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的内涵_第1页
科学精神的内涵_第2页
科学精神的内涵_第3页
科学精神的内涵_第4页
科学精神的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1.求实精神。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

2、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

3、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单靠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坚韧精神,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科学精神是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

4、于事。”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

5、。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失却了健全理性的导引或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就会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 5创新精神。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

6、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科学的突破和创新往往要受到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根据事实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无不是一种创造思维的结果,比如,“场”的概念的建立,“黑洞”的发现等。实践证明,思维的转变、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往往会打开一条新的通道,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6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

7、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当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形

8、而上学的绝对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7独立精神。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 8原理精神。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最普遍的原理。科学不仅要回答是什么

9、,还要回答为什么。同时,普遍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不是规律。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最基本、最本质的,同时是最普遍、最共同的。在理性社会,人类的行为模式已经从“生产技术科学”转向“科学技术生产”,也就是先通过科学研究,弄清事物的原理,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理性社会的重要特性。在门捷列夫归纳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后,化学家就通过这种规律又发现了其他好几种元素,并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做出充分的预期。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即将跨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加速增长,知识陈旧速度急剧加快,从技术发明到产品开发的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和技术取代

10、资本与劳务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从长远趋势来看,科技进步是保证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条件,也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和战略保证。一、完善的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科研、应用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既借鉴别国和他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更要结合国情和工作实际在具体工作中取得创新。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上勇于突破旧框架,探索科研机构和科研制度的改革路子。国外在管理机制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项目申请人负责制,其责、权、利高度统一,享有充分的人事调配权、财务支配和成果所有权,实践证明是行之有

11、效的,我们应当尽快加以学习和运用。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和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自上而下地加以改革。整个科技创新的重点不是经费,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体制和管理机制,如项目负责制的各种责、权、利一定要明文规定,并制定相关政策加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有章可循,环环相扣,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思维方式,有了上一步可以推出下一步,原因和结果可以互相推知,遵循现有的已知的理论经验框架体系。 非逻辑思维无章可循,只有靠想象力去大胆地设想、猜测和试验,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思维方式,有了上一步无法推出下一步,原因和结果无法相互推知,所遵循的理论框架体系未知。 我们人类的知识领域分为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对已知领

12、域的,有现成理论经验可用的,我们一般用逻辑思维,没有现成理论经验可用的,我们一般用非逻辑思维,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类思维,缺一不可,正如我们想问题的左右脑,走路时的左右脚,做事时的左右手一样。 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只有最终靠由此建立的新的理论经验证实,才有意义;逻辑思维,只有靠非逻辑思维不断去扩充其领域,才会不断地发展。两者密不可分。 正如一个圆,圆内的部分是逻辑思维,圆的边界是非逻辑思维,只有圆的边界不断地向外延伸,逻辑思维所涵盖的区域才会不断地扩展,而只有被圈在圆内,才能被我们人类最大限度地掌握和使用,和发挥作用。 正如一个企业,员工、中下层管理者代表逻辑思维,稳定着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利润,董

13、事长、总经理、上层管理者代表着非逻辑思维,要解决企业的困境,要为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等这些新问题、新思想和非常规运作。 正如我们这个世界,大多数人代表逻辑思维,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技术能手代表着非逻辑思维,为我们不断地去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人类最终所用。 逻辑思维代表人类知识领域的内涵,非逻辑思维代表人类知识领域的外延。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臂膀,是人类认识自然,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左右手,左右脑,缺一不可。非逻辑思维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根据事物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包括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形式.数学解题过程中常用的非逻辑思维形式

14、主要是数学直觉思维 文献来源 2、非逻辑思维是指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等.比如说当别人向他提问时他能迅速形成很好的猜测判定问题是否成立或说出在几种解题方法中哪一个更有效 文献来源 3、非逻辑思维主要是指直觉思维和灵感.它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逻辑思维交互作用两者同时被称作科学进步的两翼.因此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善于捕捉灵感是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措施 文献来源 4、非逻辑思维是指逻辑思维所不包舍而又在逻握思维过程中百种非逻辑因素发生作用的过程.如情感、形象、富究、灵感、联想、想象渭测美感等都属于在思维过程起作用的非逻辑思维因素 5、非逻辑思维主要是指潜意识、想象、直

