会风尚的不

5、断进步c. 儒家思想地位巩固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封建社会避讳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君主专制的一项制度。根据材料中的“以避君讳为核心”及其历程中的唐宋完备、清代达到顶峰,结合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判断,d项正确。a选项礼乐制度在分封制瓦解之后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选项说法错误,这本质上是政治问题,c选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避讳制度4.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材料主

6、要强调中国古代a. 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b. 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c. 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d. 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些机构有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故b项正确。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故a项错误。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未涉及到掌握它的人,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的选举,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原因5.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

7、,“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 加强了吏治的建设c. 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d. 提高了行政的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传统宰相是制度性职务,对皇权的威胁较大,而临时性职务大多源于皇帝的需要,其官员大多是皇帝亲信,这有利于皇帝掌握事权,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反腐、官员管理考核等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集体议政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信息中职务和

8、官员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d项排除。6.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b.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d.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答案】b【解析】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b项正确;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隋唐开始科举制,制度不健全是正常的,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

9、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d。点睛: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材料表明御史还有监察科举的职责。7.宋神宗元丰年间对职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三省、六部、诸寺监行政体系职权回归,改变了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政事堂,六部诸寺监尽为闲职,官、职、差遣交杂的局面。这一改革有助于a. 加强中央集权b. 提高决策效率c. 加强宰相权力d. 规范政务运作【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见,元丰改制只是中央权力的重新分配,未涉及地方权力的调整,故a项不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有助决策的科学化,但对提高决策效率作用不大,故b项错误;“北宋初年三省职司尽归

10、政事堂”所以掌控政事党的宰相权力很大,元丰改制后宰相权力分散三省,未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元丰改制减少大量的临时官职,中央官职得以规范化,故有助于政务运作的规范化,故d项错误。8.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b. 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c.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d. 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

11、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打破市坊的界限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b错误;宋代路制与扩大宋朝疆域无关,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可以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b. 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 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

12、观念d. 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答案】d【解析】【详解】由“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诗词体现出的鲜明的理学倾向,a、b、c三项中“以期提高政治素养”“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材料均未体现。10.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

13、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这表明郑氏家规a. 强调尊卑等级关系b. 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 巩固宗法血缘制度d. 立足伦理注重规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孝其亲敬其夫爱其弟恭其兄”等信息可以看出,家规强调的是长幼有序,而非尊卑等级,a项错误;材料“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族人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宗法制涉及的是权利财产继承,材料无体现,c项错误;中国古代立家规,目的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规范家族成员的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d项正确。11.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的官员,称谓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清时,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

14、,承办的多是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b.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c.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d.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a项正确;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d项错误;12.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

15、“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 完善官员监察体系c. 利于规范官员行为d. 预防地方割据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的信息说明明朝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加强君主专制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论及官员监察,故b项错误;预防地方割据出现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故d项错误;13.考据学又称朴学,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到乾隆、嘉庆时期盛行,形成了

16、为考据而考据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 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b. 儒家学者的极力推广c. 思想专制的空前加强d. 学术研究理论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加强,在思想上也实行专制,大兴“文字狱”,导致当时文人学者不敢过问政治,埋头对古书经义的考证,导致考据学盛行,选项c正确;经世致用与题意相反,排除a;b、d都不是当时考据盛行的主要原因,排除。14.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世、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a. 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 主张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 其思想与时俱进d.

17、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答案】c【解析】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地方代表,材料中“西政为要”说明此时期,张之洞摒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运用西方制度来改变中国,体现出张之洞与时俱进的思想,故c项正确;a中完全一致说法绝对;b中放弃学习西方器物不符合题意;d中“预备立宪”属于晚清政治改革主张。15.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a.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b. 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c.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d

18、.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二十年时间内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多年的历史”可以推论出题干想要表达甲午战败之后中国在政治领域里就民主共和与君主专制所作出的迅速抉择,故b项正确;a不是题干的主旨,cd的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6.1896年9月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当地记者说,清国报纸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惜,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所以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材料反映了清朝a. 报纸的编辑学识水平低下b. 政府对媒体监督控制严格c. 报

