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灾害大推测_第1页
地球灾害大推测_第2页
地球灾害大推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灾害大推测马成福我在2010年4月至5月份撰写的拯救地球计划中,成功预测了玉树、印尼地震,以及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我认为这是由于喜马拉雅山持续升高造成的,并推测这样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将常态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2010年的事实情况证明,我的理论和推测是准确和科学的。大家有必要重读我去年写作的拯救地球计划,而且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我在这里不是吹牛,不是马后炮。我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我对自己的言行是负责任的。2010年4月12日,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postDetail.do?view=2&

2、pageNo=1&treeView=0&id=98959545&boardId=1)、凤凰网论坛(/viewthread.php?tid=4468896&extra=page%3D1)、国际艺术界(/user/viewp.asp?id=9729)、飞天文学网(/sw.asp?ID=24279)、一石居(/ReadNews.asp?NewsID=2314)等网站发表了该文。2011年1月5日,我在云南要做好预测预防大地震的准备中写道:“据云南省地

3、震监测中心监测显示,2011年1月1日至4日9时整,盈江地震序列共发生100次,其中0.0至0.9级地震57次,1.0至1.9级地震26次,2.0至2.9级地震14次,3.0至3.9级地震1次,4.0至4.9级地震2次。2008年8月21日20时24分,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北纬24.9度,东经97.8度)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距盈江县城约45公里,距昆明市约500公里,造成盈江县3人死亡106人受伤,其中重伤24人。小地震往往是大地震的前兆,云南要做好预测预防大地震的准备。云南在喜马拉雅山板块上,汶川地震后3个月即发生了5.9级地震,充分说明云南地震受喜马拉

4、雅山运动的影响。因此,从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大趋势上来说,云南还有大地震发生。”2011年1月7日,我在新浪博客(/s/blog_53cb16b90100o4rh.html)、天涯博客(/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020672&PostID=30155997)、博客天下(/space-1353245-do-blog-id-138030.html)等网站上发表了该文。我还在网易微博、天涯微博、搜狐微博、凤凰网微博等网站上发表了相关内容的微博。我在网上发

5、表云南要做好预测预防大地震的准备7天后,即1月14日22时,云南省盈江县又发生里氏4.3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可见我的推测是准确的,我相信云南将有大地震的推测也将进一步得到证实。自2009年9月以来,一场罕见的干旱灾害悄悄席卷了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长江上游已出现罕见枯水位。秋、冬、春连旱使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干旱的趋势已延伸至湖南、广东、甘肃、河北、山西、宁夏和西藏等地区。其中,贵州、甘肃两省旱情不断发展,尤为严重。据

6、民政部统计,截至3月1日,两省受灾人口达1257万人,350万人饮水发生困难。我看到这些新闻后心急如焚,日思夜想造成这些灾难的原因。我联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想到也许是喜马拉雅山板块频繁运动的结果。因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寻找依据进行论证和推理。我在拯救地球计划中写到:“我认为这次中国南方的特大干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影响,也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还有大量砍伐原生林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直接的因素则是近年来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和升高,阻碍了南北冷暖气流的有机交融,导致气候异常出现极端气候天气。虽然喜马拉雅山的升高速度很缓慢,但量变达到了质变,

7、因此造成了南方的特大干旱灾害。我的论据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9.1级地震,印度洋发生海啸;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发生余震3万多次;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地区发生7.1级地震;2010年4月12日,我完成本文第一稿并发网文,预测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加剧,该地区将会发生频繁地震,在发文后不到50天时间内,就发生了5次5级以上大地震,验证了我的推测。发文二天后即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州发生7.1级地震;5月

8、6日,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发生6.6地震;5月9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海中又发生7.4级地震;5月25日14时11分,四川省都江堰和彭州交界处发生5.0级地震;5月29日,玉树又发生5.7级地震。这些频繁的强烈地震足以说明印度洋板块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也许还有更多的地震正在地壳下面酝酿着。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频繁且山体不断升高,从而强烈影响了中国南北气候,直接导致了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9年入秋以来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喜马拉雅山的骤然隆起,构成一道长长的凌空屏障,大范围改变了大气环流,使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再也不能北上到达亚洲腹地,使该地区从暖湿气候向干冷气候转变,并相继出现了大片沙漠和戈壁

9、。这种变化可以从喜马拉雅山本身而推而广之,其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却雨量较少,植被稀疏。青藏高原北部的气候持续变干,原本汪洋一片、水草丰美的柴达木盆地,慢慢蒸发成了荒漠和大大小小的盐湖,湖里活泼可爱的鱼儿渐渐消亡。同时,造成青藏高寒干旱气候特征,而且一直影响到大西北,甚至全球气候。是什么原因导致西藏气候异常,喜马拉雅山冰川急速退缩呢?自然,大多数人都会归结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很少有人想到喜马拉雅山的持续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气候变暖。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实事上,喜马拉雅山的持续升高是造成中国气候异常,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反过来全球气候

10、变暖又对喜马拉雅山造成了冰雪消融、冰川退缩的后果。”2010年12月30日,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2010年是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繁、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其中夏季高温日数和极端降水事件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台风登陆比例为有记录以来最高。气象局还表示,2010年夏季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的一年。是什么原因引起北高温、南洪涝这样的极端天气?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说,大气环流异常引起极端气候条件,但两种极端气候并没有直接联系。 任福民说,我国今年的西南季风较弱,使降水北推缓慢,雨带5、6月长期停留在南方,造成了大量降雨。到底是什么

11、导致大气环流异常,任福民表示,目前专家正在深入研究中。但可以支持的说法是,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常态化。 全球多个国家遭遇极端天气,农业受影响。俄罗斯中南部23个地区遭遇了130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共有1000万公顷农作物绝收,相当于俄罗斯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俄罗斯遭受旱灾的中南部靠近中国,因此遭受旱灾的原因与中国是一致的。我在2010年4月写作的拯救地球计划中就找到了“导致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升高,一方面挡住了山南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使北方的中国大片土地干旱化、沙漠化,造成地表温度增高;另一方面也挡住了山北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侵,形成了南方的洪涝灾害,使南方温

12、度不断上升;第三方面,阻碍了大山南北冷暖气流的有机交融,大大减少了降水,使南北温度同时升高;第四方面,只有高强度的暖湿气流或寒冷气流才可以通过喜马拉雅山,从而和风细雨的降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暴雨、暴雪等强降水多了,因此造成了诸多的洪涝灾害和冰雪灾害。综上所述,喜马拉雅山的不断升高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天气增多,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严重威胁到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宿安全和生存环境。”综合上所述,拯救地球计划中的理论和推理是准确的。那么大家有必要重读一下拯救地球计划,将会有更大的发现和意外的收获。我仍然以拯救地球计划的原文来结束本文。“自然创造了人,人也可以改变自然。面对中国南北地区日益干旱的严厉形势,我认为最直接、经济、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炸开喜马拉雅山脉的几个山口,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顺利通过,使南北冷暖气流有机交融,从而减少南北极端气候灾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步伐,扭转全球气候的恶劣趋势,给中国这片干涸的土地降下及时雨,给高烧不断、奄奄一息的世界打开一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