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j 05-20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_W_第1页
gdpj 05-20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_W_第2页
gdpj 05-20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_W_第3页
gdpj 05-20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_W_第4页
gdpj 05-2013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_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GDPJ 052013 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 年 8 月 目录1范围12引用及参考标准13分幅 DOM 产品规格13.13.23.33.43.5数学基础1数据内容2数据格式2数据有效覆盖范围3影像分辨率33.5.13.5.2一般要求3同一存储单元内包括不同分辨率影像情况处理33.6色彩模式及像素位43.6.13.6.2一般要求4同一存储单元内包括灰度影像和多光谱影像情况处理43.7存储单元与命名5存储单元5数据裁切范围5文件命名53.7.13.7.23.7.33.8精度指标73.8.13.8.2平面精度7影像接边差7

2、3.9影像质量83.10元数据84基础资料94.14.24.3影像资料9DEM10控制资料105航空影像作业流程及其技术指标125.15.2作业流程12技术指标136影像作业流程及其技术指标156.16.2作业流程15技术指标16外参数解算16全色波段影像正射纠正17跨带整景纠正18多光谱影像与全色波段影像配准纠正18影像融合处理19I6.2.16.2.26.2.36.2.46.2.5 6.2.66.2.76.2.86.2.9图像增强处理20镶嵌和裁切21正射影像接边21元数据217质量控制217.17.2质量保证措施21过程质量控制22基础资料质量22影像定向检查22正射影像检查22元数据检

3、查227.2.17.2.27.2.37.2.48数据整理与汇交228.18.28.38.48.5总体目录结构22分幅数据组织23整景纠正影像数据整理24影像控制点采集与整理25成果汇交26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分幅元数据表27附录 B(规范性附录)整景纠正数据元数据表33II 引言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是地理国情普查中主要的调查数据源,同时也是普查成果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规定根据地理国情普查的需要,参考现有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 经过充分调研,并在生产技术实验的基础上,对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数据内容、数据模式、适用范围、相关技术指标、影像数据源、生产作业方法和流程、质量 要求、元数据和数

4、据组织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考虑到本规定主要的适用范围,在确定数据精度时主要参照的是 1:10000 比例尺和 1:25000 比例尺的成图精度指标及要求。 I 1范围本规定针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关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内容及规格、影像数据源、生产作业流程和方法、技术指标、质量控制、成果整理等方面进行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地理国情普查中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生产,也可以作为其他1:10000 和 1:25000 比例尺成图精度要求的正射影像数字产品生产和建库的参考依据。 2引用及参考标准GB 12340-2008GB 12341-2008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5、内业规范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 /T 13990-2012GB /T 13977-2012 GB/T 156612012摄影规范 GB/T 27920.1-2011GB/T 27920.2-20121:5000、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1:5000、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1:5000、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地形图航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 1 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 2 部分:推扫式数字航空摄影GB/T27919-2011IMU/GPS

6、 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 CH/T 9009.2-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1:100000 数字高程模型 CH/T 1007-2001CH/T 9009.3-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0、1:10000、1:25000、 1:50000、1:100000 数字正射影像图GB/T 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3分幅DOM 产品规格本节主要针对分幅 DOM 数据产品进行要求,其中数学基础和几何精度指标也同样适用整景正射影像数据。 3.1数学基础(1) 平面坐标系 大地基准

7、: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 分带方式:6分带。 (2) 高程基准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1 3.2数据内容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由数字正射影像文件、记录影像地理坐标信息的影像信息文件、记录影像投影信息的投影信息文件和元数据文件四部分组成。 如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优于(包含)1 米,应按照 1:25000 分幅裁切,则一个 1:50000 图幅内应存在 4 个数据文件、4 个影像坐标信息文件、1 个影像投影信息文件和 1 个元数据文件。如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为 2 米,应按照 1:50000 分幅裁切,则一个 1:50000 图幅内应存在 1 个数据文件、1 个影

8、像坐标信息文件、1 个影像投影信息文件和 1 个元数据文件。 3.3数据格式影像数据文件采用非压缩的标准 TIFF 格式存储。黑白影像以灰度模式存储, 彩色影像以 RGB 色彩模式存储。 影像坐标信息文件 采用 ASCII 的文件格式,其样例如下: H50E003006SP20P2011O.TFW文件名称 2.000横坐标方向地面分辨率 0.0000.000旋转参数 旋转参数 -2.000纵坐标方向地面分辨率 366381.000影像左上角大地 Y 坐标,不加投影带号4064895.000影像左上角大地 X 坐标 投影信息文件采用 OGC 的 WKT 格式,以 XML 文件格式保存,下面以中央

