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自然辨证法-2017-考试word_第1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自然辨证法-2017-考试word_第2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自然辨证法-2017-考试word_第3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自然辨证法-2017-考试word_第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自然辨证法-2017-考试wor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相对于天然自然,人工自然而定义的。人化自然指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包括从总星系到基本粒子范围内。所有人类已经认识或已开始认识到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过程。开放系统: 开放系统是相对于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而言的。系统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生态自然观(自然观是重点): 生态系统是个整体,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人只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维持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准则;人类要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等。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了问题的意义、求解的目标、预设的求解范围和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较明确的指向,但尚无确定答案。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概念”。工程: 在一般的意义上,把“工程” 界定为: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完整地反映客观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2、科学理论具有客观性、普适性、系统性的特征。3、科学理论具有认识、解释和预见功能。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而言的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它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人、自然、社会共生共荣的深刻联系作为人类认知决策、行为实践的理论指南,以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其坚强有力的物质、制度保障,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为其理想目标。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与模仿、引进相对应的概念,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进行的以“自我”为主导的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三种方式。(前五个重要)简答:1、简要论述科学、技术、工程的特质及其关系科学的本质特征: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1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属于直接生产力;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工程的基本特征工程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工程是按照一定目标和规则对科学,技术和杜会的动态整合;工程活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论 科学的本质是发现,它追求的是精确的数据和完备的理论。 技术的灵魂是发明,它追求的是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工程的核心是建造,它追求的是某种确定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实现。2、简要论述系统的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使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系统总存在是一定环境中要素决定系统,有什么样的要素就有什么样的系统。结构与要素紧密相关,任何一个自然系统都是要素和结构的统一体,要素是结构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要素的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功能: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但不是唯一决定一种功能可由多种结构实现。功能对结构有反作用环境: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该系统的事物。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是自然系统赖以生存的条件;环境对系统(存在、演化、功能等)进行选择和控制。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科学实践中,除了概念的创建(如电子的自旋)与概念的消失(如燃素)外,还有概念的继承(如质量)和吸收(以太概念的某些方面被场和时空概念吸收)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发展的过程变是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科学革命往往是概念革命,应对概念的演变进行认知历史分析。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4、简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命题的内涵(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是水,水的命脉是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1林。人离不开粮食,粮食来源于田,田的收成在水,水来源于江河,江河发源于山,山由土组成,土由树林巩固。因此人破坏了山林,就是破坏了自己的命脉)因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能动地适应、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时,得到的往往是大自然的加倍回报和恩惠;当人们破坏性、盲目性、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时,得到的往往是无情的惩罚和报应。这是生态文明理念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基本要义。为此,我们就要践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之,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盘活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关键是要有个大格局,让相关各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实践活动中,要自始至终都认为“自然就是自己”,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的平衡,强化和完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5、简述人化自然、人工自然、自在自然之间的关系天然(自在)自然指未受到人类影响的那部分自然界,即人类认识和作用手段还未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化自然指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的那部分自然界,包括从总星系到基本粒子范围内。所有人类已经认识或已开始认识到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过程。人工自然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通过实践创造的对象化的世界,其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展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变革是一个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再到人工自然的逐步深入的过程。6、简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含义一、科学精神的简明定义科学精神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 学 的 生 命 和 灵 魂 ,而 且 它 还 是 构 成 个 体 科 学 素 养 的 最 为 基 本 的 要 素 。 它 是 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变更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规范,科学精神是科学规范的高层次追求,科学规范既是技术的又是道德的。从技术上说要求怀疑态度、实证标准和共享成果;在道德上它们就是独立、自主、诚实和无私。这些规范所体现的精神最简单的概括就是“追求真理” ,在更广泛适用的意义上可 以 把 它 说 成 是“实 事 求 是 ”。 由 此 ,“追 求 真 理 、 实 事 求 是 ”是 科 学 精 神 最 为 基本的内核,或者说构成科学精神的底色。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对 于 科 学 精 神 向 来 有 各 种 不 同 的 理 解 。一 般 认 为 追 求 认 识 的 真 理 性 , 坚 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二、科学精神的内涵1、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12、实验取证的严谨精神;3、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4、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5、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6、捍卫真理的献身精神。实现意义:1 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必要性科学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中极为关键的一项内容,因为科学精神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者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科 学 精 神 是 大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的 基 础 。 