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PPT演示课件_第1页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演示课件_第2页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演示课件_第3页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演示课件_第4页
心血管系统疾病PPT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概 述,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由于血液中胆固醇酯等类脂质浸入,沉积于动脉内膜,引起结缔组织增生而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后来常浸渍大量类脂质的结缔组织发生坏死而形成粥样物质,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特点:多见于大中动脉。年龄多在40岁以上人。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重要性在于发生在心、脑血管。,.,下述有关主动脉粥样硬化的记述中, 哪一项是错误的? A病变多位于主动脉后壁和各分支开口处B可引起夹层动脉瘤C可引起主动脉瓣病变D胸主动脉病变最重E可继发溃疡、钙化、出血、血栓形成,.,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 脂质(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载脂蛋白=脂蛋白脂蛋白分类: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降解后形成LDL,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低密度脂蛋白 (LDL)含胆固醇最高,分子较小,易透入动脉内膜形成斑块。 .高密度脂蛋白(HDL):能将血中多余胆固醇运至肝进行代谢,是本病拮抗因素。,.,高血压: 高血压,血管内膜受损,血中脂蛋白进入内膜。 管壁胶原暴露,血小板聚集,释放生长因子,刺激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并移入内膜,并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最终形成斑块。吸烟:CO血管内皮受损+内膜胶原增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高血脂;低HLD;血小板活性,.,下列那种激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抑制作用A甲状旁腺素 B雌激素 C前列腺素 D肾上腺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因素: 年龄偏高;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长期精神紧张;体内雌激素含量偏低;肥胖等 实际上,常是多各因素联合作用,而同时存在的因素越多,危险性越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浸润时,内膜中的泡沫细胞主要来源于A平滑肌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组织细胞 E纤维母细胞,.,二、基本病理变化:,脂斑与脂纹期: 早期在动脉内膜上出现,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枝开口处,以及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内膜中脂类物质(主要是胆固醇)沉积,使内膜出现脂斑(针帽大小);脂纹(宽约1-2mm),镜下见主要由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泡沫细胞: 1.来自平滑肌细胞;2.血中单核细胞。 此期病变对机体无明显影响,当病因消除,病变可消退,否则.,.,纤维斑块期: 病变发展,周围,特别是表面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突出内膜表面斑块。粥样斑块期: 病变继续加重,深层结缔组织坏死,形成粥样物质。中膜平滑肌细胞萎缩,内弹力板断裂。,.,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发性变化下列哪些符合A粥样溃疡形成 B血栓形成 C斑块内出血 D斑块内钙化 E斑块内化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发性变化:斑块内出血:(是常见合并症)底部或边缘小血管破裂。血管内血液从溃疡或破裂处进入。出血血肿腔窄斑块破裂或溃疡形成表面纤维结缔组织层发生坏死,软化和破溃形成溃疡。心肌强烈收缩挤压可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继发性变化: 钙化:多见于老年人,一旦钙化使动脉壁进一步变硬,变脆,易发生破裂。 血栓形成:粥样硬化使内膜变粗糙(或溃疡)血栓形成阻塞血管或脱落严重病变使内弹力板分离,断裂,中膜萎缩,形成动脉瘤。,.,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分布及血供区域左前降支:心尖、左室前壁、左室乳头肌、室间隔前2/3、右心室前壁靠左1/3左旋支:左室侧壁、左心房、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右心室靠右2/3、右室后壁、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房室结、窦房结。,.,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情况: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旋支病变(狭窄)程度:一级: 75% 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 心绞痛: 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出现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紧迫感,疼痛常放射到左肩和左臂,持续十几秒到几分钟;口含硝酸甘油可缓解。