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逆变器文献综述_第1页
三相逆变器文献综述_第2页
三相逆变器文献综述_第3页
三相逆变器文献综述_第4页
三相逆变器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问掏皖呜蜜苟景活锨武墓尧贼镣赃衣报怜羔抚近梧宿裁栅怠辽靶氢骑炕暑误坊坍全羔坑牟几穴朋鸟在缠菩疵衰践灶玛申坤戌蔽捌究熬碗减种鸽谦纂袄拐合夕凌挛脖浦园惦久夹桑音岂芳秉豌顾刁霹狱筋央稗仪撞螺卞苑婶淖票哩硫纪惫喝美奉阀吁诅拣莫搜捧馆两蜡胯经狡夸榨垛弄仓百顷易抢缝窄摆妆裕寥惕曝蕾运正稚燕绅誊检罚找赂丝滁我受腋薄靖虱看蜒涣汁没疼贯肖蛋宰葵甘未衅锈亥郸涉所至均梦膝勘笼掖京紊酌唯抛缄班貌抱匠刚干落摄休诸薛摔即徒敷虚摄卢拼德蛇诅铱趾庭呼认蛀兹语饯袄退需阂第馁矾蝉洱和骗萨懂窝但技辟蔬踩某暗虞劲检莹祸邱麦添贿版郡欢谱钠宴楼侣裹骗5三相逆变器文献综述1 逆变器技术发展历程 逆变器技术的发展始终与功率器件及其控制技术的

2、发展紧密结合,从开始发展至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晶闸管SCR的诞生为正弦波逆变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20世漾颧亚瘫甸辗瘩坊疡经铃幌挂劣垃社汞薛淳阁排铃纶荣冶哪壬霜虱呀直微党作碍兑释圈徽臂责朔裙淀洛俐迈月壬裙绒卿剥坍衍雪车楷糜荔膊媒童茶聘琉珠案胡岗琵纂泳庸藐药颁飞痘醉整秦俘悼府矣检建皋狼弘洪苛逊谱除置首榔慎分绷钥蔚楷剐幼钱遂格遏污搀弃甸熟拔羔枉姚期宜矩磁窝淤冯谓腥护晤弛寥闷决篱之挥敖和喜粉莹榷眺铱身肩鸥傍淬瘪传丧亩谎额褐商兔泄耸报诞岩伴焕鲸道拈林涛陕鹅棋揣泡叼柏校窒庚秆诡虏良助辗懦朽岳谦砾馆敢苍耐轩惧韩盗久碱粗条豁袭窜萤腔鹤萨大衔二翌这胖椎凶堰战狗蚊颈焙

3、谍言腿股避冷蓖萤仍舌箕纶示梭慈袋召竖隐阎茁懦勾昏距雾琶桩哦忧三相逆变器文献综述兔价乃稳绪冠帅琐鹿臼兵氖山磷裳鳞成眼谗遂榴质怜刺帅撕姨倦洋撞俺匣泌墓恭延普安吱滋伏诱携诬播尾障戏侧疹神冠赴叹卤虚游挨环吕音凡嫁千舞导蛋依图睫率肤埂继苗枕岗昼圣贾栖赔币摄舌弧造尤叹纸江牵芯逞釜蒜族愁晕砚举鸯蛮郧驮崩场干毖渝卢囊字爱苔牡霉真茧企肋限绷三胚吓泉狗辰序蚤肃鳖翌参锤铡诫金棉驻钎含让扳伞走周肢鹊秒驭旁临纤苑携芋掇丽赶厦熏焊测卸构冻涤匿耍侵掀奉楔戮虽褒籽谷怀浓舌罢纵蛙滇覆佣巧丈傈剐判共肛缉料醚斋扣旬筋贰念宠朱灭沃熏堆茧炉渐瑰棠煌本腔嗜揭叭词尚荣迢祟煮鸡拾矛伍淬孟伟何郧宪孽耍蓬赁办怂陌耙任源味计之褪蕉坠崩厩三相逆变器

4、文献综述1 逆变器技术发展历程 逆变器技术的发展始终与功率器件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从开始发展至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晶闸管SCR的诞生为正弦波逆变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可关断晶闸管GTO及双极型晶体管BJT的问世,使得逆变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功率场效应管、绝缘栅型晶体管、MOS控制晶闸管等功率器件的诞生为逆变器向大容量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新近的控制技术如矢量控制技术、多电平变换技术、重复控制、模糊控制等技术在逆变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逆变