科 学 精 神 首 先 是这一种理性精神,而理性精神正是对理智的崇尚,使人们能够不断地消除遮蔽真理的障碍,不断地摆脱愚昧和迷信,不断地拓展知识的视野,从而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观点和方法看待世界,对待人生。(2)科 学 精 神 是 大 学 生 形 成 创 新 素 质 的 关 键 。 创 新 必 须 建 立 在 以 下 基 础 上 : 要 勇 敢面对科学技术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实践,不断设想;要崇尚真理,尊 重 规 律 , 严 谨 踏 实 ,勇 攀 高 峰 ; 要 遵 循 科 学 方 法 和 程 序 , 进 行 察 、 试 验 、 分 析和归纳。(3)科 学 精 神 是 大 学 生 塑 造 独 立 人 格 的 有 利 条 件 。 独 立 精 神 是 对 从 事 科 学 活 动 的 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因素。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 理 为 目 标 , 只 能 实 事 求 是 地 对 待 事 物 。 对 科 学 家 而 言 , 必 须 具 备 独 立 精 神 , 对 于 社 会 来 讲 就 是 敢 于 坚 持 真 理 , 挑 战 权 威 , 不 盲 从 , 不 随 便 附 和 , 不 为 迎 合 某 种 需 要 而 无 中 生 有 , 歪 曲 事 实 , 违 背 规 律 。 因 此 , 独 立 精 神 对 于 大 学 生 独 立 人 格 的 塑造 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2、科学精神对于科研的意义在现在这个充满科学技术的时代,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必须要有自己的科学精神。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年人并不了解科学,甚至还有点迷信。因为两代人之间毕竟还有代沟,所以很多事情无法一一和他们解释清楚,但是我们必须自己保持科学观念,保持科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学习以及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创新科学技术。大 学 作 为 高 等 学 府 , 肩 负 着 提 高 全 民 族 思 想 道 德 素 质 和 教 育 科 学 文 化 水 平 的 社 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更需要发挥其精神文明重要辐射源 的 作 用 。 同 时 , 高 等 学 校 也 是 社 会 的 组 成 部 分 , 无 时 无 刻 不 受 社 会 的 影 响 。 当 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到了很好地锻炼,各方面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改善的提高,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和道德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部分学生的素质还存在种种缺陷,比较突出的现象是:部 分 大 学 生 胸 无 大 志 , 缺 乏 理 想 , 缺 乏 积 极 向 上 的 人 生 追 求 , 只 讲 金 钱 , 不 讲 精 神 , 缺 乏 无 私 奉 献的 价 值 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文化淡漠,对西方文化和粗俗文化盲目追求。大 学 有 着 发 展 科 学 文 化 的 科 学 追 求 , 为 使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为 造 福 人 类 服 务 , 应 注 重 将培 养 成 人 才 , 而 不 是“工 具 ”。 爱 因 斯 坦 说 过 :“学 校 的 目 的 应 当 是 , 青 年 人 在 离 开 学 校 时 , 是 作 为 一 个 和 谐 的 人 , 而 不 是 作 为 一 个 专 家 。 ” 掌 握 科 学 方 法 要 比 单 纯 地掌握科学知识重要得多,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这里的科学方法不是指如何解题的“解题方法” ,而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科学发现”与“科学创新”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是 教 学 生 , 乃 是 教 学 生 学 。”因 此 , 教 学 生 会 科 学 的 思 维 是 整 个 教 学 活 动 的 根 本 宗 旨。7、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8、本学科的地位和贡献(1)、自然辩证法按照其学科 性质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2)、就其地位或学科位置,属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一个独立层次,是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中介和桥梁。(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互并列。(4)、自然辩证法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它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进行交叉,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沟通,架设桥梁。 我的学科是计算技术,也可以称为 IT(信息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后来的互联网时代,以及现在正在经历的智能时代都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首先,计算机是许多以计算科学为基础的学科支撑。如气象观测学,航空航天技术等,1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网络发展起来后,人类的交流变得无比轻松,知识的传递也变得迅捷无比。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促进了经济的极大发展。目前流行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以计算机技术的一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进一步解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一步提升。论述题9、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关系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网络系统,是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创新的核心资源,高度重视知识信息、知识及知识产权等战略型资源在创新活动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充分激发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相互协调与联合。创新机制是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利于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与互动的公平竞争机制,保证创新活动客观、公正和科学。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法规、政府激励政策、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与创新基地等国内软硬环境,逐步形成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互动外部环境。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键。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的是:政治民主依法治国,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文化昌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高举邓小平伟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10、在上述问题基础上,中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双一流大学具体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合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实质上就是记忆力教育,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1手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 。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是与建设 创新型国家 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型国家 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 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 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材,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材的教育模式就是 创造力教育 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 创新素质如何,因为创新的基根就是创造力,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国民的创造力素质 如何。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于低下状态,具体表现为创造力意识微弱-缺泛主动意识、只能被动接受新生事物;创造力人格特征不足-不敢冒险、不愿想象;创造力知识淡薄-缺少学习创造力知识的机会;思维固化-只习惯于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创造力技能单一-无法满足创造的需要;创造力运用实效不佳-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发明专利与发达国家相差太大、创造力产业的实力不显等。这样的国民创新素质 是无法达到创新型国家 的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想完成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 来满足创新型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