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主编导读_第1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主编导读_第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主编导读_第3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主编导读_第4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主编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长与山海经及拣麦穗主编导读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语不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元旦辟头的磨难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开头两段,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但是,用还原法是可以提出问题来加以分析的。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以阿长这个名字作为关键词来还原、分析。为了交代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这样是不是太烦琐了?鲁迅不是说过,文章写成以后, 至少要看两遍, 要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删去吗?那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因为在“阿长”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不但有长妈妈的,而且有周围人的精神密码。按照还原法,本来名字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慎重其事的。一般人的名字,大都寄托着美好

2、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叫法,表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和关系。鲁迅强调说,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绰号。因为,绰号往往是和形体的特点有关系的,而阿长身体并不高,相反,长得“黄矮而胖”。原来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她的前任的名字。通过还原,问题、矛盾就不难提出来了:一、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的头上吗?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这样的人,肯定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这是很可悲的。鲁迅不惜为此而写了这两段文章,说明了他对一切小人物的同情,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二、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

3、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没有, 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很正常似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她没有自尊。人家不尊重她,她麻木。鲁迅在这里表现出他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从研究方法来说,这样的分析,已经挖掘了可讲性,但是,还可以扩展一下,力求结论有更大的涵盖面。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在阿 q正传里,对阿 q的名字,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名字,也有同样的细致用心。祥林嫂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叫祥林嫂,因为丈夫叫祥林,在鲁镇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后来她又被抢了亲,被迫嫁给了贺老六,在贺老六死了之后,她又一次回到鲁镇。鲁迅特地用单独一行写了一句:大家仍叫

4、她祥林嫂。这句似乎是多余的。读者早就知道她的名字了。鲁迅之所以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是因为祥林嫂,这个关键词里隐含着荒谬,旧礼教的荒谬。丈夫叫做祥林,她就叫做祥林嫂,可是,她又嫁了贺老六,那么还原到正常道理上来说,应该研究一下,是叫她祥林嫂,还是叫她老六嫂好呢?或者叫她祥林老六嫂比较合理呢?这并不是笑话,在美国人那里,不言而喻的规范是明确的,不管嫁了几个,名字后面的丈夫姓,都要排上去,没有什么见不得人、难为情的。例如肯尼迪的太太积奎琳,后来又嫁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她第 1 页共 6 页死了以后,墓碑上就堂皇地刻上:积奎琳?肯尼迪 ?奥纳西斯。但是,我们的封建礼教传统不可能想象把她称为祥林 ?老六嫂

5、的可能, 只承认第一个丈夫的绝对合法性。 可见礼教传统偏见之根深蒂固, 在集体无意识里,荒谬的成见已经自动化地不动脑筋地成为可怕的习惯了。需要注意的是,整篇文章里没有对阿长的肖像描写。光是对名字这么叙述,看来连描写都算不上的。但是,在鲁迅看来, 这比之对肖像的描写还重要。分析如果到此为止,是很可惜的。当一种方法好像到顶了的时候,要深入下去,就应该换一种。还原不够了,就用比较的方法。事实上我们前面分析长妈妈的名字的时候,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把她的名字和祥林嫂比较。要深刻地揭示阿长与山海经的特点,不妨把它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加以比较。从对人物的态度来看,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对于他的保姆阿长,比之对于他

6、的老师,感情变得比较复杂了。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因而童心和童趣是我们注意的要点,进行比较的目的,在于它们之间的同和异,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了一些表面上互相不连贯的事, 阿长和 山海经集中写一个人,但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并不太连贯,把全文连贯起来的,是作者作为儿童对阿长态度和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比较丰富,也比较复杂。要作段落划分,就比较烦琐,吃力不讨好。要把“我”对于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把标志着“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词找出来。鲁迅在名字的文章做足了以后,就写对于她的一般印象,无非说她喜欢传播家庭里面的是是非非,小道新闻