,.,诊断典型的心绞痛,下列那项最具有鉴别意义A疼痛多在夜间发生 B持续性左前胸憋闷感 C疼痛发作多在15分钟以上 D含服硝酸甘油5分钟内疼痛消失 E伴发热、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心肌梗死最常好发的部位是A左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前2/3B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室大部C左室侧壁D左室乳头肌E心内膜下心室壁内1/3的心肌,.,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 心肌梗死: 部分心肌由于严重地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坏死。梗死部位: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占50%(左前降支支配区域)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右室大部分,占25%(右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左心室侧壁(左旋支支配区域);,.,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梗死类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薄层梗死):仅限于心内膜下方,厚度不及心肌厚度的一半。厚层梗死:超过心肌厚度一半以上,但未达全层。透壁性心肌梗死(全层梗死):达心外膜,且范围较大。,.,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病理变化: 不规则,地图状,干燥,较硬,无光泽,6小时后肉眼才能辨认,第4天周围有充血出血带,23周后,肉芽增生,5周机化为疤痕成陈旧性梗死灶。,.,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梗死后的生化变化:血清GOT(梗死后612小时),24小时达高峰;36天降至正常。血清乳酸脱氢酶 (梗死后1224小时),34天达高峰;1周后恢复正常。,.,心肌梗死的合并症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心脏破裂多见 B室壁瘤多见C附壁血栓多见于左心室D常引起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E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后果与合并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心脏破裂:占有10%,发生在1-3周内,平均7天。 由于梗死后,中性WBC浸润,心肌软化。 好发部位:左室前壁下1/3处。心梗心肌软化(WBC)心脏破裂心包填塞猝死。,.,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后果与合并症:急性心包炎:占有15%,由透壁性心肌梗死诱发,表现为急性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律失常:最常见并发症及早期死因,梗死累及传导束,引起室性早搏或传导阻滞,左心衰竭及休克。,.,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后果与合并症:室壁瘤: 1030%梗死机化室壁瘤;可发生于急性期,更常见于愈合期。多发生于左室近心尖处,可引起心衰或继发附壁血栓。附壁血栓形成及栓塞: 30%,,梗 死,心内膜变粗糙,心室纤维颤动出现涡流,血栓形成,机化,脱落,栓塞,.,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 心肌纤维化(又称心肌硬化):,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心肌广泛纤维化,心脏增大,心腔扩张,.,脑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A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 B大脑后动脉和中动脉 C大脑前动脉和基底动脉 D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 E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可引起:脑萎缩:因长期供血不足而发生。脑软化:因脑血栓或斑块内出血,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脑出血:脑动脉粥样硬化,一旦血压突然升高时可破裂而出血。,.,肾动脉粥样硬化,多累及肾动脉开口处、叶间动脉和弓型动脉。可造成相应肾单位萎缩或梗死,肾体积变小、变硬,即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高血压病,.,关于高血压病血管病变期下列哪项不正确A全身细小动脉硬化B血压持续升高C非经治疗血液可恢复正常D伴有轻度心肾脑的病变E.血压波动较小,.,概述,以体循环动脉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独立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及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呈慢性经过。 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20万,现有高血压病患者约5000万。,.,安静、休息状态下(测量前休息15分钟以上) 理想 :16 / 10.6kPa ( 120 / 80mmHg) 正常 :17.3/11.3kPa ( 130 / 85mmHg) 临界 : 17.3 18. 5kPa(130 139mmHg) 11.3 11. 8kPa (85 89mmHg) 高血压:18.6/12kPa ( 140 / 90mmHg),.,高 血 压,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 2030%,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 7080%,良性高血压病 (缓进型),恶性高血压病 (急进型),.,概述,病变特点: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相应临床表现,发病特点:中、老年多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程漫长,症状显隐不定,不易坚持治疗;晚期出现心、肾和脑病变,伴发冠心病等。