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doc_第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doc_第2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doc_第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doc_第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 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 虞人期 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始强。 【注释】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罢:通“疲”。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 天又雨, 公将焉之 ? 译: 虽乐, 岂可不一会期哉 ! 译: 2. 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 解释加点的词:处士请为王吹竽:

2、为 宣王说之:之 2. 翻译下边句子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 3.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 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 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 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

3、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衽(rn): 卧席。濡(r):沾湿。逾:同“愈”,更加。 1.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

4、夕矣。 3. 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4.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

5、,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握:四寸为一握。膂:脊骨。瘳:病愈。肝膈:泛指人体内脏。傅:涂。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 惧而谋诸医(谋划)B. 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 疾未易为之(变换)D. 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 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6、 C. 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 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 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 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 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六)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

7、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管仲、隰(x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

8、智慧可以利用啊。 B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七) 项籍者,下相人也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

9、,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 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 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 ( ) 梁以此奇籍 ( ) 3. 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4. 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5.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八)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

10、“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释: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烛邹,齐景公的臣仆。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景公好弋 诏吏杀之 使烛邹主鸟 寡人闻命矣 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使烛邹主鸟(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而亡之( ) 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本文的题目是“

11、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九)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屦:麻鞋。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 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12、:“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大行:远行。 方:正。 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2分) 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 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分) (十一)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

13、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 贫

14、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恐已暮矣_ 盲臣安敢戏君乎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及鲁肃过寻阳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 4. 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 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十二)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

15、,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 注释 :府:指国库。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 用自己的话回答。 2.文中第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十三)张姓者,偶行溪谷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 柳

16、,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 据顶上, 以刺刀攫其首, 攧不可去。 久之, 蛇竟死。 视頞上革肉, 巳破裂云。 (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 之, 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币下, 蛇复昂首待之, 蜘蛛仍还守其网, 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 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 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踞:趴。盬():吃。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

17、 (2)渐近临之 (3)久之, 蛇竟死 (4)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 之 反侧倾跌之状 蛇复昂首待之 (2) 以 以刺刀握其首 以首俯地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然审视殊无所见。 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 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十四)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 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18、: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 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 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 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 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 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

19、固不可彻。 2. 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 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答: (十五)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 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 以铁如意击之, 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 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 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惆然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 【注释】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

20、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 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条干:枝条树干。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 绮丽 (2) 尝以 (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 世罕其比 ?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21、 ? (十六)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 行急而汗, 非长行也。 见人则引缰远过, 怯也。 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 1. 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 2.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3. 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提 送 县 有 顷 驴 主 寻 踪 至 皆 如 其 言。 (十七)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

22、求马者乎 ? 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 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 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 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 对曰: 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 马者,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又何马之能知也 ?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 是乃其所以千万 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 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

23、,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 【注释】 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 相 的状语。绝尘弭 辙:形容天下之马 (千里马 ) 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担缮薪菜:扛东 西打柴草。 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 采 ,薪菜,即打柴草。牝而黄:黄色母马。牝, 雌性的鸟兽。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 子之年长矣。 子:年: B 伯乐对曰。 对: C 三日而反。 反: D 穆公不说。 说: E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弗: F 伯乐喟然太息。 喟然:太息: G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遗

24、: H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至: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 之 的用法。 A 臣之子皆下才也 B 穆公见之 C 已得之矣 D 召伯乐而谓之曰 E 又何马之能知也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B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 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 (十八)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 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 ? 对曰: 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

25、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 公今受 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 俸岂能常有 ? 身岂能常存 ? 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 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 呜呼 !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 【注释】 参政鲁公:参知政事 (副宰相 ) 鲁宗道。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觞 (sh6ng)之:备酒招 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 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

26、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 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 (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实:对: (3)故就酒家觞之。故:就: (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以:益: (5)所亲或规之。所亲:或: (6)公宜少从众。宜:少:从: (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举:患: (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致:失所: (9)岂庸人所及哉 ! 及: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 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

27、 例 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 ) 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 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G 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段话共 15句,用 表示大层次,用 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 (14) (15) 4.这段话的论点是 ( )。 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 公宜少从众 C 由俭人奢易,

28、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 ? 属什么类型的论据 ? 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 (各不超过七个字 ) 。 (十九)仲永之通悟 甲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 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 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

