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文化史课件_第1页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文化史课件_第2页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文化史课件_第3页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文化史课件_第4页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文化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一文中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维时期,出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不断复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此一时期创制的元典及元典精神,对其后东亚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华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以注重对认识对象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式、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士人集团、“有

2、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都产生和建构于这个时期。,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春秋(前770前481)战国(前480前221)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之一。 (一)前707年,周桓王率领的联军被郑庄公打败,王室从此衰微,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起,争霸战争频繁。公田不治,井田制随之动摇和崩溃,私有经济迅速发展,“私家”和“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隆而后者日衰。,(二)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边缘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心,甚至平民也可

3、因军功而暴发凌上。 (三)与宗法制的解体相应,盛行了五个多世纪的礼乐制度衰落。“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四)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余年中,变革尤其剧烈。在不断的征伐交攻之中,各诸侯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希望最终胜出。他们纷纷变法,如逐步推行郡县制,以军功为晋升其阶级禄位的依据,大量吸纳人才等。同时,诸子也纷纷提出各种谋求统一的理论设计,并干谒王侯,以求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些人的种种政治理论学说的创制以及各国君的反复实践尝试,为后来统一帝国的实现准备着条件。,(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

4、发展。其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 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文化的精神资源。,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 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治,中国文化的许多门类,其起源都与之有关。这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所充斥的官方文化。,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目

5、,“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互为用。 时至东周,天子的权威在夷狄交侵,诸侯争霸过程中大为衰减;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化;兼并战争使人才问题突出出来。统治者不得不在宗法制的“亲亲”之外,实行“贤贤”。官学根基被动摇。,春秋末年,公室进一步衰落,边鄙之地文化繁荣起来。国学及乡学难以为继,宫廷中的世袭的专职文化官员纷纷出走。 王室文化官员下移列国、混迹民间,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最直接的便是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以此为契机,殷商西周一元垄断的王官之学转变为东周多元纷繁的百家之学。私立学术门派者不断出现,以孔子最为著名,成绩最大,也是官学转向私学的最典型的标志。,私学的繁

6、荣也与统治阶级的扶持和资助有关。齐国稷下学宫可为代表,它属“官办”,但专为延聘私家学派来此讲学而设,历桓、威、宣、湣、襄五代君王,达150年之久。桓公于国都稷门外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宣王赐各学派代表76人列第,为上大夫。学宫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诸家之学,最多时达数百千人,邹衍、淳于髡、鲁仲连等都曾游于其中,荀子还三为祭酒(主持),今还有孟子碰到髡,不死也要昏的传说。,稷下学宫有如下功能: 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文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

7、,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管子集校第子职)这很可能是当时的学生守则。 2.学术研究辩难的中心。可以说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最直接和最集中的发生之地。不少著作如宋子管子周官等都写成于此。 3.齐国统治集团的咨询机构。,春秋战国时期,与私学涌动密切相联的,是“士”阶层的勃兴。士本为贵族的最低等级,有自己的封地;有的后来转以俸禄为生,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多受过六艺的训练,其中有文吏和武士之别。加之部分贵族沦为士,和优秀的庶人上升为士,于是士阶层空前壮大,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春秋末期,他们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因为具有各种专业知识,故为诸侯国君和公卿士大夫所借重,养“士”之风形成

8、。著名的如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士”不再固定依附于一个王室,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此间才俊辈出,其阶层共有的品格为: 1.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责任感。孟子: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4.严格的道德自律。正心、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条件。 (1)卓立不群的清高意识。羞利而不与民

9、争业。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2)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不顾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自省”修养方式。孔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先秦诸子以春秋末年的孔墨显学勃兴为开端。而诸子正式形成,并竞相争鸣,则在战国年间。文化多元发展的盛况,与以下因素有关: 1.士人的崛起。 2.原始民主的遗存,处士横议之风不被认为大逆不道。 3.政治的多元,诸侯各自为政,为干求利禄的各类士人提供了驰骋的舞台。 4.士人富于批判精神,增强了其学说的锐利性。,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

10、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文化局面。司马谈评论当时学派曰: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

