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备考资料_第1页
发展心理学备考资料_第2页
发展心理学备考资料_第3页
发展心理学备考资料_第4页
发展心理学备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章 绪论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2、发展心理学的演变历史3、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与展望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发展心理学的概念1、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2、狭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人的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感知、记忆、思维 、语言 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动机、情感、价值观、能力、人格 1、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2、生理因素的发展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什么是发展? 发展个体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系统的变化是指多方面、多成分相互联系和在协调与不协调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变化。连续性的变化是指相对持久的、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有来龙去脉、有前因后果,新质变异。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1、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遗传论: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环境论:行为主义学派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交互作用论 2、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二)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年龄的划分标准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 柏曼,内分泌腺 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 皮亚杰,思维发展 以个性发展特征划分标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 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艾里康宁、达维多夫,心理的初步成熟前的心理发展 以生活事件为划分标准 2、年龄特征的研究 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相对稳定的、又有可变性 内在一致性、不平衡性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创始人 普莱尔 1882 年, 儿童心理 时间 目的和内容 研究方法 影响: ( 二) 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1、准备时期(1882 年以前)2、建立和发展时期(1882 至一战) 霍尔、比内、格塞尔、施太伦、杜威3、分化和发展时期(两次大战之间)皮亚杰 4、演变和增新时期(二战后 ) 理论观点的演变 具体研究工作上的演变 2、从儿童发展到毕生发展的研究 (一)霍尔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荣格的毕生心理发展观1、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前半生指向外,旨在积极适应外部世界 后半生指向于内,旨在对自身整合 2、重视“中年危机” 3、论述老年心理,特别临终前的心理 (三)毕生发展心理学的问世1、最早的两部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 何林渥斯 发展心理学概论 (1930) 古德奈弗 发展心理学 (1935)2、系统开展对成人期的研究 1957 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 ,以“发展心理学” 取代“儿童心理学” 成人记忆、成人思维、成人智力、成人期自我概念、成人道德发展三、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一) 中国古代的有关思想 “性善论” 、 “性恶论” 孔子的生命全程的发展观 (二)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始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陈鹤琴、肖孝嵘、黄翼、孙国华等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学习前苏联(三)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两个委员会 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 心理学报 、 心理科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超常儿童心理研究、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老年心理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四) 评论与展望 研究内容逐渐扩大,研究问题逐渐深入,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心理发展已有良好的开端 对有关实际问题研究的增加 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1. 