15、觉、顿悟、灵感等思维活动.阿基米得、达尔文、彭加勒等人的故事使偏爱非逻辑思维的理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也使创造性思维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文献来源 6、非逻辑思维是指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不依一定的严格程序、格式就能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或方式.“实事”的有条件性也决定了“求是”的条件性 文献来源 7、非逻辑思维一般是指想象、直觉与顿悟.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儒家又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天体运行,健动不止,人的活动就是效天,故刚健有力,自强不息 文献来源 8、而科学中的哲理美和形像审美鉴别称为非逻辑思维.它比逻辑思维具有更大的美的基础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6、和“和谐的大自然” 文献来源 9、人们把直觉、灵感、想象又称为非逻辑思维,它往往比逻辑方法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这三者常常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或是想象诱发了直觉或灵感,或是直觉和灵感唤起了活跃的想象 10、以致于人们把创新思维称为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创新思维过程遵从的是或然逻辑.只有吸收进或然逻辑的内容并且实现了这三种逻辑的统一才可以使逻辑学教材适合于当代适合于未来 逻辑思维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其他逻辑方法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或基本形式,判断与推理是概念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概念不仅表现为人对客观实在的认识

17、的结果,而且还表现为思维的工具。在逻辑思维中,人们借助于概念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构成概念系统来反映客观世界. 逻辑思维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抽象思维一般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研究最多的思维活动通常所说的思维大多指的是抽象思维 文献来源 2、抽象思维一般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研究最多的思维活动通常所说的思维大多指的是抽象思维 文献来源 3、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 文献来源 4、逻辑思维是指含有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数学中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定义、分类

18、、归纳、演绎等等,无不与逻辑思维有关 文献来源 5、逻辑思维是指遇到问题,按逻辑的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对象,从纯粹的、抽象的形态上研究对象,探索对象的客观逻辑,然后再以理论的形态表达或再现对象 文献来源 6、形象思维是以对象的总体目标为研究对象,排除次要矛盾以解决主要矛盾的思维方法,而逻辑思维是指通过信息收集、选择组合、分析归纳、推理演绎等思维方式,对历史现实进行抽象的思维过程 文献来源 7、又譬如,逻辑思维和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指遇到问题,按逻辑的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对象,从纯粹的、抽象的形态上研究对象,探索对象的客观逻辑,然后再以理论的形态表达或再现对象 文献来源 8、巴伯指出,西方传统的理性

19、思维是指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所以也可称为逻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并非西方所独有,如在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的思想中就包含许多逻辑思维的论述,但遗憾的是,墨子的逻辑思想并没有被继承下来 文献来源 9、逻辑思维是指舍弃认识对象的一般属性及具体形象通过语言表达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的思维.这是人们在认识、思辩的时候借助思维形式以反映现实的过程 文献来源 10、所谓逻辑思维,是指遵循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规律,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揭示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或规律的思维过程 文献来源 11、巴伯指出,西方传统的理性思维是指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所以也可称为逻

20、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并非西方所独有,如在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的思想中就包含许多逻辑思维的论述,但遗憾的是,墨子的逻辑思想并没有被继承下来 文献来源 12、逻辑思维是指舍弃认识对象的一般属性及具体形象通过语言表达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内部规律的思维.这是人们在认识、思辩的时候借助思维形式以反映现实的过程 文献来源 13、所谓逻辑思维,是指遵循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规律,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去揭示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或规律的思维过程 文献来源 14、所谓逻辑思维是指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经过一步步的推理做出科学结论的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人类独有认识世界,探

21、索规律的方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清晰、准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文献来源 15、所谓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属特异思维是靠直觉和灵感来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些中间环节 文献来源 16、所谓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属特异思维是靠直觉和灵感来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些中间环节 文献来源 17、逻辑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迟婚一定逻辑规则的思维.列宁曾经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原

