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子张篇19PPT演示课件_第1页
论语 子张篇19PPT演示课件_第2页
论语 子张篇19PPT演示课件_第3页
论语 子张篇19PPT演示课件_第4页
论语 子张篇19PPT演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子张篇第十九,.,2,【本篇引语】本篇共计19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3,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今译】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国家危险时能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到是否合乎义理,祭祀时考虑到恭敬,守丧时感到哀伤,能做到这些那就可以了。”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注释】致:献、送。其可已矣:那就可以了。【评点】子张,孔子晚年的弟子。子张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士”,达到“士”的人格标准,要具有忠、义、敬、孝四种美德。做到这四点,就可以称得起是一个知识分子。这些主张,其实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挥。子张在讲义、敬、哀时都有一个“思”字,而讲“见危致命”时则没有用“思”字了。这是因为“见危致命”是瞬间作出的抉择,来不及多作思考。朱熹说:“四者立身之大节,一有不至则余不足观。”(集注)子张说的四点中,当然是第一点“见危致命”最重要。它是做人的最高标准。我国自古及今,无数的先贤烈士做到了这一点,如我们经常标榜的文天祥就是这样。文天祥被俘后,元世祖爱其忠义,在燕京囚他三年不杀,许他许多优厚条件,希望他投降,但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求一死。死时年仅47岁。其妻欧阳氏去收尸时,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四言诗。诗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4,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今译】子张说:“执守道德却不弘扬,信仰道义,却不忠诚,这种人,有他不为多,没有他也不为少。”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注释】执:保持,执守。弘:弘扬。不笃:不忠诚。“焉能”句:这两句是无足轻重的意思。亡:通“无”,没有。【评点】子张的这番话主要是对初入门的学生说的。他教育学生:不但要有仁德,而且还要弘扬仁德;不但要信仰正道,而且要坚守不移。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作贡献。否则,“见危”不能“致命”,“见得”不能“思义”,这种人对社会有什么好处?所以子张说,如果有德而不能弘扬,有信仰而不坚守,那么,世无此人不足为轻,世有此人不足为重,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5,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今译】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与他结交,不可以结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这和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敬贤人,同时也接纳普通人;赞美好的人,同时也怜悯无能的人。我如果是大贤人,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呢?我如果是不贤的人,别人也将拒绝我,我又怎么去拒绝别人呢?”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注释】门人:学生。交:交朋友。云何:说什么。与:结交。尊贤:尊敬贤人。容众:容纳众人。嘉:赞。矜():怜悯,同情。之:是。所:可。【评点】本章谈交友之道。从子夏与子张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主张并不一致。子夏主张有所选择,但以个人好恶来取舍,有些偏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君子交友,见贤思齐,见不贤者自省,求诸于自己而不苛求于别人,不该自持清高,搞成孤家寡人。子张的态度也失之过激。仁人君子有教化世人的使命,与人交往不能以个人好恶为取舍,但也并非来者不拒。泛交而不择,取祸之道也。许多人就因交友不慎走向堕落。孔子说过,有三种朋友是有害的,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朋友奉承,朋友谗媚、朋友圆滑善辩,是有害的”。),.,6,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今译】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是怕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注释】小道:小技艺。指农、医、百工之类。可观:可取。致远:追求远大的事业。恐泥:恐怕有妨碍。泥:拘泥,妨碍。不为:不做。【评点】孔子极为重道。重道当然没有错,问题是,知识、技能毕竟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社会实贱的主观条件,也是道德形成的基础条件,因此重道而轻艺,把艺与道对立起来,就不对了。此一思想倾向有碍于中华民族科技的发展。孔子轻艺重道、艺道对立的思想,通过他的学生子夏表达出来。本章说君子之所以不去从事小技艺,是因为怕它妨碍对远大事业的追求。这样鄙视研究技术的心理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很大。以至学而论道、学而优则仕、学以致仕思想成为发展科技的思想阻力。其影响所及,贻害至当代。这点警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关系,自世纪年代末至年代中,我们发生过许多偏差,至今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7,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今译】子夏说:“每天通过学习知道所未知的,每月通过温习不忘记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注释】日:每天。