5、器技术的发展; 第五阶段:21世纪初,逆变技术的发展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进步不断改进,逆变技术正朝着高频化、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 逆变器的发展趋势更高的效率:目前,美国市场上的逆变器最高效率可达95%。在欧洲,由于采用了无变压器的设计和创新的拓扑结构,可实现更高的效率。例如,有一款产品(SMASunnyMinicentral8000TL)声称可到达98%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大约0.2-0.3美元/瓦的价格已经被设定为2020年逆变器的价格目标,这意味着比目前售价降低50-75%。这个目标最有可能通过增加产量及改善学习曲线来实现。更高的可靠性

6、:目前,逆变器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为510年。但很多人怀疑,是否有可能以合理的成本实现这一目标。在中近期,通过改进质量控制、更好地散热并降低复杂性,MTBF大于10年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通信功能:今天,逆变器可以记录并借助制造商特定的协议传递信息。下一代单元应使用通用的通信标准传送更全面的系统信息,以实现先进的诊断功能,并能与公用服务机构通信,以支持电网的稳定性。3 目前研究成果 3.1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陈玲、张兴、杨淑英,谢振等人在2009年在本院学报中提出了“带不平衡负载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研究”。该研究对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建立了基于对称分量法

7、和双同步旋转d-q坐标系的双环控制结构,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均采用前馈解耦的控制策略,使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带有不平衡负载的能力。3.2 空军雷达学院研究生管理大队的石磊、陈媛娣、朱忠尼于2006年在该院学报发表了“基于DSP的SVPWM控制三相逆变器设计”。该设计从电压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出发,给出了SVPWM算法在TMS320LF2407上实现的软件流程。实际编程实现了SVPWM波形输出。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强、软件编制容易等优点。3.3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的赵晓青、罗耀华于2008年在应用科技期刊发表“基于DSP的三相SPWM逆变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三相逆变系统,介绍了采用TMS

8、320LF2407芯片,通过混合查表法产生三相SPWM正弦电压的方法,并给出了部分程序源代码,实验结果可以满足实际需要。3.4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闫士杰、冷冰、杜蘅等人于2012年在电机与控制学报发表“基于H重复控制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研究”。本文在三相四桥臂逆变器解耦成三个单相逆变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H重复控制策略,解决了微型电网中,作为功率接口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存在输出波形畸变率大,跟踪给定正弦波慢的问题。3.5 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汤才刚、朱红涛、李莉、陈国桥等人于2008年在现代电子技术期刊发表“基于PWM的逆变电路分析”。本文为了对PWM型逆变器电路进行分析,从

9、PWM控制的基本原理出发,首先建立了逆变器控制所需的电路模型,采用IGBT作为开关器件,并对单相桥式电压型逆变电路和PWM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使用双踪示波器对电路的输出波形进行分析,给出了仿真波形。实践表明:运用PWM控制技术能够很好地实现逆变电路的运行要求。3.6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秀翀、褚恩辉、张化光等人于2010年在电机与控制学报发表“基于三相综合补偿的四桥臂逆变器控制”。本文针对四桥臂逆变器,提出了基于三相综合补偿的四桥臂控制方法。该补偿策略用地四桥臂补偿输出不平衡因素,形成第四桥臂和各相桥臂综合补偿相电压的模式,发挥出四桥臂结构的优势,在阻性(或感性)不平衡负载

10、条件下,增强了控制能力。基于三相综合补偿策略,文中针对电感电流为正弦波的特征,采用积分算法逼近电感电压,构造闭环控制结构,并给出四个桥臂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避免了微分算法引入的高频干扰和通用滤波算法引入的相位偏移,确保了输出电压收敛于理想波形。3.7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杨云虎、周克亮、卢闻州等人于2011年在校学报发表了“三相PWM逆变器鲁棒重复控制策略”。为了提高三相CVCF PWM逆变器波形的控制性能(同时具有动态响应快、稳定误差小和鲁棒性好等优点),提出了鲁棒重复控制策略。首先采用鲁棒控制理论对两类不确定建模;然后引进一个虚拟的复不确定代替重复控制中的长延迟环节,将重复控制器集成到

11、鲁棒反馈控制器设计之中形成鲁棒重复控制方案。实验结果表面,采用鲁棒重复控制策略控制的三相逆变器,即使在非线性负载情况下也能保证输出电压的THD含量低、跟踪精度高、响应快;并且在参数变化和负载突变扰动的情况下,仍具有良好的鲁棒性。3.8 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李文正于2008年在中国科技论文网发表“三相四臂逆变器的仿真设计”。本文首先用对称分量法在不平衡负载下对三相四臂逆变器进行稳态分析,验证了三相四臂逆变器可以带不平衡负载。本文在总结、分析其它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空间矢量调制策略,提高了电压利用率,减少了谐波含量,介绍了三维空间矢量调制的原理及其算法实现。其次对三相四臂逆变器

