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症课件_第1页
维生素D缺乏症课件_第2页
维生素D缺乏症课件_第3页
维生素D缺乏症课件_第4页
维生素D缺乏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维生素D缺乏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日光照射不足 人体日常所需的维生素D主要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获得。因阴雨或天气炎热不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居室朝阴,窗户紧闭( 因玻璃不能透过紫外线而影响紫外线的通过 ),以及城市高层建筑多,空气尘埃多而阻挡紫外线的通过等,均是使小儿易患佝偻病的因素。(二) 维生素D摄入不足 乳类( 包括母乳和牛乳 )中维生素D的含量都很少,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加之牛乳中钙、磷比例不当( 1.2:1 ),不利于钙、磷的吸收,所以牛乳喂养较母乳喂养更易罹患佝偻病。人工喂养多以米糊、稀饭等淀粉类食物为主,因谷类食品含大量植酸和纤维,可与小肠中的钙、磷结

2、合成不溶性植酸钙,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qdA疾病库,最全的疾病资料库,最新的健康资讯平台,牵挂您身体健康的朋友!(三) 生长过速生长速度快的婴儿期,骨骼发育快,对钙的需要量也多,故易致缺乏。早产儿则因体内钙和维生素D储备不足,生后生长速度较快,也易患佝偻病。2岁后生长速度渐慢,且户外活动增多,故佝偻病的患病率和活动性佝偻病较少。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因生长迟缓而少患佝偻病。(四) 其他疾病的影响慢性胃肠道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肝和肾是羟化维生素D的器官,有病时可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过程,也可影响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另外,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促进肝氧化酶的作用使维生素

3、D3和25-(OH)D3分解失去活性,导致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症对钙磷代谢的调节影响 (一) 1,25-(OH)2D3的作用1对肠的作用 促进小肠粘膜对钙、磷的吸收,使血钙血磷浓度升高,有利于骨的钙化。 2对骨的作用 促进间叶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使骨质吸收,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有利于新骨的钙化,促进成骨作用。3对肾的作用 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磷的排出,从而提高血钙、磷的浓度。(二) 甲状旁腺素(PTH )的作用1对肠的作用 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但不如维生素D的作用强。2对骨的作用 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使骨盐溶解,血钙、磷浓度增加,同时又撕制成骨细胞的形成,使新骨

4、不能钙化。3对肾的作用 促进肾近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钙降低,血钙上升。同时又抑制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三) 降钙素(CT )的作用1对肠的作用 可能抑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2对骨的作用 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阻止骨盐溶解。促进破骨细胞转变为成骨细胞,加强沉钙作用,使血钙降低。3对肾的作用 抑制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维生素D缺乏症的诊断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和骨骼改变作出诊断,但对活动早期尚未出现骨 骼体征之前不易诊断,应测定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并作骨骼X线摄片。碱性磷酸酶多在骨骼体征和X线改变之前已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血液25-(OH)D3( 正常值1080ngml )和1

5、,25-(OH)2D3 ( 正常值0.030.06ngml )在佝偻病活动早期已明显降低,是评价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诊断佝偻病的敏感指标。按1980年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修订的诊断标准,佝偻病活动期根据骨骼改变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一) 轻度 只有轻度的骨骼改变如方颅、颅骨软化、肋串珠及肋膈沟,或有某些神经症状。血钙近于正常,血磷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增高。X线检查正常或可见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二) 中度 已发现较明显的骨骼体征,如鸡胸、肋串珠、肋膈沟、囟门大,迟闭及出牙延迟,手(脚)镯及下肢畸形等,血钙稍低,血磷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X线检查具有典型的活动性佝偻病征象。(三)