亡:同“无”,指未学过的东西。月:每月。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评点】大千世界奥妙无穷,社会人生千变万化,对它的认识是无终极的,因而学习内容是无止境的。本章强调学习态度必须持之以恒。“日知其所亡”,是有上进心的表现。“月无忘其所能”,需要意志力。既是渴求知识,要求进步,当然就珍视自己所得,设法不使自己忘掉。这样,日积月累,积土成山,积善成德,在进德修业上必有所成。“好学”精神最受孔子称赞的,要算颜渊了。他“得一善,则拳拳服(谨慎地记在心里)而弗失之矣”(中庸)。子夏的“好学”要求,也不容易做到,非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见)的精神不可。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8,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今译】子夏说:“广博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以切己之事问于人,联系身边实际事物深入思考,仁就在其中了。”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注释】(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博:广博,广泛。切:切身。【评点】本章讲求仁的门路。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博学才能识广,坚守其志才能专心致力,切已之事问于人,才不好高骛远,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来自我思考。宋代朱熹写过一本近思录,即取这句话的意思。苏轼说:“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而远思,则劳而无功。”人们都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切问、近思往往被忽视。所以有人尽管学了许多东西,却无所成就。切问是问自己切身的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有真正的得益。近思就是循序渐进地把握大道。求道只从内心找寻,不借外求。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见6.30)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9,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今译】子夏说:“各种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制造任务,君子是通过学习获取仁道。”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注释】百工:各种工匠。肆:古代手工业作坊和店铺都叫肆。(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致:获得,达到。【评点】本章以匠师的工作为喻,形象地说明踏实学习对于君子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当时许多人不肯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下功夫,却在哪里交谈阔论“道”,好像自己已经是有道的君子了。子夏为了抨击这种浮夸学风,引出了百工做例子。百工居肆,从早到晚,从事生产劳动,其志勤奋,其习专精,故能完成制造任务。君子学道也是一样,从早到晚,从始到终,致力于学业,从学习、实践中领悟仁道。所以子夏强调君子想“致其道”,只能像百工那样踏踏实实地学习,没有其他的路可走。,.,10,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今译】子夏说:“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注释】文:掩盖、掩饰。【评点】人非圣人,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不为过。日、月蚀时虽有一点黑影遮住日、月,但不久,依然射出原有的光辉。过而能改,是谓无过,并不会影响君子的伟大和尊严。所以君子闻过则喜,十分盼望和欢迎别人对自己的过错进行批评帮助。而小人不承认自己有过错、不愿意改正过错,所以必然要掩饰它们。后人因此把这句话浓缩成“文过饰非”四字,作为成语,以示儆戒。,.,1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今译】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望神态庄严,走到面前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厉不苟。”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注释】俨然:庄严、肃穆的样子。即:靠近。【评点】此章是描述一个君子的容颜气度。所谓“三种变化”,并非君子本身有此变化,而是从交往者与君子的关系逐渐接近的角度来说的。这位君子,望去像庄重自持的样子,自觉接受礼仪、礼节的约制;接近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副仁人君子的风范;和他交谈,严厉不苟,义正词严,咀嚼起来,发人深省。这不是一幅形神兼备的学生心目中的孔子的画像,.,12,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已也。”【今译】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百姓信任,然后再去役使他们;未得到信任,百姓就认为你在虐待他们;先取得君主的信任,而后再去进谏;未得到信任,君主就会认为你在诽谤他。”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注释】信:受到信任。劳:使用,役使。厉:虐待。谏:劝谏。谤:毁谤。【评点】信就是诚实不欺,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不论是君主、臣子、君子、平民百姓,都应具备的一种品德。“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篇),统治者取信于民,老百姓则还以真情。反过来,“信则人任焉”(阳货篇),臣子因为诚实就会得到君主的任用,向君主提意见也不会被误解为污蔑。儒家想用“信”来调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内部的关系,然而他们之间存在着的那些对立性质的矛盾,是不可能用“信”来调和解决的。