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_第4页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名词解释1.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2.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狭义上的定义: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3.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4. 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5. 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地组成的集合体。 6. 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风化的分类:(

2、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特点来分)(1)物理风化:指外力作用使岩石、矿物发生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过程。这个外力作用一般包括: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等(2)化学风化: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这种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3)生物风化:指岩石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7. 土壤粒级:根据单个土粒的当量粒径(假定土粒为圆球形的直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8.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

3、,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9.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10. 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11. 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12.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13.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

4、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又叫透气性。14.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水分有机质矿物土粒空气)15. 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1 m2、相距1 m 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1 K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矿物土粒有机质水分空气)16. 土壤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17. 土壤孔隙: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18.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即土壤大小孔隙的数

5、量。土壤孔隙度 孔隙容积/土壤容积100(1容重/相对密度)10019. 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或土壤结构体。 20. 永久电荷(内电荷):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代换所产生的电荷。21. 可变电荷:电荷的数量和质量随介质的pH而改变的电荷。22. 土壤吸收性能:指土壤能够吸收和保持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及微生物的能力23.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通常带有大量负电荷,因而能从土壤溶液中吸附阳离子,以中和电荷,被吸附的阳离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被土壤溶液中其他阳离子从胶体表面交换出来,

6、此即阳离子交换作用。24.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 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25. 土壤盐基饱和度(BSP):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26. 土壤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27. 土壤潜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吸附的的H、Al 3+离子所引起的酸度。28. 土壤缓冲性:狭义: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 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29. 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

7、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30. 生理碱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阴离子比阳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阳离子过剩,生成相应碱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碱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碱性肥料。31. 根外营养(叶面肥):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32. 有机肥料:广义:含有有机质,既能为农作物提供各种有机、 无机养分,又能培肥土壤的一类肥料狭义:农村中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积制或直接耕埋施用的一类自然肥料 (农家肥)33. 绿肥:直接用作肥料的新鲜绿色植物体二解答题1.土壤肥力在农

8、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肥料学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候:主要决定着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 生物:通过生物小循环作用于土壤的形成,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它使母质飞跃成土壤。 地形:(1)影响母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 (2)影响水分和热量分

9、布(海拔、坡度、坡向)时间(年龄):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加深。 3.各级土粒特性 石砾:多为岩石碎块,直径较小,山区和河漫滩土壤中常见,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一致,速效养分很少,吸持性很差,通透性极强。 砂粒 :矿物组成主要是石英等原生矿物,颗粒较粗,比表面较小,吸持性能较弱,矿质养分较低,无粘结性和粘着性,表现松散,粒间孔隙较大,通透性良好。 粉粒 :颗粒中次生矿物含量增加,石英含量减少。比表面比砂粒大,吸持性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涨缩性,通气透水能力比砂粒差。 粘粒 :是化学风化的产物,矿物组成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大,粘结性、粘着性

10、、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力均很强,矿质养分丰富,粒间孔隙小,通透性能差,粘粒多的土壤常表现为湿时粘韧,干时坚硬。4.砂土,壤土,粘土的肥力特点 (1)砂土类 质地特点:松散的土壤固相骨架,砂粒多,粘粒少粒间空隙大肥力特点: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蓄水弱,抗旱能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 温变化快对植物生长影响: “发小苗不发老苗” (2)粘土类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 肥力特点: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 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而不发小苗”。 (3)壤土类质地特点:含有适量的

11、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 肥力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适宜种植各种植物,既发小苗又发老苗。5.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掺砂掺粘、客土调剂 (遍掺、条掺、点掺)翻淤压砂、翻砂压淤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 (出水口的调节)6.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 (2)动物、微生物残体 :包括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 (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

12、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 二.土壤有机质的类型(1)新鲜有机质:指土壤中未被分解的动.植物残体(2)半分解的有机质(3)腐殖质三.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 碳水化合物:占有机质总量的15-27%,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甲壳质等。(2)木质素: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族的聚合物。(3)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7. 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相对立,又相联系,即相独立,又相渗透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有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同时腐殖