11、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论诸子为六家,后来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并于汉书艺文志序中详为论述。,儒的醇厚 儒家的特点是重血亲人伦、现世事功、实用理性和道德修养,属当时的显学。 1.以礼为行为规范。 所谓的礼多指周礼。 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的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积极方面来说,它承认了每个个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义务;

12、从消极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摧残了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剥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这种两重性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等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2.以仁为思想核心。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儒学以礼为表,以仁为实,力图将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 礼是行为的尺度、人生的手段,那么仁就是行为的本身、人生的目的。 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也是儒家思想区别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孔子试图从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入手,并以家国同构精神推而广之,从而挽救社会危机。 这种由血统而政统而道

13、统的致思路径,深刻启发了后世儒者,创造出一整套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因建构,于人类最基础的血亲观念之上,所以儒家理论获得了远胜于其他学派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3.以义为价值准绳。 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甚至强调应该在必要时候“舍生取义”。孟子认为“义,人之正路也”“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荀子也有“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等言论。,此后义利之辩愈加尖锐极端,以至二者水火不容,似乎正人君子只能尚义而不能谋利,主要是后人如董

14、仲舒等将其发展为“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等理论的影响。 4.以知(智)为认知手段。 孔子虽然认为人有智愚之别,也相信有生而知之者,但他反复强调了学的重要,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还认为学必须与思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后来中庸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追求学、思、行的一致。 今天来看,孔子最有价值的应是其教育思想和对古籍文献的整理。,墨的谨严,吕氏春秋评价春秋战国时的墨家“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家是儒家最大

15、的反对派,冯友兰认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 1.严明的军事集团作风。 墨子及门徒出身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其学派几乎就是一个组织纪,律严明的军事集团,“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其领袖称“巨子”,由贤者担任,对所有成员握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 生活作风上,墨家提倡简朴、实用,“节用”“节葬”“非乐”,“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尤其反对儒家厚葬守丧等繁琐礼仪,称其为“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2.严密的“天志

16、”观。 墨家的“天志”是下层劳动者利益与愿望的神圣的外化,是墨家全部社会、政治、伦理学说的基础。墨子把天志比作匠人的规矩,用以作为衡量人事万物的“天下之明法”,并借其权威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等社会政治主张。这些主张反映着下层民众的诉求,因此与后世农民起义所提出的种种口号和理想都似曾相识。 但在专制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墨家,因为“侠以武犯禁”而被压制,故在西汉就“儒复兴而墨竟绝”了。可这种“绝”并非真的灭绝,而是潜伏于底层社会,一遇乱世就会蓬勃发展,因而中国文化中流民和会道文化也比较发达。 3.实证的知识论。 因重民事劳作,不思玄想,故墨家知识论以实证为特色。名实关系上,

17、墨子强调“取实予名”,与儒家的“正名”论中循名责实,用概念、名称去规范客观实在相反。墨子还反对儒家“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观点,提出著名的“三表”论作为真理的标准:言必立仪。言而无仪,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本之于前人的间接经验,今人的直接经验,还要看其实施过程中是否真对国家、百姓有利。 墨家信奉鬼神之事,有“明鬼”之说;提出“达名”“类名”“私名”等概念;还涉及数学、物理学和工艺制造技术等内容。,道的超逸 道家的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

18、害,躲开人世的危险。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等都试图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尘世的纷争、利欲的诱惑、礼法的束缚以及死亡的畏惧,从而领会到道的真谛,以达全生远害的目的。其理论与儒家相左,如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天道”“无为”观。 老、庄都把道看作流贯宇宙、社会、人,生的唯一规律。其表现形态是自然地运行。 老子给道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中,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运行的

19、总规律。因为道生万物,且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是德。 对儒家崇尚的仁义礼智,老子针锋相对地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所以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比之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在规律面前的超脱实际是一种理性的冷静,但也贬抑了人的进取精神,容易让人随遇而安。 2.朴素的辩证观与相对主义。 这是道家的认识论。老子看到了矛盾双方的依存关系,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多易必多难。老子还发现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遵循物极必反的