摄取 2、选择 3、中国化 发展心理学视野下的相关职业 西方 学前、幼儿园教师 中小学教师 特教教师 日托(托儿)所督导 早期教育工作者 儿童福利工作者 辅导咨询师 学校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视野下的相关职业及其要求 儿科护士 儿童生活专家 儿科医生 儿童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 儿童精神科医生 相关研究的高校教授 我国 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特教教师 育婴师 少儿节目制作者、出版编辑第 2 章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总结:上述学派对基本原理的回答 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 朱智贤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贡献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二)心理发展阶段说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贡献 首次提出人格发展的具体阶段并描述了其含义,对于认识儿童人格发展的本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其人格结构观丰富了人们对人格的认识 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促进人们重视早期教育问题 局限 明显的生物学倾向,过分强调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以病态人格研究为基础,来推测正常人的心理,从方法论上讲存在明显的偏颇2、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人格发展是通过自我的调节,整合生物性需要与社会要求而逐渐形成的过程; 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 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对埃里克森理论的评价 贡献 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是对弗氏的重要修正,使精神分析的研究更深入 把人格发展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 把每一阶段的矛盾冲突危机视为两极分化的对立斗争过程,有一定的辨证性 局限 八个阶段缺少足够的证据,难以证实 没有明确回答生理成熟与环境在人格发展中具体作用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环境决定论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1、关于儿童的怕、怒、爱的研究2、关于儿童的嫉妒和羞耻的研究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1、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2、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强调及时强化 4、正强化与负强化(二)儿童行为的实验控制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Albert Bandura (1925-) 社会学习理论 (1977 )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二)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攻击性:“ 充气娃娃“ 实验 2、性别角色的获得 3、自我强化 4、亲社会行为 都是社会学习榜样影响的结果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贡献 对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应用价值 创立了许多经典实验,以动物为被试 创立了许多经典实验,以动物为被试 局限 对人类心理发展的描述过于简单 忽视了遗传因素和自然情境以及人自身的积极作用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Lev Vygotsky (1896-1934) 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 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有坚实的基础 思维与语言 一、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1、两种工具观: 物质生产的工具、精神生产的工具2、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的生物进化的结果,在种族发展进程中出现,如感 ,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 高级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如思维、有意 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二、发展的实质 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 概括机能 3、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原因 起源于社会文化 历史发展的结果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掌握了语言、符号的结果高级心理本身不断内化的结果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ZPD):在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间的差距。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大脑:03 口头语言、社交能力:23 书面语言:45 音乐能力:49 小学三四年级: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四、提出内化学说: 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对维氏理论的评价 贡献 第一次明确了文化历史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个提出关于历史观点应成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主要原则 坚持动态观点,如坚持动态观点,如 坚持动态观点,如 坚持动态观点,如 活动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和动态评价) 局限 其理论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 方法论上,更多是思辨的 自然社会文化的发展途径没有区分开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Jean Piaget (18961980) 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1、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1、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同化、顺应实现 图式主体动作或活动的组织结构。