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论文_第1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论文_第2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论文_第3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论文_第4页
《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ANSU LIANHE UNIVERSITY毕 业 生 论 文题 目: 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 作 者: 张 刚 指导教师: 化 工 学院 化教 系化 学 教 育 专业 08 级三 年制 一 班2010 年 11 月 29 日2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1引言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测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类过度的消耗地球有限资源,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在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污染和资源缺乏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2第一章 环境污染的起因1.1 基本概述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上的陆地、空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江河湖海。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 6300 多公里) ,但生物只能在海拔 8 千米到海底 11 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 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 3 公里的范围内,人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污染这有限的生活环境。1.2 污染类型1.2.1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游船与油井漏油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3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苦,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1.2.2 陆地污染陆地污染指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大多是不能焚化和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1.2.3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最为直接与严厉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我们若任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1.2.4 水污染水污染是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1.2.5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1.2.6 噪音污染噪声污染是所产生的环境噪音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与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想象。1.2.7 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4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物致使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地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1.3 污染的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5第二章 环境污染的现况环境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科技飞速进步。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被污染的环境也同时在向我们索要代价。环境遭到的破环。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2.1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 1 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 1.54.5。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 2100 年,全球气温将上升 25。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化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 600 万公顷的速度侵蚀土地,而我国每天都有 500 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水资源危机,作为世界 21 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全国 600 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 300 多座; 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67 万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 50 亿吨沃土付之东流。2.2 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臭氧层遭破坏,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 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会增加 2。80 年代,科学家观测到南6极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 910 月急剧减少。1985 年公布的测量结果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大大减少,臭氧层“空洞”已扩大。1987 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2.3 酸雨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厂、汽车、飞机等燃烧和石油、天然气,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造成的。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会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会使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或森林生长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桥梁、铁轨等。就连保存了多少个世纪的文物古迹、碑刻石雕等也会被酸雨腐蚀得斑驳脱落、满目疮痍。酸雨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 。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是全世界三大酸雨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 30%;森林面积减少,全世界每年有 1200 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我国年均消失天然林 40 万公顷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毁坏森林的速度,到 5055 年将失去全部森林; 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 大气污染已使我国 600 多座城市的大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 1%。据调查确认,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 40%左右,国土面积的 30%以上有酸雨现象。据说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等物质借风向流动,给日本及朝鲜半岛等上空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骤增占世界 14%、严重的水质污染、水源不足、沙漠化的扩展、沙尘暴及黄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等诸多问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2.4 固体废物污染固体废物的堆放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主要有:占用土地,损伤地表。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矿业尾矿、煤矸石、工业废渣等侵占了大量土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并且埋掉了绿色植物,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堆放在地面的固体废物以及渗出物会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有毒的废物还会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降低土壤肥力。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除了以大气、水体、土壤为媒介进行传播外,还会通过多种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7有害生物为媒介传播疾病,如传播鼠疫等。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 GDP 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 GDP 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8第三章 环境保护的措施当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严重性、紧迫性在于:人口快速膨胀、耕地急剧减少、水陆全面污染、资源成倍损耗、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群体失调、臭气屏障趋薄、海水逐年升高、自然灾害频发、多种冷疾病困扰。3.1 保护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防止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重点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环境标识和认证制度。五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六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七是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谈判,履行相应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9第四章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生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工作,就是我们的通常讲的再生资源,这个工作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1954 年 4 月 28 日,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局,从此我国的废旧物资这个行业正式宣告诞生。