6、 重度 严重骨骼畸形,如重度鸡胸、漏斗胸、脊柱弯曲、-F肢畸形,或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精神发育滞缓,营养障碍及贫血等。血钙、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X线表现除活动性佝偻病征象外,尚有严重畸形或骨折。但在南方重度佝偻病极为少见。 鉴别诊断(一) 呆小病 (克汀病) 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全,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多在生后23个月出现症状。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前囟大且闭合晚,出牙迟及身材矮小等与佝偻病相似。但本病有特殊外貌,如表情呆滞、眼距宽、塌鼻梁、唇厚、舌大并常伸出口外。皮肤粗干、腹胀、四肢短、智力明显低下,可有粘液性水肿等。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均正常。X线示骨龄落后,但骨钙化正常。(二) 软

7、骨营养不良 属先天性软骨细胞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头大、前额突出、长骨骺端膨出、肋串珠及腹胀等与佝偻病相似。但患儿四肢手指粗短,五指齐平,腰椎前凸, 臀部后凸等可与佝偻病鉴别。血钙、磷正常。X线可见长骨粗短和弯曲,干骺端增宽呈喇叭状,部分骨骺可埋入扩大的干骺端中。(三) 抗维生素D佝偻病23岁以上小儿患重症佝偻病,经维生素D正规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此类疾病。1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为遗传性疾病,可有家族史。本病为肾小管磷再吸收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故血磷低,尿磷高而血钙正常。佝偻病症状多在1岁以后发生,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对一般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无效,每日需服用大剂量维生素D制剂

8、才起作用,并同时口服补磷。2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一种运转功能障碍。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以致影响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功能,从尿中丢失大量钾、钠、钙,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症状,伴严重骨骼畸形。临床上表现多尿、碱性尿、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低血磷、低血钾和高氯血症等。维生素D治疗无效,主要纠正酸中毒和补钾。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为两型:I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3转化为1,25-(OH)2D3发生障碍,血中25-(OH)D3浓度正常。I型为靶器官对l,25-(OH)2D3无反应,所以血中25-(OH)D3及l,2

9、5-(OH)2D3浓度均正常。本病有严重的佝偻病症状,生长发育迟缓,除血钙血磷降低及碱性磷酸酶增高外,可有氨基酸尿症。可在1岁以内发病,需终身大剂量维生素D。或1,25-(OH)2D3治疗。4肾性佝偻病 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肾脏疾病引起慢性肾功能障碍,影响维生素D代谢和肾脏排磷功能。血钙低,血磷升高,导致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导致骨骼脱钙,钙盐沉积障碍,而发生佝偻病改变。多有慢性酸中毒及肾功能异常,治疗在于改善肾功能,并用大剂量维生素D3或l,25-(OH)2D3治疗。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佝偻病主要为骨骼病变,同时有肌肉松弛,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生长迟缓,免疫力低下及相应的血液生化改变。

10、临床上分为以下四期。(一) 活动早期 (初 期) 多数自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患儿爱哭闹、易激惹、睡眠不宁、多汗(与室温和季节无关)及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X线检查也多正常,或仅呈干骺端临时钙化带轻度模糊,血液生化检查变化不多。血清总钙正常值2.252.75mmolL( 91lmgd1 )。血磷可略降低或正常,正常值0.971.61mmol/L( 3.05.Omgd1 ),但钙、磷乘积已稍低( 3040 ),碱性磷酸酶多稍增高。(二) 活动期 (激 期) 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除了神经精神症状更为明显外,主要表现骨骼改变。1骨骼系统的表现(1) 头部 颅骨软化:多见于

11、36个月的婴儿,表现为前囟增大,边缘变软,颅骨软化部分常发生在枕骨或顶骨中央,以手指按压该处,可感颅骨内陷,放松后即弹回,犹如按压乒乓球感觉(称乒乓头)。 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小儿,表现为前额角突出,头颅成方形,严重者呈马鞍状或十字状头。 前囟:过大或迟至23岁方闭合。 出牙延迟:可迟至10个月甚至1岁后方萌牙,且牙齿缺乏釉质,齿质不坚,易患龋齿。(2) 胸部 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见或触及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骨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样(见图4)。由于肋骨串珠向内隆起可压迫局部肺组织而影响肺功能,易合并肺炎。 肋膈沟( 赫氏沟,Harrison沟 ): 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