,诊断标准:成人收缩压140mmHg(18.4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12.0kPa),.,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多因素综合作用),1.遗传因素:75%有遗传素质2.饮食因素:高钠、低钾-促进排钠 低钙-减轻升压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应激4.肾因素:5.神经内分泌因素:,.,发病机制,持久不良心理状态,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抑制作用被解除,血管舒缩中枢形成固定性收缩兴奋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全身细、小动脉弃挛、硬化,血压升高,肾缺血,肾素分泌,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血容量,ACTH分泌,皮质激素分泌,钠、水潴留,摄钠过多,血压升高,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抑制作用被解除,钠、水潴留,钠、水潴留,醛固酮分泌,.,二、类型和病理变化:,(一)缓进型高血压病:占95%多发于中年以后,病程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中发现,病变开始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血压间歇性升高,进而细小动脉硬化,血压持续性升高,并引起心、肾和脑的继发病变,晚期可因心、肾功能衰竭和脑出血而死亡。,., 功能紊乱期,【基本改变】: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伴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无器质性病变(血管及心、脑、肾、眼底) 。【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仅有血压,常有波动,可有头昏、头痛。,.,缓进型高血压病时,血管的病变主要发生在A小动脉和细动脉 B大动脉 C细动脉 D中等动脉 E小动脉和中等动脉,.,动脉病变期, 细动脉玻璃样变性(1mm)部位:肾入球A和视网膜A病变:细A壁玻璃样变(透明变性)镜下:细A管腔变小,内皮下间隙区均质状、染,管壁增厚。,.,动脉硬化, 小动脉纤维组织增生弹力板化离部位:肾叶间A、弓型A、脑的小A病变:内膜中膜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增生;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硬化,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粥样硬化病变,.,3.器官的病变期, 心脏的变化 肾脏的变化 脑的变化 视网膜病变,., 心脏的病变(高血压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升高左心室压力性负荷增加代偿性肥大。代偿期:心脏向心性肥大失代偿期:心脏离心性肥大临床表现早期:左室向心性肥大完全代偿,心输出量维持正常水平,不引起明显的症状。晚期:左室离心性肥大心功能失代偿左心衰竭表现。,.,细小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大,血压升高,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左心室肥大,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肾脏的病变,【病理变化】:肉眼:双侧肾对称性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均匀弥漫细颗粒状: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切面肾皮质变薄、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增生。镜下:入球A玻璃样变+肌型小A硬化;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淋巴细胞浸润。,.,肾细小动脉硬化,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实质萎缩,结缔组织增生,残存肾单位代偿性肥大,严重者导致肾功能衰竭,., 脑的病变:脑血管硬化,【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硬化及痉挛脑水肿加重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颅内压升高、头痛、呕吐及视物障碍等。伴有意识障碍、抽搐,病情重危,称之为高血压危象。,., 脑的病变:脑血管硬化,【脑软化】:表现:多发、微小梗死灶;结局:无严重后果。坏死组织被吸收胶质瘢痕修复。,., 脑的病变:脑血管硬化,【脑出血】:最严重、致命并发症。原因:脑细小A痉挛通透性增高漏出性出血血管壁病变弹性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部位: 基底节、内囊,次为大脑白质, 脑干,.,高血压病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A大脑皮层 B内囊及基底核区域 C桥脑 D丘脑 E小脑,., 脑的病变:脑血管硬化,【脑出血】: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出血量不同内囊出血:对侧“三偏”。左侧脑出血失语。桥脑出血同侧面神经麻痹及对侧上、下肢瘫痪。脑出血血肿占位+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结局:小血肿吸收,胶质瘢痕修复。中等出血胶质瘢痕包裹血肿或液化囊腔。,.,., 视网膜病变,病变: 视网膜中央A发生细小A硬化眼底血管迂曲,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压;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表现:视力。