22、则也是历市活动的指导原则 文献来源 18、逻辑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迟婚一定逻辑规则的思维.列宁曾经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市活动的指导原则 文献来源 19、逻辑思维是指沿着常规的推理去寻求一个必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它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三、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理论实质由波普尔在研究归纳问题和科学划界问题确立他的证伪主义思想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理论认为证伪是逻辑与实践的双重必然;证伪的淘汰规则并非是通过单个反例即完成对理论的摒弃;证伪不是否定理论,而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证伪的同时也意味着接受并认可理论

23、。首先,波普尔认为,科学起始于问题而又终于问题,即“问题猜测反驳问题”,循环往复,这就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方法论模式。在波普尔看来,方法论上的“四段图式”还是人类知识增长的模式。人类知识的增长、科学的进化就是由不断提出试探性假说,通过反驳和证伪以不断排错和不断确认而实现的,是一个经过理论间的生存竞争不断向“完全真全面真的理论”逼近的过程。一个理论能经受严格检验的程度就是这个理论的确认度。波普尔在提出表征理论内容普遍性和精确性的可证伪度之后为什么要提出确认度呢?因为在他看来,单凭可证伪度无法衡量出竞争中的理论更进步,那些可证伪度高的理论可能已经被证伪,或者“它也许虽未被证伪,却被它可从中推导出

24、或是它的极为密切的接近的一个可更好检验的理论所代替”11。在此条件下,可证伪度只是经过逻辑分析而得到的理论方面的标准,进步的理论还需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即得到经验的确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一个命题,如果能在经验世界中找到根据,能在经验现实中被证实,那么它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没有意义的,应加以摒弃。这种观点在20世纪之前一直是科学研究的主导思想,但进入20世纪之后,就不断遭到人们的反驳,其中以波普尔最为激烈。他认为科学理论不能单纯依赖于经验归纳,更不能用经验来证实。因此,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正如布劳格(Mark Blaug)所言:“证明的逻辑是没有的,但有反证的逻辑”12

25、。波普尔也说道:“理论在经验上是决不可证实的,假如我们想避免实证主义者所犯过的错误那么我们就必须选择一个标准”,13继而他提出:“可以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换句话说,我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我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14。由此看出,波普尔明确提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波普尔所谓的可证伪性是指逻辑上的可被证伪性,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和理论,都是科学理论。用波普尔的话说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15。布劳格指出:“把波普尔所说的

26、科学和非科学区别开来的决不是可证伪性本身,确确实实将科学和非科学区别开来的,是可证伪性加上一些方法论规则这些方法论规则,包括可证伪性本身,构成波普尔著作中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16。波普尔说过:“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别可证伪性和证伪。我们引进可证伪性只是作为陈述系统的经验性质的标准,至于证伪,必须引进特殊规则来决定一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应被看做已被证伪”17。所以,证伪、可证伪性以及证伪主义之间的关系是有差异的,可证伪性单指理论的可被证伪的逻辑属性,证伪是指包含一整套方法论规则的理论检验过程,证伪主义则是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学说。理论一旦被检验只能有两种结果:要么被证实,要么被证伪。波普尔明确指出:

27、“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和伪的,它们必须是可最后判定的,这意味着,他们的形式必须是这样:证实它们和证伪它们,两者在逻辑上都是可能的”18。如果陈述或假说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为了进一步说明可证伪性标准,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度”、“确认”等概念,来说明可证伪性标准并非只强调对科学理论的证伪和否定一面,而是把否定和肯定、证伪和“证实”统一了起来,为我们选择理论、接受理论指明了道路。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即具有可证伪性,但每一理论的可证伪性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为了说明不同理论之间的可证