12、肌的牵拉而内陷,又因腹部压力使下部肋缘外翻,形成一条横沟状肋膈沟。 鸡胸或漏斗胸: 多见于1岁左右的佝偻病患儿,肋骨骨骺端内陷,胸骨软化向前突出,形成鸡胸;胸骨下端内陷形成漏斗胸。(3) 四肢 腕踝畸形:多见于6个月以上小儿,腕和踝部骨骺处骨样组织增生使局部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状如手、脚镯样,称佝偻病手(脚)镯。 下肢畸形:常见于1岁以上开始站立行走的小儿,在重力影响下引起长骨变形,表现O或X形腿。O形腿检查时,患儿立位,两足跟靠拢,两膝关节相距 6cm为重度。X形腿检查时,两膝关节靠拢时,两踝关节不能靠拢,以其间距大小定畸形程度如“O”形腿。 (4) 脊柱和骨盆 佝偻病患儿会坐后因负重可致脊

13、柱侧弯或后突;重症佝偻病骨盆前后径变短或扁平状,女孩成年后可致难产。2肌张力低下 由于血磷降低影响肌肉糖代谢,患儿全身肌张力低下,关节松弛,腹部膨隆如蛙腹,坐、立、行均发育落后。3其他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条件反射形成慢,以及语言发育迟缓等,治疗后可恢复。4血液生化改变 血钙可稍低,而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多数低于30,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5X线片骨骼改变 腕部摄片发现长骨骨骺软骨带明显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状,并有杯口状凹陷,骨干骨质疏松,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易发生弯曲和骨折。(三) 恢复期 经合理治疗后上述症状、体征逐渐好转而至消失,血清钙、磷恢复正常,

14、钙磷乘积随之正常,碱性磷酸酶下降,4-6周可达正常。骨骼X线改变也于23周后改善并逐渐恢复,骨骺处重新出现临时钙化带,杯口状渐消失,骨密度增浓。(四) 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后小儿。经治疗或自然恢复,临床症状消失,血液生化和X线检查均恢复正常。重度病例可遗留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形或X形腿,方颅及鸡胸等。除了以上典型的佝偻病外,尚有以下两种临床类型: (1) 先天性佝偻病 母孕期食物中维生素D明显不足,使母体内维生素D极度缺乏,或有严重的软骨病史。新生儿期就出现明显的佝偻病症状和体征,常伴低钙惊厥。血钙、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骨骼X线检查可见典型的佝偻病改变。(2) 晚发性佝偻病(

15、 儿童期佝偻病 ) 多见于北方寒冷地区,l0岁以后儿童也有发生活动期佝偻病,主要症状有下肢酸痛和无力,还有多汗、倦怠、下肢麻木,腓肠肌痉挛及睡眠不稳等,而体征不明显。X线检查可见典型的佝偻病骨骼改变。维生素D治疗有效。维生素D缺乏症的治疗(一) 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合理喂养,供给丰富的营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增加户外活动,让皮肤多晒太阳。不宜久坐、久站,不要太早行走,积极防治并发症。(二) 维生素D疗法1普通疗法 活动早期:给予维生素D每日125250ug( 0.5万1万IU ),口服,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活动激期:给予维生素D每日250500ug( 1万2万IU ),口服,持

16、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恢复期:一般用预防量的维生素D维持。如需长期大量服用时,宜用纯维生素D制剂,不宜用鱼肝油,以免发生维生素A中毒。2突击疗法 对于重症、有并发症或拒绝口服的患儿,可考虑采用肌内注射维生素D2或D3作突击疗法。 活动早期:维生素D3 7500ug(30万IU)或 D2 10000ug(40万IU),肌内注射,一般注射一次即可。 活动激期:维生素D3 7500ug(30万IU)或 D2 10000ug(40万IU),肌内注射,连用2次,间隔24周。 重度佝偻病可给D2或D3 3次肌内注射,每次间隔24周。突击疗法后23个月后起给预防量口服,直至2岁。目前国内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

