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1-7_第1页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1-7_第2页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1-7_第3页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1-7_第4页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2010-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摘 要】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 “县域经济”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后,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 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 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口绝大多数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 进程、构建和 谐江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本文以常住人口为分析参照,系统分析研究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借助主成分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对江苏县域进行梯度划分,找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 短板” ,从量上揭示江苏县域经济差异状况及成因,剖析江苏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引 言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统计,全国县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94%,人口占全国 总人口的 71.6%,经济总量占全国 GDP 的 55%以上。县域经济活力、实力、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依托,更是综合省力的标志,县强则民富省强,县弱则民贫省弱。江苏经济之所以能长期处于全国的“第一方阵” ,1997 年实现 GDP 总量翻 3番,全省告别贫困县,2000 年总体上达到以县为单位实现小康的目标,2008 年 GDP 跨过 3 万亿元的台阶,苏州、无 锡等地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都是与县域经济率先崛起和相对发达密不可分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再次面临区域竞争新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从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个率先” 的进程和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看,还是从落实以人为本、富2民优先的方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看,放开放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都是刻不容缓的关键之举。可以说,实现富民强省、 “两个率先”,基点在县域层次,重点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民富。本文收集整理了江苏省 73 个县(市、区)的多年统计数据,以常住人口为参照,利用统计分析手段,系统分析研究了江苏省县域经济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一、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县域经济是行政区和经济区复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是介于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也是城乡结合部、产业聚集区。深入剖析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轨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江 苏县 域经济长期动态特征:波动增长,阶段性特征明显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江苏县域经济整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幅波动较大,阶 段性特征明显。依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来划分,1978 年至2008 年,江 苏省县域经济增长可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第一阶段:(1978 年至 1985 年)恢复增长期。1978 年前,由于城乡之间、工 农业之间“ 剪刀差”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举 步维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 农 村改革为先导,生产力初步释放,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较快地恢复和发展。1978 年到 1985 年,全省县域 GDP 年由 127 亿元增加到 345 亿元,增 长 1.71 倍,而同期全省GDP 由 249 亿元增加到 652 亿元,增长 1.61 倍。县域财政收入由 1978 年14.46 亿元增加到 1985 年 30.03 亿元,增长 1.08 倍,而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由 61.09 亿元增加到 89 亿元,增长 45.6%。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县域经济已经逐步摆脱贫困落后和停滞不前的落后局面,开始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第二阶段:(1986 年至 1990 年)平稳增长期。 “七五” 时期,全省经济改革的重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民转向市民,-3-城乡差距开始拉大,县域经济呈现低速运行的局面。这阶段,全省县域GDP 由 1985 年 345 亿元增加到 1990 年 721 亿元,增长 1.09 倍, 县域财政收入由 1985 年 30.03 亿元增加到 1990 年 47.22 亿元,增长 57%。第三阶段:(1991 年至 1995 年)高速增长期。尽管在 1991 年江苏受重灾袭击, 县域经济遇挫,但后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域经济的结构。 “八五”期间,增速达到顶点,全省县域 GDP 由 1990 年 720 亿元增加到 1995 年 2688 亿元,增长 2.73 倍, 县域 财政收入由 1990 年 47.22 亿元增加到 1995 年129.38 亿元,增 长 1.74 倍。