9、经线为东经 105 度高斯-克吕格投影信息文件为例。 PROJCSCGCS_2000_GK_CM_105E,GEOGCSGCS_CGCS_2000, DATUMD_CGCS_2000,SPHEROIDCGCS_2000,6378137.0,298.257222101, PRIMEMGreenwich,0.0,UNITDegree,0.0174532925199433,PROJECTIONGauss_Kruger,PARAMETERFalse_Easting,500000.0,PARAMETERFalse_ Northing,0.0,PARAMETERCentral_Meridian,105.0

10、,PARAMETERScale_Fac tor,1.0,PARAMETERLatitude_Of_Origin,0.0,UNITMeter,1.0其中CGCS_2000_GK_CM_105E为投影名称,105E 表示中央经线东经 105 度,PARAMETERCentral_Meridian,105.0表示中央经线参数,根据不同投影带设置相应的中央经线度数即可,其他参数不变。 元数据文件为 XML 格式的数据库文件。2 3.4数据有效覆盖范围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按相应的图幅满幅生产,对于涉及边界及海域的图幅,其数据可不满幅,但影像数据有效范围应覆盖我国境内区域或陆地区域。 对于因保密抽片或原始资料

11、缺少等原因造成的无法满幅生产的图幅,应在技术设计中明确说明。 3.5影像分辨率3.5.1 一般要求 根据基础影像数据源的情况,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地面分辨率采用 0.5 米、1.0 米和 2.0 米三种规格。无论采用何种分辨率,其在 X、Y 轴方向的分辨率应一致。 如果采用航摄资料作为数据源,其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为 0.5 米;如果采用遥感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源,其数字正射影像的分辨率按表 1 执行。 如果今后有其他满足地理国情普查的新型数据源,将在测试验证后补充本规定,包括纠正分辨率、色彩模式以及数据源标识符等。 表 1遥感影像分辨率对照表 3.5.2 同一存储单元内包括不同分辨率影像情况处理

12、按照 1:25000 标准分幅(7.55)为基本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内包括不同分辨率影像组合、所占的比例以及其分幅成果的分辨率按表 2 要求执行。 该存储单元涉及的整景影像纠正后全部汇交。 3传感器类型原始地面分辨率正射影像分辨率WorldView-1/20.5 米 0.5 米 GeoEye-10.5 米 0.5 米 QUICKBIRD0.61 米 0.5 米 IKONOS1.0 米 1.0 米 pliade -1A/1B0.7 米 0.5 米 ZY-32.1 米 2.0 米 TH-12.0 米 2.0 米 SPOT5(2.5 米) 2.5 米 2.0 米 SPOT6(1.5 米) 1.5 米

13、 1.0 米 P52.5 米 2.0 米 日本 ALOS2.5 米 2.0 米 表 2 同一存储单元内包括不同分辨率影像分幅成果分辨率对照表3.6色彩模式及像素位3.6.1 一般要求 根据基础影像数据源的情况,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色彩模式分为:黑白、 RGB 彩色二种,具体对照见下表 3。 表 3数字正射影像数据色彩模式及像素位数对照表3.6.2 同一存储单元内包括灰度影像和多光谱影像情况处理 2.0 米分辨率的存储单元为 1:50000 图幅,1.0 米和 0.5 米分辨率的存储单元为 1:25000 图幅。 4基础影像数据源情况色彩模式像素位黑白航片 黑白 8bit真彩色航片 RGB 彩色

14、24bit彩红外航片 RGB 彩色 24bitWorldView-1(0.5 米)黑白 8bitWorldView-2(0.5 米)+2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GeoEye-1(0.5 米)+2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QUICKBIRD(0.6 米)+2.4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IKONOS(1.0 米)+ 4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pliade -1A/1B(0.7 米)+ 2.8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ZY-3(2.1 米)+6.0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TH-1(2 米)+10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S

