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老山界_第1页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_第2页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_第3页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_第4页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山界一、课文原文(略)二、历史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 月间穿过老山界。三、老山界简介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 , 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上。南岭之一。古称始安岭、 临源岭、全义岭。东北 - 西南走向。长 200 千米。为花岗岩断块山。主峰真宝顶,海拔 2123 米。位于全州县西北。与都庞岭间有湘桂谷地,湘桂铁路经此。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四、文学常识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陆定一( 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五、字词积累陡惊惶攀谈

2、苛捐杂税军阀缴欺侮道歉缺乏篱笆奇观绝壁峭壁骨碌疲倦酣然入梦蜷缀矗立细切咀嚼呜咽澎湃督促落得很远了 搀扶慰问灌输六、词语解释1. 攀谈:主动找话说。2. 奇观:罕见的美好景象。3.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4. 峭壁:像墙一样陡的山崖。5. 骨碌:滚动。6.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7. 蜷:弯曲。第 1 页共 10 页8. 缀:装饰,点缀。9.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10.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七、写作顺序时间顺序、地点转换八、笔记整理全文大体结构(面: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下午瑶民家中瑶民母女攀谈第一天天黑山脚我们(红军部队)准备登山半夜里山路上红军部队休息第二天黎明雷公岩我们

3、登山下午( 2 点多)山顶我们下山红军遇到的困难与对应的行动和态度(点:细节)困难行动、态度行路难山高路险、山路崎岖壮胆鼓励、幽默打趣睡觉难寒气逼人、路窄石硬赏景聊天、酣然入梦吃饭难粮食缺乏、炊具缺乏奋勇向前处境难敌人追击、枪炮密集毫不畏惧、嘲讽敌机九、文章分段第一部分( 1 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 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 摆出困难。第二部分( 2 自然段到 32 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层:( 2 10)山脚访瑶家。第二层:( 11 32)红军翻越老山界。主要内容有:1 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3攀登雷公岩;第 2 页共 10 页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下山所见,景色明快。

4、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感受。十、写景语段1.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山路曲折、山高人多,情景壮观雄伟,人、火把、山,形成“奇观”,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2.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山的陡峭点拨:“一步一步”说明登山的艰难,同时该段也表明了山高路陡。3、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

5、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星星的亮 =山的高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山的高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 山的险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 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静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响、远 (像山泉在呜咽,) 轻 (像波涛在澎湃。) 响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及“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不仅表明了天寒人冷,山高路陡,但红军战士依旧欣赏夜景,表现出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 下山

6、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 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轻松、明快十一、全文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十二、课后习题第 3 页共 10 页1. 用心体会下列 句中加点的字(1) 从山脚向上望,只 火把 排成 多“之”字形,一直 到天上,跟星光 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 是星星。 真是我生平没 的奇 。答:“排” 突出了部 律 明, 而“

7、” 和“接”突出了山路的陡以及山的高,突出了 部 的 大。(2)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 得寒气 逼人,刺入肌骨, 身打着 。把毯子 卷得更 些把身子 蜷起来, 是睡不着。天上 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 着的宝石,它跟我 地 接近哪!答:“逼”和“刺”从正面写出了 境的寒冷, “卷”和“蜷”明写睡不着,也从 面写出了寒冷。“ 着”和“接近”写出了星星的亮,也反映了山的高。十三、例 精 第一套:1. 怎 理解第 12 描写中的“火把排成 多之字形与星光 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 的“奇 ”?答:“之”字形 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 接,写山 之高;表 了老山界的 峻,而“ 多”一 ,既 明山路的曲折和陡

8、峭,又 明有成千上万的 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 在一起, 成了瑰 、壮 的景象。2. “奇 ”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 的思想感情?答:“奇 ”一 表 出 一景象的奇特罕 ,表 伍的宏 气 并 了 的革命意志和 主 的精神。3. 12 描写了 夜晚爬山的“奇 ” ,18 什么 要 描写 爬山的景象? 去 段描写行不行?答:不能 。 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 充,它通 作者的 作和感受( “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 ) 一步写出了山 的 峻陡峭, 写活了 夜晚攀登老山界 一壮 、宏 的奇 ,反映了 困 的信心和决心。4. 在“半夜露宿” 一部分,作者交代 士 是 “横着心躺下去”,但又 “一会儿