重复概括例: “ 用棍棒去推动一个玩具 ” “ 以某物推某物 ”吮吸、抓握反射(动觉)+母音(听觉)+母貌(视觉) + 抱姿(触动觉)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吃妈妈的奶改为用奶瓶吃奶T I AT 十 E 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从吃奶改为吃饭(二)发展的因素和发展的结构1、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前提因素(2)物理环境:前提因素 物体经验:大小、重量、形状、颜色等 数理逻辑经验:玩石头 (3)社会环境:前提因素(4)平衡:决定的因素当只认识狗的小孩遇到羊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1) 最初的结构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 后期的结构观: 整体性 转换性 自调性 (三)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 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与外界取得平衡抓取、吮吸反射 思维萌芽于此2 、前运算阶段(26、7 岁) 泛灵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自我中心 思维不可逆性 守恒 概念尚未形成3 、 具体运算阶段(7 11 、12 岁) 运算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守恒性 逆反性(否定性):+A 是-A 的逆向或否定相互性(互反性):AB,则 B25% 贫血、肌痉挛和甲状腺肿3、身高:140 厘米4、孕史:4 次5、凝血素第五章 婴儿心理发展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大脑的形态的发展1、脑重2、头围的变化3、大脑皮质的特点(结构)神经元密度下降,功能分化突触发生迅速 髓鞘化1、脑电图: 波,8-13 次/秒,枕叶。安静状态 清醒闭目时 波,14-30 次/秒,安静闭目时额叶,大脑皮质兴奋的表现。 波,4-7 次/秒,顶叶和颞叶,困倦时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的表现。 波,1-3 次/秒,颞叶和枕叶。成人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才有 (二)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新生儿:睡眠时 6 周秒, 波的原型 05 个月: 重要发展阶段,5 周秒 512 个月:构形复杂化,潜伏期缩短 13 岁: 安静觉醒状态下:78 周秒; 高振幅缓慢波, 波明显增加2、皮质中枢: 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3、大脑单侧化(三)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婴儿脑的可塑性: 婴儿脑的修复性:二、动作发展(一)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 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 1、所有的婴儿的动作发展都具有相似的模式 2、由普遍到特殊,从弥散性到精确化,从无意到有意3、生长发育的速率有个体差异4、受成熟、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三)婴儿的动作发展的意义1、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决定性的作用2、在心理内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是内化的基础,为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素材3、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建构作用促进大脑的发育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和变化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使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使个体主动获取经验,促进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其社会交往特点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发展(一)视觉的发展1、发生:胎儿中晚期 2、视敏度:6 个月左右和成人相似3、视觉追踪运动:2 个月,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3 个月,圆周运动的物体; 4、5 个月时,准确度 75% 4 、颜色视觉: 1 个月,区分蓝、紫、黄绿色与灰色 2 个月,区分黄色与红色 34 个月基本趋近成熟 颜色偏好:红 颜色命名差(二)物体知觉1、图形知觉 2、形状知觉 2 个月:具有了大小的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7 个月:知觉的整体性 (三)空间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生发展:吉布森和沃克 ,视觉悬崖 6 个月左右才会出现; 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递增在不断发展; 9 个月以前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 鸡、羊老鼠、猫和狗 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对深度的恐惧:凯波斯,早期运动经验(爬)导致二、注意的发生发展(一)注意的发生1、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先天的定向反射2、注意的选择性,扫视能力(二)注意的发展(选择性)1、36 个月:偏爱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2、612 个月: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3、12 个月后,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影响其注意活动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一)记忆的发生发展1、发生于妊娠末期2、发展 01 岁 1 岁以内的婴儿已有短时记忆 经反复训练可形成长时记忆 13 岁婴儿的记忆发展特点 : 1 岁左右 产生最早的符号表征能力:苹果 13 岁再现或回忆能力有很大发展:捉迷藏 延缓模仿能力的出现是记忆能力渐成熟的标志 (二)学习的发生发展 始于胎儿末期 习惯化 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 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 第三节 