与全省增幅相比,分别高出 10 个和 17 个百分点。显然,这是建国以来 县域经济发展最稳定、速度最快、效果最理想的五年“黄金期 ”。第四阶段:(1996 年至 2000 年) 增速回落期。 “九五“期间,江苏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连续三年水旱灾害等考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回落,增速放缓。五年间, 县域 GDP 仅增长 57%,财政收入增长1.07 倍,与 “八五”期间 相比,增长幅度大幅度回落。第五阶段:(2001 年至今) 又一高涨期。 “十五”期间,江苏乡镇企业经过改制,重新焕发了活力,外向型突飞猛进,县域经济中又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全省县域 GDP 由 2000 年 4222 亿元增加到 2008 年21442 亿元, 县域财政收入由 2000 年 270.34 亿元增加到 2008 年 3553 亿元。(二) 江 苏县 域经济近期动态特征:总量扩大,增长动力增强近几年来,江苏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发展态势。1、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扩大。2008 年,江苏县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93.5%;县域人口 6217.18 万人,占全省81.3%,县域平均人口 85.2 万人。县域全年完成 GDP21443 亿元,占全省70.7%。县域 GDP 平均规模为 293.7 亿元,比上年增加 44.5 亿元,与2007 年相比, GDP 超过千亿元县市 4 个,五百到一千亿的 4 个,二百到五百亿 29 个,一百到二百亿 27 个,一百亿以内的有 9 个。42、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8 年,县域财政总收入达 3553.58 亿元,占全省 50%。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11271 亿元,占全省 74.7%,成为工业产出的主要区域。 县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6850 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 7357 元。3、经济增长动力:需求作用增大,投资增速加快。2008 年,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559 亿元,县域外贸出口 2457 亿美元,县域固定资产投资 13125 亿元。4、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支柱作用明显。2008 年,县域全部工业增加值 22541 亿元,比 2007 年增长 23.4%。县域经济明显地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工业在 GDP 增长中占主导地位。 县域 GDP 中三次 产业结构由 1978 年的 54.9:29.1:16 调整为 7.6:57.9:34,一产比重比 1978 年下降 45.9 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比 1978 年提高30.2 个百分点和 18.5 个百分点。(三) 江 苏县 域经济横向比较特征:各有长短,领先效应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取得领 先效应,推进江苏经济的率先发展。从历次国家统计局百强县评价结果看,江苏县市入选数量演变过程总体上呈现出不对称的“U”形发展轨迹。在 1991、1992、1994 年的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县(市)入选数达百强总数的 1/4,前 10强中江苏占了 7 强,且囊括冠、亚军。当 时的格局是“ 一超多强”,江苏县域经济独步天下。由于行政区划、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最近的几年中国百强县评比中,江苏入选数量少于浙江、山东,屈居第三,但凭借强劲的苏南及沿江经济板块,天下第一县的桂冠由昆山夺得,前 10 名中仍然占有 7 席。正是由于这些领军县域的支撑,当前江苏总体上是“ 多极”之中极其重要的一极。表 1:历年国家统计局评定的百强县个数年份 1991 1992 1994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江苏 21 25 25 14 15 15 16 18 17浙江 12 21 23 22 26 26 30 30 30广东 14 15 14 10 12 11 10 10 8山东 23 15 12 13 14 15 16 20 22-5-注:2006 年以后国家统计局没有发布百强县信息表 2:2005 年全国前 10 强县的排名综合位次 县名 省份 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 发展活力 发展潜力1 昆山市 江苏 124.821 143.001 99.598 67.3982 顺德区 广东 120.427 134.72 93.677 77.2213 张家港市 江苏 116.446 135.218 89.379 59.2374 江阴市 江苏 115.855 133.701 88.859 61.5055 南海区 广东 114.820 128.847 89.6 72.0586 常熟市 江苏 110.889 126.468 95.968 57.6747 萧山区 浙江 100.726 112.619 91.563 57.3388 武进区 江苏 96.297 104.885 90.769 62.769 太仓市 江苏 96.072 104.862 97.834 57.949 吴江市 江苏 96.072 104.472 99.502 58.45910 绍兴县 浙江 94.735 103.655 91.39 58.901(四) 江 苏县 域经济发展静态特征:梯度与差异突出经过多年发展,江苏县域经济实力总体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县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为了分析不同县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法,对全省 73 个县(市区)进行评价和类型划分,对江苏 73 个县进行静态截面分析。根据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我们从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活力、发展潜力等方面选取了以下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 SAS 分析软件, 对各县综合发展水平 综合评价。其指标体系包含三大类 25个指标。