,.,早期:视网膜中央动脉痉孪,中期:血管迂曲、变细和苍白,动静脉交叉压迫,晚期: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和出血,眼底镜检查,.,检查下列那项改变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变进展有重要意义 A周围血管弹性 B心脏扩大程度 C尿量改变 D尿液成分改变 E眼底镜检查视网膜动脉变化,.,急进型高血压病血管病变属于A玻璃样变 B粘液样变 C淀粉样变 D纤维素样变 E脂肪变性,.,(二) 急进型高血压病,较少见,又称恶性高血压病,以青年人多见,病变以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和增生性小动脉内膜炎为特征,器官病变发生早且严重,血压显著持续升高舒张压17.3 - 18.6kPa(130-140mmHg),病程短,预后差,多在一年内死于尿毒症、心衰和脑出血。,.,小结,1.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成人收缩压140 mmHg(18.4kPa) 舒张压90 mmHg(12.0kPa)2.病理变化分期 机能紊乱期、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3.主要器官病变与影响 心、肾、脑、眼底4.急进型高血压 血压升高,230/130mmHg,多死于肾衰,.,一、概述1.定义: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主要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变态反应性疾病。2.病变特点:结缔组织的变态反应性炎症3.受累部位:心脏、关节、皮肤、血管、脑等,风湿病,.,有关风湿病的叙述那项是错误的A其发生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有关 B发病机制属于交叉免疫 C风湿小体内有抗体和补体存在 D病变为化脓性炎 E病变部位不能检出病原菌,.,4.发病年龄: 515岁(69岁高峰)5.临床表现:急性期: “风湿热”-体温 心脏炎、关节炎、皮肤改变 WBC 、血沉,抗“O”, 心电图P-R间期。6.性质:结缔组织病,胶原病7.预后:反复发作慢性心瓣膜病、心肌纤维 化、心包炎,一、概述:,.,下述关于风湿病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降低了风湿病的发病率B风湿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C抗“O”滴定度升高提示本病是由溶链菌的直接作用D风湿病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E风湿病常累及心脏、关节、血管等其中以心脏病最为严重,.,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其发病与A组溶血性链球感染(咽峡炎、鼻窦炎、扁桃体炎)有关:1.发病前期2-3周常有A组溶链感染史;2.患者血清中抗“O”升高,抗链球菌激酶、抗链球菌透明质酸酶也升高;3.发病地区和季节与溶链感染一致;4.用抗菌素预防链球菌感染,也降低风湿病发病率。,但不是链球菌直接作用所致,而是链球菌的M蛋白与心肌纤维等有共同抗原导致交叉免疫反应:1.发病不在链球菌感染当时,而在感染后2-3周;2.风湿病属非化脓性炎,病变组织及血液从未找到链球菌存在。,.,链球菌,C抗原,抗体,结 缔 组 织,交叉反应,M抗原,心肌及血管平滑肌,自身免疫反应,抗原(自身抗体),风湿病,发 病 机 制(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学说 ),.,风湿病变质性病变中最具特征性的是A玻璃样变 B粘液变性 C纤维素样变 D水样变性 E脂肪变性,.,二、基本病理变化 侵犯全身结缔组织(1) 变质渗出期:早期病变,持续1月 粘液样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 充血、少量浆液、纤维素渗出 少量炎细胞(淋、单、浆)浸润结局:完全吸收或纤维化愈合 进展 肉芽肿期,.,(2) 增生期(肉芽肿期):持续23月风湿细胞来源:单核-巨噬细胞形态:体积大,胞浆丰富;核大,单核或多核,核膜清晰,染色质聚集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部位: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形态:圆形、卵圆或梭形结节,体积小组成:中心:纤维素样坏死 周围:风湿细胞( Aschoff cell) 外周:少量炎细胞(淋、浆)意义:特征病变,具有诊断意义。,风湿小体(Aschoff body),.,(3) 瘢痕期(愈合期):23月 变性坏死物吸收 Aschoff cell纤维母细胞 胶原纤维 形成梭形小瘢痕,.,上述病变整个病程4-6个月;反复发作,新旧病变可并存;持续进展严重纤维化瘢痕形成,病程特点:,.,急性期:风湿性心脏炎 风湿性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肌炎 风湿性心包炎静止期: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心瓣膜病,三、风湿性心脏病,.,(1)部位:二尖瓣(50%)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2)早期病变: 瓣膜肿胀,间质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闭锁缘内皮损伤变性、脱落胶原暴露 血小板沉积瓣膜疣状赘生物形成(3)后果 : 机化后内膜增厚,粗糙和皱缩,导致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1.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内膜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为A白色血栓 B红色血栓 C混合血栓 D纤维蛋白血栓 E附壁血栓,.,肉眼: 粟粒大小,灰白半透明,多个串珠状单行排列,不易脱落。 光镜: 血小板+纤维素白色血栓,疣状赘生物特点:,.,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特点为A大而不易脱落 B小而不易脱落 C大而易脱落 D小而易脱落 E大小不均易脱落,.,1 .