29、宪之贤,终无济 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 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孤陋 片面、浅陋。 资 盘缠。 审 详细。 稽 探究、考察。 庶几 差不多。 子 羔、原宪 孔子的弟子。 邑 地方, 丘 孔子。 勉 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卒之为众人 卒: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至: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终无济于天下 济: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

30、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二十)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 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 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 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 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即:假如。下人:迁就他人。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枉于

31、法,则免于相 免:避免。 B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C 其弟子谏曰 谏:下对上规劝。 D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 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二一) 李将军 甲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 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 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

32、,见敌急,非在数十步 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 (广 ) 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 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 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即:如果。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 ) (2)因复更射之 ( )

33、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 ) 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 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陈: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 译文: 4.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 ;从乙 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 的性格特点。 5.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二 二)帝置酒雒阳南宫 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 氏之所

34、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 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 填国家, 抚百姓, 给饷馈,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兵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丞说服。 【注释】 帝:指汉高祖刘邦。上:尊指刘邦。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填:通“镇”。 饷馈:军饷。范增:项羽的谋士。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A、帝置酒雒阳南宫 置:安置,安排

35、B、因以与之 与:赐予 C、连兵百万之众 连:关连 D、此所以为我禽也 禽:同“擒”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仔细阅读并思考文中的对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面的问题。 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项羽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6、文中刘邦在对话中用了三个“吾不如”,这说明了刘邦的一个什么特点?请你对这一点有 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二三)刺客列传(节选)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 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

36、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桓公左右莫 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 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 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 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 :败北:战败。遂邑:今山东宁阳县。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坏:倒塌。北 面:面朝北。就:趋向,回到。倍:通“背”,违背。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以勇力事鲁庄公。() 齐桓公许

37、与鲁会于柯而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四)有盲子道涸溪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 (栏杆上的横木 ) ,兢兢握固,自分 (料想 ) 失手必堕深 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 (只管 ) 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 乎坠地。乃自哂曰:“嘻 ! 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 (指陷在空想中 ) ,执一隅以自矜严 (矜持自负 ) 者,视此省哉!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有盲手道涸溪 道:视此省战 省: 2.把下列

38、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3. 读了这则寓言后,你有哪些启发? (二五)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 墨翁者, 吴槐市里中人也。 尝游荆楚间, 遇人授古造墨法, 因曰:“吾鬻此, 足以资读书, 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 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 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 ! 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 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 则

39、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 ? 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诵圣人之言, 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 去。 (高启墨翁传,有删节) 【注释】 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黧(l ):色黑而黄。危:高。墨沈:墨汁。 屦(j ):用麻、葛等制成的鞋。诮(qio ):讥讽。玄圭:黑色的玉。侪(chi ):同辈。弸(pn ):充满。徼(jio):求。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躬操杵臼(弯腰) B. 人望见,咸异之(感到怪异)

40、 C. 所制墨,有定直(价钱) D.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仿效)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而以今墨售于内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B. 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C. 视之虽如玄圭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则是以古墨号于外 苛政猛于虎也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人望见,咸异之 客有诮之曰 试之则若土炭 客闻之曰 A. 和句不同,和句相同 B. 和句相同,和句相同 C.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D. 和句相同,和句不同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徒饰外以从俗

41、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 5.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 ?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六)余幼时即嗜学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 若此。 【注释】 怠:懈怠。箧:书箱。舍:学舍,书馆。媵人:服侍的人。 (乙 )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

42、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 或依林木之下, 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 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 暗则缚麻蒿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 题其衣裳, 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 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 虽死犹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任末:人名。笈:书箱。或:有时。庵:茅草小屋。荆:这里指荆的枝条。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悦:敬佩。易:交换。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 人 好 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 衾: (3)负笈从师 负: (4)

43、编茅为庵 为: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 (二七)六国破灭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

44、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 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 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过秦论 1. 正面各句的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诸候之所亡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A.(1)与(2)句意义不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相同。 B.(1)与(2)句意义不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不同。 C.(1)与(2)句意义相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相同。 D.(1)与(2)句意义相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不同。 2.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地事秦 A . 以有尺寸之地 B.不赂者以赂者丧 C.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D.至丹以荆卿为计 3. 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诸候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A . 然而诸候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