7、。特别点出细节,说话时,手指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够文明而已。作为保姆,她的任务应该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包括睡眠,但是,她夜间睡觉却自己摆成一个大字, 占满了床。 这说明她不称职。 而且,尽管“我”的母亲向她委婉地表示夜间睡相不太好,她居然没有听懂,不但没有改进,夜里反而变本加厉,把自己的手放在“我”的脖子上。把这一切归结起来,表现作者态度的几个关键词是“不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这以后,事情有了发展,“我”与阿长的矛盾加深了。过新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无限的欢乐,而且是充满了童心和童趣的想象。而阿长却把这一切弄得很煞风景。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话

8、,一定要吉利。把孩子的心情弄得很紧张。其次是完成了任务,给一个福橘吃,却又是冰冷的东西。注意,没有这个冰冷的感觉,就很难表现出孩子的心情和阿长的迷信之间的冲突。这一切造成的结果,又有一个总结性的关键词语:“磨难”,或者“元旦辟头的磨难”。把节日变成了“磨难”,这是“我”和阿长的情感矛盾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对于阿长的情感的一个大转折,关键词不是事情讲完了才提出来的,而是在一事情还没有讲出来时提前出现的,这关键词就是:“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阿长讲了一个荒谬不经的故事。这是本文中最为精彩的笔墨。尽显一个幽默大师从情感到语言的游刃有余。首先,这个故事一望而知是荒诞的。1. 概念混乱:把

9、太平天国和一切土匪混为一谈,尊称其为“大王”。2. 缺乏起码的判断力:门房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对其可信性,毫无保留意见。3. 逻辑混乱:小孩子要拉去当小长毛,女人脱下裤子,敌人的炮就炸坏了。这显而易见的荒谬、可笑,而长妈妈讲得很认真,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欺骗或者开玩笑的样子,这就显得好笑,不和谐,不一致。有点西方人讲的incongruity了,有点幽默了。第 2 页共 6 页其次,用还原法观之,对于长妈妈的逻辑荒谬,特别是抓去做小长毛和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炸坏了的说法,“我”不但没有表示怀疑、反驳,反而引申下去:“我”不怕这一切,因为“我”不是门房。这就把逻辑向荒谬处更深化了,好像真的所

10、有门房都要被杀头,好像太平天国时代还没有成为遥远的过去似的。这是第一层次的荒谬。第二层次的荒谬是,这一切居然没有引起“我”的恐惧,也没有引起反感,反而引起了“我”的“空前的敬意”。逻辑就更加可笑了。越是荒谬,就越是可笑。“敬意”的这种语义在字典里是找不到的,只有把语义的变幻和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奇妙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领悟。这里的幽默感得力于“将谬就谬”。按还原法,正常情况下,应该对长妈妈的荒谬故事加以怀疑,加以反驳:阿长的立论前提绝对不可靠,推论也有明显的漏洞。 这些都视而不见, 却顺着她的错误逻辑猛推, 将谬就谬, 愈推愈谬, 几个层次,越推越歪。幽默感也随之而强化。“特别的敬意”和“伟大

11、的神力”,如果不是在这个意义上用,可能要被认为用词不当。但是,这种用法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反讽。这种用语里面有着作者特别的情趣,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幽默感。接着,正面引出“我”想念山海经的事。对于孩子的这种童心,没有人关心,而这个做保姆不称职、生性愚蠢而又迷信的长妈妈,却意外地满足了孩子的心灵需求。“我”对于长妈妈的感情来了一个大转折。这是第四个大转折。关键词仍然是“空前的敬意”。比之第三个转折的“特别的敬意”还增加了一点分量,还怕不够,又在下面加上了一个“新的敬意”。但是性质上,这个“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和前面的不一样,它不是反语,不是幽默的调侃,没有反讽的意思,而是抒情的。和前面的