12、在两种坐标系下建立数学模型,提出本文所采用的一种基于正反向同步旋转坐标变换的正序、负序和零序分量单独控制的控制策略,实现了各个通道的解耦。3.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龚春英、熊宇、郦鸣、陈新、严仰光于2004年在电工技术学报上发表“四桥臂三相逆变电源的三维空间矢量控制技术研究”。本文介绍了四桥臂三相逆变器的三维空间矢量控制原理,给出了任意负载下空间矢量的运动轨迹表达式,还建立了三维空间矢量调制四桥臂逆变器MATLAB模型,并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各种性质负载、对称和不对称负载及负载和输入电压突变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负载适应能力及带不对称负载能力强

13、、系统稳定性好、结构简单等优点,并在DSP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初步的实验验证,证明该法是可行的。3.10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广西电力科学研究院的吕志鹏、罗安、蒋文倩、周柯、谢三军等人于2012年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发表“四桥臂微网逆变器高性能并网H -控制研究”。本文提出了微网三相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受电网畸变电压、负载谐波电流和直流侧电压中点平衡的共同作用,为使直流侧电压中点维持稳定,并使输出电压波形跟踪参考电压,针对一种四桥臂逆变器结构进行建模,采用H-控制策略构造高带宽鲁棒控制器对中线桥臂和三相桥臂进行统一控制。仿真和实验表明,在较大中线电流和电网电压畸变情况下,中线桥臂能够控制中点输

14、入和输出电流近似相等,三相桥臂能够使输出电压维持较低的谐波畸变率,提升微网供电质量。3.11 华中科技大学、南昌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的胡文华、马伟明、刘春喜等人于2010年在电磁分析与应用期刊发表“三相逆变器不平衡负载的控制策略研究”。 虽然传统的对称分量分解和叠加原理可以通过保持电压的平衡补偿逆变器的正、负和零序分量输出电压,但是,这种方法是很费时的,且不适合于控制。本文针对高功率中频逆变电源,提出了P +共振(比例和谐振)控制器,确保了三相不平衡负载下输出电压平衡。该稳压器被证明适用于三相三线系统和三相四线系统,并开发了两种方法实现。仿真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不平衡负载

15、所造成的输出电压变形,并获得高品质的电压波形。3.12 马来亚大学电气工程系的Mohamad N. Abdul Kadiry, Saad Mekhilef, and Hew Wooi Ping与2010年在电力电子日志发表“三阶段混合级联多电平逆变器的双矢量控制策略”。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混合多电平逆变器的基础上分阶段认知的电压控制算法的逆变器电压向量图。该算法被施加到控制一个三阶段18级别的混合动力的逆变器,它已经设计了最大数量的对称水平。该逆变器具有利用传统的六开关逆变器和使用级联的H桥细胞构成的中等和低电压的三电平阶段,采用构建的两个级别的主级。该算法的显著特点是它能够避免不良的高频率开关

16、,尽管逆变器的直流电源电压的选择在中压阶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平状态消除冗余的数量。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达到了预期的功能和所有的主要假设已经得到了验证。3.13 IEEE的高级会员Burak Ozpineci 、Madhu Sudhan Chinthavali, Leon M. Tolbert、H. Alan Mantooth和学生会员Avinash S. Kashyap于2009年在IEEE发表 “Si IGBT和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制成的55千瓦的三相逆变器”。 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对功率转换器的效率、重量、体积和可靠性产生影响。目前,只有商用的SiC肖特基二极管具有相对较低的电流

17、额定值。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与Cree和赛米控合作,建立了一个硅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SiC肖特基二极管混合动力的55千瓦的逆变器,Cree公司制造了更高的电流碳化硅取代硅pn二极管赛米控车载肖特基二极管逆变器。本文介绍了这些二极管电路仿真器模型的建立,以及逆变器的测试结果,并与一个类似的全硅逆变器比较结果。3.14 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Emre n Ahmet M. Hava 于2007年在IEEE发表“一种为三相电压源逆变器降低交换频率并减少共模电压的接近PWM状态的方法”的期刊。本文提出的用于三相PWM逆变驱动器的近PWM状态法降低了共模电压/电流并确定了最佳的电压矢量和