15、POT5(2.5 米) 黑白 8bitSPOT5(2.5 米)+10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SPOT6(1.5 米)+6.0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 P5黑白 8bit P5+P6 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日本 ALOS(2.5 米) 黑白 8bit日本 ALOS(2.5 米)+10 米多光谱 RGB 彩色 24bit包含的影像源分辨率高分辨率影像所占比例分幅成果分辨率0.5 米 1.0 米 超过 30%0.5 米 低于 30%1.0 米 1.0 米 2.0 米 超过 30%1.0 米 低于 30%2.0 米 0.5 米 2.0 米 超过 70%0.5 米 30

16、%-70%1.0 米 低于 30%2.0 米 如果图幅内多光谱影像所占比例超过图幅的 10%,则整个图幅的按 RGB 彩色(24 位)模式存储,如果所占比例低于图幅的 10%,则按灰度(8 位)模式存储。 该图幅涉及的整景影像纠正后,按整景影像纠正要求全部汇交。3.7存储单元与命名3.7.1 存储单元 分辨率优于(包含)1.0 米的数字正射影像按照 1:25000 标准分幅(7.55) 为基本存储单元; 分辨率为 2.0 米的数字正射影像按照 1:50000 标准分幅(1510)为基本存储单元。 3.7.2 数据裁切范围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裁切范围为对应的基本存储单元最小外接矩形向外扩展 10

17、0 个像素的矩形。 其角点像元中心点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Xmin=intmin(X1,X2,X3,X4)/R*R-100*R Ymin=intmin(Y1,Y2,Y3,Y4)/R*R-100*R Xmax=intmax(X1,X2,X3,X4)/R+ 1 *R+100*R Ymax=intmax(Y1,Y2,Y3,Y4)/R+ 1 *R+100*R式中:X1,Y1,X2,Y2,X3,Y3,X4,Y4 为四个图廓点的坐标(+X 指北, +Y 指东),坐标单位为米;R为正射影像地面分辨率,int 将数字向下舍入到最接近的整数,max 返回参数列表中的最大值,min 返回参数列表中的最小值。 3.7

18、.3 文件命名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的文件命名应清晰反映该数据对应的 1:50000 图号、基础影像数据源类型、分辨率、色彩模式、年份等内容,其中基础影像数据源类型、分辨率、色彩模式、年份按存储单元为单位进行命名。 3.7.3.1 文件名文件名由 25 位字符组成,其中主文件名 21 位,分隔符 1 位,扩展名 3 位。其结构图如图 1 所示。 5 *.*|1:50000 图 号 |_|_|_| |_ 扩展名| |_分隔符 |_分块标识符 影像数据获取年份色彩标识符分辨率标识码数据源标识符图 1 文件命名结构图其中:1:50000 图号: 10 位字符,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9、13989)中 1:50000 分幅新图号执行。 数据源标识符:3 位字符,根据数据源情况采用不同代码,具体代码对应关系见表 4。 表 4 数据源标识符对照表 分辨率标识符:两位字符,0.5 米分辨率代码为“05”,1.0 米分辨率代码为“10”,2.0 米分辨率代码为“20”。 色彩标识符:一位字符,灰度代码为“P”,RGB 彩色代码为“M”。影像数据获取年份:四位字符,表示方法为 YYYY。 如果一个 1:50000 图幅内存在多种影像数据源,其命名规则以覆盖面积较大的数据源为依据。 分块标识:一位字符,按 1:50000 满幅裁切的代码为“O”;按照 1:25000 分幅裁切的,按照从左

20、至右,从上到下的分块顺序,其标识符依次为“A”、“B”、“C”、“D”。投影信息文件标示符为“P”,元数据文件标识符为“M”。 如果利用已有的优于 0.3 米分辨率的正射影像生成分幅 DOM,按 1:10000 标准分幅为基本存储单元,文件命名中标准图号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中 1:10000 分幅新图号执行,分块标识示为“O”。 6数据类型代码数据类型代码常规航片 AP0SPOT5SP5数码航空影像 AD0SPOT6SP6WorldView-1WV1IKONOSIK0WorldView-2WV2GeoEye-1GE1QUICKBIRDQB0pliade -1A

21、/1BPL0ZY-3ZY3TH-1TH1 P5P50ALOSAL0 3.7.3.2 扩展名影像数据文件扩展名为 TIF;影像坐标信息文件扩展名为 TFW;投影信息文件扩展名为 XML;元数据文件的扩展名为 XML。 3.7.3.3 文件命名举例3.8精度指标1:10000 地形图覆盖区域和航摄生产区域原则上按 1:10000 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进行正射影像生产。非 1:10000 地形图覆盖区域原则上按 1:25000 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进行正射影像生产。特殊困难地区正射影像生产精度要求可适当放宽, 但需要单独报批。 3.8.1 平面精度 数字正射影像地物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