12、幽默反语遥相呼应,构成一种张力。整篇文章最精彩的就在这里了。同样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唤醒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一个是反语,有讽喻的意味,而另一个则有歌颂的意味。而这二者本来互相矛盾的内涵,竟可以水乳交融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语言大师对于汉语语义的创造性的探索。这从单纯工具性是难以解释的,细心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人文性。在字典中的语义是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化的,而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则是变化万千的,是在人与人的特殊精神关联中变幻的。这种变幻,正是语义的生命。从这种变幻的语义中,读者才能充分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密码和作者对人物的感情。鲁迅对这个小人物的愚昧,并没有采取居高

13、临下的、尖锐的讽刺,而是温和的调侃,并且还渗透着自我调侃,同时对于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优长,都要以浓重的笔墨,甚至直接抒怀来表现。在最后一段,居然用了诗化的祈使语气:仁慈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在对于中国的国民性一直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鲁迅,用这样的诗一样的颂歌式的语言是很罕见的。鲁迅在小说中写过一系列的农村下层人物,受到他歌颂的很少,从阿 q到祥林嫂,从七斤到爱姑,从单四嫂子到王胡、小 d,这些人物没有一个受到鲁迅这样诗化的赞美。但是,长妈妈却享此殊荣。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对于下层小人物,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也并不仅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能概括完全的,至少在特殊的情

14、境下,鲁迅还为下层小人物所感动。似乎可以用“欣其善良”来补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能不能说,鲁迅自己所说的对于他的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不够全面的?这一点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读文章,就是要读出它的好处来, 用比较的方法, 就要比较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来, 阿长与山海经 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相比,它的特点就不难概括出来,那就是:不但有幽默的调侃,而且有真挚的抒情。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作为一个伟人的宽广胸怀,即使对一个有这么多毛病和缺点的、麻木、愚蠢的小人物,即使她只做了一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要,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从这里,我们应该深深地体悟鲁

15、迅式的人文情怀。而表现这种人文情怀,最为第 3 页共 6 页关键的词语就是“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这一切和最后祈求大地母亲,永远安息她的灵魂这样的诗化语言结合成一体。一味拘于字典语义,是不可能进入这种深沉浑厚的精神境界的。拣麦穗关键词语心情我要吃灶糖从艺术上,从美学上理解拣麦穗,要从实用功利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差异入手。文中写旧社会农村穷苦姑娘,为了准备嫁妆,在夏收时节拣拾收割后遗留下来的麦穗,换了钱,买一点花布,准备出嫁时的衣物。张洁在写的时候,强调表现了姑娘们的情感,她们在缝制衣物时,不仅为了实用,同时也把自己对于未来的幸福的“幻想” (“梦”) 缝了进去。 张洁特别强调的是

16、衣物所承载的“幻想”。(“你永远不能想象,从这一粒丢在地面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文章的动人之处,还在于下面这段话: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着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好像幻想全都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啊,缝啊,绣啊,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大的不同,又有着多大的距离啊!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服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心情”两个字。对于一般人来说,实用价值是最主要的,结婚前和结婚后,衣着的实用价值,没有变化,照样

17、可以穿。如果不是把情感看得比实用价值更为重要,“心情”不同,就可能被忽略过去了。但是从一个感情很丰富的、很有特点的人来说,这不但是不能忽略的,而且应该是生命的关键。把情感,没有用处的情感, 看得比有用处的衣物更为重要,正是一个艺术家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通常我们不太会抒情,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技巧,而是因为我们把表面上看来没有实用功利价值的感情(幻想、梦)不当一回事。张洁在文中这样说:谁也不会为她叹一口气,表示同情,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地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对于普通人来说,梦是不实用的,没有意义的,

18、是可以忽略的。在心灵中隐隐约约存在过,由于不被重视,不被注意,也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可是对于一个有个性的人来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就是要把人在实用功利活动中遗失的东西,从情绪记忆中,找回来。情感丰富而且有了特点,就是不用许多夸张的形容和渲染,也一样能感动人。在拣麦穗里,作为小女孩子,个子还没有篮子高, 也来拣麦穗, 大人问她拣来干什么, 她大言不惭地说: “我要准备嫁妆哩。 ” 大人问她要嫁给谁,她公然说出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此人满脸皱纹,一头白发,一嘴的黄牙。大人放声大笑,而她却觉得天经地义。 为什么呢?因为她要吃灶糖。 这明显是一个小孩子的想法,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好意思公开讲出来的

