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原理安全认识论.ppt_第1页
安全学原理安全认识论.ppt_第2页
安全学原理安全认识论.ppt_第3页
安全学原理安全认识论.ppt_第4页
安全学原理安全认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Chap 3 安全认识论 The Theory of Safety Knowledge,2,3.1 安全的属性,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有关,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有关,安全管理与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因此安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3,一、安全的自然属性,1. 安全条件,尤其生产过程的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 2. 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有关。 3. 安全管理,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4.此外安全的自然属性还反映在安全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4,二、安全的社会属性,1. 安全机制:与思维科学有关 2. 安全管理: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相关 3. 此外安全的社

2、会属性还反映在: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进步就是社会追求的目标,而走向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安全,这是社会促进安全的主动因素。同时应该注意人类社会活动,例如政治、军事、文化、社交等,有的对社会直接起破坏作用,有的间接影响着安全,人类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职业)灾害、高技术灾害(化学品致灾、核事故隐患、电磁环境公害、航空事故等)、交通灾害、环境恶化等,则是自人类开展经济活动以来存在的突出的安全问题。,5,3.2 安全与事故的关系,一、安全与事故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 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有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需要安全,有了安全的保证,才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某一安全性在特定条件下是安

3、全的,但在其他条件下就不一定会是安全的,甚至可能很危险。绝对的安全(100%的安全性)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达到,但却是社会和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人们或社会客观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或接受某一安全性(水平),当实际状况达到这一水平,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低于这一水平,则认为是危险的。,6,二. 安全与事故关系的特征,1. 安全的极向性 三层含义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0事件(即事故具有以下特点: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0,但后果却十分严重 ;2、作用强度可能很小,但具有累积效应) 描述安全特征的两个参量安全性与危险性具有互补关系:安全性=1-危害性 人从事的安全活动,总是希望:最小投入获得

4、最大安全,7,2.避免事故或危险的有限性 两层含义: 事故或危害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但难以完全避免; 各种事故或危害事件的不良作用、后果及影响可能避免,但难以完全避免。 安全与事故密切相关,安全是为了不发生事故,因此,为了安全,就必须了解事故(特征、原理、致因理论、预防原则。,8,3.3 事故的基本特征,1. 事故的因果性 事故是许多互为因果的因素连续发生的结果。 事故的因果性决定了事故的必然性。,9,2. 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1)偶然性:随机事件,较难预测(时间、地点、状况、后果) 2)必然性:来自于因果性,了解事故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规律。 3 ) 规律性:既然有必然性,就有规律可

5、循。 由于偶然性,因此规律性较难掌握,但用一定的手段可找出近似规律、主要关系。 注: 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除在萌芽之中。预防为主的科学依据,10,3. 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和复杂性 1) 潜在性:隐患或潜在危险是早已经存在的,只是未重视未发现 2) 再现性:不采取措施,不消除事故原因,事故将再现 3) 预测性:根据过去事故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及事故规律的认识,并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 4) 复杂性: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人、机、环境(条件)的关系,因而具有复杂性。,11,预测事故的两种方法,1问题出发型事故发

6、生后汲取经验,亡羊补牢(传统安全管理) 2问题发现型从系统内部出发,研究系统各构成部分存在的联系,检查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和可能途径,通过重新设计或变更操作来减少或消除事故。(现代安全管理),12,3.4 事故影响因素及其致因理论,一. 事故的定义及其类别 1 事故: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的意外事件。 事故分生产事故和非生产事故(根据发生的领域),13,2生产事故系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 根据后果可分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工伤事故)、肇事事故(未遂事

7、故)。,14,3.工伤事故又称因工伤亡事故。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其定义为:企业的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之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和劳动条件等不良影响,致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成为工伤事故。,15,1). 构成工伤事故的三要素,(1)伤害部位 (2)伤害种类 (3)伤害程度:分死亡、重伤、轻伤,16,2). 工伤事故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原劳动部发出的通知,按照伤害原因和状况,可将工伤事故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击伤等伤害,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