具体是,反映发展水平的 12个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数床位数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反映发展活力的 6个指标,具体是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指数实际利用外资额与GDP 之比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 每百户的电话拥有量人均各项贷款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反映发展潜力的 7个指标,具体是地方 财 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劳动生产率 耕地 产出率 人均耕地面积公路密度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6通过对全省 73 个县(市、区)2008 年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为权数,综合求出 73 个县(市、区)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表 3: 江苏县域综合发展指数位次 县名 综合指数 位次 县名 综合指数1 昆山市 137.843 38 如皋市 89.0382 张家港市 130.847 39 亭湖区 88.5943 江阴市 127.489 40 高港区 88.2524 吴江市 121.405 41 贾汪区 87.9785 常熟市 120.166 42 盐都区 86.0606 太仓市 119.891 43 大丰市 85.9627 武进区 117.045 44 高邮市 85.7858 滨湖区 109.281 45 铜山县 85.4709 吴中区 109.018 46 东台市 85.13510 锡山区 108.696 47 兴化市 84.91811 江宁区 107.718 48 沛县 84.52612 惠山区 106.712 49 建湖县 84.10913 新北区 103.131 50 宝应县 83.21114 相城区 102.568 51 洪泽县 81.13515 海陵区 101.976 52 新沂市 80.97116 宜兴市 101.680 53 邳州市 80.93417 靖江市 101.379 54 宿豫区 80.75718 海门市 100.093 55 金湖县 80.50819 金坛市 100.021 56 赣榆县 79.95520 浦口区 99.680 57 阜宁县 79.89621 扬中市 99.035 58 灌南县 78.99622 溧阳市 98.600 59 响水县 78.96823 高淳县 97.874 60 楚州区 78.91224 丹阳市 96.656 61 射阳县 78.86725 六合区 96.564 62 东海县 78.65326 海安县 95.771 63 盱眙县 78.03127 江都市 95.554 64 泗阳县 77.39128 通州市 95.447 65 宿城区 77.32429 仪征市 95.261 66 泗洪县 77.25630 邗江区 94.391 67 淮阴区 77.17231 丹徒区 94.171 68 滨海县 77.06232 溧水县 92.884 69 沭阳县 76.53033 启东市 92.522 70 丰县 75.99734 姜堰市 92.114 71 灌云县 75.40235 泰兴市 89.917 72 涟水县 74.95336 句容市 89.164 73 睢宁县 74.87437 如东县 89.149 从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江苏县域综合发展前 10 名的县域依然分布在苏南,他 们分别昆山第一,张家港第二,江阴第三,吴江、常熟、太 仓、武进、 滨湖、吴中、 锡山区位居 4-10 位。 处于苏北的泗阳县、宿城区、洪泽县、淮阴区、滨海县 、沭阳 县、丰县、灌云 县、 涟水县、睢宁县位列后十位。运用常住人口来分析江苏县区域经济,更能准确揭示江苏南北经济-7-的发展差距。从上表可以看出,江苏以县为单元计算的综合指数的南北差距为 1.84:1。并不是人们一般认识上的存在巨大的差异。从单个指标看,运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作为参照,分析江苏南北经济的发展差距,以最好县与最差县比较,人均 GDP 和人均地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竟扩大了一倍多。人均 GDP 以常住人口计算,最好县(昆山)与最差县(丰县)相差11 倍,而按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 GDP 竟然相差 26 倍多。同 样,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常住人口相差 18 倍,户籍人口计算相差 42 倍多。很显然,常住人口更能反映实际差距。表 4:2008 年江苏县域经济指标差异比较以常住人口计算的指标 最高县 最低县 倍数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昆山)117409 (丰县)10039 11.7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 (昆山)9053 (睢宁县)491 18.4以户籍人口计算的指标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昆山)217303 (睢宁县)8165 26.6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 (昆山)16756 (睢宁县)393 42.5根据聚类分析和综合指数综合考虑,我们将综合指数大于 120 的县(市)划归为第一梯队,综合指数值在 100 到 120 之间的县(市)划归为第二梯队,综 合指数值在 100 到 80 之间归为第三梯队,综合指数值在 80以下第四梯队, 这样就将全省 73 个县(市、区)分为四个梯度层次。表 5:四类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比较表指标 一类县 二类县 三类县 四类县综合指数 127.5 106.4 90.2 77.9发展水平指数 146.4 121.9 103.3 89.2发展活力指数 102.3 91.7 76.3 70.9发展潜力指数 68.2 53.8 46.7 37.7梯度划分表明,江苏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差异较大,第一梯队县是全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尤其是第一类,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一类县综合发展指数高达 127.5 分,比二类县高出 21.1 分,其中发展水平指数高出 24.5 分;第二梯队县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但部分县市社会发展指标处在全省中上水平,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较强,二类县比三类县综合发展指数高出 16.2 分;第三梯队为中等水平地区,大多数指标与第一、二类差距较大,三类县综合发展指数 90.2 分,比四类县高出 12.3 分。第四梯队8是经济有一定发展,但与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部分县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多数指标与第一梯队差距巨大,省定贫困县均在这一梯度中。四类县综合发展指数 77.9 分,只有一类县的 6 成。现分述如下:1、第一梯队划分及分析:包括昆山市、张家港市、江阴市、吴江市、常熟市,共 5 个县(市)。分布在苏州、无 锡, 紧靠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进入中国县域十强县,区位优势明显,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基础雄厚,工 业化程度高,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强力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一是经济总量较大,县域人口少,人均指标高。