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_第1页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_第2页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_第3页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_第4页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篇一:中国公务员制度:历史变迁、现状与发展评述中国公务员制度:历史变迁、现状与发展评述 XX 年 12 月 30 日 08:12 东方法眼 摘要:国家机器的运转离不开人的操作,官吏素 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行政机制的运行及效能。只有 不断地输入高质量的官员,才能促进国家的兴盛。 相反,官员素质低劣必将造成政权的低能甚至引起 政乱国衰。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言:“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任。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在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改革,推动了中国古 代文明的发展。世界文明史上率先建立了文官考试 录用制度,孕育了近现代的文官制度。但是,随着 中国封建社会腐朽性的逐步加深,包括科举制在内 的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最终走向了衰落。今天我们用 历史的辩证的目光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 观其擅变,评其利弊,对于当今人事制度的改革、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与完善有着历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古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公务员法 一、 中国文官选拔制度 有 5000 年悠久历史和灿烂东方文明的中国,其 历史和文明凝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起始于上古而完善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以来的文官制度。自战国秦汉开始逐渐完善起来的对官吏的选拔、任用、傣禄、监察、考课、回避、退休等一套严密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的一大创造,也是东方文明的巨大成果,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体制的构建,对华夏文明远播世界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清代以前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文官体制是在皇权体系管辖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多元统一体的组合。它包括以宰相制度为主的中央中枢机构和相应的中央行政管理机制(如秦汉的三公九卿和以后的三省六部)、行政监察制度,以郡县制为结构形式(历代有实质不变的形式上的变异)的地方行政制度,还有选拔行政人才的人事选拔制度,包括官吏的考绩与奖惩、任用与回避、休假与退休等内容的管理制度,组建为自上而下、交错契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过多种选拔官吏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世袭制、军功制、荐举制、任子制、纳赀(捐纳)制、恩荫制以及科举制等,影响最大的是世袭制、荐举制和科举制。世袭制是宗法奴隶制社会的选官制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是它的主要形式。以察举、征辟为主的荐举型的选官制度,是西汉至魏晋四百多年间主要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个人荐举在选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带有浓厚的个人好恶偏向,主观意志起决定作用。随着东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察举、征辟的选举权被控制在少数大官僚手中。荐举很大程度上凭长官意志取人,被看中的人大都是奉承、听话、报私恩的平庸小人,成为官僚结党营私的工具。当时的民谚:“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清素自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是这种举官制堕落朽坏的写照。以后,魏晋的“九品官人法”,也发展成为世家大族加强门阀统治、维护等级特权的工具。 “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从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由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情况。大地主阶级为其阶级集团的私利,完全控制了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的贵族垄断,严重限制了封建统治的整体稳定,不利于一姓王朝的长治久安。自汉末至魏晋几百年的动荡,可以说是这种大地主狭隘集团利益的选官制度的政治和社会后果。物极必反的辩证法,导致了创始于隋,经唐的兴盛、宋的改革、明的强化,直到清末才废除的长达1300 年的科举制度的运行,不仅影响了中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科举制的选官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官制度。 科举选官制基本特点之一,是以考试选士。考试项目为儒家经典和时务策(均有经世治国的内容和意义),或为诗赋等;明法科则考律令;明书科考文字学;明算科考数学、历法等。地方中央经两级考试,宋代还增加皇帝御殿亲试(殿试)。三级考试有利于选拔一批人才。以考文章来选拔人才,不仅是对应试者思想政治(时务策)水平的测验,也是对一个人思维逻辑、文字能力的检验。大凡会写文章的人,他的思维、分析和组织能力起码在常人之上, 选拔这种人从事各级行政组织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这正是文官政治的优点。科举制的另一特点(或谓优点),至少是在名义上不分贵贱,不讲门第出身。“家不尚谱谍,身不重乡贯”。这为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从政打开了门路,他们甚至有可能进入最高领导阶层,做官参政不再是上层统治者的特权。考试规章制度的日趋严密。如唐代达官贵人可以向主考官推荐考生,称为“公荐” 。宋代为防止培植私人势力,明令不得“公荐” 。对主考官也有种种法律限制,如受贿即论以枉法。为防止考官权力过大,采取临时派遣、年年轮换的办法。考官如违法失职,要受到监察机关侦讯,受到罚款、停职,甚至撤职查办的处分。为防止官僚子弟利用特权互相包庇、拘私枉法,凡官家子弟录取者,都要另派大臣在中央进行复试,或另设考场。为防止科考有弊,建立了多项考试考场规则,如考生不得挟书进考场;主考官在考试期间不得与家族、亲友会面;要“锁院” ,不得外出。考卷实行“糊名” 、 “誊录”制,防止从中舞弊。经唐宋两代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备的科举制度,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公开竞争、机会均等,为文官制度的健全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在选拔人才上起了良好的作用。唐宋时代涌现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政治、文化人才,不能不说同这种比较成熟、公正的选官制度有关。科举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制度,唐宋时代建立了最完整的文官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成熟的标志。这一封建制度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最进步的。(二) 北洋政府时期公务员政策概略 清末统治者己经发现传统的文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大门洞开的政治要求,因此,从清末新政就开始着手改革传统的官僚制度,如废除科举,对留学归国的学生与国内大、中学校的毕业生进行考试后授予官职。但将传统官僚制全面改造为近代化的文官制则是从北洋政府开始的。 北洋政府从 1912 年建立时起就开始制定各种文官管理法规,到 1921 年止,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这些法规、法令规定了文官的分类、任用、奉禄、休假、保障及惩戒等内容。