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语文教案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孟子二章语文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读准字的音 寡()夫()域()戚()粟()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pn叛,背叛 二、解词 人和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限制。 固国固:使巩固。 失道道:天道,失道就是违背道义。 学习本文 、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

2、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

3、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读准字的音 畎亩()傅说()胶鬲()空乏() 、通假字 法家拂士拂:b弼,辅弼。 衡于虑衡:hng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 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 学习本文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

5、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测试 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必先苦其心志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委而去之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何苦而不平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山不加增 环而攻之而不胜面山而居 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多助之至到了极点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所以动心忍性坚韧 人则

6、无法家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

7、: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xxxx年,安徽)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xxxx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