13、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8.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凡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1)土壤温度 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化l 无分解:0 ;l 分解随温度而加强:0-35 ;升温10 ,分解速率提高23倍l 最适分解温度:2035 (2)土壤水分(3)土壤通气状况 (4)植物残体的特性(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5)土壤特性(酸碱性)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 (5)提高

14、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二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 (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 (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10.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如何 有效性:(1)吸湿水:水分子呈定向紧密排列、密度1.22.4g/cm3、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 (2)膜状水: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是膜状水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部位移动。部分膜状水可以利用。(3)毛管水:这种水可以在土壤中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 分为毛管支持水(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

15、土壤毛管系统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和毛管悬着水(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4)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当土壤被重力水所饱和,即土壤大小孔隙全部被水份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饱和持水量,或称最大持水量。11.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l 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高十至数百倍l 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l 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l 土壤空气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l 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12.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来源)l 太阳辐射能:土壤

16、热量最主要的来源l 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的热量l 地热:由地球内部地岩浆通过传导作用至土壤表面的热量13.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一、土壤水分的调节总体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尽量地增加作物对降雨、灌溉水及土壤中原有贮水的有效利用 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l 合理耕翻l 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l 改良表土质地和结构 减少土壤水分增发l 中耕除草l 地表覆盖l 免耕覆盖技术和保水剂的使用 合理灌溉l 灌溉的基本原则:灌溉的目的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整个根层补充水分,使土壤水分含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根据该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其田间持水量之差确定灌溉定额。l 灌溉方法 不同地形特征选择不

17、同的灌溉方法(畦灌、喷灌、滴灌、沟灌的选择) 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l 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以降低凋萎系数,提高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有效水的范围;而且还能加厚耕层,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扩大根系吸水范围,增加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 多余水的排除l 对于旱地作物而言,土壤水分过多就会产生涝害、渍害。 因此必须排除土壤多余的水分,主要包括排除地表积水、降低过高的地下水等。二、土壤空气的调节l 土壤通气不良主要发生在粘质土壤上:解决方法:采取合理耕作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孔隙。l 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由于土体中水分过多,不仅空气容量减少,而且障碍土壤空

18、气与大气的气体交换,也存在通气性差的现象,解决方法:采取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三土壤温度调节1、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2、以水调温3、覆盖与遮荫14.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隙:当量孔径 1.5 105 Pa。特点:最细的孔隙,束缚水,非活性,无效孔,移动慢,难被植物吸收。 粘质土中非活性孔隙多,耕性差,粘着力强。 毛管孔隙:d在0.020.002 mm,土壤水吸力为1.51041.5 105Pa。具有毛管作用,孔隙中水的毛管传导率大,易于被植物利用。 通气孔隙:孔隙粗大,d 0.02 mm孔隙中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排出,或为通气的通道,称通气孔隙(空气孔隙

19、)。 旱地土壤通气孔隙在810%以上,植物正常生长。15. 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的关系l 上松下紧型:上层土壤质地较轻,具有适当通气孔隙,透水通气,下层质地较粘,可以迅速接纳较大的降水量,防止地面径流。l 上粘下松土(上紧下松):不利于细苗生长,下砂,作物根系伸到该层,水分、养分供应不足,不发老,不发小,上层若有机质少,易板结成大土块。l 砂夹粘或粘夹砂(夹层型):砂粘层次适当相间,即透水透气又保水保肥,对温度、养分调节有促进作用。16.土壤结构体类型有哪些l 块状结构l 柱状结构l 核状结构l 片状结构l 团粒结构17.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1)电荷的数量:离子的电荷价愈高,受胶体电