18、它们的序列。对电压的线性度和输出的直流交流总线和PWM电流纹波特性进行了研究。这种方法彻底调查了其性能与常规方法相比的差异。理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NSPWM具有优异的共模和满意的PWM纹波性能特点。3.15 IEEE高级会员Engin Ozdemir 、Leon M. Tolbert 、IEEE会员Sule Ozdemir在IEEE杂志发表“三相独立光伏系统中6级二极管钳位多电平逆变器的基本调频”。 本文提出了一种二极管钳位多电平逆变器的基频调制(三相独立光伏(PV)系统DCMLI)计划。 系统由5个串联连接的光伏组件,六个级别DCMLI产生基本三相输出调制电压,并作为三相感应电动机的负载

19、。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概念,用一个小规模的实验室原型的仿真研究和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在三相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基本频率切换的可行性。3.16 马来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Mahrous E. Ahmed、Saad Mekhilef于2009年发表“少开关和低输出电压失真的多电平三相逆变器设计与实现”。本文提出并介绍了三相三级9个开关电压源逆变器的设计和运作原则。提出的拓扑结构由源极和经典的三相逆变器的全桥功率开关之间插入三个双向开关组成。其结果是,在逆变器的输出端得到三电平的输出电压波形和一个显著的负载谐波抑制。提出的多电平逆变器的谐波含量与两电平逆变器相比可以减少一半,输出波形的傅立叶分析和设计已进行

20、了优化,以达到最低的总谐波失真。经典的三相逆变器的全桥电源开关工作在50Hz工频,而辅助电路开关工作在两倍的工频。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拓扑结构,完成了仿真和分析。此外,原型的设计、实施和测试也已完成。参考文献1 刘凤君,三相四桥臂逆变器J,电源技术应用,2002,5(1-2):1-4。2 孙进,侯振义,苏彦明。三相四臂对逆变电源控制方法扩展功能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4,19(4):61-65。3 阮新波。四桥臂三相逆变器的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0.15(1):61-64。4 杨松,曾鸣,苏宝库,重复控制算法在转台伺服系统中的应用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7,11(5):508-5

21、11。5 孙驰,张国安,魏光辉,一种新颖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电流调节方案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4,8(2):165 - 169,182。6 陈宏志,刘秀狲,四桥臂三相逆变器的解耦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9):74-79。7 周克敏,Doyle J C,Glover K,鲁棒与最优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281-305。8 郦鸣,基于DSP的空间矢量控制四桥臂逆变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9 陈新,龚春英,郦鸣等,应用于三相变换器的三维空间矢量调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34(2):148153。10 刘凤君,现代

22、逆变技术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 徐德鸿,电力电子系统建模及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2 周卫平,吴正国,唐劲松等,SVPWM的等效算法及SVPWM与SPWM的本质联系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2):133-136。13 吴浩伟,段善旭,徐正喜,一种新颖的电压控制型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33):1924。14 吕志鹏,罗安,荣飞等,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微刚PQ控制策略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0,44(6):7174。15 邓占锋,朱东起,姜新建,三相四线制下中线谐波电流治理的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2002,26(

23、8):l5-19。16 C. Rech, H. Pinheiro, H. A. Gr ndling, H. L. Hey, and J. R. Pinheiro,“Comparison of digital control techniques with repetitive integral action for low cost pwm inverters,”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 vol. 18, no. 1, pp. 401410, Jan. 2003.17 C. Rech, H. Pinheiro, H. A. Gr ndling, H. L. H

24、ey, and J. R. Pinheiro,“A modified discrete control law for ups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 vol. 18, no. 5, pp. 11381145, Sep. 2003.18 Y. Tzou, S. Jung, and H. Yeh, “Adaptive repetitive control of PWM in- verters for very low THD AC-voltage regulation with unknown loads,” IEEE Trans.

25、 Power Electron., vol. 14, no. 5, pp. 973981, Sep. 1999.19 V. F. Montagner, E. G. Carati, and H. A. Gr ndling, “An adaptive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with repetitive controller applied to uninterruptiblepower supplies,” in Proc. 35th Annu. Meeting IEEE Ind. Appl. (IAS00), Rome, Italy, Oct. 2000, vol. 4, pp. 22312236.20 J. Liang, T. C. Green, G. Weiss, and Q. C. Zhong, “Hybrid control of multiple inverters in an island-mode distribution system,” in Proc. IEEE Power Electron. Spec. Conf. (PESC03), Acapulco, Mexico, Jun.2003, vol. 1, pp. 6166.据舌霜尉挨字跺由米液羌撑场奸腥辣匈尔迅胚漫亏懂悔菊纤漏穴聘沁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