北洋政府实行以品位分类制与职位分类制相结合的文官分类法,废除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差别,废除古代九品官等制,实行四级文官等级品位制,再次,北洋政府初步实行职位分类法。这种文官制度区别了古代传承演化的古代文官官僚体制,有了近代化的初步模型。北洋政府在法律上最终废除了中国古代官吏任用中的恩荫制与捐纳制,对文官的任用采取留任旧任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办法。 由于 1000 多年来,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形成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以及严密而且严格的考试程序,因而由科举考试向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转型就显得较为简单,只需以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代替传统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化经学作为考试内容之后,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近代化也就初步完成了。由于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统一实施近代文官制度的政治条件,因而上述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 “当时北京政府命令是不出都门的,故中央简派的地方官吏恒遭当地军阀予以挡驾” 。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无论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有着怎样的缺陷,但它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应该被抹煞的。在清末改革的各项法律中,行政法的改革是较为滞后的,近代化的文官制度则是空白。在几乎没有任何制度基础的情况下,北洋政府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内就基本废除了中国封建职官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并对南京国民政府乃至于我国台湾地区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 国民党时期公务员制度概略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是近代中 国首次全面引进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次尝试, 是中国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探讨 和研究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总结其 经验和教训,对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 公务员制度无疑是有益的。 1928 年 6 月,国民党第二次北伐完成, 新班通电归顺和东三省“政旗易帜” ,南京国 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0 月,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 ,宣布 结束“军政” ,进入“训政”时期。随着考试院 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 、 公务员任用 法 、 公务员考绩法 、 公务员惩戒法 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 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栓叙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必要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总结其经验教训于今不无益处。由考选和拴叙两部分所组成的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创立,是我国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些现代人事管理的色彩,尤其以体系的完备和组织系统的严密,较之以往的人事管理有了不少的进步。从国民政府时期公布的各种有关公务员的法规和条例不难看出,公开考选是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较大限度地网罗了一批较高层次的“人才” ,对扩大统治基础,提高统治效能,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特别是对公务员进行的分类。其方法与现代西方普遍实行的文官制度接近。以普通考试、高等考试和特种考试对公务员分别加以选择,适应了现代行政管理技术性、专门性、复杂性的多层次多门类要求,也有利于公务员各司其职,各职其事。较为完善和严密的拴叙制度使公务员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对选拔和提高公务员队伍也是有所促进的。 然而,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在实践上却有诸多弊端。法律法规上虽不乏民主形式,但实际操作中却缺乏民主内涵。首先,对公务员的考选,法规上虽确立公开考试作为选拔公务员的基本途径,但同时又规定种种资格限制,尤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革命资格” 、 “革命历史”为凭,特准部分不经考试即任为公务员,如 1935 年的公务员任用法就曾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这在当时裙带关系盛行,封建意识浓厚的中国,资格规定成了官僚集团营舞弊、拉帮结派、安插亲信的借口。其次,对公务员的监任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监督机制尚不成熟,监督程序难以正常运作,虽然颁布了公务员惩戒法 、 弹劝法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治往往大于法治,监任、惩戒常常会因人行事,难以达到“整肃吏治”的目的。最后,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和政治信仰上,国民政府 1933 年的塔官吏服务规程虽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作了“按时到任,奉公守法,忠勤服务,保守秘密,专一职务”的规定,但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国,贪污受贿成风,敲诈勒索盛行,规定只是一纸空文。此外在政治信仰上与西方现代文官政治中立制度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十分明显的党派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 , “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的公务员制度成了国民党的工具。 篇二: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进 程 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浙江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何显明,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 揭艾花【内容提要】社会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由于追赶发展 的压力异常沉重,而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因素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性进展,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从根本上讲,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 心问题,就是建立同现代化相适宜的社会制度框架问题,而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 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建设性意义上实 现了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建构形成了容纳和支撑现代化变革的强有力的权威体系以 及实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而改革开放 20 年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 成就,则表明中国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打破了现代化 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 社会制度结构及其功能的革命性变迁,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 文明滥觞及其在全球范围扩张的重要根源。