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1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2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3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4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业 手工业 商业,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历史纵横:传统的精耕细作带来了什么?,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路美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00-24倍。明末清初浙江嘉兴湖州地区水稻最高产量可达4-5石,比20世纪末美国加州的产量还高。,一、农业的起源,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

2、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材料一:原始生活,采集狩猎,耕作种植,求根探源,南方(云南米线),北方(兰州拉面),思考:中国南北方饮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原因:气候、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

3、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6000年前的炭化稻谷,先人制作的可爱陶猪,五谷:,粟,通常指稻、黍、稷、麦、豆(不同说法),六畜,思考: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他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学思之窗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二、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主要标志,1.农耕工

4、具,2.灌溉工具: _、 _,古代耕种机械耒耜,耒,耜,农耕工具,原始农业,农耕工具,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石镰,石犁,石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原始农业,商周时期,石器,骨器,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春秋、战国时期,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战国八件铁农具分别是: 铁锸、犁、铲、铁犁铧冠、锛、斧、钁、镢头。,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

5、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牛耕,唐代时期,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轻、省、深、稳,灌溉工具,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了 东汉毕岚发明翻车。,唐代,筒车(水力冲击),1.农耕工具,2.灌溉工具: _、 _,木、石、 骨,木、石、骨、蚌,青铜农具,铁,牛,铁,牛,曲辕,翻车 筒车,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二、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思考:说说这些农耕工具改进之处?,提示:材料、动力方面

6、,反映生产力的进步。,石,骨,木,铜,铁,人,牛,水,二、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石,骨,木,铜,铁,人,牛,水,二、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的变化: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大禹治水,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坎儿井,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阅读课文归纳填空,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四、耕作方式的演变,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提示:农业生产

7、工具落后,春秋后变化。,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四、耕作方式的演变,黄梅戏天仙配,思考:小农经济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原因,有怎样的特点?,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 苦也甜。,(1)原因:铁具牛耕的逐渐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四、耕作方式的演变,你耕田来 我织布, 我挑水来 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 苦也甜。,(2)特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一:黄梅戏天仙配,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归纳说明小农经济有哪些弊端与优点?,各抒己见,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

8、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四、耕作方式的演变,(3)评价 弊端: 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男耕女织 封闭性,以家庭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落后性,简单的生产工具、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积极: 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四、耕作方式的演变

9、,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从耒耜到曲辕犁,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四、耕作方式的演变,产业结构: 生产模式: 经营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式的自耕农经济,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工程,构建知识结构,归纳总结,归纳总结,讨论: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说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地理环境;生产工具; 水利工程;耕作方式; 国家政策;经验积累; 劳动人民; 勤劳智慧;,课堂练习,1.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精耕细作技

10、术的形成 D、土地公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是( ) A、集体 B、个人 C、简单协作 D、家庭,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反应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单位那种经济现象( ) A、采集的生产方式 B、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商品经济 D、个体小农经济,5.“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这一工程是指( )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 7、

11、关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 B、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C、产品主要用于交换 D、产品主要用于消费,6.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 B、 C、 D、,课堂练习,7(2010年广二模)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D,课堂练习,8(2011年华师附中)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则典型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流离失所 B.自给自足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C棉纺织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D.封闭的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B,课堂练习,9、(2011年广东六校联考)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