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_第1页
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_第2页
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_第3页
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_第4页
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业水平考试,沁园春 长沙 考试热度 ,考试要点: 1、考:赏析上片的景。注意手法。 看和忆字是领字。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 一个看字;引领下面的7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在这里有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望:鹰击长空。有俯视:雨翔浅底。其中:山、林则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诗人通过视角的不断变化;运用对比;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地描绘了这幅图景。最后一句则将眼前的山、林、水、舸、鹰、鱼扩展到了世间万物;概括了严寒中万物表现出来的蓬勃活跃的情状。 为下文的抒情准备了背景;烘托了气氛。,2、考:炼字:上片景中极富

2、表现力的某字 注意参考 定考神针p2 万、遍、争、翔、 击、 染: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浓;化静为动。 漫:江水满溢之状。 尽:表明程度之深。 3、考:下片中的革命青年形象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胸怀天下心系国家、蔑视权贵、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4、考:上片和下片的关系。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劝学 考试热度 ,1、掌握作者、年代、学派 2、掌握下列实词: 劝、已、中、假、就、日、知、疾、 彰、水、用 3、掌握:于、而、故、焉、乎等虚词 4、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证方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

3、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 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 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 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

4、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掌握要点:,本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一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结合使用,使得本文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志当存高远,志向是极可贵的精神力量。有了志向,就有了奋斗目标,才不会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远大的志向更有价值,它是成功的起点。人生如黑夜行船,志向便是那最远最亮的航标灯,有了它,你才会乘风破浪地前进,而不至于被狂风巨浪吞没;人生如攀登险峰,志向则是险峰上的至高点,有了它在顶峰闪光,你才不会留恋半山腰的奇花异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诚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壮当属志在

5、四方的人,“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当属志在高处的人。如同在荆棘丛生的野外跋涉的人生,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胸无大志者会退缩,而心存大志者却义无反顾地大步向前,明知前方荆棘遍地,明知前方野兽出没,他仍充满希望,勇敢地划起生命之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成功者的收获都源于他们的远大志向。横扫欧洲、叱咤风云的拿破仑,虽无魁伟的身材,却拥有远大的志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了心中最高的理想,凭着不屈的意志,终于有一天,昔日被人耻笑的“矮子”登上令全国甚至半个欧洲敬畏的宝座。试想:如果他当年没有当“将军”的壮志,那欧洲历史的长卷上就会因缺少这精彩的一笔而显得暗淡无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6、夺志也”,这是万世师,表的孔子对理想的认识。“十五有志于学”的他,虽四处游说,到处碰壁,仍矢志不渝。试想:若没有15岁时立下学习道德学问的远大志向,哪里会有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儒家经典呢?苏轼有语: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高志。 其实,立高远之志不仅是古人成功之道,更是现代人所必需的。陶行知先生说:“立大志,做大事,探讨大学问。”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为实现理想外出求学,临行前留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万人景仰的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立下如此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大志,伟人们才会在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黑暗中

7、寻求光明、坚守真理,并最终实现其志,建立了新中国。当代青年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发展经济,创新科技,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让中国重新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任重而道远,青年们必须要有远大志向,要具备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奉献终生的毅力。在如今这个科技为本的时代,获取知识、深化知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必将充满艰难险阻,然而志向会鼓励你勇敢面对挑战,会激发你的斗志,促你前行。人生不可无志,立志则当高远。当你乘着理想的翅膀,翱翔于自由辽阔的天空时,你会发现天是那么蓝,阳光是那么灿烂。,想北平 考试热度 ,1、考:想北平 想是思念、回忆。 因为当时老舍写此文时并不在北平;用想字切合背景