22、大于表 5 的规定。 表 5 数字正射影像平面精度 注:对于大面积单一地物地区,例如水体、森林、草原、戈壁等,中误差可以适当放宽,但最大不得大于上表的 1.5 倍。最大误差不超过中误差 2 倍。 3.8.2 影像接边差 图幅间应根据接边精度情况进行接边改正,改正后的接边限差不得超过表 6 规定。 7地形类别1:10000 成图精度影像平面中误差1:25000 成图精度影像平面中误差平地 5.0 米 12.5 米 丘陵地 5.0 米 12.5 米 山地 7.5 米 18.75 米 高山地 7.5 米 18.75 米 影像数据文件名: H50E003006AP005P2011A.TIF影像坐标信息

23、文件名:H50E003006AP005P2011A.TFW 投影信息文件名: H50E003006AP005P2011P.XML影像元数据文件名:H50E003006AP005P2011M.XML 表 6 数字正射影像接边差不同成图精度影像之间接边时,按低精度的接边差要求执行。如果不同影像数据源、不同控制数据源以及不同生产批次之间的正射影像接 边限差不能满足表 6 的要求,可将接边限差放宽至表 6 的2倍,但须在生产技术总结报告中标明。3.9影像质量影像纠正质量:影像应无大面积噪声和条带,制作时尽量避免使用扭曲变形的影像,当影像扭曲变形影响地物的判读和采集时,需对该部分影像重新进行处理消除变形

24、。 影像镶嵌质量:影像接边处色彩过渡自然,地物合理接边,人工地物完整, 无重影和发虚现象。 影像融合质量:融合影像色彩自然,纹理清晰,无发虚和重影现象。影像增强质量:增强后影像应地物细节清晰,反差适中,层次分明,色彩基本平衡。影像直方图应基本接近正态分布。 图幅内镶嵌接边:在满足影像接边差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将接边线避开明显地物。 3.10 元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元数据由数据基本情况、数据源情况、生产过程信息和数据分发信息四部分组成,一共 118 项(详见附录 1),其中: 数据基本情况包含 36 项,主要记录图幅影像数据的基本信息,如图号、分辨率、影像数据源等内容。 数据源情况包含 25 项。由航

25、片数据源情况和根据生产所用的数据源填写相应部分。 数据源情况两大部分组成, 生产过程信息包含 49 项。记录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情况以及相应的总结及评价情况。 数据分发信息由 8 项组成。主要记录该数据分发单位的基本信息。8地形类别1:10000 成图精度影像图幅接边限差1:25000 成图精度影像图幅接边限差平地 5.0 米 12.5 米 丘陵地 5.0 米 12.5 米 山地 7.5 米 18.75 米 高山地 7.5 米 18.75 米 元数据按 1:50000 图幅填写,一个图幅对应一个元数据文件。每个图幅的元数据按照 XML 格式存放,其数据库结构及填写要求见附件。 4基础资料

26、4.1影像资料4.1.1 航空影像用于航空数字正射影像生产的基础影像资料的地面分辨率应在 0.2 米1 米之间,质量应满足 GB/T 27920.1-2011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 1 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GB/T 27920.2-2012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 2 部分:推扫式数字航空摄影和 GB/T27919-2011IMU/GPS 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的要求。 数码航空摄影所获取的影像各通道灰度直方图应接近正态分布,彩色影像不偏色。 常规航空摄影资料和数码航空摄影资料均可使用。4.1.2影像原始影像数据应参数完整,影像清晰,无大面积噪声、条纹、云和积雪。影像星下点的地面分辨率应高于(含)2

27、.5 米,现势性应优于(含)2011 年。 目前可以利用的影像数据有以下几类(括弧中为影像地面分辨率): (1)(2)(3)(4)(5)(6)(7)(8)(9)WorldView-1 全色(0.5 米); WorldView-2 全色(0.5 米)+多光谱(2.0 米); GeoEye-1 全色(0.5 米)+多光谱(2.0 米); QUICKBIRD 全色(0.6 米)+ 多光谱(2.4 米); plia de-1A/1B 全色(0.7 米)+ 多光谱(2.8 米); IKONOS 全色(1.0 米)+ 多光谱(4.0 米); 资源三号(ZY-3)全色(2.1 米)+ 多光谱(6.0 米);