婴儿语言的发展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1、强化说:斯金纳2、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3、模仿说:奥尔波特、班杜拉4、认知说:皮亚杰儿童的语言能力只是其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是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语言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产生了逻辑,由此产生了语言5、相互作用说: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二、前语言的发展(01 岁)(一)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1、妊娠中后期(58 个月)2、新生儿期(01 个月)3、发音游戏期(23、4 个月)4、语音修正期(58、9 个月)5、学话萌芽期(912 个月)(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1、单音节(04 个月):哭 、 2、双音节(410 个月):重复的连续音 b-b-b 、 m-m-m 3、多音节(1112 个月):不同音节的连续音,音调出现,近似说话但无意义4、有意义语音:12 一 18 个月 各国婴儿语音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三)特征1、目的性 原始祈使-某物体是目标,成人是手段 交错注视 更正交流失败信息 工具性姿态的仪式化:9 个月 原始陈述-交流是目的,某物体是手段 呈示 给予2、指代性3、约定性三、言语的发生(一)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 发生时间:1014 个月间 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只能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发生/出现的某一特定事物。 灯(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2、已掌握的词开始去场合限制性,有初步的概括性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指代性的词语 外延缩小: 鸭子 外延扩大 匹配错误: 抓住 巴雷特、纳尔逊:1. 核心因素理论婴儿将原本产生特定场合限定性词语的特定事件、事物的表象,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从中划出一个核心因素,并以此作出一个关于该词可以指代的事物范围的“说明书 ”。以后,凡与该核心因素相似的事物都用该词表达。2. 原型理论婴儿期词语的获得与运用是通过两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实现的: 为每个词找到一个相匹配的标准原型,以此原型的表象所蕴含的内容作为该词的内涵,并与该词的语音等外在特征一起存入记忆系统。 对所确立的原型分析,找出并确定其基本特征。此后,凡包含这些特征的事物都用该词表达。四、言语的发展 12 个月左右,约 20 个词; 19 个月,约 50 个词, 2 岁末,300-500 个词; 3 岁末,近 1,000 个词 (一)双语句的生成及其机制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中轴开放式联结:要糖,爸爸好。范畴对应式联结:妈妈班班。爸爸买。(二)语法的获得 2030 个月是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 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过度规则化/规则扩大化:goedcomed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一、类型及其特点(一)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1、容易型(40): 安静的,友好的,易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 安静的,友好的,易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2、困难型(10%): 生活无规律性,睡眠和进食都较少,会突然发脾气,细微的环境变化也能引起较强的反应,在接触陌生人或面临新事物时常表现出退缩,易使亲子关系疏远。3、迟缓型(15%): 温和的,不很喜欢新的情境,但能以自己的速度产生兴趣并进入新的情境,面临新事物时,也有退缩行为,但其退缩反应并不强烈。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 4、平均型(35%) (二)布雷泽尔顿的三类型说 1、活泼型:好哭闹2、安静型3、一般型(三)巴斯的活动特性说1、情绪性:悲伤、恐惧、愤怒的反应2、活动性:探索行为、运动3、社交性:4、冲动性:(四)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1、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温和谦让2、非抑制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二、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1、有效的预测:认知发展、情绪控制、行为调节2、影响: 容易型: 各种教养方式都易适应,也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 困难型: 要特别热情耐心、有爱心 迟缓型:“顺其自然” 拟合优度模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特点相符第五节 婴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社会性1、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人际关系(亲子、同伴、婚姻、同事)2、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适应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信息加工的流程、社会学习的步骤) 人际互动过程 (自我觉知、亲子沟通、榜样模仿)3、结果 与社会认知有关的知识 (如道德概念、性别图式、游戏规 则等) 特质 (如人格、自我概念) 情感 (如成就动机、社交焦虑、孤独、主观幸福感) 行为 (如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一、婴儿的情绪发展(一)情绪发展的特点1、04 周:反射性的微笑2、5、6 周起:社会性的微笑3、34 个月:出现愤怒、悲伤4、68 个月:依恋、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恐惧) 5、1.5 岁左右:羞愧、自豪、内疚、同情等社会性情感恐惧的发展 本能的恐惧:0 6 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与人际关系、想像等联系的: 陌生人焦虑、独处、黑暗、想像中的怪兽、绑架者及抢劫者等。 