20、原则:反者道之动。,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的辩证观忽视矛盾转化的前提条件,庄子继承并发展为相对主义,泯灭了矛盾双方的本质规定性,并得出了“道通为一”,即万物齐一的结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亦彼也,彼也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3.个体价值与精神自由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为阻止世风日下,儒家力图从调节人际关系入手,而庄子则从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入手,呼唤人性的复归。老子提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庄子更彻底,他认为自三代以

21、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因此提倡回到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原始社会。 但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因而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的方式来达到此境。,所谓“心斋”,就是保持心灵的空寂,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坐忘”,就是摒除情欲,彻底忘掉一切,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称这种境界为吾丧我,老子则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以至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方是自由幸福。 4.超世、顺世、游世 将道家思想落到实处,

22、以达到全生避害的目的的实践过程,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士人的精神和行为。儒家为游方之内者,称入世;道家却视功名如粪土,帝王为秕糠,显为游方之外者,为出世。,庄子极端厌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现实,又不满儒家强加于人的精神枷锁,故提出了超世、顺世和游世的三种境界,方便持出世人生观的人们根据自身处境灵活选择。超世即孤傲独行,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但这不但不能改变社会分毫,反而导致自身的困窘和危难,所谓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于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转入顺世之途。但这又,

23、必然导致人性的失落。为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提出游世的最高境界,即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这与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观点已趋一致:寓身仁义,仍能游心于尘世之外;位居高官,也可不为世俗所累。这种儒道互补的倾向为后人在仕途上的进退自如奠定了思想基础。,法的冷峻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老的政治学,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因对现实政治有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所以在人欲横流、争战日烈的战国时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儒、道、墨都有不同程度的空想,不切于实用。 冷眼静观的理智态度,冷冰冰的人际利害关系的算度,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构成法家学说的冷峻特色。,1.

24、对社会现象的冷静分析。 法家主张因时利变: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法家对世风日下的认识与儒墨道家是一致的,不同处在原因的分析上。后者多从道德沦丧等精神的原因着眼,而法家则从人口繁衍和物质需求的矛盾关系来理解,显然更切近问题的本质。 儒家作为立论出发点的人伦血亲,被韩非子毫不留情地撕下其温情脉脉的面纱,直接当成了批判的靶子: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同样君臣之间也无非是利益的因素在起作用: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

25、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因此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历史进化观 儒墨道家的历史观都是选择效法先王,法家则信奉进化的历史观,商鞅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他们认识到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所以应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子说: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结论是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3.政治学说三要素 韩非赤裸裸地鼓吹强权政治和严刑峻法。因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力多则人朝,力寡

26、则朝于人。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韩非总结了前代法家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的思想,提出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要素统一的政治学说。 “法”的思想倡于商鞅,他认为统一的法令为治之本,故政治要“一任于法”。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贵也资人臣而已矣。 “术”的思想源于申不害。他主张君主要藏权术于心中,玩臣下于股掌,防止臣下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然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势”的发明权在慎到,他贵势而不尚独断,尚法而不崇尊严,任术而不贵阴谋。所谓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韩非子认,为这还只是自然之势,必须代之以人为之势,用赏善罚恶的手段来抱法处势,才

27、能一匡天下。下为韩非子代表性的言论: 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贵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吾所以言势者,中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法家学说确是“帝王之具”,在巩固、强化专制帝王的统治方面发挥过无与伦比的作用。今天从单纯的政治学原理来看,也不失其适用价值:健全的法律制度(法)、正确的政治策略(术)、领导集团的权威(势),三者良好地结合仍然是安

28、定发展社会的重要政治条件。,法家有“两面三刀”:“两面”指赏罚,“三刀”指法、术、势。(易中天) 今天的法指实质上或名义上能代表全体人民的一些人,为了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权益,通过某种复杂程序制定的种种限定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古代的法家是为了富国强兵而制定的一些规则,其中重点是刑,所以又称刑名。儒家宣扬王道,王道是仁义的渗入政治,不是法治;法家讲刑名,也不是法治。两家都是人治,儒家的理想是“贤人”政治,法家的实际是“权人”政治。(张中行),阴阳的流转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往往借用阴阳这对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彼此消长的物质或其属性。 又有五行学说,上古思想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水、火、木