28、天绘一号(TH-1)全色(2.0 米)+ 多光谱(10.0 米);法国 SPOT5 全色(2.5 米)+ 多光谱(10 米); (10)法国 SPOT6 全色(1.5 米)+ 多光谱(6.0 米); (11) P5 全色(2.5 米); (12)日本 ALOS 立体测图影像(2.5 米)+ 多光谱(10 米); 如果生产区域内同时存在多源影像数据,正射影像生产优先选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更高、时相更靠近生长季、现势性更新的影像,如果同时具有相当的影像和航摄影像,优先采用影像。 高分辨率影像。 (1)高分辨率影像云量超过 20%,影响地物判读。9 (2)山地、高山地影像侧视角大于 20 度,平

29、地、丘陵地影像侧视角大于 25 度,且正射纠正精度不能满足“技术规定”中 3.8 节要求。 (3)高分辨率影像的时相在冬季,影响地理国情普查地物解译。 使用资三影像代替生产的区域,需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地理国情监测项目部备案。 今后有其它满足地理国情普查的数据源,将在测试验证后补充相应的技术规定,包括外参数解算模型、控制点数量要求、纠正分辨率、数据源标识符等。 4.2DEM用于正射纠正的DEM 数据,利用已有的DEM 数据或者重新生产,按1:10000 成图精度要求进行正射影像生产时,其格网间距和高程精度按表 7 中 1:10000 精度类别要求,其他区域按表 7 中 1:50000 精度类别

30、要求。 表 7 DEM 格网间距及其精度要求单位:米 在纠正前,应对 DEM 格网间距、现势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已有的 DEM 数据不能满足正射纠正精度要求,可选用更高精度或现势性更好的 DEM 数据。4.3控制资料进行正射影像生产时,控制资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获取:(1)(2)(3)(4)(5)已有的外业像控点; 已有的航空影像空三加密成果; 1:10000 正射影像和地形图; 可准确读取满足精度要求控制点的其他资料; 野外量测像控点。 4.3.1 航空影像像控精度1:10000 地形图覆盖区域的图幅原则上按 1:10000 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进行正射影像生产,其他区域按照 1:25000

31、 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进行正射影像生产, 其相应的控制资料的精度须满足表 8 要求,特殊困难地区高程测量中误差按表 8 要求相应放宽 0.5 倍执行,但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标明。像片控制点的布设原则上分别依据 GB/T 13977-20121:5000、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中1:10000 的要求和 GB 12341-2012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 测量外业规范中 1:25000 的要求执行,在保证正射影像生产精度的前提下,布设要求可适当放宽。 10地形类别1:100001:50000格网间距高程中误差格网间距高程中误差平地 5.00.

32、725.04.0丘陵地 5.01.725.07.0山地 5.03.325.011.0高山地 5.06.725.019.0 表 8 航空影像控制点精度指标单位:米平面误差:像片平面和平高控制点对于附近国家等级三角点或高级地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误差高程误差:高级地形控制点、像片高程控制点对于附近水准点或三角点的高程误差4.3.2影像像控精度 1:10000 地形图覆盖区域的图幅原则上按 1:10000 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进行正射影像生产,其相应的控制资料的精度要满足表 9 中 1:10000 比例尺要求。其他区域,像控资料的精度要满足表 9 中 1:25000 比例尺要求。即获取的用于影像纠正的控制

33、点对于附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和高程测量中误差不大于表 9 的规定。 表 9影像控制点精度指标单位:米 生产 1:10000 比例尺成图精度的正射影像,如果获取的控制点精度无法达到相应比例尺的要求,可以放宽到 1:25000 比例尺成图精度要求执行,但应将设计方案报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组织实施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且在技术设计书中标明。 控制资料高程精度在不影响正射影像平面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4.3.3 西部像控困难地区控制方案 西部像控困难地区主要针对原西部测图及其边缘像控资料极度缺乏、外业像控极度困难的地区。其他像控困难地区可根据情况适用本方案,但需要单独报批。 (1)加大已有资料收