28、伪性程度,他提出了“可证伪度”概念。容易被证伪的理论,其可证伪度就高,不容易被证伪的理论,其可证伪度就低。从逻辑上讲,可证伪度越高的理论就越进步。紧接着,波普尔就谈到了如何衡量理论的可证伪度。一方面是根据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来比较理论之间的可证伪度,波普尔把检验一个理论的所有可能的基础陈述明确地分为两个非空的子类:一类由所有那些和理论不一致的(或理论排除的、禁止的)基础陈述组成,这一类陈述就是该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另一类是由那些和理论不矛盾的(或理论“允许”的)基础陈述所组成19。那么,只要一个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不是空的,该理论就是可证伪的。因此,衡量理论之间可证伪度的高低,就是以它们的潜在

29、证伪者类的大小为标准:一个理论的潜在证伪者类所包含的元素越多,所禁止和排除的就越多,也就意味着被证伪的机会越多,该理论的可证伪度就越高。我们可以拿牛顿理论(即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理论(即行星运动三定律)加以说明。牛顿理论比之开普勒理论更具有可证伪的潜在可能,因为牛顿的理论是由运动定律加万有引力定律组成,它断言:“宇宙间任何一对物体都互相吸引,其引力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理论的某些潜在证伪者是关于在特定时间行星位置的若干组成陈述,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的陈述,包括涉及落体和钟摆的行为,潮汐与日月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对牛顿理论的证伪比对开普勒理论的证伪有着多得多的机会”20。因

30、而,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看,牛顿的理论比开普勒的更优越。另一个衡量理论之间的可证伪度的标准是根据理论内容的普遍性和精确性。波普尔认为,理论表述的内容越普遍,它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它的可证伪度就越高;理论表述的内容越精确,它的可证伪性程度就越高。所以,可证伪度同科学理论所提供的信息量的普遍性和精确性是一致的,一个理论所提供信息的普遍性程度和精确性程度高,它的可证伪度也就高,也就越容易被证伪。这样,波普尔就通过可证伪度这一概念,把理论的进步性和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统一了起来,站在了肯定理论及其发展的立场上。当然,仅凭可证伪度还不能判定理论就一定是进步的,还需要将理论拿到经验世界中接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

31、只有经受了观察实验的检验,得到了经验的确认,才可称之为真正进步的理论。波普尔反对用证实之类的概念,而是用确认、证认来表示理论经受住了经验的检验而暂时地没有被证伪。所以,波普尔认为证伪和确认这两个方面对科学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证伪和反驳,科学就会成为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而停滞不前;但如果理论所包含的新内容得不到经验的确认,科学就会变得难以捉摸而同样不能发展。波普尔提出确认这个概念,是对可证伪性标准的合理补充,使证伪主义突破了单纯否定的一面,在强调科学发展中否定和证伪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也十分重视肯定和“证实”的作用。四、证伪主义思想的理论缺陷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理论在科学史以及哲学的研究上

32、,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也正如他自己所说,其证伪主义思想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当他采取可证伪性作为判定一个理论系统是否属于经验科学的标准的建议时,遭到约定主义者的反驳。而约定主义者的最为有力的反驳是引进“特设性假说”来保护他们的理论免遭证伪。在这个问题上波普尔提出一种“方法论规则”的拯救方案。只要我们坚持运用证伪主义方法,不用约定主义的策略,约定主义的反驳就不攻自破。因为在先确定的证伪主义方法及其贯彻到底,就能使理论系统得到证伪,根本不需要对理论系统的“免疫战略”。一切都沿着证伪的方向努力,在证伪的方法上才有意义。正是这种“方法论规则”确保可证伪性原则的贯彻实施。科学家

33、只应按可证伪方向去努力,而不应按归纳的实证或约定主义地对待科学理论。这种应该和命令式的强行划界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一个波普尔理论自身内在的矛盾即证伪的经验基础问题。然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又使波普尔回到约定主义的立场。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有一个前提,就是理论是易错的,而他又认为理论先于观察,理论渗透于观察,这样就必然承认观察经验也是易错的、不可靠的。那么,不可靠的经验又怎么能证伪理论?他认为,尽管观察陈述都是易错的,但是观察陈述的可靠性可以通过科学家“主体间”的约定来加以保证。于是,波普尔在坚持可证伪性反对约定主义之后,为了他的可证伪性又不得不回到约定主义。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方法