,.,13,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今译】子夏说:“大节不能超越界限,小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注释】大德:重大德行操守,即大节。逾闲:逾越界限。逾:超过,越过。闲:阑,借指范围,界限。小德:指平时的作风,即小节。【评点】子夏认为涉身处世,要分辨和掌握行为的界线,是大节问题,还是小节问题。子夏主张大德、大原则问题,不要轻越范围,不能违法,不可以轻易变更;对小节问题,不要过于纠緾,不要过分责备,容许有伸缩的余地。宋太宗时,吕蒙正为相。宋太宗欲任吕端为相。有人说:“吕端这个人很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任命吕端为相。可见宋太宗用人只看人之大节,小节不过分责备。吕端小事糊涂,并不影响他担任宰相的重任。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14,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今译】子游说:“子夏的学生,承担洒水扫地、接待宾客的事是可以的。但这不过是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后,说:“唉!言游的话错了。君子的大由浅入深,有一定顺序,哪一些先传授,哪一些后讲解,这好比草木一样,应该有区别的。君子育人之道怎么可以歪曲呢?能有始有终进行教育的,大概只有圣人吧!”【注释】门人小子:学生小字辈,学生们。应对:指接待宾客。抑末:只是细微末节,指小事。本:根本,此指礼乐文化这个学问基础。如之何:怎么可以呢?倦:讲解。譬诸草木,区以别矣:犹如草木的萌芽、成长、开花、结果、整个过程,其培育先后是有区别的。诬:歪曲。其惟:大概,恐怕。【评点】本章所说的是学习的循序渐进问题。孔子逝世后,卜商(子夏)和言偃(子游)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具体工作中,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子夏教学生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子游认为洒扫应对进退是末节,不应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教给学生诗、书、礼、乐、仁、义等根本性的课程内容。子夏则认为教学内容要根据深浅,循序渐进。如从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末节”开始,逐步再走向深远。孔子曾教育子贡“行仁”要“取近譬”(见6.30),即从身边的事做起,根本的道理是寓于日常生活的常事之中,因为“下学”才能“上达”。看来,子游的错误就在于,他否认入门的浅近阶段的必要性,而把它们斥之为“末节”。子游一派的门人后来成为“无廉耻为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的“贱儒”(荀子非十二子),与此不无关系。,.,15,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注释】(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2)倦:诲人不倦。(3)诬:欺骗。【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评析】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16,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今译】子夏说:“做官的人,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的人,有余力就去做官。”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注释】仕:做官。优:充足,有余力。意思是“能胜任而有余力”。【评点】本章子夏阐述“仕”与“学”的关系。这段话很有影响,人们也比较熟悉,但理解涵义却又偏于后半句。朱熹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集注)做官以后,行有余力,能学习文化知识,这对做官很有帮助,否则,怎么能在仕途上建大功立大业呢?读书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才能,然后有余力可出仕做官,否则,就没有实践其为政知识的机会,所学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谈何建功立业呢?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是“致仕”,也就是做官。但不管做了官再学,还是学了做官,却都离不开学习。过去有人把这句话中的“优”理解为“优秀”,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就能当官,把当官视为学习的目的,其当官的目的也不外是追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这与孔子倡导的治国平天下“风马牛不相及”。遗憾的是学习为自己升官发财的人,还以孔子的话为大旗,“堂堂正正”地曲解了孔子的话。本章子夏说的话,与孔子的“举贤才”和“学也,禄在其中矣”的思想有源流关系。这样把“仕”和“学”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是儒家“官文化”中指导思想之一。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17,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今译】子游说:“居丧,达到充分表现哀恸的程度就够了。”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注释】丧:守孝,服丧。致:达到。止:停止,这里含有足够之意。【评点】子游的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居丧要充分表现自己悲哀之情,而不尚繁礼文饰,铺张排场;二是,既已哀,则当止,不要过度,以免伤身害性。子游对丧礼的主张,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曾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丧礼非常重视。为此常讲排场、铺张浪费,盛行厚葬之风。有人对此表示反对,主张薄葬,例如墨子就是主张“节丧”的。子游则根据孔子的思想,认为内心哀痛就可以了,不必重形式,讲排场。子游的主张,至今还有现实意义。