2008 年, 该类地区县域 GDP 达 6180.7 亿元,占全省 73 个县域经济总量的 28.8%,县均实现 GDP1236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452 亿元,占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 31%,县均 90.4 亿元;出口总额 753 亿美元,占全省县域出口额总量的 61.3%。对全省县域经济的贡献十分突出。二是活力较强,开放度高。2008 年,该类地区人均GDP 为 9.36 万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163%,是第四类地区的 6.7 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6844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2.83 倍。县均出口额高达150 亿美元,外向特色鲜明。三是环境良好。距离上海城市较近,网络通信等设施发达,技术水平、教育水平、 劳动力素 质较高,受到各类投资者的青睐。四是工 业主导。5 个都是工业主导型县市,产业层次较优,工业化水平较高,二 产比重 60.1%。五是发展全面。 该类县(市)不仅经济发展势头好,而且社会不断进步,生态环境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08 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 3.4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846 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分别高出 8006 元和 4489 元。2、第二梯队划分及分析:包括江宁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宜兴市、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市、吴中区、相城区、太仓市、海门市、海陵区、靖江市,共 14 个县 。主要分布在沿江苏 南地区。2008 年,该类地区县域 GDP 达 5520 亿元,占全省 73 个县域经济总 量的 25.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455.1 亿元,占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 31.2%;出口总额 310.2亿美元,占全省县域出口额总量的 25.25%。县均 GDP394.3 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 32.5 亿元,县均出口额 22.16 亿美元。对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与其它几类地区相比,第二梯队县区域各项指标均比-9-全省平均水平高。该类地区虽都属工业主导型县市,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产业集聚初具规模。3、第三梯队划分及分析:包括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贾汪区、沛县 、铜山县、新沂市、邳州市、溧阳市、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通州市、洪泽县 、亭湖区、 盐都区、建湖 县、 东台市、大丰市、邗江区、宝应县 、仪征市、高邮市、江都市、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高港区、兴化市、泰兴市、姜堰市,共 34 个县(市)。 主要分布于沿江江北地区,包括少量苏北发展较快的县,平均辖区面积较大,年末总人口在四类地区中位居第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多居第三位,除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县均 GDP217.7 亿元,县均地方 财政收入 12.35 亿元,县均出口额 4.4 亿美元。县域工业化初具规模, 2008 年, 县 域工业总产值 453 亿元,在四类地区中位居第三。县均实际利用外资额 3.7 亿美元,工业化、开放度处于提升阶段。4、第四梯队划分及分析:包括丰县、睢宁县、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 、楚州区、淮阴区、 涟水县、盱眙 县、金湖 县、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射阳 县、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 县、泗洪 县,共 20 个县。主要位于苏北平原,县域平均所辖面积在四类中最大。但多数处于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县域一般有数家上规模企业,但传统产业比重偏高。主要特点: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高,农业经济特征明显。2008 年该类县域GDP116.97 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 22%,农林牧渔从业的劳动力占47.5%;二是 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一定优势 ,粮食 产量占全省县域44%,县均粮食产量达到 17 亿斤, 东台市、铜山县高效设施农业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地方经济实力不强,农业的脆弱性明显。2008 年县域人均GDP14049 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793 元,分 别只有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 39.6%、32.8%,县域财政支出 296.8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08 亿元, 财政收不抵支,不少县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五 )江 苏县 域经济产业结构特征:差异影响因素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县域经济发10展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县域梯度经济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最终还是体现在产业发展优势之上。近年来,通过各地采取措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江苏县域经济结构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8 年,县域 GDP 中三次产业结构由 1978 年的 54.9:29.1:16.0 调整为 9:57:34,一产比重比 1978 年下降 45.9 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 27.9 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升了 18 个百分点。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123”、“213”、“231”、“321”,说明江苏县域 经济产业结构通过优化升级,已由原始的第一阶段 “123”推进到第三阶段 “231”。 