8、。 文中记叙的北平的一景一物都紧紧扣住我最初的知识和印象。紧扣想字。 文中写的北平并不止于客观描写;而是强调作者对北平的爱。文章是以爱北平想北平为抒情线索的。蕴含着强烈的主观情感。,2、考:多次说不出的内涵和作用。 内涵: A、客观上:知之甚少导致无法说。 B、爱得深沉说不出。 (运用类比手法;将对北平的爱和对母亲的爱进行类比;表明对北平爱之深沉。) C、言辞贫乏而说不出。 作用: 内容上多次出现强调了作者对北平情感的深沉。 结构上;前后照应;文气贯通。,3、考北平的特点,4、考语句赏析: 1、好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点名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9、。 直抒胸臆;点名主旨。把想北平的情感推向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老城墙:表明北平有个边际。同时也表明北平是一个有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从而表现对北平的喜爱、依恋。 红酸枣:旨在说明文章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有独特记忆的北平。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之情。 摇篮:能给作者情感上的安适、快乐、有安全感。有边际。 玉梨:对比突出蔬菜水果的新鲜。表达对北平接近自然这点感到自豪、喜爱。,字音 默 写,1、弱冠 2、锃亮 3、榫头 4、梵文 5、谮言 6、船坞 7、眼眶 8、着陆 9、胼胝 10、晕车,1、同侪 2、韶光 3、投奔 4、稽首 5、谮言 6、俳句 7、芫荽 8、亲家 9、思量 10、嬗

10、变,1、拥趸 2、木讷 3、甲壳 4、独角戏 5、杂沓 6、稍息 7、迤逦 8、脖颈 9、锋镝 10、氤氲,1、粮囤 2、划分 3、椎心泣血 4、岁稔年丰 5、体己钱 6、瑕瑜互见 7、抛头露面 8、神祇 9、烘焙 10、牛虻,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考试热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1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12、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求学的道理不流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13、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明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问题却丢掉,我看不出他有什么明智的地方。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学问和技能上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而已。,8、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他)喜欢古文,六艺经文以及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了,能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束缚,向我请教学习。 9、余嘉其能行古

14、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称赞他能够践行古人从师求学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1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笨的人更加愚笨。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笨的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12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一、文学常识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

15、说创始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主要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最后的常青藤 西部人市声滚石 等 可以运用相关的常识于作文写作中。 二、复习侧重点 1、人物形象 2、特殊手法,最后的常青藤 考试热度 ,常见问题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试分析人物形象。 (注意相关文段信息以及相应的描写手法) 答: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曼。 外貌:其是一个性格粗暴、酗酒成性、穷困潦倒、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语言:刻画他外冷内热、善良与关心他人的老画家形象。 行为:他为画最后一片叶子而得病去世,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展现。 总结:他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

16、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者由此歌颂穷困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主题),2、贝尔曼一生中的“杰作”是什么?为什么? 答:杰作就是最后的常青藤叶。 因为这片叶子以假乱真,青年画家也无法辨认真假。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3、特殊手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意料之外: (1)风吹雨打始终不掉落的藤叶是人画的。 (2)生病的画家活了下来,画假叶的画家却害肺炎去世了。,4、情理之中: 问:小说的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前文有哪几处伏笔? 答;A、其他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了两天的狂风暴雨仍

17、傲然挺立 B、仍旧有一片常青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C、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呢,5、特殊手法的效果: 小说在结尾处才揭示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贝尔曼画常青藤叶这是小说重要的情节,却未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答:这样的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有较强的震撼力。 文章最后揭晓真相让读者想象贝尔曼是怎样在画树叶的,从侧面衬托出贝尔曼默默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 使情节谋篇布局、详略更合理。,史铁生 (1951年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

18、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积劳致残,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我与地坛 考试热度 ,考文本阅读:复习重点,三对关系: “我”与地坛、“我”与母亲、母亲与地坛 两个启示: 地坛给“我”的启示,母亲给我的启示 三个核心: 有关地坛的景物描写及地坛于我的特殊意义。作家对生命

19、意义的思考和感悟。作者抒发的对母亲的感情,及作者所体悟到的母爱。,(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1: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 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

20、”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失魂落魄,颓废迷惘,两者都历尽沧桑,同病相怜 。这样相似的命运使得史铁生对古园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受;所以他选择了地坛。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二)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景:虽然荒废,但其中不缺少生命,因为有那么多小昆虫、小生命活跃其间