20、性的吸持力愈大,交换能力也愈大。(2)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化半径:同价的离子,离子半径愈大,其水化半径趋于减少,则交换能力愈强(3)离子浓度 阳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交换力弱的离子,若溶液中浓度增大,也可将交换力强的离子从胶体上交换出来,这就是如盐碱土土壤胶体上的Na能占显著地位电荷的数量 离子的电荷价愈高,受胶体电性的吸持力愈大,交换能力也愈大。18.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l 胶体数量:土壤胶体物质越多(包括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和复合胶体),则CEC越大。就矿质胶体而言,CEC随着质地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所以粘质土CEC较砂质土要大的多。l 胶体类型:2:1型矿物 1:1型矿物,有机无

21、机l 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影响胶体表面官能团中H+的解离,因而影响可变电荷的多少。19.如何调节土壤酸碱性(1)土壤酸性的调节 土壤酸度过强(pH过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需要提高土壤pH。 一般采用施石灰的办法。 使用的石灰材料是生石灰(CaO),和熟石灰(Ca(OH)2)(2)土壤碱性的调节:用石膏来改良l 一般在酸性土壤上宜施用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等),碱性土壤则宜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等)。l 无论在酸性或碱性土上,多施有机肥者有好处。20. 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 (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 (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组成的缓冲系统(3)土壤

22、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4)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也能对碱起缓冲作用 21. 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1)良好的土体结构 (2)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3)良好的物理性质22. 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l 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l 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l 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l 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l 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23.李比希三大学说(1)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用。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这就是著名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2)养分归还学说:

23、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因此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养分归还方式: 有机肥料;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3)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24.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和种类一判断必需元素的依据l 如缺少

24、该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必要性)l 该营养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营养元素所能代替 (不可替代性或专一性)l 该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如为植物体的 必需成分或参与酶促反应等如(直接性)二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161):天然营养元素(碳C、氢H、氧O);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氮N、磷P、钾K);中量元素(钙Ca、镁Mg、硫S);微量元素(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氯Cl、(镍Ni)25.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截获:指植物根系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的H+和HCO3 -与土壤胶体上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交换而被根系吸收的过程扩散:指由于根系吸收养分

25、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剃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移动。质流:指由于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从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被动吸收:指养分顺着浓度梯度 (分子和离子) 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 由介质溶液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特点:不需要能量,也没有选择性,也叫非代谢性吸收。形式:(1)扩散、质流等方式;(2)离子交换主动吸收: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 (分子和离子) 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特点需要能量,具有选择性。26.根外营养的优点(1)直接供应养分,防止养分的固定和转化(2)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需要(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4)节省

26、肥料,提高经济效益(5)可弥补根部对养分吸收的不足27. 外界环境条件对养分吸收的影响(1)光照 影响机理:1.能量 2.酶的诱导和代谢途径(NR) 3.影响蒸腾作用 (通过调节气孔开闭)(2)温度 影响机理:1.ATP生成量 2.养分移动速度 3.根系酶活性。(3)水分 直接影响:1.影响养分迁移的方式和数量;2影响养分的溶解度和有机养分的矿化。 间接影响:1.水分影响土壤通气性和氧化还原状况;2.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3.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4)通气 影响机理: 1、根系的有氧呼吸;2、土壤的Eh;3、养分的形态及转化;4、二氧化碳含量。(5)酸碱度:溶液中的反应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27、偏酸性:吸收阴离子阳离子 偏碱性:吸收阳离子阴离子(6)养分浓度(7)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拮抗作用和协助作用28.各种营养元素的营养生理功能(主要掌握N.P.K)一氮的营养生理功能l 蛋白质的重要组分 (蛋白质中平均含氮16%-18%);l 核酸的成分 (核酸中的氮约占植株全氮的10)l 叶绿素的组分元素 (叶绿体含蛋白质4560,是光合作用的场所)l 许多酶的组分(酶本身就是蛋白质);l 氮是多种维生素的成分(如维生素B1、B2、B6等)辅酶的成分l 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如IAA、细胞分裂素)生理活性物质l 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如烟碱、茶碱、可可碱、胆碱卵磷脂生物膜)总而言之:氮对植物生