以形式合理性为圭臬的现代性社会制度,为 分工条件下的人类社会合作提供了稳定和可预期的规范秩序,提供了一 种相互交流、合 作的机制,并使这种分工合作的范围不断得以扩展,使人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得以为全人 类所共享,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与此同时,理性化、功利化的现代 社会制度所构建的社会激励结构,极大地调动了每一社会个体从事社会生产实践,尤其 是创造性实践的积极性,使得现代社会的发展充溢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内在活力。现代 化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调动技术创新、思维创新, 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性活力,进而促进人类整个生存方式和生存世界日新月异变更的过程 。本文试从制度变迁的社会绩效角度,检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九死一生的坎坷 历程及其社会制度根源。 一、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与工业文明的滥觞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扩张 社会制度是制约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 制度的改进与创新,往往可以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变社会的面貌。就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思维创新三者关系而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制度创新 构成了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的社会动力保障。技术创新不是制度创新的简单派生物,但 技术创新只有在相应的制度体系的依托和支撑下,才能真正转变成为变革社会的现实力 量,而不至于沦为与社会生活实践无涉的“奇技淫巧” 。同样,先知先觉者所取得的思 维创新成果,也只有获得制度条件的支持,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安排,才能获得广泛 的社会认同,才能融入公众现实的生活实践。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社会制度的每一次有 效的变革与创新,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文明成果。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每一次质 的飞跃,无不都以社会制度结构的革命性突破为前提。现代工业文明的滥觞及其在全球 范围的迅速扩张,其最直接的社会动力正在于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马克思的生产关 系及上层建筑理论,韦伯“理性化”视野中的权威类型学说,哈耶克的“扩展秩序”理 论,伯尔曼和泰格独特的法律变迁学说,以及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 度,对现代文明滥觞的社会制度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制度因素作为现代文明关键性的 内生变量的作用,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认同。毫无疑问,西欧社会之所以成为现代化的发 源地,之所以能形塑出一种独特的具有无限扩张潜能的文明形态,是众多因素历史耦合 的产物。知识的积累、技术的创新、外部环境的变更,甚至某些偶然性的历史机缘,都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变迁将社会各领域的变革以及 各种历史性机缘整合为一种变更整个社会生活的现实力量,16 世纪以来西欧社会逐步积 累起来的新的文明因素,就很难凝聚成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如果没有相应的新的社 会制度框架将新的文明成果有效地巩固起来,并为之提供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的支撑, 西欧社会在 16 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果,更不可能扩张成为一种普适性的 现代文明。更进一步说,16 世纪以来西欧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变革,如技术的创新 、知识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等等,本身无不都与社会制度变迁所提供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现代工业文明之所以产生,首先正是由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的 演变发生了历史性的大突破。首先,就人类行为的动力机制而言,16 世纪以来的一系列有关财产和权利的制度创 新,为人类从事生产实践,尤其是创新性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荷兰、英国 之所以能率先步入现代文明,同它们在与产权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上的进化有密切的 关系。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在这两个国家,持久的经济增长都起因于一种适宜所有 权演进的环境,这种环境促进了从继承权完全无限制的土地所有制、自由劳动力、保护 私有财产、专利法和其它对知识财产所有制的鼓励措施,直到一套在减少产品和资本市 场缺限的制度安排。 ”(注:道格拉斯C 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9 页。 )这一系列法律化的制度安排的出现,将从事生产实践,尤其是创 造性实践同个人利益最直接了当地联系了起来,有力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 创造性,为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创造了有利的 社会制度条件。社会制度既表现为强制性的约束机制,又表现为诱致性的激励机制。现 代社会逐步建立的明晰的产权制度,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与社会自由流动的社会制度安 排,以及广泛运用市场机制来配臵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制,奖励创造发明的专利制度等等 ,都极大地强化了社会制度的激励功能,建立起了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通过释放和调 动人们追逐财富的欲望,现代社会汇聚形成了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努力创造社会 财富的巨大洪流。恩格斯曾经说过:“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的存在的第一日起直 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 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177 页。 )但是只有到了现代社会,追逐财富的行 为才真正得到了社会制度的正当性确认和有效的保护,并因此而为社会财富创造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尽管这种动力可能是以“恶”的形式出现的,意味着人的其他一 切秉赋的损害) ,使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质的突破,即第一次实现了在人口增长 的同时保持社会生活水平的持续性提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 其次,随着知识的增长和人类理性的进步,文明社会的制度安排发生了“驱除巫魅 ”的理性化演进。从法理型权威的确立,到高效率的现代文官制度的建构;从形式主义 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备,到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完善,文明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理 性化、规范化、篇三:中国法制史笔记中国法制史笔记 XX-08-09 08:49 导 论 1、 对象论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专门学科。