4-6 岁高峰期(二)社会性微笑的发展1、自发性的微笑(05 周):内源性的、诱发性的2、社会性的微笑:5 周4 个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 个月后,有选择,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三)陌生人焦虑1、发生发展过程 04 个月:无 4 个月左右:对陌生人的微笑减少 5、6 个月:警惕、严肃 6、7 个月:害怕 8 个月:表现显著2、影响因素 母亲表象是否形成 情境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 婴儿与父母的距离 环境的熟悉度 陌生人的特点 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 婴儿应对情境的能力(四)分离性焦虑 6、7 个月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抗拒特定个体的离开,拒绝他人的替代 影响因素: 婴儿的认知能力 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能力、预测能力 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 母婴分离的情景(五)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主动地从最信任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来解释该情境的现象。1、对他人的表情和情绪状态的识别 四个发展水平: I.无面部知觉(02 个月) II.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 个月) III.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 个月) IV.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一 10 个月)2、作用:提高婴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提供自我肯定的经验,促进亲子联系 把对情绪的识别作为参照物,理解情境,确定自己的反应。 陌生人情境 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二、依恋(一)定义 广义的依恋: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狭义的依恋: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行为表现:寻求身体接触,视觉跟踪,接近成人,追随、叫喊、啼哭等。(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贝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 3 个月,哭泣、微笑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个月,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微笑、发声 3、特定依恋期:6 个月2 岁,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4、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 岁以后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约 70%。母在,积极地探索环境;离开,明显地产生不安;返回,寻母。对陌生人反应积极。积极依恋2、回避型依恋:约 20%。母在对探索不感兴趣,分离也不忧伤;返回,常避免与母接触。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回避和忽视。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3、对抗型依恋:约 10%。母在,非常的焦虑,不愿探索;离开,非常忧伤;返回,矛盾。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三) 影响因素 (1)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及其质量 安全依恋儿的母亲: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易接近的 矛盾依恋儿的母亲:抗拒的、干涉的、冷漠的 躲避依恋儿的母亲:拒绝的、不敏感的 母亲提供的刺激量是否适度 过度的刺激会导致躲避的依恋 刺激过少则会导致矛盾的依恋 最适宜的刺激量才会产生安全的依恋(2)有无依恋的机会:设施儿童(3)婴儿自身的气质、身体健康状况(4)文化背景的差异(四)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缺乏正常依恋的后果 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 动物社会性剥夺研究 孤儿院、育婴堂里儿童 戈德法布对设施儿童的研究 影响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内部工作模式2 、依恋的性质是可以变化的 家庭环境影响着儿童的依恋性质4、婴儿的社会交往发展 6 个月开始出现真正的同伴社交行为:微笑、发音、打手势(一)同伴交往发展阶段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玩具、物品 2、简单交往阶段: 社交指向行为:笑、说话、身体接触、给 /拿玩具、较大的运动、玩类似玩具 目的:引起同伴注意,建立联系3、互补性交往阶段: 持续时间更长 内容、形式更复杂:游戏、互惠行为(二)同伴交往阶段(社会技能)1、简单社交行为2、社会性互相影响3、同伴游戏4、早期友谊五、婴儿自我的发展 主体的我、客体的我 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可能的我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我”与“非我”的分化何时发生? 自我觉知:婴儿的镜像反应1、迪克逊的研究I.“妈妈”阶段:4 个月左右,妈妈的镜像II.“同伴”阶段:46 个月,把自己的镜像当作同伴III.“伴随行动“阶段:随自己的镜像做出相同动作IV.“主体我”阶段:对自已的镜像感兴趣2、 “ 点红实验 ” 阿姆斯特丹 游戏伙伴阶段 退缩阶段 自我意识 /自我觉知的出现:2 岁 刘易斯( Lewis,1979 ):15 个月,客体我3、婴儿自我认知发展阶段,哈特I.58 个月:无自我认知,对镜像感兴趣II.912 个月:初步的主体我III.1215 个月:主体我明确发展IV. 1518 个月:初步的客体我V.18 24 个月:明确的客体我感知觉的训练 新生儿视听觉能力 面对面地谈话 看红色绒线球, 看红光 看印有黑白脸谱、条纹及同心圆图形的卡片 听轻柔优美的音乐 触觉刺激训练 抚触 让宝贝的手脚多触摸不同质地(如木质、塑料、布)、不同形状(圆形、长形)、不同温度(凉水、温水)的物品 冷水、温水、稍热的水 两块小木板一块质地粗糙一块细密平滑 不同质地的布料 谷物板 凭触觉辨认布袋里的物品婴儿手动作的训练06 个月 让孩子仰卧,在他头上方悬挂一些彩色的鲜艳的玩具,使孩子够得着、抓得住,以此来训练他抓握 让孩子坐起来,周围放一些玩具,让他去抓 抱着孩子在桌旁坐坐,桌上放些积木、小瓶、小勺等小玩具及用具,让孩子去抓和捏,以锻炼孩子手指抓握和用拇、食指捏小物品的能力。 