28、命活动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氮被成为“生命元素”。二磷的营养生理功能1、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分主要包括: 核酸和核蛋白、磷脂、ATP、植素、辅酶等2、磷参与和影响植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1)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2)磷能促进氮素代谢(3)磷参与脂肪合成3、磷增强植物抗逆性(1)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寒等能力(机理)(2)增强作物对酸碱变化的适应能力(缓冲性能)三钾的营养生理功能1. 促进酶的活化:在生物体内,钾作为60多种酶(包括合成酶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的活化剂,能促进多种代谢反应。2.促进光能的利用,增强光合作用3.改善能量代谢4.促进糖代谢

29、(1)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2)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5.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 (1)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 (2)促进蛋白质和核蛋白的形成 (3)促进豆科根瘤菌的固氮作用6.增强作物的抗逆性7.钾对植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29. 各种营养元素的缺素症状一氮缺乏(1) 外观表现整株:植株矮小,瘦弱叶片:细小直立,叶色转为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从下部老叶开始出现症状叶脉、叶柄:有些作物呈紫红色茎:细小,分蘖或分枝少,基部呈黄色或红黄色花:稀少,提前开放种子、果实:少且小,早熟,不充实根:色白而细长,量少,后期呈褐色补充:氮肥过多,群体太大,遇风倒伏;实例:玉米氮过量,成熟时缨为绿色二磷缺乏

30、l 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分蘖或分枝少l 花芽分化延迟,落花落果多l 多种作物茎叶呈紫红色,水稻等叶色暗绿 (症状从茎基部老叶开始)实例:“一株香”、“锅刷”,“玉米秃尖”补充:磷素过多,无效分蘖增加、早衰,造成锌、铁、锰的缺乏等三钾缺乏:u 通常茎叶柔软,叶片细长、下披;u 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逐渐枯萎;u 在叶片上往往出现褐色斑点,甚至成为斑块,严重缺钾时,幼叶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u 根系生长停滞,活力差,易发生根腐病实例:玉米缺钾时,所形成的果穗尖端呈空粒,四钙缺乏:甘蓝、莴苣和白菜出现叶焦病和干烧心;番茄、辣椒和西瓜出现脐腐病;苹果出现苦陷病和水心病;五铁缺乏:果树

31、“黄叶病”中毒症状:水稻亚铁中毒“青铜病”六硼缺乏:油菜“花而不实”、小麦“穗而不实”、花椰菜“褐心病”、 萝卜“黑心病”,“ 腐心病”等 过多症状:棉花、油菜“金边叶”七锰缺乏:燕麦“灰斑病”、豆类“褐斑病”、甜菜“黄斑病”八铜缺乏:不结实或只有秕粒果树“郁汁病”或“枝枯病”九锌缺乏:水稻“矮缩病”、玉米“白苗病”,柑桔“小叶病”、“簇叶病”十钼缺乏:花椰菜、烟草“鞭尾状叶”,豆科植物“杯状叶”且不结或少结根瘤30.掌握肥料的性质和施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如硫酸铵,氯化钾,石灰,石膏等)一硫酸铵l 硫铵施入土壤后,由于作物对NH4+吸收相对较多,SO42-较多残留于土壤中易引起土壤酸化,故硫铵是一种典型的生理酸性肥料 解决方法:在酸性土壤中还应注意加石灰中和土壤酸性,以消除其副作用l SO42-在石灰性土壤,很易与Ca2+起反应,形成难溶性的CaSO4,会堵塞土壤孔隙,引起板结现象。解决方法:配合使用有机肥料,消除板结现象l 水田不适宜施用硫铵(因为SO42-在淹水条件下易被还原为H2S,造成水稻根系的毒害)。l 硫铵性质稳定,习惯上施用时多撒施土面,但为了减少氨的挥发损失也应提倡深施。l 硫铵中含24的硫,同时也是一种硫肥,供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