赘生物机化,纤维化,反复发生,增厚变硬缩短卷曲,瓣叶粘连,风湿性心瓣膜病,瓣膜,瘢痕,2.炎性病变累及心内膜 内膜灶性增厚、附壁血栓形成,(3)后期病变:,.,1) 病变特点:灶状间质性心肌炎、风湿小体 形成2) 早期病变:风湿小体(左室后壁,室间隔); 心肌间质水肿 + 淋巴细胞浸润3) 后期病变:风湿小体纤维化间质小瘢痕4) 儿童患者:以渗出性炎为主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肿胀、脂肪变心脏扩大,球形),2. 风湿性心肌炎,.,窦性心动过速第一心音减弱心电图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6)结局: 心肌间质纤维化,心力衰竭。,5)临床表现:,.,3. 风湿性 心包炎,.,急性风湿性心包炎的炎症性质为A化脓性炎 B增生性炎 C卡他性炎 D浆液纤维素性炎 E变质性炎,.,(1)病变部位:心包脏层(2)病变特点:渗出性炎 纤维素渗出为主:绒毛状(干性心包炎) 浆液渗出为主:心包积液(湿性心包炎) 后期:渗出纤维素溶解吸收 机化粘连缩窄性心包炎。,.,干性:心前区疼痛,闻及心包摩擦音湿性:胸闷,心浊音界,心音弱/遥远X线:心影增大 站立:烧瓶状 平卧:阴影大小形状改变,(3)临床表现,.,病变:滑膜充血、肿胀,关节腔浆液渗出+不典型风湿性肉芽肿年龄:成年部位:大关节:膝、肩、髋、肘、腕表现:游走性多关节炎,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症状。 结局:病变可消退,关节不变形。,(二)风湿性关节炎,.,1.环形红斑: 非特异性渗出性炎 淡红色环状红晕,微隆起,中央色泽正常。 具诊断意义。结局: 12日消退。,(三)皮肤病变,.,2. 皮下结节部位:四肢大关节近伸侧面皮下大体:圆形/椭圆结节,活动,无痛。光镜:中央纤维素样坏死 外周成纤维细胞+风湿细胞+ 淋巴细胞浸润。结局:可自行消退或留小瘢痕。,(三)皮肤病变,.,部位:大小动脉受累,小动脉常见。 病变:急性期: 血管壁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风湿小体后期:血管壁纤维化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四)风湿性动脉炎,.,年龄:512岁(女孩)病变:风湿性动脉炎 皮质下脑炎(神经细胞变性+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 累及锥体外系面肌及肢体不自主运动 小舞蹈症,(五)风湿性脑病,.,1.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肉芽肿;纤维化2.风湿小体Aschoff body 风湿细胞Aschoff cell3.风湿性心脏病 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4.其他器官病变 关节炎、皮肤环形红斑、动脉炎、脑病,小 结,.,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概念: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 通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性两种。一、急性化脓性心内膜炎 致病力强的化脓菌(痈、产褥热、骨髓炎)-抵抗力下降-菌入血-脓毒败血症-正常心内膜-侵犯二尖瓣、主动脉瓣-急性化脓性心内膜炎-菌性赘生物,.,引起远处器官的败血性梗死及脓肿。瓣膜破裂、穿孔、腱索断裂。50%数日或周内死亡。,.,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 较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见而重要。 发热、点出血、栓塞、脾大、贫血等 多由致病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引起75% 。,.,发病机制: 由体内局部的感染灶或医源性感染-细菌侵入血流-原有病变的心瓣膜(80%风心、先心、心瓣膜修补术)- 感染心内膜引起炎症。,.,病理变化 以二尖瓣受损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损害。 大体:息肉或菜花状,灰黄、质脆。瓣膜不同程度变形,可发生溃疡和穿孔和腱索断裂。 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细菌团组成。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及原有病变。,.,临床与病理联系 1.心脏杂音 :瓣膜口狭窄和关闭不全,在相应的部位可以听到杂音,杂音可随赘生物的变动而变动。 2.败血症 :赘生物中细菌及其毒素入血引起,表现为长期发热、脾肿大、白细胞增多、出血点、贫血等。 3.动脉性栓塞 :多见脑、 其次肾、脾、心脏等栓塞,.,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最常见的部位是A心 B肾 C脑 D肝 E脾,.,4 免疫性合并症:免疫复合物引起关节炎、甲下条纹状出血、肾小球肾炎、出血点、皮肤压痛小结节,osler小结 。,结局 多数(90%)可以治愈,病程约6周,常遗留慢性心瓣膜病。瓣膜穿孔腱索断裂致猝死。,.,心瓣膜病,.,概念:各种原因使心瓣膜变形,使心功能不全,全身血循环障碍。原因: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 其它: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粥样硬化,梅毒、先天畸形等部位:多见于二尖瓣、次为主A瓣,慢性心瓣膜病,.,正常瓣膜位置与形态,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正常瓣膜位置与形态,.,小的疣状赘生物,.,瓣膜口狭窄:指瓣膜开放时因瓣膜口缩小不能充分张开血流通过障碍。瓣膜关闭不全:指瓣膜关闭时瓣膜口不能完全闭合部分血液返流。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可以单独存在或合并存在。联合瓣膜病:两个以上瓣膜(如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或先后受累。,表现形式:,.,有关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叙述下列那项错误A常是风湿性心内膜的后果 B常引起左房、左室的扩张C可出现肺淤血 D心尖部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