34、集力度 收集作业区域各种像控资料,包括国界界碑、CORS 站点、原西部测图工程区域的 HRG 整景正射影像资料等,作为西部像控困难地区正射影像纠正的补充像控数据源,并在技术总结中分析上述资料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 11控制点精度地形类别1:100001:25000平面误差高程误差平面误差高程误差平地 2.51.05.01.0丘陵地 2.51.05.01.5山地 3.752.07.52.0高山地 3.753.07.53.5控制点精度地形类别1:100001:25000平面误差高程误差平面误差高程误差平地 1.00.12.50.4丘陵地 1.00.252.50.5山地 1.00.52.5

35、0.6高山地 1.00.52.51.2 像控资料进行正射影像生产,像控要求可在上述要求基础上放宽。(2)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绘核查过程中采集外业控制点 对于调绘核查可到达的区域,当收集到的已有像控点不能满足 6.2.1 节要求时,应在调绘核查过程中采集外业控制点,控制点采集数量要求平均每个 1:50000图幅不少于 2 个点,点位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均匀分布的原则,点位间距离不应小于5 公里。图幅内调绘核查路线小于5 公里或调绘核查范围内无明显地物点时, 控制点采集数量要求可适当放宽。采集外业控制点的精度的平面精度按照表 9 中 1:10000 精度执行,高程精度按照表 9 中 1:25000 精

36、度放宽一倍执行。 利用采集的控制点对正射影像成果进行精度检测,如果检测结果不能满足 3.8 节要求,需要利用采集的像控点对该区域重新生产正射影像。 (3)外业调绘无法到达的图幅,如果没有高精度检查点,需要利用已有的DOM、地形图进行套合精度检查,对接边精度超限的图幅应重点检查。检查精度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要从已有的 DOM、地形图选取控制点进行纠正,直至套合精度满足平面精度要求。 5航空影像作业流程及其技术指标5.1作业流程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立体作业模式的一般作业流程见图 2。12 图 2 数字摄影测量立体作业流程采用单片微分纠正作业模式的一般作业流程见图 3。图 3 单片微分纠正作业流程5.2技

37、术指标5.2.1 空中三角测量按 1:10000 比例尺成图精度要求进行生产时,平地区域平面高程都可以采用空三加密方式进行生产,即高程不需要采用全野外控制。空中三角测量按 GB/T13成果整理上交 影像镶嵌与裁切 正射纠正 量测控制数据 空三加密 资料准备 成果整理上交 影像镶嵌与裁切 正射纠正 生成 DEM 立体编辑 核线重采样及匹配 相对定向 量测控制数据 空三加密 资料准备 13990-2012 执行,其中:绝对定向后,基本定向点残差,多余控制点(检查控制 点) 的不符值及公共点的较差的要求如表 10 , 控制点布设要求按13990-2012 执行。 表 10 空中三角测量精度指标单位:

38、米 GB/T空三加密成果的高程精度在不影响正射影像平面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 5.2.2 相对定向相对定向点应均匀分布在模型中,特别是相对定向标准点位应保证一定数量的同名点。对于困难地区,如水域周边、山区、缺少层次的阴影等地区,应有点位分布。若局部自动匹配模型失真,则应手工均匀加入一些匹配点。相对定向点残差一般小于 0.5 像素,最大不能超过 1.0 像素。 5.2.3 立体模型编辑 对于部分地区因地形变化较大需要利用立体影像重新生成 DEM 数据的地区, 在立体模型编辑过程中,要求准确切准立体模型地表面。 对于山脊、山谷、起伏较大的山头、洼地、地形特征变换处及水系、密林阴影区应加入地形特

39、征线,使等视差曲线尽可能真实反映地貌形态,提高 DEM 的精度。 5.2.4 影像正射纠正 正射影像地面分辨率为 0.5 米,采用双线性插值或立方卷积插值重采样方式。平地和丘陵地可采用隔片纠正的方式,山地和高山地应逐片纠正。 纠正后的正射影像不应有拉伸和扭曲现象,没有数据漏洞区。5.2.5 镶嵌和裁切 14控制资料地形类别点别平面限差高程限差平地 基本定向点 3.00.8多余控制点 3.51.0网间公共点较差 7.02.0丘陵地 基本定向点 3.00.8多余控制点 3.51.0网间公共点较差 7.02.0山地 基本定向点 4.01.5多余控制点 5.02.0网间公共点较差 10.04.0高山地