29、、金、土五种元素构成,并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进的辩证思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阴阳说解释宇宙的起源,五行说解释宇宙的结构。阴阳五行的消长流变,是自然社会、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这是阴阳家的核心思想,它以变动不居,又有规律可循的“流转”为特色。 1.“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 “阴阳消息”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用于解释人事变迁和王朝更替,是阴阳家们的创造,以邹衍为代表。历史与未来从此被编进一个整齐的系统模式中,古代天人感应式的,历史循环论由此发端,到董仲舒,又与儒家学

30、说相杂交,演衍而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神学体系。 2.熔天、地、人于一炉的宏观思维方式 邹衍致力于天文历象研究,号称“谈天衍”,又注目地理疆域,首创“九州”说。还将四方与四季和五行联系起来,中为土为人,后人遂演绎出时空、天人同体的哲学思想。这种宏观视觉是中华民族早期系统思想产生的前提,因而对中国文化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而不同 诸子百家的热烈争鸣,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品格和博大精神,可以“和而不同”来概括。 1.从哲学观到文化观 孔子认为在学术辩论中君子应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意见,力求结论公允,绝不盲从,即和而不同。小人则反之,如荀子所谓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礼。表现先秦

31、诸子和而不同文化品格的代表作品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对当时的各家学说都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各家学说都为求治,且都认同道一元论,又都来自六经,有共同的学术渊源,故能相互融摄,共同繁荣。 2.扬弃与综合 诸子百家在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吸取别派的思想,重视其效应,并汲取有益成分为我所用。 其中最典型的吸纳各家思想的综合性著作是易传和吕氏春秋。,四、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纸张发明以前,甲骨、竹(木)简、缣(jin)帛是中国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 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文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 “孔壁书”:景帝末年鲁共王刘余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 “汲冢书”:晋武帝时汲郡人不准

32、盗魏襄王墓,发现75篇竹简,小篆10余万言。 简帛的内容:官私文书;卜筮丧葬记录;思想文化典籍。前二者是全新的发现。,出土文献对中国学术史的影响: 第一,发现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古佚书,弥补了许多学术空白。如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儒家经典是失传的子思学派的典籍。 第二,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校,可以纠正、丰富对于传世文献的认识。如阜阳双古堆的诗经证明除了四家诗外,还有别的版本。 第三,简帛文献的内容解决了许多学术史的千古疑案。 第四,此前被认定为“伪书”的部分文献。其历史价值也得到重新认识。,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在人重于天的理性思想基础之上,春秋战国学者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这是与西周民本思想不同之

33、处。但“民本”者,乃民为政治之本,民为统治之本之谓,与近代的“民主”思想不可同日而语。 (一)“天道远,人道迩” 先秦民本思潮有两个重心:在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前者风行于春秋时期,后者大盛于战国之世。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政治延伸。,春秋时期,现实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人事表现出独立运动的趋向,郑国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申繻也说: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内史叔兴断言:吉凶由人。 此前让人惊恐的日食、彗星等天象也被看作是自然现象,不再令人担忧。巫史的地位早已下降,因其祷神活动多不灵验。天不再是监视者,执法者,

34、而是人类的朋友。天之爱民甚矣。 民本思想在左传里有充分的阐发:,民,神之主也。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和左传主要围绕天人关系来论证人重于神的主题不同,易传体现为对人的意志、力量、生活的直接礼赞。易传共十篇文字,即彖(tun)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后世称“十翼”。它们名义上是解释易经的思想,实是借用其神学框架,重新构造了,一个辩证的,昂扬进取的人学思想体系。如果说易经意在揣摩客观的神的旨意的话,那么易传却要顽强地表达主观的人的精神。它主要讨论了:

35、 1.人的诞生与社会进化。 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以理性态度来解答人类诞生问题: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社会的发生、发展也被纳入宇宙大系统的生成图式之中: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又以发展的观点,创造性地运用上古、后世等概念,勾勒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轮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热情讴歌变动和进步:日中则昃(z),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

36、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2.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主观奋斗精神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与老子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的观点一致。荀子还解释人最贵的理由: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易传强调以积极的奋斗去发挥人的优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生活的辩证法 (1)“动静不失其时”“见几而作”,(2)“安不忘危”,有备无患: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