17、司已生产维生素D,口服制剂-胆维丁乳( Cholecalciferol cholasferol emnlsion,英康利 ),服用方便,疗效可靠,治疗时1次15mg( 含维生素D3 30万IU ),口服,根据病情轻重间隔1个月可再服一次,一年总量不超过60mg( 含维生素D3 l20万IU )。其治疗效果与维生素D,等剂量肌内注射效果相同。(三) 钙剂 在应用维生素D治疗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剂,可用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 每日23g )、活性钙、盖天力或真珠钙等,剂量以元素钙计算,每日200300mg。如有过手足搐搦症病史者,肌内注射维生素D,前宜先口服钙剂23日。(四) 手术矫形疗法 较轻的

18、骨骼畸形3岁前治疗多能自行矫正。严重骨骼畸形者待4岁后佝偻病痊愈时进行手术矫形。维生素D缺乏症发病机理和病理(一) 正常骨的生长发育 骨的生长有两种方式,一为软骨内成骨,主要在长骨骨骺端的软骨内进行,使骨变长;另一为膜下成骨,主要在骨干皮质和扁平骨骨膜内进行,使骨变粗。长骨骨骺端的软骨组织从骨骺向骨干可分为以下五层: 软骨细胞静止层或称生发细胞层。 软骨细胞增殖层。 成熟肥大软骨细胞层。 软骨细胞退化层。 成骨层。正常情况下,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肥大成熟、排列成行,充以骨基质。在软骨细胞退化层,骨基质进行钙化,即X线摄片上所见的临时钙化线( 钙化预备带 )。在成骨层,新的毛细血管从骨干长入

19、,带着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侵入软骨细胞溶解后的空隙,成骨细胞及其分泌的骨基质构成骨样组织,继而钙盐沉积,形成骨小梁,并分泌碱性磷酸酶,使周围有机磷分解释出无机磷。当钙磷乘积达到一定水平时即形成骨骺盐结晶,沉着到骨样组织上形成新骨。这样,成骨过程从干骺端向骨骺端不断推进,骨骼的长度也随之增加。当骨骺软骨完全骨化时,骨骺和骨干连在一起,则长骨生长也就停止。扁平骨和长骨骨干皮质的成骨过程与上述相仿,由骨膜内层形成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钙化后构成新骨。(二) 佝偻病的发病机理 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钙、磷吸收减少,血钙、磷浓度降低, 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骨盐溶解,骨质脱钙及肠道对钙的吸收而

20、使血钙接近正常。同时尿磷排出增加,血磷降低,使血液中钙、磷乘积( 指每百毫升血液中所含钙、磷的毫克数相乘,正常值大于40 )降低,当 4 0时,骨样组织钙化障碍,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形成骨样组织堆积在骨骺端,碱性磷酸酶分泌增多,临床表现一系列骨骼症状和血液生化改变。(三) 佝偻病骨骼病理改变 佝偻病时由于血钙、磷乘积下降,使骨骺端排列整齐的成熟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因不能钙化而继续增殖,形成骨样组织堆积于骨骺端,导致临时钙化带增宽且不规则,骨骺膨大,临床上表现为肋骨串珠、手镯或脚镯征,骨的生长停滞。扁骨和长骨皮质骨化障碍,使颅骨软化( 乒乓头 ),骨样组织堆积则形成方颅。骨于骨化障碍造成骨质疏松,

21、骨质变软,当受肌肉韧带牵拉和重力压迫时易发生弯曲畸形( 如鸡胸,肋外翻,O形或X形腿等 ),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孕妇及乳母要多食富含维生素D、钙、磷及蛋白质的食物,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小儿满月后即可抱出户外活动,并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10ug( 400IU )。早产儿、双胎及低出生体重儿自生后2周起即可补充,在头3个月每日给20ug( 800IU ),以后减至每日10ug( 400IU )。一般服至2岁以后可不再用维生素D预防。青春期体格生长加速,如饮食中维生素D不足,且户外活动少,也可考虑服用维生素A、D制剂预防量。肝胆疾病,长期应用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等药物均可影响