34、及其科学划界标准,虽然有一些不足和缺陷,但它为思考科学理论知识的确认问题提供了一道与实证主义相反的“风景线”。如果说逻辑实证主义所说的证实急于要肯定什么,那么,波普尔则是要急于否定什么。逻辑实证主义从正确的确认支持科学理论系统,波普尔证伪主义从反面来排除科学理论系统中的不确定性,认为确认是暂时的、相对的,否定或证伪则是必然的、绝对的。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否定或批判意识,这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积极的一面。在科学理论研究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从积极的证实中获得真理性知识,那么,我们只能在错误及其否定中不断前进,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永远伴随着失败和陷阱。但理性毕竟是我们能获得的唯一有效工具,错误

35、和失败,只能唤起人类更进一步的努力:大胆猜测,小心证伪,不断前进。波普尔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理性的辩证思考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波普尔要求科学理论系统要得到检验和必要的确证是合理的,但如果过分强调可证伪性的原则,而否认可证实性在科学理论系统中的作用,走向实证的反面,排斥实证,显然是片面的,并且,它也确实带来了其理论自身的不足。因此,我们在认识运用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时,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的认识他的证伪主义思想理论,以挖掘他的方法论潜在力量并能合理运用,弥补其不足的一面,促进哲学和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是怎样的。四种科学发展模式在关于科学发展的具体动态模式上不尽相同,有的

36、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动态发展模式,有的则有清晰的科学动态发展模式。累积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在科学动态发展上坚持累积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来自对经验的归纳、逻辑分析;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科学知识是一步步不断累积增多的。很明显,它注重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在科学动态发展上坚持“P1TTEEP2”的模式。“P1”指问题,“TT”表示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与检验以清除错误,“P2”表示新的问题。这种模式认为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家于是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新理论被科学技

37、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以上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种模式突出科学发展的动态演变模型。范式理论科学发展模式在科学动态发展上坚持“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常态科学时期”的模式。一个学科在出现统一范式前,处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前科学时期;出现统一范式后,就进入渐进性发展的常态科学时期;当常态科学出现反常现象,原有范式产生危机时,就将发生科学革命,从而建立新的统一范式,又进入常态科学时期。这一模式弥补了证伪主义模式片面强调否定、革命、质变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坚持了科学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进化与革命这两种对立因素统一,更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

38、与现状。无政府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坚持科学辩证发展的动态模式,它以韧性原理、增生原理和扩散原理为核心。韧性原理认为任何理论都是不能被驳倒的,因为当它们遇到反驳时可修改周围理论背景以保护自己;增生原理认为理论愈多愈好,当一个理论与其它公认理论不一致时,不应轻易抛弃它,它可以不断完善、改进。扩散原理认为理论需要扩散,而且理论扩散的越早越好,因为理论扩散对理论的反常有放大作用,可促进理论完善和科学革命的发生。这一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并存而不是更替,科学的韧性原理、增生原理、扩散原理是科学发展的实际特点。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

39、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1、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与描述

40、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依赖感官与仪器(3)不改变研究对象,自然发生2、科学实验: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借助于科学仪器,在科学方法指导下,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实验的特殊作用(1)简化研究对象(2)强化研究对象(3)经济实用(4)降低科学研究的风险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

41、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科学实验,英文名称scientific experiment,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掌握理论应熟练掌握与实验课题有关的理论和经验。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的控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一个过程,所以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具体实验的过程

42、中,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前人经验的积累。实验者只有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才能对实验中出现的新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当事物表现超出原来的理论框架时,能够及时加以捕捉,并发现其本质。 提出假设应事先提出假说或需要检验的观点、理论等。 实验在科学研究中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二是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 1902年到1907年,德国化学家费舍尔对蛋白质的化学结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蛋白质的肽键理论,然后在实验中合成了18个氨基酸的多肽长链,从而验证了其反映蛋白质结构理论的正确性。 精心设计应精心设计,严密组织。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所要做的实验,必须精心