表 6:1978-2008 年江苏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年份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1978 年 54.9 29.1 16.01980 年 48.7 34.5 16.81985 年 44.8 38.5 16.71990 年 38.2 41.9 20.01991 年 33.9 44.9 21.21992 年 28.8 48.7 22.51993 年 24.7 51.0 24.31994 年 24.5 49.6 25.91995 年 24.2 47.9 27.91996 年 24.0 46.0 30.01997 年 22.9 45.8 31.31998 年 21.6 46.2 32.21999 年 20.4 47.0 32.62000 年 19.0 47.7 33.32001 年 17.9 48.4 33.72002 年 16.4 49.9 33.62003 年 14.0 52.9 33.12004 年 13.1 54.5 32.42005 年 11.7 55.6 32.72006 年 10.3 56.4 33.32007 年 9.0 57.0 34.02008 年 7.6 57.9 34.5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江苏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在 1978 年到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是“123” 的结构,一 产是大头,县域经济以农村农业经济为主导,在 1990 年江苏县域经济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进入了“213” 的状态,到了 1994 年以后,江苏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为“231”。目前江苏 73 个县(市、区)第二产业增加占 GDP 的比重都超过了一产。整体上进入县域工业化发展阶段。-11-进一步分析江苏各县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特征,2008 年江苏县域 73个县(市、区)三次产业构成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1、工业绝对主导型县:主要有昆山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惠山区、新北区、锡 山区、吴中区、吴江市、扬中市、武 进区、太 仓市、靖江市、江宁区、滨湖区、常熟市、宜兴市,相城区。 这 些县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二产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 60%以上。这些主要分布长江两岸,工业化和开放度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昆山市、张家港、江阴市、常熟市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不到 2%。这些县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2、工业成长型县:有海陵区、靖江市、邗江区、仪征市、丹徒区、溧阳市、金坛 市、海 门市、港区、浦口区、通州市、句容市、江都市、姜堰市、贾汪区、泰 兴市、高淳县、六合区、海安 县、如皋市、铜山县、启东市、如东县、 盐都区、高邮市、宝应县。这些县农业 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二产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 45-60%之间。这些县主要分布苏中和苏北大平原,工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开放度还不够高,这些县还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发展阶段。3、工业起步型县:有宿豫区、响水县、淮阴区、盱眙县、灌南县、建湖县、阜宁 县、宿城区、 兴化市、楚州区、沛 县、 东台市、赣榆县、洪泽县、大丰市、金湖县、亭湖区、新沂市、 滨海县、邳州市、泗阳县、沭阳县、灌云县、 东海 县、 涟水县 、射阳 县、丰县、睢宁 县、泗洪 县。这些县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 18%,二产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在 38-50%之间。这些县主要分布苏北地区,工业化发展起步阶段,各地主要靠招商引资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来发展经济和提高居民的收入。这些县进入了工业化起步发展阶段。(六) 江 苏县 域经济的地理特征:南北差异特征明显全国有个东西差距,江苏有个南北问题。从改革开放 30 年的实践看,江苏县 域经济的地理特征表现为,苏南跨越式发展,苏北加快发展,但差距还在扩大。1、经济总量的差距。 2008 年苏南县均 GDP517 亿元,苏中县均GDP251 亿 元, 苏北县均 GDP137 亿元,苏南是苏中 2.05 倍,苏北的 3.7612倍;苏南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9.61 亿元,苏中县均财政收入 13.37 亿元,苏北县均财政收入 7.8 亿元,苏南是苏中 2.96 倍,苏北的 5.08 倍。2、均量的差距。2008 年苏南县域人均(按常住人口计算,下同)GDP64662 元, 苏中县域人均 GDP30042 元,苏北县域人均 GDP16297 元,苏南是苏中 2.2 倍,苏北的 4 倍。3、投入的差距。2008 年苏南县域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6860 元,苏 中县域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8748 元,苏北县域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7468 元,苏南是苏中 1.9 倍,苏北的 2.3 倍;2008 年苏南县域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38193.6 元,苏中县域人均 13373.2 元,苏北县域人均 4766.4 元,苏南是苏中 2.9 倍,苏北的 8倍; 4、消费的差距。2008 年苏南县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4910.5元,苏中县 域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0039.2 元,苏北县域人均 5261.8元,苏南是 苏中 1.5 倍,苏北的 2.8 倍;5、收入的差距。苏南县域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5454.6 元,苏中县域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18865.5 元,苏北县域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7062.1 元,苏南是苏中 1.3 倍,苏北的 3.6 倍; 6、经济结构的差距。 2008 年苏南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是2.6%、61.6%、35.6%,苏中县域一二三产业结 构是 9.7%、57.0%、32.5%,苏北县域一二三产业结构是 19.9%、47.8%、32.3%,苏南非农产业比重比苏中高 7.1 个百分点,比苏北高 17.3 个百分点二、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不少县仍是经济小县、财政穷县,县域经济素质不高,产业层 次低、工业化程度低、需求水平低及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是发展水平差异巨大。