19、,是不合常理的。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讲出来,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可羞的不可羞的问题。这就叫做童真,也就是童趣。我们之所以写文章缺乏童趣,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童真。童真就是儿童的天真,根本就不用考虑大人的道德理性的规范。这是非常生动的。一旦我们充分考虑了大人的道德理性规范,所写的就是成人的情感世界了,童真和童趣就丧失了。但是,从理论上来说,这不是把实用(吃糖)放在情感之上了吗?然而,这恰恰充分表现了孩子的感情的天真无邪,她还弄不清“出嫁”的真正含义,也没有爱情的感觉,却在模仿着大人的行为。只有一个第 4 页共 6 页孩子气的天真的念头,嫁给卖糖老汉就天天有糖吃。就是从实用功利来说,也是付

20、出的代价之大与获得的利益之小不成比例。可是孩子感觉不到这样的不合算,不现实,不实用,孩子气的天真幻想,也就是情感的审美价值占了绝对优势。 因而,她说得很坦然, 很真诚,微末的要求和庄严婚事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而显得荒谬,好笑,构成了谐趣。拣麦穗在风格上和庄重的抒情不同,表现的是一种含蓄的幽默,充满谐趣。难得的是,老汉在听到孩子要嫁给他以后, 明知这是空话, 不实用,却对这种孩子气的空想表现了同情。 当老汉坦然地对她说,不等她长大, 他就要“入土”了。 而她居然着急起来, 说:“你别死了, 等着我长大。 ”孩子气是可笑的,因为她还不能理解客观规律的严酷,老汉并不因为她的要求而延缓死亡,然而,

21、这样的荒谬又表现了孩子的率真。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美好的情趣和谐趣复合体。文章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情感不一般,有特点,不是一般的童趣,而是童真的情趣和谐趣。表现这种特殊的感情和趣味,也属于抒情范畴,不过不是用直接的抒情或者风景描写的办法,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抒情并不一定要用大幅度的形容和描写,有时用简洁的对话和心理点染,可能比直接抒情要更为动人。因为一味形容和描写很容易过度,造成一种滥情;对抒情没有节制,感情不但可能陷于“滥”,而且可能给人做作之感,这叫做“矫情”。所以有经验的作家,常常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对于抒情的节制。拣麦穗很少形容和渲染,文中大部分是叙事

22、和对话,但是其中蕴涵着的感情却比一些直接抒情要精彩得多。在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笔下的孩子还是出于嘴巴馋,决计嫁给卖糖老汉。其坦然的表述,显然包含着作者的调侃,构成一种谐趣。这种幽默,在描述老汉的文字中一以贯之。孩子要求老汉不要死,等她长大。这在客观上明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孩子的心灵中,却是十分真诚的。在通常情况下,女孩子是要害羞的,老汉是要不当一回事的。但是,老汉却将错就错,安慰孩子,答应她,等她长大了来接她。从实用价值观念来说,这是荒谬的。可对于文章来说,荒谬才是好玩的、有趣的。二者形成了错位,错位的幅度越大,幽默感越强。请注意,在全文的字里行间,作者一直强调“我”(文中小女孩大雁)的可笑。正是这种可笑,构成了谐趣。这不是一般的谐趣,其个性表现在它用的是自我调侃的办法。不是像一般抒情那样美化自我,而是贬低自我,嘲弄自我。这大致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小女孩所爱慕的对象的外形(如,老汉剃得像葫芦样的头上长着长长的白发,挑着担子走路的时候,随着担子悠悠地忽闪着),这种样子要得到姑娘的心仪通常是不可能的;二是小女孩的大言不惭和常见的羞羞答答反差甚强;三是她的长辈的反应(如“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 ;四是她自己一本正经准备的嫁妆的质量(自己绣的烟荷包, 被自己的娘称为“猪肚子”)。所有这一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