21、,活得自得其乐。 悟:生命不论大小,都有属于自己生命的喜悦。,(三)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

22、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景:形体被毁,但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悟:外在环境恶劣,但生命不会发生改变,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着,就能坦然体会生命本身的味道。,2.它们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引发了三个思考 : (1)我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我应该怎样活?,地坛对我的意义?/“我”的启示,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给了他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了他许多感情和启迪,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 地坛历久弥坚的活力(小动物的勃勃生机以及生命的旺盛)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

23、积极态度面对生活,让作者坚强生活下去。,我与母亲(母亲与地坛),4,思考母亲的形象。 明确:疼爱儿子、理解儿子、聪慧、坚忍、 尊重儿子、苦难,从哪些生活镜头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爱护?,“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理解爱护和她内心承受的痛苦,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

24、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表现出母亲承受的苦难以及内心的坚忍和聪慧。,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

25、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护和理解,“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儿子截瘫了;她要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几乎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之中-她一方面希望儿子在家里她能看见;她一方面又理解儿子,知道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但又担心儿子轻生; 她为儿子的未来担忧: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她为此担忧痛苦。 她的痛

26、苦不能言说:母亲要承受“我”的不幸,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担忧现于形色的痛苦。,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明确:我的每一次挣扎和车辙都带给母亲忧伤。 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以及母亲对我理解。这样的母亲启发我关于怎样活得思考;暗示了“我”的成长

27、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与“我”融为一体。,母亲给“我”的启示,母亲的爱、意志、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指引我去寻找自立自强的幸福之路。,思考: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考试重点: 1、重点实词: 凌、望、如、绝、歌、渔、樵、渺、侣、友 2、重点虚词: 而、乎、

28、于、之、为 3、苏轼的文学常识: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经历可用于苦难、乐观豁达的主题。 4、重点把握默写文句,赤壁赋 考试热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

29、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

30、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诗经中“月出”篇中的诗句,吟唱“窈窕”的乐曲。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茫茫的雾气弥漫着江面;江水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任凭小船儿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多么广阔浩瀚啊

31、;我们像凌空驾风遨游;却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成仙;登临仙境。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就是一世的枭雄啊;如今在哪里呢?,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寄托如同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在天地中,渺小得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不由)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那事物变化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物竟然没有在一瞬间(不发生变

32、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10、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连接,(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把鱼虾当作伙伴,把麋鹿当作朋友。,祝

33、 福,一、文学常识 鲁迅:,二、小说的结构示意图,祝福,F尾声,A序幕,B、结局,C、开端,D、发展,E、高潮,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倒叙,祥林嫂寂然死去,追叙,祥林嫂初到鲁镇,顺叙,祥林嫂被迫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追叙结束,呼应,三、文本整体理解探究赏析 1、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说中多次出现“我”,请分析“我”这一形象。 3、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4、在祝福中,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典型形象,其悲剧性何在?,5、文本有四处写雪景,它有何作用?请分条说明。 第一处“天色愈暗,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 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

34、烟霭和 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为祥林嫂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32自然段) 作用:祥林嫂死后,反衬我无法言说的 内心沉寂与愤激。 第三处:第98段,“祥林嫂似乎和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作用:将心中短暂而甜蜜的 回忆与 寒冷对比,暗示柳妈的故事将给祥林嫂的命运带来又一次的 灾难。 第四处:小说结尾处 作用:天地众神预备给 人们幸福的 喜庆气氛与 祥林嫂悲惨地死去形成对照,揭示了旧社会的 虚伪和吃人的 本质;照应开头。,四、文本段落的阅读与分析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给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 1、“果然 突然 淡然 偶然 俨然”的准确填写 2、对”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句子的理解: :答:像祥林嫂一样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这样就使讨厌见她的人不再见到她。这句话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3、对“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句子的准确理解是: 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荷塘月色,一、文学常识: 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赞其为“表现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