目前我国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我们统计一下大约有八万家左右。回收加工的工厂有六千余家。回收的网点约有 20 万个。从业人员达到近千万人。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事个体和是民营的回收,承担了整个再生资源市场的 80%的回收量。首先我把整个这个行业的概况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十一五期间主要回收的废旧物资的总量为为四亿吨。年平均回收量在八千万吨左右。年均的增长率在 12%以上。主要的废旧物资回收总值超过了 6500 亿员,年均增长率超过了 20%。在这其中,废钢铁废有色金属有较大的进口量。上述主要的废料约为1.3 亿吨,年均的进口量为 2450 万吨。年均的增幅超过了 20%以上。其中进口的废钢铁 4530 万吨,年均增长超过了 5%,后三年超过了 15%。肥有色金属年均增长率18%,废塑料年增长率超过了 20%。特别是今年以后增长速度非常快。 4.1 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回收方面,中国的国内回收系统表现为是多部门的一个纵向的管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当时主要以国营的物资系统,商业集体所有制收购系统组成的两大系统。还有一部分是自发的一些工业企业自己组织了回收性的辅助性单位。但是不不占主流。可以说回收的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当时回收行业作为特种行业进行管理的。需要有特殊行业的许可证,需要具有一定资质的要求。八十年代后期,原有的回收系统,由于所依托的上级主管部职能的转换,部分回收企业逐步结体。加上市场的开放,大批的私营企业的涌入,运作成本相对勃起,比较低廉,效率也更高,这些企业开始出现。多部门的纵向垂直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对广泛开展废旧物资回收系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起到了积极和推动的作用。但是对回收物资的利用,作为一个体制、行业来讲,多部门林立,各自独立,既不能形成整体的规模优势,也形不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全面保护。这是旧体制10下的特征之一。特征之二是城市地区的回收工作所涉及的市政、环保、卫生、城管等众多行政单位的直接或间接的管理,包括审批、监督、检查及回收全过程或分段式的管理,有许多行政单位建立了归口管理公司,如环卫的单位,市政的城管单位,都在各自分工的管辖中开展回收物资的回收,进行回收物资的经营。上述这种情况既存在管理职能上的交*与扯皮,不利于回收利用,节约挖潜的有效运行。还有一种模式是多层次进行废旧物资的经营。经审批和报废的机器设备,基本上按三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由国家和省市安全处理,定点单位分类回收。第二种由自己的独立网点进行回收利用,还有行业期间企业之间交相关企业回收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承包形式,包括集体、个体、民营的合资的经营机制,由于废旧物资行业市场非常的薄弱,相关法规标准制定的落后,出现了交易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相关污染严重等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社会友好型社会,全国各地全部行动起来,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起来,缓解新兴产业,已经建立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示范园区,起到带动的作用。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经着手建立科学的回收体系工作。在原有的落后市场弊端之后,将迎来科学的利用回收资源的时期。中国的回收资源利用在近几年才也明显的进步,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中基本都是低水平的。另外污染环境的事件多次被媒体反复的暴光,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很大。经营环境恶劣,很多企业对进一步发展,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很低,也抑制了企业的成长。由于再生资源回收方面享有一定的条件,而利用条件并不等于同等的环境,行业形象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在有活力的私营企业中反映行列。由于对资源的二次回收存在浪费,比如个体成立的回收点就存在以下情况,以手工劳动以桌坊式加工为主,以露天作业开放式管理为主,劳动强度大,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条件。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排放有害废水、废气,废酸为代价。进行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的产品加工,市场交易混乱,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以城市郊区或者城乡交界处为基础,建立回收拆解加工点,给城市的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加大的整治力度,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国家倡导环境建设鼓励于是再生资源产业,业内的部分企业初步完成的原始积累。一批管理好,设备先进的企业开始规模化经营,在一些地区形成了专业园区。再生资源行业开始显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11露勃勃生机。比如上海的兴革铝业,江苏的顺达铝业等等,不仅规模大,而且环保设施先进,市场采购和销售稳定,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建设方面,天津子涯环保企业等在节约、节能降耗、提高保护等方面都做出了表率。4.2 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废料的国际采购有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全国的废料采购有三分之一在中国。每天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在收集废料进行贸易加工和处理的中国人。反映出中国本身的大规模的回收期到来前,中国对资源的需求。中国的采购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采购的品种除了一些规定的不能进口的品种中,主要集中在废钢,废塑料、废纸。近三年进口塑料的幅度较大,超过了 20%。废钢铁,十一五期间年均产出的废钢铁回收利用率达到 90%。2004 年我国粗钢产量的利用废钢量比重为 19.8,低于国外的利用废钢比率。炼钢利用的废钢量为 3300 万吨,废钢利用的比率为 19%,从国内回收的废钢铁之外,每年还需要大量的废钢量。废钢的来源还有汽车拆解业,目前全国有367 家从事报废汽车拆解的企业。从业人员有 40 多之多。2005 年汽车保有量约 1500万辆。由于国内报废的船只少,主要依*进口,近几年我国购进废船 1500 万左右。再生有色金属产量 2004 年达到了 320 万吨。占同期有色金属总量的 22%,回收利用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铜原料的 60%,铝原料的 50%,铅原料的 40%都要依*进口。废铝产生量占消费量的 26%,废铅的产生量占消费量的 40%。另外废纸在我国的市场对废纸产品的需求量也是不断的扩展,增长很快。消费量由 1990 年 1430 万吨,增加到1999 年 3000 万吨。预计 2005 年将达到 5800 万吨,2020 年将接近一亿吨,废纸进口的依存度是所有进口当中最高的。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废纸已经成为造纸原料中具有重要替代作用的资源,促使废纸回收量有了新的增长,回收利用率也有显著的提高。年均达32%, 2010 年到 38%。我国所用废纸原料多以国外进口废纸为主,主要原因是国内回收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同时回收的废纸分类粗糙,好坏复杂,非物资分类较高,影响了纸的品质。美国是最大纸的出口国。非电子类的产品,我国是电子产品和家电生产与消费大国,据调查统计,2005 年电冰箱、电视机空调器洗衣机电脑等五种主要家电和电子产品社会的保有量共计 14.57 亿台,其中大多是在 80 世纪中后期进入大众12的家庭。按正常的使用计算,这些产品早已处在报废的时期。这些电子产品的数量综合报废为 70008000 万台。搞好电子废弃物的利用,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分离出来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3 资源持久利用的措施行业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植政策不配套,需要科学的制定行业有关的规定。第二个是原有的政策有过时之嫌,很多政策陈旧。第三个行业资源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进步。第四是企业技术设备的改造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的支持。最后是一些建议,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坚持循环经济原则对于回收公司和网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管理的信息化,服务的优质化,渠道的多样化,市场的有序化,产权的多元化,运行联动化的方式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加强立法、健全法制,我国已建立环境保护法,固定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水污染环境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自然与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政策落实到位,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和落实进步政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收费机制,淘汰脏乱差的小作坊,小企业,企业再生资源走向体制发展的道路,依*科技不断向前,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是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力,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看还是相对滞后。特别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加工生产的工艺技术水平一直在低水平上重复。所以要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必须采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技术,进行系统集成的创新。推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企业,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化的进程,在废金属回收利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及废家电产品的回收利用,通过试点探索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的运行规律,为再生资源产业化水平方向提供经验,为延伸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环境保护与资源再生13结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总而言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要消除对立,强化统一,就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