通过江苏县域经济水平评价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江苏县域经济离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县域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根据 2008 年各有关指标分析。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13-收入(按常住人口计算,下同)最高的昆山市 9053.59 元,是最低县丰县的17.12 倍,人均 GDP 相差 11.7 倍,人均贷款相差 23.4 倍。从改革开放 30年各县发展变化看,1978 年江苏县域人均 GDP 最高的县是 541 元,最低的县 160 元,最高是最低的 3.4 倍,到 2008 年,江苏县域人均 GDP 最高的县是 117409 元,最低的县 10039 元,最高是最低的 11.7 倍。表 7:2008 年江苏县域经济指标差异比较(以常住人口为分母)指标 最高县 最低县 倍数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昆山)1530 (金湖)67.74 22.6 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昆山)115.7 (金湖)4.00 28.9 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昆山)117409 (丰县)10039 11.7 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 (昆山)9053 (睢宁县)491 18.4 5、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元) (江宁)32032 (睢宁县)1772 18.1 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新北区)21439 (丰县)3644 5.9 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滨湖区)12180 (灌南)4804 2.5 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元) (常熟)37808 (灌南)5501 6.9 (二)县域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中一产仍然偏高,部分县域工业化进程总体滞后。现阶段,江苏县域经济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但部分县农业社会的特征仍比较明显,以第一产业比重超过 20%,农业 仍然占较大比重的县有 15 个。与全省 GDP 的产业构成相比,县域产业结构中第一 产业的份额仍然较高。2007 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 GDP 的 7.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2.1 个百分点,而 2007 年浙江省县域 GDP 中一产增加值比重仅为7%。目前部分县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 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缺乏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腿长,工业腿短” 的格局未得到有效改变,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内部机制还不健全。一方面, 县域农业虽 然品种多、产量大,但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县域工业虽然企业众多,门类齐全,但同样 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 环境污染也较严重。(三)强县很强,但比重偏少,弱县较弱,且数量很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百强县评价结果,我省在全国进入前十名超一流14的强县有 7 个,在 11-100 强之间只有 10 个,101-200 强县个数 14 个,201-500 强有 12 个人 500 强以外的 14 个,个别县在在千强之外。在江苏这样一个沿海发达省份,有近一半的县在全国 200 强之外,将影响江苏经济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这从聚类分析中的三类四类县是一类县二类县的 2 倍之多,强县名声在外,一般县、弱县所受的关注较少。(四)县域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发展最终并不是靠比拼资源,而是取决于人才。提高县域居民素质,加强 人才储备,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江苏县域居民科技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且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城市相比相对较弱,使得县域对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甚至成为县域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瓶颈。县域科技研发能力不强,缺乏知识创新型经济。江苏县域大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过多地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难 以形成持续的发展优势。(五)资源缺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江苏是一个资源小省,尤其是土地、油、煤、电的紧缺,将很大程度上制约江苏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虽然近年来水荒、油荒有所缓解,但面临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到 2008 年底,江苏县域的人均耕地资源只有 0.9 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八分之一。(六)外向依存度过高,创新创造亟待提高大力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把加快苏南转型升级与加快苏北振兴、沿海开发、 苏中崛起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内加快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此外,目前人才资源匮乏,劳动力转移遭遇结构性矛盾。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达 2650 万人,约两成急需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保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制度等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体制性阻碍,虽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但部分地方还很不到位。