40、 基本定向点 4.02.2多余控制点 5.03.0网间公共点较差 10.06.0 进行镶嵌时,应保持片与片之间接边处色彩过渡自然,地物合理接边,无重影和发虚现象。如镶嵌区内有人工地物时,应手工勾划拼接线绕开人工地物,使镶嵌结果保持人工地物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色彩调整后,正射影像的直方图大致成正态分布,影像清晰,反差适中,色彩自然,无因太亮或太暗失去细节的区域,明显地物点能够准确识别和定位。 正射影像裁切按本规定 3.7 节所确定的矩形范围裁切。5.2.6 正射影像接边 正射影像接边两侧的色调尽量保持一致,图幅间应根据接边精度情况进行接边改正,改正后的接边差不应超过本规定 3.8 节的接边差要求

41、。 5.2.7 元数据 元数据按照本规定 3.10 节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填写,其中卫片数据源情况和卫片专用的字段不填。每个图幅的元数据保存为一个 XML 文件。 如一幅正射影像数据内涉及 2(含)个以上航摄摄区资料,则将占多数面积的摄区资料情况填入元数据中的“数据源情况”字段(项),并在航片数据源备注项中对其他摄区的资料情况加以说明。有关描述数据生产过程中精度信息的字段 (项)按精度相对较差的数据源生产情况填写。 6影像作业流程及其技术指标6.1作业流程生产所采用的遥感处理软件应支持该影像数据 RPC/轨道参数模型,生产流程按照软件的生产步骤执行。单片微分纠正的基本处理步骤见图 4,如果需要利用

42、影像立体像对生成正射影像,其基本处理步骤见图 5。 15 资料准备多光谱影像全色影像轨道/RPC 参数控制资料DEM 数据合格单影像 外参数解算是否正射纠正 配准图 4影像单片正射纠正作业流程 图 5影像立体像对正射纠正作业流程6.2技术指标6.2.1 外参数解算 每景遥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的外参数利用以下几种方式解算:(1)RPC 模型方式。根据解算外参数; 影像提供的精确 RPC 参数,结合地面控制点,(2)严格物理模型方式。利用制点,解算外参数; 影像提供的精确轨道参数,结合地面控16正射纠正生成立体编辑匹配( 核线采样)外参数解算立体全色影像 控制资料 轨道/RPC 参数 分幅数据 整景

43、数据 镶嵌/裁切 融合、增强、彩色合成处理 正射纠正 重新生成DEM 数据 (3)其他模型方式。如果影像无法提确轨道参数或 RPC 参数,则可用其它模型进行纠正,但应确保纠正精度能够满足要求。 (4)作业区域含有多景有重叠影像时,可采用区域网平差的方法计算影像的外参数,同轨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可以采用先拼接,然后按单景影像进行纠正, 采用区域网平差和同轨同时相影像拼接后纠正,在纠正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控制点布设要求可适当放宽。一般要求每个加密分区不超过 30 景影像,控 制点数量不少于影像景数的一半,最少不低于 6 个控制点,控制点尽量分布 在区域网周边,且相邻加密分区接边区域应该分布不少于 2

44、 个共用控制点,并利 用共用控制点进行接边检查,网间公共点平面较差不超过表 11 规定的指标要求。 表 11 网间公共点平面较差要求单位:米 每种类型影像的纠正模型和控制点数量要求见表 12,控制点在平面和高程方向上应尽量分布均匀。当景与景之间有一定重叠范围时,可在影像重叠区域选取一定数量的共用控制点,提高影像接边的精度。特殊困难地区(如沙漠、无人区等)控制点布设要求可适当放宽,但应报项目组织实施部门批准后实施, 并在技术设计书中标明。 表 12外参数解算模型及控制点要求6.2.2 全色波段影像正射纠正 全色波段影像纠正后正射影像分辨率原则上和原始影像地面分辨率保持一 17影像类型纠正模型控制

45、点个数侧视角25 度WorldView-1/2RPC 模型 24GeoEye-1RPC 模型 24QUICKBIRDRPC 模型 24IKONOSRPC 模型 24pliade -1A/1BRPC 模型 24ZY-3RPC 模型 36TH-1RPC 模型 610法国 SPOT5严格轨道模型 36法国 SPOT6严格轨道模型或 RPC 模型 36 P5RPC 模型 610日本 ALOSRPC 模型 610正射影像精度地形类别1:100001:25000平地 7.017.5丘陵地 7.017.5山地 10.526.5高山地 10.526.5 致,为了便于统一,各传感器影像纠正后地面分辨率设置见表