,.,18,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今译】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还未达到仁的高度。”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注释】张:即颛孙师,字子张。难能:难能可贵。未仁:没有达到仁的境界。【评点】此章与下一章都是对子张的评论。朱熹说:“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子张才高意广,人所难能,但他又是个外向型的人,心弛于外,缺少内心修养的功夫;尚有偏颇的缺点(见11.16),这与中庸的仁德是违背的。所以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子游作为老同学,对子张既赞叹,又惋惜。,.,19,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今译】曾子说:“仪表壮伟的子张啊,却难以同他一起做到仁。”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注释】堂堂:形容仪表高大壮美。并:一起。【评点】曾子的学问重在“正心诚意”,每日“三省吾身”,非常注意内心的修养功夫。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他的为人重在“言语形貌”,不重在“正心诚意”,故别人不能助他为仁,他也不能助别人为仁。子张虽有不足,但他能继承和发挥孔子的学说,成为后来儒家八派之一,培养出像公明仪、申详那样的贤人,为儒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今译】曾子说:“我听老师说:人不会自动尽表露自己的感情的,如果有,一定是父母亲丧事的时候。”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注释】诸:通“之”,助词。自致:自己自动地尽情表露。致:尽,极。亲丧:父母之丧事。【评点】曾子认为,人的感情是难以自发自动的,这是因为受到教育、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很难“自致”。但父母死时,悲哀发自内心,难以抑制,就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理性控制不了感情,这种感情往往是最真实动人的。理性接受的东西,有时感情不一定会接受。只有感情接受的,才是真正出自内心地接受。孔子的道统注重内心的自省修养,就是因为一个很难做到责备自己和确切地肯定自己,乃至由自己内心的反省,达到仁人的境地。本章曾子说的这句话,是以论感情为契机,谈论孔门中的学问之道。,.,2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今译】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行孝其他方面别的人都能做到,不更换父亲的旧臣,不改变父亲的政治措施,那是别人难以做到的。”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注释】夫子:老师。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其父孟孙蔑(孟献子),品德好,有贤名。臣:家臣,僚属。政:指施政方针、政治措施。难能:难以做到,难得。【评点】曾子转述孔子对孟庄子孝行的称道。孔子认为一般孝行,常人都可能做到,孟庄子继承父位后,在用人和施政两个方面,不作改变,这是常规难以做到的。中国有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古代,继承人在执政前都有自己的亲信。执政后,他们和父亲的旧臣共事不一定很协调,自己对父亲的旧政也不一定都赞成。所以,在父亲死后,往往要撤换父亲的旧臣,改变父亲的政治措施。孟庄子不这样,所以孔子赞扬孟庄子,说他的孝别人难以做到。曾子本人也是一个大孝子,他曾著孝经一书,从爱一切人出发,要行大孝,于天下,后世把孝经一书,列为十三经之一,作为启蒙读物。,.,22,919孟士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今译】孟孙氏任命阳肤担任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当政的人失去治民的正道,百姓离心离德已久了。如果了解百姓因受苦、冤屈而犯罪的实情,应当同情怜悯他们,而不要因判他们罪而沾沾自喜。”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注释】阳肤:曾子的学生。士师:法官。上失其道:当政者失去治民的正道。:离心离德。哀矜:同情,怜悯。【评点】阳肤当了法官,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向老师请教,于是曾子对阳肤讲了三点:一、下民犯法,是上失其道,人民流离失所、饥寒切身的结果。二、作为法官要体察民情,明察善断,哀怜他们犯罪实情,不能判刑过重,要通过教育、改造,使他们从罪恶的泥淖中走出来,重新做人。三、作为法官,不要因为抓、判了多少犯人而自鸣得意。更不该为了弄清案件而进行逼供讯,制造冤案。这些都表达了曾子对法治的观点和爱民之心。,.,23,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今译】子贡说:“殷纣王的坏,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厌恶沾上坏东西;一沾上坏东西,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归到他的头上。”【注释】纣:名辛,史称“帝辛”,纣是死后的谥号。按照谥法,残忍不义称为“纣”。纣是商朝最后的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后被周武王所败,自焚而死。殷亡,周代之而兴。是:代词,指人们传说的那样。甚:严重。是以:因此。恶():讨厌,憎恶,憎恨。居下流:居下游,指怕沾上坏东西。恶():坏事,罪恶。归:归属,归结。【评点】子贡告诫人们:人不要居下流,与坏事沾边,否则会成为众矢之的。据史料记载,纣有文武全才,对东方的开发,对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都有过贡献。但他宠爱妲已,贪酒好色,刚愎自用,拒绝忠言,制定残酷刑法,压制人民。又大兴土木,无休止地役使人民,结果在百姓的反抗声中,引火自焚而死。子贡因此认为商纣的为恶,不像传说和小说家所宣扬的那么严重。那是因为在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中,好的事情会附会到德行高尚者的身上,坏的事情会附会到德行低下者的身上。这样,好的愈好,以致好到不近人情的地步;而坏的愈坏,乃至头顶生疮、脚底流浓。殷纣王就是例子。儒家所讲述的历史都是伦理化了的“历史”,不仅桀、纣那些独夫的坏处不像他们所讲的那么厉害,而且尧、舜之类圣人的好处,也不像他们所讲的那么厉害。