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4“大危机”与“新政”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精编版_第1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4“大危机”与“新政”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精编版_第2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4“大危机”与“新政”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精编版_第3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4“大危机”与“新政”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精编版_第4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4“大危机”与“新政”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精编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校名 推荐“大危机”与“新政” 同步练习 选择题1. 一把 匙开一把 , 你根据 匙和 上面的文字, 判断下面的 把 匙 开哪把 ( )2. 下 出 在20 世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造成 中 种状况的原因是()a. 大机器开始代替人力 行生 b.第一次世界大 爆 c. 危机爆 d.1924-1929年的 繁荣3. 下表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当 危机中的哪一特点( )1929-1933 年美国 危机工 情况表工厂倒 工 生 下降失 人数13 万家70%1 700 万a. 持 比 b.破坏性特 大c.波及范 特 广d. 工 影响最大4. “我曾修 一条 路,使它运行,它与 跑;我曾修 一条

2、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 我一角 ?我曾建 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 瓦、 和石灰;我曾建 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 兄弟, 能 我一角 ?” 是美国 20 世 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 首歌流行的背景是 ( )a. 工 革命造成 富两极分化b. 危机造成工人生活 困c.自由 来美国 普遍繁荣d. 作 流行音 在美国 行5.1945 年 4 月 14 日,在新 日 社 民主巨星的 落中有一段 的 价,“ ( 他 )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 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位 落的“民主巨星”是()1名校名 推荐a. 罗斯福b. 华盛顿c.丘吉尔d. 杰弗逊6. “ 1929 年 10 月 2

3、4 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 ”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 )a. 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法西斯专政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 漫画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历史信息的一种方式。右图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一项措施 ( )a. 整顿金融b.恢复工业c.调整农业d.兴办公共工程8. 结合下图分析,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 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c.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d. 夺取势力范围,争当世界霸主9. 罗斯福说: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4、。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 ( )a. 罗斯福新政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b. 罗斯福新政能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调整d. 罗斯福新政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10. 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成功”的主要作用是()a. 恢复并发展了经济b.改善了人民生活c.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d.加强了中央集权11.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让你生活在1930 年,你可能在中国、 苏联和英国分别看到的景象是()a.

5、中国战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热火朝天,英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b. 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英国遭受经济危机之苦c.中国进行国民大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热火朝天,英国在遭受经济危机之苦d.中国战乱,苏联在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英国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解析题2名校名 推荐12.1929 年 10 月 24 日, 于莱特和他的国家来 ,那是一个“黑色的星期四”。那天莱特一 醒来, 自己 的股票正在急 。接下来的几天更是雪上加霜,股票 成了 ,自己又被老板解雇了 当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同 也真 地反映了一段 史, 在,我 就以 个故事 背景,向同学 提几个 :(1) 判断,

6、 位莱特先生是哪里人? 个故事告 我 ,1929 年,在莱特的国家以及整个 本主 世界, 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 就在 个国家被突如其来的灾 搞得焦 的 候,出 了一位杰出人物, 人民走出了困境。你知道 个人是 ?(3) 在国家走出困境的 程中,如果莱特想重新就 ,你 最有可能的就 是什么? 什么呢?(4) 你 那位杰出人物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从他的成功 中,我 能得到一些什么 的启 示呢?答案和解析1. 【解析】 a。本 考 学生准确 基 知 的能力。德莱塞所著的作品是美国的悲 ,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莎士比 , 蒙娜 莎的作者 达芬奇, 争与和平的作者 列夫托 斯泰。2. 【

7、解析】 c。本 考 学生的 分析和比 能力。从 干中有效信息“失 ”“ 需要一份工作” “ 20 世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等,可知 情况最 出 在1929-1933 年 的 大危机期 。 危机中,整个 本主 世界的失 工人超 三千万。3. 【解析】 b。本 考 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 的关 是 表格内容 行整合,得出正确信息。 从 干表格中可以得出, 次危机造成 多工厂倒 , 致使工 生 下降了70%,失 人数超 千万,可 次危机的破坏性特 大。4. 【解析】 b。本 考 学生的分析能力。从 干中的关 信息“能 我一角 ”“美国 20 世 二三十年代”等,可知与大危机有关。大危 机

8、 致了美国工人大量失 ,生活 困。5.【解析】 选 a。本 考 学生 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 干中的关 信息“新3名校名 推荐政”“渡过了危机”等,可知是罗斯福。6.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危机从美国开始, 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危机。故b 项正确。 a 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 年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探索;c项是指独裁专制;d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府被迫实行的一项政策。故a、 c、d 三项不符合题意。7.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从图

9、中可以看到两位劳动者手拿工具,画面上还有一个单词“ work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得出,新政措施之一就是为大量的失业者增加就业机会,采取的办法就是兴办公共工程。【知识拓展】兴办公共工程的原因提供就业机会,刺激生产和消费。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以工代赈”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劳动过程中, 磨练了人的意志, 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8.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就业工人 的工资也大幅度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 流离失所,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资本主

10、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 政局动荡,所以美国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统治。9.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通过阅读题干, 可以了解到罗斯福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内部的调整,故选c。10.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政治上”,可判断选 c。11.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930 年”,国家分别为“中国、苏联和英国” 。综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正处在共产党与国民党内战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

11、资本主义世界正处在经济大危机中。故选 a 。12. 【解析】本题以虚构的故事为切入点,立足于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 1929 年 10 月 24 日”“黑色的星期四”可知莱特是美国人,这一天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1933 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据此分析回答第 (1) 、(2) 题。第 (3) 题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回答,答案不唯一,只要不前后矛盾即可。第(4) 题,结合新政的目的和措施回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 美国人。世界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 。(2) 罗斯福。4名校名 推荐(3) 工业 ( 公共工程 ) 。因为罗斯福政府的中 心措施是 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