19、纸对文明传播没有影响d. 近代大众传媒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由于清朝报纸的编辑只爱讲事件的部分真实情况,而不爱将事件的所有真实情况告诉读者,所以报纸没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工具,这说明清政府对报纸等媒体监督控制严格;a、c两项说法太绝对,可以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人办报陆续出现。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17.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

20、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a. 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 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 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反映了维新派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故b正确;维新派改革指导思想明确,即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派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变法的特点入手,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8.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

21、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a. 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b. 外国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c. 日本在华侵略势力占据优势地位d.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中国教科书的编订出现了向日本学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走上了富强之路,中国教育主张向日本学习,体现了中国人希望学习日本富强之路,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向日本学习,而不是日本控制中国教育,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d与材料无关,中国向日

22、本学习,是因为明治维新的成功,而不是传统相近。19.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陈独秀激烈的批“孔教”,是因为a. 孔子思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b. 陈独秀思想狭隘,崇洋媚外c. 孔教与陈独秀的宗教信仰相冲突d. 孔教被认为是帝制的理论基础【答案】d【解析】陈独秀认为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帝制,孔教是帝制的理论基础,所以陈独秀才激烈的批“孔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孔子思想仍然

23、可以用于现代生活,孔子思想并非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陈独秀思想并不狭隘,也不崇洋媚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陈独秀的宗教信仰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0.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a. 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b. 西方启蒙思想与中

24、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c.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d. 人民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之所以人的价值、人的权力之所以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由于近代中国不断受到外来侵略,主权大量沦丧,所以在近代的一系列启蒙思想中都侧重于救亡图存,从而忽略了人权方面的内容,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格格不入”的说法明显错误,西方启蒙思想属于民主思想,具有进步性;c项与材料主旨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人民的排外情绪”的说法本身不符合近代中国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21.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

25、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 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b. 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c. 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d.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中共二大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说明中共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力量异常强大,单靠无产阶级的力量难以赢得革命胜利,应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表明党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不是领导工运,b项排

26、除;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时间是1937-1945,时间不对,c项排除;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排除。【点睛】本题是解读类选择题。精准简约地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据此逻辑推导因果是关键。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中共二大号召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据此推导其根源在于中共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判定了其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22.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a. 城市

27、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b. 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c. 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d. 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中没有强调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的内容,故排除a项;虽然有人“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但并不能说明是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阻挠,故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根据“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故选d项。【点睛】“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是由于没能正确认识到到中国当时半殖

28、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能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味参照俄国革命的道路。23.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事变后,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于1934年7月7日从瑞金出发,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历时4个月,行程3200余里。11月初,与闽浙赣红十军胜利会师。红七军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 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b. 威胁日军占领的南方中心城市c. 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d. 缓解中央红军军事压力【答案】d【解析】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给国民政府对中央红军转移方向的判断造成错误和混乱,缓解了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故答案为d项。这一举

29、措是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需要,排除a、b项;此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失败,排除c项。24.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在报导某次战役时写道:“(1938年)3月31日午,敌虽鼓其余勇,但已无能为力,并逐渐坠入我大规模歼灭战之圈套中,鲁南伟大之歼灭战场面已揭开序幕,精彩节目,自当陆续其后也”。据此判断,当时大公报报导的这次战役应是a. 淞沪会战b. 平型关大捷c. 台儿庄战役d. 百团大战【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8)年3月31日午”、“鲁南伟大之歼灭战场面已揭开序幕”可以得出所述应为鲁南会战,即台儿庄战役,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所述不符。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对国

30、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基本史实有所掌握,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以及豫湘桂战役和枣宜会战等,对抗击日军的侵略起了极大的作用。25.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a.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c. 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d.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答案】d【解析】“酒神颂歌”说明雅典人并不反对神性,故a错误;这些庆典活动内容没有增强公民民主权利,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雅典

31、民主制的局限性问题,故c错误;“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活动有利于增强雅典公民意识,故d正确。故选d。26.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a. 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b. 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c. 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d. 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说明在公民大

32、会上发言的人要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a d两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c说法明显错误,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故选b项。考点:古代希腊、雅典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27.恩格斯指出,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这表明a. 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活动极其野蛮b. 罗马法曾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c.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d. 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罗马对

33、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这表明罗马法成为罗马在其征服地区确立统治的一种工具,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罗马法的作用;c选项材料没有提到万民法的问题;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28.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这表明a. 财产权按遗嘱规定分配b. 财产在氏族内继承c. 法律是伦理体系的基石d. 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财产权按遗嘱规定分配与材料“死者未立遗嘱,

34、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不符,故a错误;财产在氏族内继承与材料“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符,故b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了财产的继承顺序,法律是伦理体系的基石无法体现,故c错误;根据材料“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反映了为了保护私有财产而采取的种种措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从而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故d正确。29.宗教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次“社会革命”,因为它深入家家户户,影响及于社会生活,人们的眼界、思维方式都因此发生变化。它本身是宗教问题,但它的影响要深广得多。材料旨在说明宗教改革a.