子贡当然不是为纣王开脱,而是提醒世人,应当要经常自我警戒反省。倘使不求长进,放任自流,不幸处于众恶所归地位,则百口莫辩,甚至抱憾终天。当权者在台上的时候律已要严,不要与坏事沾边。否则一旦失势,置身“下流”,天下的“恶居”将集于一身而遗臭万年。,.,24,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注释】(1)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译文】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25,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今译】子贡说:“君子过错,如同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改正过错,就像日月复圆,人们都仰望着。”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注释】过:过错。食:同“蚀”。更:变更,更改。【评点】本章子贡论述对待过错的应持态度。君子不怕有过,因为世上没有没过错的人。同时,君子对自己的过错要光明磊落,错了就承认,不隐瞒不掩饰,让大家都看得见。君子“过则勿惮改”,乐于接受大家监督,公开改正错误。过而改之不为过,损害不了君子形象,仍然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过也光明,改也光明;过也人可见,改也人可见,这就是君子对待过错的正确态度。,.,26,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今译】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在人间。贤能的人了解记住大的方面,不贤的人了解记住小的方面,没有地方不存在文王、武王的正道啊!我的老师,哪里都可以学习,何必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呢?”【注释】公孙朝:卫国大夫。焉:哪里,疑问代词。文武之道:包括周文王、周武王留下的谋略、教训、功业,以及周初的礼、乐、文献等。坠于地:掉在地上,此指被遗弃,失传。识():了解,记住。何常师之有:即“有何常师”,疑问句宾语(常师)前置。常师:固定的老师。【评点】本章既颂扬孔子的好学,又点明了孔子学问的精髓是“文王之道”。文王之道是夏、商文化的积累,是周初文化的总结。贤者能掌握其精髓,认识修身治国的根本;不贤者也能掌握其皮毛,知道名物制度的事情。孔子在贤者与不贤者的身上,都可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没有固定的老师,却到处有自己的老师。向更多的人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27,1922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注释】(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2)仲尼:孔子的字。【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评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28,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今译】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贤德。”子服景伯把这句话告诉子贡。子贡说:“若以宫廷的围墙作比喻,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能窥见围墙里面房屋的美好。我的老师的围墙有好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是无法进去的,所以也就看不到里面雄伟壮美的庙堂、各种式样结构精巧的房舍。能找到大门进去的人或许还少吧。这样看来,叔孙武叔老先生那样说,不也很自然了吗?”【注释】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朝:朝廷。于:比。以:把,拿。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名何。宫墙:指围墙。及肩:靠近肩膀那么高。及:到。仞():古代尺为仞。百官:各种各样的房屋。官:本义是房舍。夫子:此指叔孙武叔。宜:合适,很自然。【评点】孔子逝世后,子贡在各国的声望很高。因为他做了几件实事,很成功,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外交家。当子贡从子服景伯那里听到叔孙武叔在朝廷上说他比孔子还强时,便以围墙作比喻,说明自己绵薄的德行容易被人了解,而孔子博大精深的学问德行是不易了解的。叔孙武叔看不到孔子的博大精深,是很自然的。这虽是原谅的话,实际是对叔孙武叔德浅识薄的一种嘲讽。由此可见,子贡对孔子是非常尊重的,对老师的学问德行博大精深表现出由衷的敬佩。,.,29,1923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5)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注释】(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4)仞:音,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5)官:这里指房舍。【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30,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今译】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小山头,还可以超越过去;而仲尼好比太阳和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有人虽然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显得他不自量力罢了。”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注释】毁:毁谤。无以为:不要这样做。丘陵:小山头。逾:超越。无得:不能。自绝:自己与对方断绝关系。多:副词。只是,恰好是。不知量:不知自量,不自量力。【评点】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便毫不迟疑地站出来,维护老师的威望,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子贡代表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