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_第1页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_第2页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_第3页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_第4页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2008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 姓名 学号分数警 示 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第六条:“考试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名词解释 1、新城市主义2、城镇体系3.、邻里4.基本经济活动5.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二、简答题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三、论述题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 答案

2、一、名词解释 1、新城市主义 针对北美传统的城市蔓延所出现的问题:低密度的居住郊区化、超宽的道路、建筑红线和大型的地块、依赖小汽车的交通、社会的单一、经济的隔离、非持续的环境等,新城市主义提出 在城市区域层面上应发展大运量的公共交通,通过交通节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居住区层面上应以密度合理的邻里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内部综合各种服务功能,构建适合步行的空间尺度,形成生活氛围浓厚的邻里关系;应该完善街道、公共空间和私人场所的设计,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效果。 2、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

3、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3.、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4.基本经济活动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1 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5.伯吉斯的同心环

4、模式 二、简答题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s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叫做过度城市化(Hyper Urbanization,或

5、 OverUrbanization)。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2 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联系: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

6、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3、美国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郊区化的实质就是城市的“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推动城市人口及职能市区向郊区扩散转移的过程。 政治因素:战后大量复员军人返乡导致的人口剧增是郊区化的客观前提。 土地因素:市中心区房租地价的迅速上涨是引起郊区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社会因素:中产阶级的郊迁带动整个社会的郊区化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结构变化和经济

7、高速增长是郊区化发生的根本原因。 交通因素:交通工具的机动化为郊区化的兴起创造必要条件。 政策因素:政府对郊区建设的干预政策是郊区化的重要保证。 3 科技因素:新的通讯技术引发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进一步促进郊区化发展。 三、论述题 1、结合案例,说明分析CBD的演变过程与发展机制; 空间调整 同化作用圈层。CBD可以在某些方向向前推进,即同化作用圈层。典型的同化圈层位于城市中、上层居民住宅区附近,以新颖别致的商店、汽车展销厅、办公机构总部及新饭店的集中发展为特征。 退化作用圈层:CBD在其它方向则衰退,即退化作用圈层。退化圈层常邻近工业和批发业,与铁路及下层居民住宅区靠近,且以当铺、廉价服装店

8、、廉价餐馆及汽车站密集为特征。这一理论比较切合实际。 CBD增长方式 第一种“周边增长(peripheral accretion)”: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的增长方式。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 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

9、市场的扩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 发展机制 三大内部推动力 1、聚集力 ? 工业化、城市化是形成CBD的原动力。 ? 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CBD的发展。 ? 服务业的汇集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总部。 4 ? 信息时代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CBD成为可能。高地价对土地用途转换的推动力。 2、2、排斥力。 ? 随着CBD的发展,功能内涵及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扩展空间,而原有CBD于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缺少人情味、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环境质量的低劣等原因,已不能满足CBD功能发展的要求,成为阻碍CBD发展的排斥力,导致了CBD的分散化。 3、

10、3、吸引力。 ? 主要是指郊区吸引力。郊区廉价的土地资源、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人口的外迁,部分中心商业职能随之外迁到郊区,另一方面,小汽车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城市职能外迁成为可能。部分城市CBD的商务活动向郊区转移,CBD呈现分散化、多中心化的现象,城市中心区成了主要为外地游客服务的地区。 三种外部影响机制 1、自式成长机制。2、强制性开发机制。3、调控式改造机制。 2、论述西方国家内城衰退的原因与市区重建的措施,并说明中国城市是否会出现内城衰退并解释原因? 内城衰退的原因 、经济重构与经济结构调整是造成内城衰败的主要原因。 、家庭经营式地方性公司减少而跨国大公司得到发展和增加,但这些大公司

11、与所在地的地方城市并无太多联系,从而使地方经济衰退,且失业人口增多更加速了内城衰败。 、电子、汽车、航空、生物化学等新工业的选址倾向于环境良好的郊区,工业的外迁加剧了内城衰败。 、政府开发郊区的城市发展策略,如建设新城及卫星城,限制中心区新增写字楼数量,动员和鼓励工厂郊迁等,促进了内城衰败。 面对市区人口进一步减少而导致中心区的衰败,各个国家先后制定了相关的5 政策,开展市区重建活动,主要包括重返大城市和振兴内部的旧城改造以及贫民窟的清理。这些措施是大城市中心区经济得以复苏,“中产阶级化”又使市区人口回升并重新繁华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

12、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城市振兴到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等。 “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 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 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中国是否会出现内城衰退,看答题情况给分 6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05级城市

13、地理学试题 姓名 学号分数警 示 中山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工作细则第六条:“考试作弊不授予学士学位。” 一、简答题 1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10分)。 2、土地利用的多核心模式 3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4、用经济发展阶段观点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三、论述题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六边行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2、试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05级城市地理学试题 答案 一、简答题 1、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关系(10分)。 ? ?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联系: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

14、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 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 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2、土地利用的多核心模式 ?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economic cells)

15、即中心商业区(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哈里斯及厄尔曼还考虑到,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因为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的土地利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 1 3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

16、: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城市化 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用城市人口代表城市化水平比较简洁、方便,也反映主要的本质内容,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

17、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 4、用经济发展阶段观点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埃尔。莎科斯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试图将城市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他认为位序规模分布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这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产生的。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按此模式,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是属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在经济大2 发展过程中,

18、均衡状态被集中发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三、论述题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六边行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如下假设条件: 这是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方面; 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 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对消费者来说,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来说,他会寻找最佳位置,取

19、得最大的市场,使其利润最大化。 这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 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

20、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3 2、试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答案要点: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非基本的活动: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称为非基本的活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