虫虫飞 学着对敲或在两手间传递玩具 玩具质地和形状的多种多样 婴儿手动作的训练612 个月 撕纸 用玩具电话打电话 和他一起玩积木. 买一些硬纸板的小儿书。每天给他读开始让他翻页指出书上的物体。 7 个月时给他一些能融化的用手食的食物他会努力试着用钳抓(用拇指和食指拿物体)拣起食物。 洗澡的时候,让他学习用杯舀水婴儿手动作的训练612 个月 吹泡泡给他看,让他试着抓住 给他一块海绵让他挤压 当孩子 9 个月左右能咀嚼下咽时给他一些小块的食品自己拿起来吃。 开始对他使用一些简单的手势也会开始使用这些手势。 向他滚动一个球鼓励他把球滚回来 婴儿手动作的训练1 岁以后 搭积木 玩沙、穿珠 用小沙包朝一个目标扔 让他帮助你叠衣服。 玩“ 眼睛,鼻子、嘴”的游戏 让他按玩具电话或活动玩具上的键。 买些适合于这个年龄的玩具例如小汽车。 画画012 个月婴儿的语言教育 用各种语音和声音来刺激婴儿 多抚摸、拥抱婴儿,并和婴儿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 睡前倾听摇篮曲等乐曲,训练婴儿的有意识倾听能力 开展早期阅读,初步激发婴儿阅读的兴趣 开展一些练习听音和发音的游戏:发音游戏、唤名游戏、摸脸游戏13 岁婴儿的语言教育活动 帮助婴儿掌握新词,扩大词汇量 多跟孩子交谈,提供语言模仿的榜样 继续开展早期阅读指导1、5 岁以后,固定的时间 故事、儿歌、美术片等与婴儿共同阅读图画书 鼓励婴儿多开口,成人要耐心倾听,并予以应答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游戏:猜猜看、打电话、词语接龙、小喇叭 第 6 章 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36、7 岁1、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2、幼儿的主导活动 游戏3、幼儿的语言发展4、幼儿的认知发展记忆、思维(概念、推理)5、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道德(知、行)、性别角色、同伴交往第一节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量继续增加2、大脑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3、脑电波的变化 国外:5 岁前, 波 波;57 岁, 波 波;7 岁之后, 波渐占主导 中国:13 岁, 波 波,出现少量 波;47 岁, 波, 波; 812 岁, 波开始从枕叶、颞叶、顶叶消失, 波占主要地位。二、皮质机能的发展 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且二者日趋平衡 兴奋过程增强 睡眠时间减少,清醒时间延长。 3 岁为 14 小时,5-7 岁,11-12 小时 抑制机能 4 岁起逐渐加强 可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第二节 在游戏的王国里一、游戏的理论 性质、作用、内容、结构、形式、发展过程(一)经典的传统理论 (19 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 30 年代)1、霍尔的 “复演说 ”2、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 ”3、拉扎鲁斯的“娱乐放松说” 4、彪勒的“机能快乐说” 5、愽伊千介克的成熟说(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弗洛伊德: 补偿论 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儿童的自我获得是在游戏中实的。 2、艾里克森:掌握论 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 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 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三)皮亚杰的游戏理论1、游戏是智力的范围,是同化的表现2、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游戏方式 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游戏 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 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游戏3、主要功能 通过同化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四)学习理论 桑代克 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依目的分类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 建筑性游戏 表演游戏2、教学游戏3、活动性游戏(二)按皮亚杰认知发展水平分类1、练习性游戏:简单的重复运动,随年龄增长而减少2、象征性游戏(27 岁) (35 岁是高峰期) 情景迁移:假想的情景,假想的情景,用真梳子假装梳头 物的替代(以物代物):把积木当馒头 角色扮演(以人代人):过家家,看病3 .规则游戏(712 岁):老鹰抓小鸡,棋牌类 特点:规则性、竞赛性 发展: 3 岁:有竞赛意识,重过程不重结果 4 岁:有强烈竞赛意识,重结果不重规则 5 岁:开始重规则 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三)按社会化程度分类1、无所用心的游戏2、旁观游戏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2 人以上在同一空间,内容基本相同却无互动5、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6、合作性游戏:幼儿晚期开始出现,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有明确的规则 各种游戏一定是按照上述先后次序出现吗? 否。各种形式在幼儿期并存 独自游戏占幼儿园自由游戏时间的1/3 幼儿期,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所花时间相同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能依据各种游戏的花费时间来说明(四)游戏的发展1、从游戏的内容看,模拟现实和想像的能力 婴儿末、幼儿初期:力图赋予动作以一定的意义 幼儿中期:反映成人的生产劳动、社会工作和社会关系 幼儿晚期:力求反映和揭示成人活动的社会意义 2、从游戏的形式看:认知水平 婴儿末期、幼儿初期: 受物体或玩具的支配, 有明显的主题和角色 幼儿中期:初步的计划性,扮演角色 幼儿晚期:事先计划,规则 3、从游戏的创造性看 婴儿末期、幼儿初期:模仿或再现,独立性很差,求助于成人 幼儿中期:能构思、组织游戏,依靠成人来处理纠纷。 