因此,劳动 力供求间的结构性矛盾和行政与市场博弈中的体制性约束,仍是现阶段劳动力转移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苏北、苏中教育水平和培训手段相对落后,这里供给的劳务资源呈现出“一多两低” ,即数量多、-15-成本低、素质技能低的状况。而苏南地区的企业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用工条件上有学历、技能和年龄、性别等多方面的限制。这就使得南北结对挂钩转移劳务工作的成效折减。据测算,目前我省约有 14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进行转移前技能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从目前培训能力来看,无论是培训经费,还是师资力量和场地等均难以满足需求;二是城乡就业政策存在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矛盾增大;三是维权与企业发展困难的矛盾增大;四是农民创业难特别是贷款难的问题增大;五是信息需求增加,而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就业服务均等化矛盾增大。(七)社会保障、公共事业需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规范,表现在保障标准较低,而且各地差别很大,保障范围较为狭窄。农村居民就业制度已经打破,但是在政府部门等单位的就业竞争中劣势明显。(八)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约束“市管县”体制曾在一定 时期内促进了大中城市的 发育成长,发挥了协调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配套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和人口政策平台,加之相当一部分城市存在“小马拉大 车” 现象,不仅无力带县,甚至还要靠“吃县” 来“强身”,因此,政策设计的效应难以达成,带县活县的功能远远弱于“刮县” 管县的作用,该体制的弊端已日益凸显,市县矛盾已日趋突出,在部分经济后发地区已逐步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县级政府承担的责任繁多,但自身的事权、 财权无限责任与其实际的有限职权极不对称。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上收在中央、省和省辖市,垂直管理体制还在某些条线得到新的强化,使得县级政府的经济调节能力呈减弱趋势,创业创新精神受到抑制,行政效能受到影响。对于县域经济的管理,由中央到省、市、县, 层次过多并成 刚性化趋势,形成了 较 高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目前,取消“ 市管县”、推行“ 省管县”体制已是 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些省市率先改革,强县扩权,将部分市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至县,已经收到初步成效。对此,江苏在市管县之后虽也作过探索,对苏南部分县16曾试行过政府放权措施,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这些改革效应明显递减,至今已名存实亡。(九)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我省苏南经济强,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但是外贸依存度也大。在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如何趋利避害,进一步发展,是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该加强研究,从容应对。三、加快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江苏经济的重大课题,也是富民强省的战略途径。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谋划县域发展,应当有新视野、新理念、新思路。要针对我省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强、县域之间差距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缩小欠发达县域同发达县域之间差距,全面提高江苏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难点是问题关键。(一)更新理念,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站在新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的先导,没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就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没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就没有过硬的发展质效,没有发展理念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县域发展的跨越。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县域经济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重树立四个理念,强化四种观点。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强化人本意识。我们强调县域加快发展,不是盲目追求速度,也不是盲目扩张总量,更不能人为牺牲农村生态,而是强调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强调县域发展的重要,根本目的是通过强县更快地实现富民,破解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天下最大的难题,让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我们既要实现快速优质高效低耗的科学发展,更要追求惠及全体农民的殷实发展,实现农村稳定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要贯彻富民优先的方针,还必须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决杜绝那种不顾发展质量、漠视人民利益、片面追求政绩的做法。二是树立加快发展的理念,强化机遇意识。实现“ 两个率先”,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必须率先,这是江苏整体上在全国“率先” 的基础。县域经-17-济要尽快缩小与城市经济和发达县域的差距,缩小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必须有强烈的机遇感和使命感,不抛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等来的是保吃饭的资金,失去的是大发展的机遇;过去讲人穷志短,今天是志短县穷,只有只争朝夕,抢抓机遇,用好机遇,艰苦奋斗,县域经济的新突破才会由可能变为现实。