8、体打击); (2)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倾覆等); (3)机器工具伤害(包括绞、碾、碰、割、戮等); (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或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5)触电(包括雷电伤害);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刺割(指工具伤害以外的刺害,如钉子扎脚、尖刃物划破等); (10)高处坠落(包括从架子上、屋顶上坠落以及平地上坠入地 坑等);,17,2). 工伤事故类别,(11)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土方石倒塌等); (12)冒顶片帮:冒顶是煤矿常见事故之一,压力高于顶板(支柱)所能承担的极限压力时,顶板(支柱)断裂下沉,发生冒顶事故 ; (13)透水; (14)放炮

9、; (15)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 (16)瓦斯爆炸(包括煤芬爆炸); (17)锅炉和受压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爆炸等) (19)中毒(煤气、汽油、沥青、化学、一氧化碳中毒等)和窒息; (20)其他伤害(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18,二、工伤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简单讲,工伤事故主要有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影响产生。由非自然因素造成的事故也叫人为事故,主要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它是人、物、环境、管理、事故处置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函数)。,19,1)人的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重要致因。有 4种人8种不安

10、全行为7个原因 4种人包括操作工人、管理干部、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20,8种不安全行为指: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冒险作业或高速操作;人为地使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不安全地装载、堆放、组合物体;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势或方位;在有危险的运转设备装置上或在移动的设备上进行工作;不停机,边工作边检修;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21,引起这些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或不知道有危险; 生理缺陷或生病、迟钝、忧伤、体力不足; 过度疲劳、睡眠不足; 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时心不在焉; 劳动态度不端正; 酒醉; 不懂装懂,

11、满不在乎。,22,2)物的原因:,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不可能发生事故,物的不安全状态构成生产中的隐患和危险源,因此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物质基础。有7种物7种不安全状态。 7种物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工具、成品、半成品等; 7种物的不安全状态有: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或有其他缺陷;安全防护装置失灵;缺乏防护用具和服装或防护用具存在缺陷;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陷;工艺过程不合理,作业方法不安全。,23,3) 管理的原因:,管理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直接原因存在的条件。 管理的缺陷主要有6个方面:技术缺陷。指工业建

12、、构筑物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的设计、选材、安装、布置、维护维修有缺陷,或工艺流程、操作方法方面存在问题;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或检查指导失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挪用安全措施费用,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安全隐患整改不力;教育培训不够,工作人员不懂操作技术知识或经验不足,缺乏安全知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生理或身体有缺陷。,24,4) 环境的原因:,不安全环境是引发事故的物质基础,也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产环境两方面。 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异; 生产环境的不良存在缺陷,25,5) 事故的处置情况:,事故的处置情况影响事故的后果。 事故的处置情况指: 对

13、事故前的异常征兆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一旦发生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 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是否妥当。,26,三、事故致因理论(模式理论),为了防止事故,必须弄清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 事故致因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致因因素来防止事故发生,人们建立了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做的逻辑抽象和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 其目的在于:认识事故本质;指导事故调查与分析;提出事故预防措施。,27

14、,三、事故致因理论(模式理论),国内外现有的事故致因理论有10多种,而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连锁论(事故因果类型)、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系统理论(瑟利模型、安德森模型)、轨迹交叉论,下面先分析事故因果类型。,28,1.事故因果类型,三种(1) 连锁型 (2)集中型 (3)复合型 (1)连锁型:一个因素促成下一个因素发生,下一个因素又促成再下一个因素发生,彼此互为因果,互相连锁导致事故。 A因素B因素 C因素 D因素事故 例如:天热空调功率过大电路中电流过大电路过载断路,29,1.事故因果类型,(2)集中型(多因致果型);多种独立的因素在同一时间共同导致事