幼儿晚期:更乐意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自己解决问题4、从游戏的时间看:由短变长 5、从参加游戏的成员看:人数逐渐增多三、游戏的功能/意义1、游戏是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满足自身身心发展需要而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儿童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2、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的综合性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3、游戏的功能是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人格和行为的积极发展,使主体较好地适应现实、有目的地认识世界、能创造性地反映生活 。启示 给儿童玩耍的时间 提供好的活动场地 提供合适的玩具 情节玩具:炊具、家具、医疗用具 技术玩具:积木、拼图 劳动玩具:刀、铲、叉 娱乐玩具:鼓、锣、琴 运动玩具 提供科学的指导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一、词汇的发展 1 、词汇量的增加 2、词类范围的扩大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常用名词: 人物称呼,身体、生活用品、交通工具、自然常识、社交、个性、时间、空间概念等 常用动词: 反映人物动作和行为,占 80% ;反映人物心理和道德行为的比例较少 常用形容词: 小、好、少、多、大、红、坏、高、早、新、白、长、热、干净、脏、香、黑、黄、真、轻、烂、亮、甜、花、老、圆、绿、胖、饱、满 虚词: 掌握得较晚,数量较少,没有明显增加 3、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4、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对词汇有所理解但不能正确运用,或者有时能说出词汇但却不怎么理解我不要大的水,要小的水。(多、少)我多吃饭,像爸爸大,不像妈妈小。(高、矮) 造词现象:他在说话,讲地下的话2、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语法的掌握1、句子的长度进一步增加2、句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主要使用简单句。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合句 简单句的研究,朱曼殊等 (1979) 1、不完整句:2、无 M 的简单句:妈妈抱。 3、有简单 M 的句子:两个娃娃打电话。妈妈(的)衣服脏了。 4、有复杂 M 的句子:这是我玩的玩具。我把积木放在盒子里面。5、有连动结构的句子:我们拿积木做桥。6、有传递结构的句子小朋友看见了就去告诉老师。7、句子中的 S 或 O 内又包含了 SP 的结构: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就好了。8、联合结构的句子:老师教我们做游戏。9、复杂结构的句子简单句的研究,朱曼殊等 (1979) 句子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语言和动作逐渐分化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宝宝帽子(宝宝戴帽子) 狗狗趴在地上睡觉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扩展、灵活:呜呜呜 呜呜呜去北京爸爸坐火车到北京复合句的研究 联合复句 并列复句, “爸爸坐坐,宝宝饭饭”、 “我没有看过电影,我看过电视” 。4 岁 连贯复句, “吃好饭以后,我在家里跟妈妈玩了一会儿,就看电视了” 。6岁 补充复句, “我搭东西,我搭桥” 。 递进复句, “不但而且” 。6 岁 偏正复句 条件复句:“如果那么” 、 “只有才” 。6 岁 因果复句:“这个车子坏掉了,不好玩了” 、 “小朋友看到佳佳好玩,就都喜欢她” 。6 岁 选择复句:“不是就是” 、 “或者或者” 让步复句:“虽然但是” 。7、8 岁(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口头表达能力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发展 随年龄的增长而愈趋完善。 顺序性发展最好,逻辑性较差2、连贯性的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情境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的过渡之中 若材料使儿童激动,且未事先考虑,情境性的成分就多一些。 生活中的事 若是较熟悉的事件或故事,或事先由成人加以组织(如事先看图片或提出问题),连贯性的成分就多一些。 复述故事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容量:随年龄而增加,3 岁 3 个左右,6 岁 6 个左右 (二)发展特点 1、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初步发展 2、以机械性记忆为主,意义记忆逐步发展 3、自传式记忆:不精确(三)记忆策略的形成1、记忆策略的发展(1) 美弗拉维尔等 没有策略:5 岁以前 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57 岁 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 10 岁以后记忆策略。 复述:7 岁,12 岁聚类复述 组织(系统化):7、8 岁,10、11 岁3、元记忆的特点 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知 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4 年级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9 岁以后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情:体验 意:记忆监控 二、幼儿期思维的发展(一)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发展特点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内容是具体的 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表现在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 从对个别事物 事物关系的理解 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 语言的理解 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 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从片面的由外部联系 较全面的从内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且逐步正确加深3、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二)最初概念的掌握概念的研究方法1、人工概念法2、定义特征法 选择定义:学校 下定义:社会主义3、分类法 指定分类法:主试呈现分类标准,要求儿童分类并说明理由 直接分类法:由儿童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并说明理由 多次分类法:由儿童多次分类并说明理由 排除分类法:要求儿童把不属于该类的材料挑出来1、词的概括的特点 概括的内容较贫乏 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概括的内涵不精确2、实物概念的掌握 小班:代表所熟悉的某一个事物 中班:较突出的特征,功用 大班:若干特征的总和 3、数概念发展 基数:数的实际意义 序数:数的顺序 数的组成 方格等(2001):基数的发展序数,6 岁趋于同步计数活动的发展(林崇德)I.