三是树立开放的理念,强化全球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加入 WTO 的大格局下,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联系紧密度日益加深,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县域幅员虽大却地处一隅, 县域功能虽全但远离经济中心,县域的规划,县域的建设,县域的创新,都必须跳出县域看县域,面向全国找定位,着眼全球谋发展,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全国的大势,紧跟世界的大潮,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更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合理运用国际经济规则,抓住一切可能的商机,规避投资经营的风险,取得为我所用、趋利避害的发展之效。四是树立创新的理念,强化改革意识。现在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县,体制性障碍加剧了发展困难。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怕无济于事,躲不是办法。一定要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活力,靠新的体制机制增添发展动力。无论是发达县域还是欠发达县域都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注重实践,善于总结,不断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破解体制性障碍和发展中难题。(二)抓好机遇,赢得先机机遇是十分宝贵的发展资源。抓住机遇就能赢得先机,丧失机遇就会延误发展。机遇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可多得,对于一个地区老百姓的富裕不可错失。江苏过去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最为成功的经验,就是及时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浦东对外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等几次重大机遇,使县域发展连跨了几个大的台阶。在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仍然需要立足拼抢,抓好机遇。在当前金融危机不确定的情况,要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三)明确路径,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应当以富民强县为大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18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战略,以县域城镇化为驱动力,以融入国际化为总取向,通过减少农民致富农民,跳出农村繁荣农村,走出农业发展农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的新境界。一是加快推进工业化。上述研究表明,江苏还有为数不少的县域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要坚持以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坚定地走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 问题, 实现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在新形势下发展县域工业化,不能再走过去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拼资 源、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路子。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划好工业布局,将企业向各类工业园区集中,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工业要与保护生态统筹考虑,坚决控制污染总量,搞好环境综合治理。招商引资项目要有所选择,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 坚 决防止把产业转移变成污染搬家。二是坚定不移抓好对外开放,关键是要坚持在全面开放上获得发展资源和增长动力。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更不是闭门经济,而是靠市场化运作的外向经济、开放经济。应当牢固树立无外不活、无外不兴、无外不强的意识,使 县域经济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要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县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分工协作;突破单纯以本县资金搞建设的局限,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发展经济;突破单纯开发内部资源的局限,积极利用境内外各种资源;突破单纯利用当地人才的局限,形成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促进本地发展的格局。要舍得拿出最好的项目招商引资,以 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只有这样, 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县域开放型经济是江苏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较为发达、外向度较高的县(市),要进一步提高“ 引进来”的水平,注重招商“ 选资”,力争多引进一些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 积极争取国外大公司的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企业,创造更多的国产知名品牌,尽快成为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区域,有条件的县域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19-争。欠发达的县(市)工业起步迟,经验不足,积累不多,但包袱相对不重,要注意发挥后发优势,把引进外来资本和发展本土企业结合起来,在更高起点上谋求跨越式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要加快“走出去” 的步伐,积极发展海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县域对外开放,吸纳外来生产要素是重头戏,但把产品和劳务打出去,同样很重要。我省许多县域经济,农业商品率高,工业竞争力强,完全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大展身手,应当在扩大外贸出口、抢占国内市场上争取更大的份额。 县域的对外开放需要一定的区位优势,但对内开放条件相对具有优势。要抓住江苏沿海开发的机遇,加快向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民间资本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