43、设计,严密组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成功率更大。根据一定的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如泰勒通过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利用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挖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等,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方法。 做好准备应选择好实验环境,准备好实验工具。 实验环境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如在对天体进行观察时,要选择天气很 好的时候,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验工具是实验取得成效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它的状况决定着实验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如没有高分辨率的光谱食品,就无法认识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丁肇中正是由于不断把实验的精度提高,最终发现了丁粒子。 保持状态应保持

44、受实验者的常规状态。 不论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还是人类自己,为了保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要尽量保持受验者的常规状态。只有在常态下,事物或人所表现出来的才是其真实的情况。在保持正常状态下,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等因素,梅奥通过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电话线圈装配实验、访谈实验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控制因素应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研究目的来尽量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因素。要突出 伽利略落体实验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偶然因素以及外界的干扰,从而能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伽利略的落体实验、斜面实验和单摆实验都是在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的。生态

45、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圈所以被称为生态圈,就是因为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圈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苔藓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

46、系统本身所固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态系统伪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组织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人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

47、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素,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

48、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干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

49、展、共同进化。 3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现实意义: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

50、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所谓“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抽象的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

51、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 后现代主义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

52、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结构主义了。 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解构文本、意义、表征和符号。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这样,男性传统的解释就被女权主义者和被边缘化了的解释者解构了。 后现代主义

53、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新,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峰,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

54、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方法一、科学实验法 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并称为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源泉,而且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科学实验就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标准。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任何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能够重现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否则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连发表学术论文的可能性都会被取缔。即便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他也必须对他所关注的实验结果,甚至实验过程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说,科

55、学实验是自然科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和研究方法。 (一)科学实验的种类 科学实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探索性实验,即探索自然规律与创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的实验,这类实验往往是前人或他人从未做过或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进行的实验;二是指人们为了学习、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学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实验,如学校中安排的实验课中的实验等。实际上两类实验是没有严格界限的,因为有时重复他人的实验,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从而通过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科技创新。但是探索性实验的创新目的明确,因此科技创新主要由这类实验获得。 从另一个角度,又可把科学实验分为以下类型。 定性实验: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成分、性质或性能;结构是否存在;

56、它的功效、技术经济水平是否达到一定等级的实验。一般说来,定性实验要判定的是“有”或“没有”、“是”或“不是”的,从实验中给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质及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初步知识。定性实验多用于某项探索性实验的初期阶段,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解事物本质特性的方面,它是定量实验的基础和前奏。 定量实验: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实验。这种实验侧重于研究事物的数值,并求出某些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甚至要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这种实验主要是采用物理测量方法进行的,因此可以说,测量是定量实验的重要环节。定量实验一般为定性实验的后续,是为了对事物性质进行深入研究所应该采取的手段。事物的变化总是遵循由量变到质变,定量实验也

57、往往用于寻找由量变到质变关节点,即寻找度的问题。 验证性实验:为掌握或检验前人或他人的已有成果而重复相应的实验或验证某种理论假说所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也是把研究的具体问题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方面发展的重要探索环节。 结构及成分分析实验:它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分或化合物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结构的一种实验。实际上成分分析实验在医学上也经常采用,如血、尿、大便的常规化验分析和特种化验分析等。而结构分析则常用于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的分析。 对照比较实验:指把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其中一个组群是已经确定其结果的事物,作为对照比较的标准,称为“对照组”,让其自然发展。另一组群是未知其奥秘的事物,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称为实验组,通过一定的实验步骤,判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这类实验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是经常采用的,如实验某种新的医疗方案或药物及营养晶的作用等。 相对比较实验:为了寻求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特性等而设计的实验。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单元同时进行,并作相对比较。这种方法在农作物杂交育种过程中经常采用,通过对比,选择出优良品种。 析因实验:是指为了由已知的结果去寻求其产生结果的原因而设计和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的目的是由果索因,若果可能是多因的,一般用排除法处理,一个一个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