22、维生素D和血钙、磷的代谢,应同时给予维生素D预防。胆维丁乳用于预防时一次15mg( 含维生素D3 30万IU )口服,间隔3个月后可酌情再服,一年总量不超过30mg( 含维生素D3 60万IU )。维生素D的来源和代谢人体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另一来源是从摄入的食物中获得(外源性),如动物肝脏、蛋类、乳类都含有维生素D,而植物性食物如植物油、蘑菇中所含的麦角固醇须经紫外线照射后变为可被人体吸收的骨化醇即维生素D2。无论是内源性维生素D3,或外源性维生素D2和D3,均无生物活性,需经体内进一步代谢才能获得很强的抗佝偻病作

23、用。维生素D,先在肝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中经25-羟化酶系统的作用转变为25-羟胆骨化醇25-(OH)D3,具有微弱的抗佝偻病作用。然后在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经1-羟化酶系统作用进一步羟化为1,25-二羟胆骨化醇1,25一(OH)2D3,其生物活性大大增强,可经血循环作用于远处靶器官(主要为肠、肾及骨)。肝脏产生的25-羟胆骨化醇及肾脏产生的1,25一二羟胆骨化醇都可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身调节。维生素D2的代谢与维生素D3相同维生素D3除受自身血浓度调节外,并直接受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及间接受血钙浓度的调节。低血钙促使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1,25-(OH)。D,合成增加而使血钙上

24、升;高血钙促进降钙素分泌而抑制1,25-(OH)2D3的合成;低血磷直接促进1,25-(OH)2D3合成增加,高血磷则起抑制作用。儿童佝偻病防治新概念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在儿童保健门诊或咨询时,家长常常会问:“孩子出汗多,头枕部有脱发圈是不是佝偻病?”“预防佝偻病服哪种钙片好?”“已经做了头发或尿钙检查,结果异常,是不是就可诊断为佝偻病?”可以说,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像佝偻病那样如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对儿童佝偻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存在许多错误认识,“补钙、补D”有过热现象。六月中旬,笔者参加了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第五届儿童佝偻病防治学术会,现将专家们对儿童佝偻病防

25、治提出的新观念介绍给广大家长。 一、预防佝偻病是补充钙制剂还是维生素D? 婴幼儿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以及每天吃400毫升牛奶的幼儿,一般是不会缺钙的,不需要另外补充钙制剂。而食物中的维生素D肯定不能满足儿童正常生理需要,晒太阳可以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由于种种原因,婴幼儿的日照常常不够,尤其在冬春季节,包括南方夏天的梅雨季节。但目前在各种儿童食品中都添加维生素D的做法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一是不能判断维生素D的摄入量,二是很容易引起儿童维生素D中毒。国外仅在配方奶粉中添加维生素D预防儿童佝偻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选择包装蔽光好的维生素D制剂预防佝偻

26、病十分重要。由于维生素D见光后非常容易分解,因此,浓缩鱼肝汕滴剂,及一些包装蔽光不好的制剂,其中维生素D含量难以保证。专家认为,这是我国儿童佝偻病预防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有些儿童钙摄入不足,应从改善饮食结构着手。钙在牛奶、豆制品中的含量高,应多吃这类食品。目前,市场上的钙制剂品种很多,可参考钙制剂中钙元素含量的多少、口感、吸收率以及价格的高低来购买。一般钙制剂中钙的吸收率在2535之间,钙的吸收率超过90是不可能的。过多补充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如铁、锌的吸收,对儿童的健康不利。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二、头发或尿钙检测能否诊断佝偻病?血钙和血磷测定能否早期诊断佝偻病? 做