37、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3)持盈保泰,戒骄忌满 (4)以屈求伸,以退求进:唯变所适。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二)“民为贵,君为轻” 社会政治模式的大改组、大国争霸的政治主题促进了民贵君轻思想的高涨。所谓无民孰战? 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老子、孔子和墨子分别代表统治者利益和百姓诉求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与百姓均事业,共劳苦等思想。但系统而完备地建立民本政治学说的,是孟子。他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等思想。其论述有以下几点: 1.轻刑薄税,制民以产。 2.听政于国人。,3.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殷商末年,“君本”思想达到极点,最终导致纣王国亡身丧。西周变为敬德保民祈天,民本思潮萌生。而春秋战国时期,保民不再是取悦于天的手段,而是为了取得大众的支持,获得并巩固其霸权。,晚周铁器及牛耕逐渐普及,社会生产力长足发展,要求劳动者在生产中表现出某种主动性,因而,注重民力、保障民众生存权益,成为一种时代要求。重鬼尚巫尊天敬德重民轻神。 先秦民本思想的内涵: 一、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国将兴,听于民”。 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 三、进

39、而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即实行“仁政”“王道”。,六、先秦时代的区域文化,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地域文化有: 齐鲁文化:姜太公封齐侯;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今都属山东。 三晋文化: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名晋。 秦文化:陕西宝鸡、关中一带,受封最晚。 楚文化:长江中游,包括今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区,面积最大。 吴越文化:今浙江、江苏南部地区。 巴蜀文化:今四川、重庆地区。,齐鲁文化,一、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 齐文化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经济上“重农”,又“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不尚“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

40、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经济上重农;政治上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改造土著文化。鲁国得到的西周礼器文物典籍甚多,有“周礼尽在鲁”之说,鲁又有重礼的传统,所以孔子和儒家产生于鲁,乃势所必然。 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进入战国,齐兼并鲁,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

41、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如孟子对齐学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渗透,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加以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齐鲁文化融合后,成为当时文化最发达先进的文化,齐鲁之地同时也是经济人口最繁庶的所在。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国语齐语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证明铁制农具已较发达。,二、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齐鲁文化

42、的出现,打破了镐京在文化上的垄断。古代文化中心由西而东转移。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统治者又重视文化发展,设立稷下学宫,“招致天下贤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战国以后,儒学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百家争鸣。仅在先秦时期,齐鲁地区就产生了管子、晏子、孙武、墨子、孟子、庄子、邹衍、孙膑、吴起等文化伟人。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反映了齐鲁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齐鲁之地是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次,齐鲁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初宗尚的黄老之学来自齐鲁文化。齐鲁霸王之道,逐渐合成为“汉家制度”。刘向说,齐国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鲁国

43、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汉朝统治者合而用之,对此后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儒术的独尊,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在后世二千年里取得了主流文化的地位。,三晋文化,从历史的眼光看,华夏族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主干,而地处黄河流域的三晋,其文化在中华古文化的总体中自然占有突出地位。,一、思想文化 (一)法家思想 三晋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前513年,晋执政大臣赵鞅、荀寅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晋国成文法诞生。魏国李悝变法,并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申不害以法相韩15年,韩非是韩国人。赵国有

44、慎到及援法入儒的荀况。吴起、商鞅等著名法家人物都原籍三晋。,(二)纵横家思想 董说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三)兵家思想 兵家首推赵武灵王,他于前302年毅然决定仿效北方游牧民族,把“博衣大带”的华夏服饰改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和步战,改用“骑射”。 其论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乡

45、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制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这一改革成效显著,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武灵王以开放的文化观为指导,从服饰、战法改革入手,极大地促进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中华文化因而获得更加蓬勃的生机。 其他如魏人吴起、尉缭,赵将廉颇、赵奢等,都是兵家的重要人物。,(四)“养士”思想 与士阶层的急剧膨胀相适应,上层贵族“蓄士”“养士”之风盛行。而由于三晋之地激烈的政治斗争需要,出现许多以“养士”闻名的政治家,如战国“四君子”中的信陵君和平原君,曾先后“养士”数千人,为两国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养士

