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_第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_第2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_第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_第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1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教育的涵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教育发展历程中古代教育的知识细节(单选和辨析)1、教育的涵义(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3、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本质属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前)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地模仿。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2)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产生了学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教育还具有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第2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考点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教育著作、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识记学记的地位、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人的代表作品和主要教育思想(单选)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1)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2)孔子论语(3)墨翟兼爱、非攻2、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2)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其提出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修养)(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1)培根英国哲学家和自然哲学家,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曾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提出了把广泛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3)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4)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最早始于康德(5)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6)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源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7)赫尔巴特其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的三中心论。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8)杜威美国教育家,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观点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提出不同于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1)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2)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3)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3)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4)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5)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考点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单选、辨析)1、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直接和最终的决定作用)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但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也有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的教育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1)教育为文化的更新与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2)教育选择文化并将选择后的文化确定为教育内容,使得文化更具有生命力(3)教育带来文化交流,使原生文化在与多元文化交融后,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机与活力(3)学校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第4节教育与人的发展考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单选、辨析、材料分析)一、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1)顺序性的含义个体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对教育的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1)阶段性的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2)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1)不平衡性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2)对教育的启示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启示互补性要求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是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及观点(1)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原因。(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5)霍尔,典型论断“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6)高尔顿,“优生学”代表人物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观点(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2)洛克,提出“白板说”(3)华生,认为“给我一大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情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等各种类型的人”。(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4、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5节教育制度考点教育制度的含义、建立学制的依据、我国当前的学制(单选、辨析、简答)1、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的含义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4、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在限于学校的围墙内。”(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当代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2、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1)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英国是典型的双轨制的代表。(2单轨制单轨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3分支制分支制(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丙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3、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卯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4、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该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010年6月21日,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到2020年)(简称纲要),这是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4、义务教育制度(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2)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2、普及型,又称统一性3、免费性,又称公益性(3)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等一系列制度。知识拓展德国(资本主义国家)于1763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第6节教育目的考点教育目的基础知识、教育目的的理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单选、辩析)1、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3)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2、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纳等。(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4)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4、我国的教育目的(一)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4)素质教育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国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3)体育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6)五育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第7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考点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掌握含义(单选)3、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1、含义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2、观察法的分类(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的观察根据观察实施的方法(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2)调查法1、含义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2、调查法的分类(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的一种调查方法。(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历史法1含义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四)实验法1、含义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2、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实验。(五)行动研究法1、含义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第二章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形课程等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含义和相关理论。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第一节课程概述考点课程类型和课程理论流派,识记不同的课程类型及特征(单选、简答)1、课程的概念在西方,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1、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2、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3、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隐形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连带学习EG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它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附属学习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感的熏陶。3、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2)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3)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第2节课程组织考点课程内容、课程开发模式(单选、简答)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1)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计划的组成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和修业年限来确定学校的学科和课程。这是制定课程计划对的首要问题。3、课程计划的作用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2)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3、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的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3)教材1、教材的概念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2、教科书的作用3、教材的编写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方式。1螺旋式教科书结构,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2直线式教科书结构是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3、课程评价(2)课程评价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主张采用目标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3、CIPP评价模式指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4、课程开发(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3)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四段论”)2、过程模式3、情景模式第3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目标(单选、简答)2、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1)基本理念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第二,综合课程观;第三,内容联系观;第四,学习方式观;第五,发展评价观;第六,校本发展观。(2)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1)课程结构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2、对科目比重的调整3、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课程内容(1)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3)课程实施1、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3、教师观第3章中学教学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的实际问题。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第1节教学概述考点教学的内涵、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单选、辨析)1、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个活动。(2)教学的特点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的任务(1)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1)形式教育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观点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2)实质教育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2)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第2节教学过程考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并用规律去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各种题型)1、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引导性5、认识的简捷性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第一,感知教材。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3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考点关于备课的知识常考客观题,上课的具体要求常考简答题,掌握教学过程的五大基本环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1备课(1)备课的含义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三备)(1)钻研教材(备教材)(2)了解学生(备学生)(3)设计教法(备教法)2、写好三个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2)课题计划(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2)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第4节教学原则考点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等教学原则。(各种题型)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1、基本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2、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注意,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2)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1、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4)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含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1、含义又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8)量力性原则1、含义又叫可接受性原则第5节教学方法考点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等,重点理解各种方法的含义并掌握各种方法的运用要求。(各种题型)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含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优缺点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2)谈话法含义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年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4)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性的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2)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医学知识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2实验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3实习作业法是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4)实践活动法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2)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适宜于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内容,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倡导的。第6节教学组织形式考点教学组织形式,尤其识记班级授课制的相关内容(单选)2、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二)班级授课制1、概念及其发展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同学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2优越性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1)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2)现场教学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4、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3)分组教学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或学习成绩编组。(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于1920年提出。(5)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第7节教学评价考点教学的评价的概念和种类(单选、辨析)1、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2、教学评价的种类(1)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3、总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2)根据运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1、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2、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这种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3)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第8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考点我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单选)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属性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第4章中学生学习心理考点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想象的分类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第1节认知过程考点各类心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及规律(单选)重点掌握认知过程中的相关规律及其特性1、感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的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也称为最小可觉差。(4)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即马赫带现象)(2)继时对比3、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像,也叫作感觉后效。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2、知觉(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1)真动知觉(2)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3)知觉的特性1、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