27、头发或尿液钙检测诊断佝偻病是绝对不可信的,已经完全被医学界否定。一次尿钙检测的结果是不可靠的,24小时尿钙检测才有一定价值。佝偻病的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化验、X线检查等综合判断。 佝偻病早期,血钙和血磷一般不降低,严重时才会有血钙和血磷下降,因此,血钙和血磷测定,对佝偻病的早期诊断也没什么价值。测定血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或骨碱性磷酸酶活性,用钼靶拍摄手腕部X线片是早期佝偻病的可靠方法。 三、出汗多、脑后有枕秃是否是佝偻病? 佝偻病的孩子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多汗,但家长对如何判断孩子多汗常把握不准。孩子在醒时总是活动不停,交感神经兴奋,代谢旺盛;转入睡眠时,人体进入基础代谢,但孩子的植物神经功能发

28、育还不完善,只能从代谢旺盛渐渐过渡到基础代谢,所以体内大量的热能仍然会以出汗的方式释放出来。如果孩子的出汗现象在入睡后12小时逐渐消失,可视为正常。由于头部出汗多,使孩子睡觉时经常摆头,枕部便会出现脱发圈。因此,出汗多、有枕秃的儿童不一定都是佝偻病。患有佝偻病的小儿常常是整夜出汗,上半夜换衣服后,下半夜衣服仍然是湿的,而且出汗有酸臭味。 佝偻病儿童除多汗外,骨髓改变是其重要特征。不同年龄儿童患佝偻病有不同的骨骼改变,如新生儿佝偻病常常前囟门增大,1岁以内佝偻病儿童以头部和胸部改变为主,站立行走后以下肢改变为主。 四、治疗佝偻病是使用大剂量还是小剂量? 用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的传统方法受到了

29、不少专家的质疑,如肌肉注射30万、60万单位维生素D,隔月一次,这种方法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使钙在内脏器官沉积,造成脏器损伤等严重影响。即使没有发生维生素D中毒,大剂量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也有抑制作用,使儿童抵抗力下降。因此,小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将成为趋势,如每日口服31200单位维生素D。但对于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治疗,或其他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的,可考虑大剂量治疗法。佝偻病的治疗和预防?总的原则是:早防、早治。治疗:VD是治疗小儿佝偻病的首选药,直接有效,轻度患儿可一次肌注或口服VD20-30万国际单位,同时每日服钙剂1克。一个月后转为预防量。较重者可酌情加大VD剂量。对佝偻病的预防应是多

30、方面采取综合措施:VD对预防佝偻病起重要作用,它促进胃肠道钙、磷的吸收,使骨骼结实、变硬。可惜的是在食物中含VD很少,几乎没有。仅有蛋黄、牛奶、黄油、肝脏含有少量,既然不能从食物中摄取所需的VD,人类就从大自然的阳光中要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皮肤时,可使皮肤下面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脂类变成VD,作为一种营养素物质被人体利用,这是生理过程,既经济又安全。因此婴儿满月后就应该加强户外活动,开始10分钟再逐渐延长时间,最好每日坚持两小时。预防佝偻病首先要从母亲孕期作起。孕母应营养全面,适当吃含VD和钙多的食物,从孕期开始多户外活动,晒太阳,在孕期后三个月可服用鱼肝油和钙制剂。每日VD600-800单位。补钙每日600毫克为宜。对婴儿最好母乳喂养,母乳含钙量虽没有牛奶多,但由于钙磷比例适宜,易于钙的吸收。婴儿在出生后15天或满月加服鱼肝油,VD每日400-800单位,或每月一次VD3-5万单位,同时服钙剂。母乳喂养的婴儿要及时添加辅食,提供婴儿生长发育全面的营养,进食一些含钙多的食物。如牛奶、虾皮、骨头汤、鱼类、豆制品等,此外要科学育儿,加强护理使婴儿少患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对双胎、早产儿要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