46、”思想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尽管它是战国时代的特殊产物,却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史上的佳话。,二、科学技术 (一)农耕 三晋地区向以农业发达著称,这是晋文公成为春秋时称霸时间最长的霸主的物质基础。牛耕技术普及较早,铲、犁、锄、镢、夯、锤等铁制农具在晋悼公时已被广泛使用。晋人不断翻耕以提高土壤肥力,农田中耕也已普遍推行,农产品有谷、麦、豆。冬小麦的种植也早于秦、齐等地。,铁犁,(二)天文 公元前360年左右,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把所测量出的恒星星座汇编成册,即甘石星经。石申所著天文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载有115颗恒星的位置,详细记述了28宿等星座的方位及有关数据,标明了恒星赤道座标的位置,用

47、以研究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球上的运行位置变化。这说明当时的观测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三)水利 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开掘的郑国渠,干渠宽24.5米,渠堤高3米,深约1.2米,全长150多公里。台骀修筑晋国大泽的堤防,赵、魏两国则在各距黄河25公里处建筑堤防。魏文侯时,西门豹建成“引漳水溉邺”的工程,并凿12条沟渠。魏国还建了鸿沟,引黄河水入中牟的圃田泽,又凿沟引泽水直通大梁,共历时22年。 此外,三晋人民在冶铸、酿酒、陶瓷、采矿、畜牧、医学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郑国渠大坝,郑国渠渠首,三、文学艺术(一)诗歌 4000年前的唐虞时代,晋南一带就流传着卿云南风康衢明良等歌

48、谣,屡被先秦典籍所称道的大章大韶大厦等乐章可以确定是三晋地区最早的诗歌。诗经国风中,属于三晋的有魏风7篇,唐风12篇,约占风诗的12。其中如园有桃伐檀硕鼠绸缪无衣葛生等,在思想艺术上都可视为风诗的代表。,(二)散文 商代的甲骨卜辞中留有晋人的心血,尚书国语和战国策有相当部分出自三晋文士之手。荀子和韩非子更是三晋文学的瑰宝。流传甚广的诸多先秦寓言中,也有不少是采自三晋大地的民间故事。,秦文化 秦先世为西戎的嬴姓部落,不与中原会盟,各国以夷狄视之。西周中叶受封为附庸;东周初,因救驾之功,周平王封其为诸侯,并把周族聚居地丰、岐等处赐予秦人。 秦民风坚韧强悍,勇于进取,务实高效,功利主义鲜明。专注于耕

49、战、攻伐、垦荒、开塞、水利、交通等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以最适用有效的,手段调集资源、富国强兵,不屑于仁义礼乐的讲究,更无意于思辨、玄想。雍容纡徐的儒家文化难以立足,而励精图治的法家学说在此得到充分的实践并终成正果。 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公室强大、私族卑弱,社会结构简明有效,因其封建制的传统并不深厚,所以变法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大批非秦籍的人才如百里奚、西乞术、孟明视、商鞅、张仪、公孙衍、白起、吕不韦、尉缭、王翦、李斯、蒙恬等都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贡献。,秦文化以功利追求、法纪严明、实绩恢宏著称,不以文学悠游,哲理创建见长。所谓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 农业、水利、畜牧业发达,善

50、养马相马,伯乐、九方皋都是秦人。医药也较发达。秦以小篆为统一文字,喜刻石,留下了今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巴蜀文化 先秦的巴蜀,既是地名,又是族名和国名。川东地区以巴为盟主,川西以蜀为盟主。商代后期,巴人臣服,甲骨文称“巴方”。后来巴蜀部落都参与了武王伐商的战争。但先秦巴蜀历史缺少记录,较早的华阳国志所载杜宇、蚕从、鱼凫、开明等都属传说人物。 农耕较发达,物产丰茂。有民歌唱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酿造业发达,以产名酒著称。蜀产丝织品称“锦”,表面光滑,质地厚实,实为缎。秦于成都彝里桥南立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木棉布和细麻布曾由南丝路转销西域各国。 千里栈道可见古巴蜀人不畏艰险的勇气,有褒斜道和石牛道,分土栈和石栈两种。 习俗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