15、故的发生。 A因素&B因素& C因素& D因素同时作用事故 例如:煤气爆炸,煤气泄漏达到爆炸浓度,有人吸烟(有点火源存在),有点火源与混合气体接触,煤气爆炸,30,1.事故因果类型,(3)复合型:某些因素连锁、某些因素集中、互相交叉、复合造成事故。 例如:电饭堡&电炒锅&热得快同时使用电流过大电路失火,31,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海因里希(W.H.Herinrich)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32,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最初,

16、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如下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 (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3)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 (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33,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5个因素 : (1)遗传因素可能造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上的缺点发展。因此,海因里希认为: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34,2、多米诺骨牌理论(Th

17、e dominoes theory),(2)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的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的缺点。,35,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它们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 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36,2、多米

18、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4)事故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它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坠落、物体打击等能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的事故。,37,(5)伤害,事故是直接产生的人身伤害的原因。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得到图 1-1所示的多米诺骨牌系列。,38,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3

19、9,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海因里希认为,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而避免事故的发生。,40,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用概率理论分析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理论: A0=A1A2A3A4A5 (与门事件,逻辑乘) 其中A0代表伤亡事故事件,A1代表人体本身,A2代表人为过失,A3代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无的不安全状态, A4事故,A5伤害,41,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伤亡事故的概率 PA0=PA1 PA2 PA3 PA4 PA5 由

20、于PA1 &PA2&PA3&PA4 &PA51 所以PA0=1 若抽去一张牌,例A3=0,则PA0=PA1 PA2 0PA4 PA5=0既A0则为不可能事件,伤亡事故就不可能发生。,42,2、多米诺骨牌理论(The dominoes theory),多米诺骨牌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把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过于绝对化了。事实上,各块骨牌之间的连锁不是绝对的,而是随机的。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可能倒下,也可能不倒下。可见,这一理论对于全面的解释事故致因过于简单化。,43,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把人、机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之间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而找出事故致因、揭示预防途径。,44,3、系

21、统理论,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机械的运行情况和环境的状况如何,是否正常;人的特性(生理、心理、知识技能)如何,是否正常;人对系统中危险信号的感知,认识理解和行为响应如何;机械的特性与人的特性是否相配;人的行为响应时间与系统允许的响应时间是否相容等。其中特别关注人的特性研究包括:人对机械和环境状态变化信息的感觉和察觉怎样;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怎样;对起理解怎样;采取适当响应行动的知识怎样;面临危险时的决策怎样;响应行动的速度和准确性怎样等。,45,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典型的模型主要有两种,它们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来自人的行为与机械特性失配和不协调,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46,)瑟利模型,瑟利

22、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危险构成,是否将要产生危险)和危险释放(出现危险的紧急时期)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过程。在危险出现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正确,危险就能被消除或得到控制;反之,只要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使操作者直接面临危险。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正确的,则虽然面临着已经显现的危险,但仍然可以避免危险释放出来,不会带来伤害或损坏;反之,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危险就会转化成伤害或损害。,47,瑟利模型如图所示。NNo,YYes.由图可以看出,两个阶段具有类似的信息处理过程,每个过程均可分解为

23、六个方面的问题。下面以危险出现阶段为例,分别介绍这六个方面问题的含义。,化学产品反应塔,48,与人的感觉有关的问题,()对危险的出现有警告吗?这里警告的意思是指工作环境中是否存在安全运行状态之间可被感觉到的差异。如果危险没有带来可被感知的差异,则会使人直接面临该危险。在生产实际中,危险即使存在,也并不一定直接显现出来。这一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让不明显的危险状态充分显示出来,这往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实现。,49,与人的感觉有关的问题,()感觉到了这警告吗?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感觉能力如何,如果人的感觉能力差,或者注意力在别处,那么即使有足够明显的警告信号,也可能未被察