口头数数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II.按物点数建立数与物的一一对应关系。说明对数的实际意义有初步认识III.说出总数用一个数标志已点数过的一群元素的集合。有了“集”的概念IV.按数取物对数概念的运用。逐一按数取物(4、5 岁) 按群计数(6 岁)V. 掌握数概念3、类概念的掌握(1)维果茨基、皮亚杰I.主题概念II.链概念III.充分必要牲基础上的概念 刘静和等:I.不能分类II.依感知特点分类III.依生活情境分类IV.依功能分类V. 依概念分类吕静等:I.不能概括,不能根据某个特征分类II. 开始能概括,依据表面的、具体的、简单的特征分类III.根据内部特征概括,结合具体情景、功用IV. 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1、我国学者对幼儿推理过程发展的研究 杨玉英(1983)的四步实验研究: 归纳游戏的规则; 分析形成规则的原因; 运用规则认识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 第一步:归纳规则0 级:不能推理级:能对当前感知到的较鲜明较熟悉的非本质特征进行概括级:通过对 3 套玩具的分析比较,根据本质特征归纳展开式推理级:做完第一套玩具后,独立正确归纳简约式第二步: 分析形成规则的原因级:在提示条件下(得奖机制分步演示)进行初步分析、比较、概括级:在分步演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概括,正确揭示因果关系级:提出问题后,迅速正确推理简约式第三步: 运用规则认识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级:在提示的条件下,回答较容易的问题级:在提示的条件下,正确回答全部问题级:独立迅速地正确回答绝大部分问题第四步: 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级:在提示条件下 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级:提供实物工具条件下, 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级:独立迅速正确地 运用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杨玉英(1983)的四步实验研究: 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4 岁开始发展;5 岁大部分可以;6 岁和 7 岁儿童全部可以 推理过程可分为三种水平: 由展开式向简约式转化:5 6 岁 3、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1、什么是心理理论? 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 意图、愿望、信念 等的认识和理解,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2、儿童何时产生心理理论? 儿童对他人的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发展方面 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错误信念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韦默意外转移任务 伯纳表征变化任务从愿望心理学到信念心理学2 岁:愿望心理学。 了解愿望、知觉、情绪、行为和结果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3 岁:愿望信念心理学 。开始认识信念是心理表征,既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同人之间可能不同。但仍用愿望而非信念来解释行为。 45 岁:信念愿望心理学。 具有了心理表征理论,认识到事实可以用不同方式表征。信念心理学:表征有所不同! 相对于某个真实的客体或事件,表征可能是错误的(错误信念。但该信念的持有者认为是正确的!) 相对于某种心理状态,行为可能是与其不一致的(悲哀者的微笑) 相对于某一客体的实质,外表可能是错误的(外表真实的区分) 两个人的知觉观点或信念可能是不同的(观点采择)3、儿童拥有 “心理理论” 意味着什么? 能使个体更好地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并协调相互间的关系。4、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同伴关系 家庭因素:家庭规模的大小 亲子之间的言语交流: 儿童言语技能水平 假装游戏: 5、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 理论论儿童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认识是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的,并根据这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 经验 模块论使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是神经成熟,而不是是理论的修正。生物性的预先的装置就叫模块。心理理论的发展就是模块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 模拟论儿童是利用他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去模拟或推测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的。第 5 节 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二)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发生时间1、自我评价:3、54 岁2、自我体验:45 岁3、自我控制:45 岁(三)幼儿自我意识诸因素的发展 1、自我评价的发展 依从成人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个别多方面的) 外部行为表现内在品质评价 已具备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 无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2、自我体验的发展 4 岁是转折年龄 生理性体验(愉快和愤怒)社会性体验(委屈、自尊和羞怯 ) 易变性、受暗示性3、自我控制的发展 麦科比 运动抑制:不做反应更难 情绪抑制:开始能 认知活动抑制:冲动型 延缓满足:即时满足皮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