46、13,纠正时按整景纠正,重采样采用双线性插值或卷积立方的方式。纠正过程中不得对影像的灰度和反差进行拉伸,不改变像素位数。纠正后的正射影像有效数据范围内没有漏洞区。 表 13 全色波段影像正射纠正分辨率设置 6.2.3 跨带整景纠正 当单景的投影带。 影像跨两个投影带时,应将影像分布较多的投影带作为整景纠正6.2.4 多光谱影像与全色波段影像配准纠正 多光谱影像与全色波段影像的配准纠正以纠正好的全色波段影像为控制基础,选取同名点对多光谱影像进行纠正。纠正模型的选取以及 DEM 数据选择与对应的全色波段一致,但控制点一般每景不少于 15 个,均匀分布整景范围内。多光谱与全色影像间的同名点量测要求精

47、确到子像素精度。 为了保证融合效果,配准纠正的控制点残差中误差原则上应不超过 1 个像素。纠正后应进行多光谱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的套合检查,两景影像之间的配准精度 不得大于 1 个像素(多光谱影像上),典型地物和地形特征(如山谷、山脊)不能有重影。如达不到配准精度要求,应增加控制点重新纠正。 多光谱影像纠正后正射影像分辨率和原始影像地面分辨率保持一致,具体分辨率设置见表 14。 18传感器类型原始地面分辨率正射影像分辨率WorldView-1/20.5 米 0.5 米 GeoEye-10.5 米 0.5 米 QUICKBIRD0.61 米 0.6 米 IKONOS1.0 米 1.0 米 plia

48、de -1A/1B0.7 米 0.7 米 ZY-32.1 米 2.0 米 TH-12.0 米 2.0 米 SPOT5(2.5 米) 2.5 米 2.5 米 SPOT6(1.5 米) 1.5 米 1.5 米 P52.5 米 2.5 米 日本 ALOS2.5 米 2.5 米 表 14多光谱影像正射纠正分辨率设置6.2.5 影像融合处理 6.2.5.1 融合要求(1)一般只对同一遥感影像的多光谱数据和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对于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分别从不同影像上获取的影像融合,则融合方案应报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组织实施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 (2) 融合影像数据源必须是经过正射纠正的数据,二者之间配准的精

49、度不得大于 1 个多光谱影像像素; 遥感影像的多光谱彩色合成方案如表 15 中所示。BLUE 为蓝色波(3)段,GREEN 为绿色波段,RED 为红色波段,Near IR 为近红外波段,1、2、3、4 则表示相应的波段号。 表 15遥感影像的多光谱波段合成方案 19传感器多光谱合成波段WorldView-2BLUE:1GREEN:2RED:3Near IR:4GeoEye-1BLUE:1GREEN:2RED:3Near IR:4QUICKBIRDBLUE:1GREEN:2RED:3Near IR:4IKONOSBLUE:1GREEN:2RED:3Near IR:4ZY-3BLUE:1GREEN

50、:2RED:3Near IR:4TH-1BLUE:1GREEN:2RED:3Near IR:4SPOT5GREEN:1RED:2Near IR:3SPOT6BLUE:1GREEN:2RED:3Near IR:4pliadeBLUE:1GREEN:2RED:3Near IR:4ALOSBLUE:1GREEN:2RED:3Near IR:4传感器类型原始地面分辨率正射影像分辨率WorldView-1/22.0 米 2.0 米 GeoEye-12.0 米 2.0 米 QUICKBIRD2.44 米 2.4 米 IKONOS4.0 米 4.0 米 pliade -1A/1B2.8 米 2.8 米 ZY

51、-36.0 米 6.0 米 TH-110.0 米 10.0 米 SPOT510.0 米 10.0 米 SPOT66.0 米 6.0 米 日本 ALOS10.0 米 10.0 米 6.2.5.2 融合质量要求影像色彩自然,层次丰富,反差适中。影像纹理清晰,无影像发虚和重影现象,融合后能明显提高地物解译的信息量。 6.2.6 图像增强处理 6.2.6.1 图像增强要求(1)不对整景纠正成果(含全色景和多光谱景)进行任何形式的数据增强处理,只对分幅正射影像数据成果进行增强处理。 (2) 整景影像由于地形原因引起的正射影像拉伸(拉花)不需处理。 (3) 分幅正射影像数据灰度图像为单通道 8 位,彩色影像为 3 通道 24 位, 每个波段(通道)不是 8bit 编码,需要做降维处理,每个像元统一转换为 Un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