9、就酣然入睡了” , 两者是否矛盾?答:“横着心” 明 士 不怕困 ,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 明 明的 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 既 明 士 太疲 了, 又写出了他 置生第 4 页共 10 页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5.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 作者是怎样写感受和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答:“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这几个动词细腻生动的写出了冻醒后的感受, 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 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6. 第 22 节一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答:七

10、组,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7.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波涛澎湃

11、”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8. 第 22 节除了比喻和排比,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答: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 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9. 怎样理解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答: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

12、,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10.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第 5 页共 10 页的心情?答: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 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11.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可是在最后一段, 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 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第二套:1. 仔细阅读第 12 节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答:“一

13、步一步”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 “奇观”指“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 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山脚和山腰。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曲折;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陡峭。(3)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答: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4) 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答:表明红军战士身临绝境仍很乐观。(5) 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 ,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答: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

14、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6) 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答:如“横着心躺下去” ,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2. 用四个字概括第 22 节的主要内容。答:露宿见闻。3. 第 22 节先写冻醒后的寒冷的感觉,次写所见,再写所闻。请你完成:(1) “见”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答:星星、山峰、四周的山、 (身边的战友);高峻奇伟(行军生活艰苦) ;由上第 6 页共 10 页及下,由 及近;比 。(2) “ ”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 ,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 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 是用了什么手法

15、?答:不矛盾,以声写静,更 其静;反 ;排比、比 、 人。(3) 写“ ”用了哪些修辞?写所 ,作者用了四个“像” , 四句能否 位置? 什么?答:不能 。四句分两 :一 以 物作比,一 以水流作比。两 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 了听 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 。如果 ,就不能表 听 上的矛盾感 了。(4) 在“像波涛在澎湃”后,仿照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形式, 写两个句子。答:像落花 零在水面,像狂 掠 松林。第三套:1. 下列 中,有 字的一 是()a行 苛捐 税欺侮徭民b山 陡峭 崖峭壁大 身手c翻山越岭蜷起身子波涛澎湃d熄 火堆歇歇脚儿督促前 2. 你能 下面加粗的字准确注音

16、?惊惶() 咽()矗立()3. 你能 下面加粗的字准确注音 ?咀嚼()()酣然()澎湃()()4. 你能 下面加粗的字准确注音 ?闪 ()欺侮()峭壁()5. 默写耳 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_,_,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 在平原上奔 ,6. “ 真是我生平没 的奇 ”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句中的“奇 ”指什么?_第 7 页共 10 页7. “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_8.第 2 段和第 18 段的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_。9.这两段( 12、 18 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17、c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10. 找出文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的句子,并说明作用。句子: _作用: _11. 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_,观察角度是既有 _视,又有 _视。这样,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写出了山势的_。12. 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句子。站在泰山之颠,向上看,_;向下看, _。13.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说 “难”在哪里。_14. 瑶民一家对红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

18、的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_15. 12 和 18 两节写景的观察点有何不同?请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_16. 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在朗读时加了重音,会起到一定的表达作用。请说明下列句子朗读时的重音应该在哪几个词上并简述理由。“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 带来一袋米, 够吃三天的粮食, 虽然明知道前面第 8 页共 10 页粮食缺乏,我 是把 整袋子米送 她。”_17. 征七十多年后,崔永元 着 21 位来自各行各 的人再次踏上 征路,他 沿着 70 多年前 征主要路 徒步走向 点,并完成各 体 活 、采 活 及若干公益任 。 此很多人 表了自己的看法, 下面材料 自“新浪网”,

19、假如 你作客新浪嘉 聊天室, 表自己 一行 的看法,你将如何 ?18. 材料一: 征不 是中国的壮 ,更是世界的奇迹,我 有理由来 种精神,我建 把它 展成一 体育运 , 定期 活 , 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 比 拉松 害得多的运 ,以 念 国捐躯的英雄儿女。 91 高 的李中 将 曾参加 征,他告 手 : “我当年 征 ,才二十出 ,真的是吃 草根,吃 皮 。你 重走 征路是 承一种精神, 种精神 千秋万代 下去。”材料二:除了走路外一切都是形式: 没有 人 攻追 ;渡河有人 准 船;洪水 了再下水;爬山 准 向 、 索并提供天气 有医生全程跟踪,没有任何危 。 是什么 征呀?分明是在作秀。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