24、觉;二是环境对警告信号的 “干扰”如何,如果干扰严重,则可能妨碍对危险信息的察觉和接受。根据这个问题得到的启示是:感觉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提高感觉能力要依靠经验和训练,同时训练也可以提高操作者抗干扰的能力;在干扰严重的场合,要采用能避开干扰的警告方式 (如在噪声大的场所使用光信号或与噪声频率差别较大的声信号)或加大警告信号的强度。,50,与人的认识有关的问题,()认识到了这警告吗?这个问题问的是操作者在感觉到警告之后,是否理解了警告所包含的意义,即操作者将警告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识别危险的存在。,51,与人的认识有关的问题,()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问的是操作者是否具备避免危险

25、的行为响应的知识与技能。为了使这种知识和技能变得完善和系统,从而更有利于采取正确的行动,操作者应该接受相应的训练。,52,与人的认识有关的问题,()决定采取行动吗?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毋庸置疑,既然有危险,当然要采取行动。但是,在实际情况下,人们的行动是受各种动机中的主导动机驱使的,采取行动回避风险的 “避险”动机往往与 “趋利”动机 (如省时、省力、多挣钱、享乐等)交织在一起。当趋利动机成为主导动机时,尽管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并且也知道如何避免危险,但操作者仍然会 “心存侥幸”而不采取避险行动。,53,与人的行为响应有关的问题,()能够避免危险吗?问的是操作者在做出采取行动的决定后,是否能迅速、

26、敏捷、正确地做出行动上的反应。上述六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都是与人对信息的感觉有关的,第三个至第五个问题是与人的认识有关的。,54,瑟利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优点: 这六个问题涵盖了人的信息处理全过程,并且反映了在此过程中有很多发生失误进而导致事故的机会。瑟利模型适用于描述危险局面出现得较慢,如不及时改正则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描述迅速的事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缺点:瑟利模型研究的是客观已经存在的潜在危险,没有探索为什么会产生潜在危险,没有涉及机械及周围环境的运行过程。,55,2)安德森模型,为解决为什么会产生潜在危险,安德森在瑟利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问题,即:危险的来源及可观察性,运行系

27、统内的波动,以及控制或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提出了安德森模型,56,57,2)安德森模型,企业的经营目标、策略受到市场、法律、国家政策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了工作过程,对企业的安全状况产生影响。 1.过程是可以控制的吗? N则产生危险。 2.过程是可以观察的吗? N则产生危险。 3.察觉是可能的吗? 噪声、照明等 是否影响观察了解 4.对信息的理智处理可能吗?1)操作者是否知道系统怎样工作;2)是否妨碍观察了解系统的工作状态。 5.系统产生行为波动吗? N则回答8 6.系统对行为波动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吗? Y则系统安全,N则回答7 7.能把系统修改成另一个更安全的等价系统吗?

28、8.属于人的决策范围吗?,58,4.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和物 (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 (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 (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59,轨迹交叉理论的示意图如图。图中的起因物与致害物可能是不同的物体,也可能是同一物体;同样,肇事者和受害者可能是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个人。,4.轨迹交叉论,60,4.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理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的情

29、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有少量的事故仅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绝大多数的事故是与二者同时相关的。例如:日本劳动省通过对万起工伤事故调查发现,只有约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只有约的事故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无关。,61,4.轨迹交叉论,在人和物两大系列的运动中,二者往往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相互转换的。有时,人的不安全行为促进了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展,或导致新的不安全状态的出现;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引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事故的发生可能并不是如图所示的那样简单地按照人、物两条轨迹独立地运行,而是呈现较为复杂的因果,62,4.轨迹交叉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表面

30、的直接原因,如果对它们进行更进一步的考虑,则有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遗传、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培训身体、心理、技能人的不安全行为 设计设备制造、物料选择、环境配置情况维修、养护、保管使用情况物的不安全状态,63,4.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该理论对于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也是一种较好的工具。,64,第四节 事故的预防原则一、事故的发展规律,事故发展的三个阶段: 1)孕育阶段最初阶段,处于无形状态,能感觉事故存在,但不知具体形式。 2)生长阶段隐患阶段,由于基础原因的存在,出现管理缺陷,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得以发生,但仍然处于萌芽状态,能感觉事故的具体形式。 3)损失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