35、推动思想方式出现重大转变b. 彻底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c. 促使人类理性思维走向成熟d. 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从“社会革命”的角度交代了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说明它在思想方式的转变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所以答案选a。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30.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b. 促进了行政机

36、构的调整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答案】a【解析】材料“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反映了英国宗教改革破坏了旧的社会宗教秩序,这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重组,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机构的调整的问题,故b错误;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不是摧毁民众的宗教信仰,故c错误;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城市的转型,故d错误。故选a。31.被赞誉为在分权制衡基础上开创全新现代宪政体制里程碑的法律文件是a.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b. 美国1787年宪法c. 1871年德意帝国宪法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

37、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中兼具“分权”、“制衡”、“开创”、“全新”等条件的选项,只有b项,而a项侧重继承与创新,c、d两项首先不是全新和开创,并不是正确的选项。【点睛】正确记忆相关西方宪政文明,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32.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a. 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b. 国王执政的合法地

38、位受质疑c. 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d. 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国王和议员之间的斗争,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下,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民主政治还不够完善,d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议会选举的不完善,而是议员和国王之间的斗争,a不正确;材料所述国王行为存在着不合法,b不正确;从材料叙述看,不能得出下院权力扩大,c不正确。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33.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

39、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摘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 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材料三 宇宙的进

40、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回答问题:(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

41、(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试举中国近代史的两个史实来说明。【答案】(1)因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规抚: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制度。创获:实行“五权分立”。(或:在三权分立基础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2)前者:主张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后者: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观点: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史实:洋务运动虽然坚守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但能突破传统观念引进西方科技,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维新变法思想是借助孔子的权

42、威来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有利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民权主义思想则是立足中国传统思想,借鉴西方政治学说与体制,并有所创新。【解析】【详解】(1)第一问“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 规抚和创获的内容”,所谓“因袭”即为继承,根据材料“孟子便主张民权”“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可知孙中山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科举制度和监察制度。材料“组织联邦共和政体”“ 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可知孙中山规抚内容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或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加上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实行“五权分立”,此为其创获内容。(2)第二问中“分别

43、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根据材料“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可知前者主张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材料中后者模式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后者模式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过分肯定西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较为激进。(3)第三问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根据材料三可知李大钊主张两种思想“互相挽进,互相推演”,犹如车轮和鸟翼,新旧思想应互相推演,并存共进。第三问第二小问“举中国近代

44、史的两个史实来说明”。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提倡中体西用,虽然坚守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但能突破传统观念引进西方科技,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康有为借助孔子权威来宣传维新思想,有利于西方启蒙思想的在中国的传播传播;民权主义思想则是立足中国传统思想,借鉴西方政治学说与体制,并有所创新。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产生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初建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发展唐初,唐高祖下诏国

45、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鼎盛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46、合、史实准确。)【答案】信息一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信息二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功能由祭祀演变成祭祀和儒学教育相结合)汉代以后孔子倡导的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唐宋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取士,孔庙成为传播儒学的圣地;“庙学合一”的官方儒家学校,是培养文化人才、官员的摇篮。信息三孔庙的建筑规格和形制不断提高。历代帝王尊孔,重视修建孔庙祭孔,祭孔是国家礼制;对孔庙建筑的规格一再提高,表明了对儒家思想文化价值的肯定。信息四地域由曲阜到全国再向海外传播孔庙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载体,在全国普遍建立,巩固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孔庙在海内外的建立,源于孔子文化向外传播;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进行分析论证。观点依据材料中提取“孔庙由“家庙”演变成“国庙”或者“孔庙与学校合一,形成了“庙学一体”的格局”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