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时间跨度上为4000 多年,既有古代法制又有近现代法制;在内容上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又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 2、目的论; 1 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建设有中国特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 2 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 3 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常识。 3、方法论 (1)具体的方法 1 要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2 要掌握每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类型法律制度的特点; 3 要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因革演变关系; 4 要在掌握一定部门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中国通史;5 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2)抽象的方法 1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2 历史的方法 3 主观主义与历史研究 4、阶段论 (1) 划分的依据: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为依据 (2) 阶段划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A奴隶制发展时期 B封建社会发展时期 C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发展时期 第一章 夏商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 一、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依据: 公元前 21 世纪夏启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中国的国家和法律制度正式形成。 1. 夏启是中国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专制帝王。2. 夏已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 (地分九州,设九牧为长官)3. 夏已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 (军队、职官、贡赋) 4. 夏已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 二、中国国家与法起源的特点: 1 国家组织和思想观念上都有浓厚的氏族血缘色彩。 2. 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 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法律、刑罚和伦理道德同时作为调整社会的基本手段。 三、夏朝法律概况: 天讨与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或代称,主要表现为不成文习惯法, “王命”也 是重要法律渊源。昏(己恶而掠美) 、墨(贪以败官)、贼(杀人不忌) 、杀。夏朝的主要罪名,如“不孝” 、 “不用命” 、 “不恭命” 、 “失天时” 、 “淫朋阿比” 。五刑,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五种常用刑。五刑始于夏,发达于商、周,影响及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后期才完全被封建制刑罚代替。夏朝的监狱,圜土、夏台、钧台都指监狱。第二节 商朝的法律制度 一、商朝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把祖宗崇拜与上天崇拜结合起来,刑罚、法律既代表天意,又代表列祖列宗的意志。 二、汤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不成文习惯法和命(命令) 、誓(盟誓) 、诰(训诰)也是重要法律渊源。 三、商朝的罪名与刑罚: 罪名多于夏朝,如“舍弃穑事” 、 “不从誓言” 、 “颠越不恭” 、 “不吉不迪” 、 “不有功于民”等。刑罚沿用五刑,还出现了醢、炮烙、脯等酷刑,流刑、徒刑的雏形在商朝也开始出现。 四、民事法律内容: 土地归王为代表的奴隶主国家所有。婚姻明确“一夫一妻”制,王及贵族在一夫一妻制下大量纳妾。继承制度,商朝前期实行“兄终弟及”制,后期被“嫡长子”继承制取代。 五、司法制度: 司法机关,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称为司寇(或大司寇) ,须奏请商王批准,故商王有最高司法权。司寇下设“正” 、 “史”等官,协助审理。商朝畿内司法长官称“士” ,畿外司法官吏称“蒙士” 。审判制度,大案、疑难案件要经过正、史的初步审理、大司寇的复审、朝廷三公参听再审,最后报商王批准执行。天罚与神判。监狱制度,圜土,囹圄。 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指导思想 一、西周法律思想的变化 : 以德配天( 德 要求敬天、敬宗、保民)明德慎罚(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不仅对西周的法律制度及宏观法制特色起决定性作用,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为“礼法结合”的中国封建法制奠定了哲学基础。 第二节 西周的法律形式、宗法制度及礼与刑的关系 一、西周的法律形式: 除传统的誓、诰、命外,以礼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转载于: 小 龙文档 网: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习惯法占相当比重。周公制礼(周公,名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吕刑(吕国的司寇吕侯所作) . 遗训(先王留下的遗制)殷彝(商朝的某些法律) 九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有两种含义,一是周朝的刑书,二是五刑加上赎、鞭、扑、流。 二、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西周的“封邦建国” ,即常说的“裂土封王” 。 西周宗法制度三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小宗服从大宗、各级家族组织共同向周天子负责。 三、 西周时期礼与刑的关系 : 礼: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的二层含义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在亲亲、尊尊原则下,又形成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具体的礼仪(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 周礼的性质: 具有法的性质和作用(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强制性) 礼与刑的关系: (1)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正面、积极地规范人们。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一切 违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二者相辅相成。 “出礼入刑”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庶人并非不受礼的约束,贵族犯罪也并非不受法律制裁。第三节 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西周时期刑罚、刑事政策及刑法原则: 刑罚,除五刑外,圜土之制(类似徒刑) 、嘉石之制(类似拘役) 、赎刑(以金钱或物品抵罪) 。刑法原则: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宽严适中。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 (刑新国用轻典,平国有中典,乱国用重典) 。 二、西周的民事、婚姻制度: 契约:西周的“司约”管理契约事宜, “质人”为具体的管理人员。 契约形式: 质剂(买卖) ,傅别(借贷) 。 婚姻: 三原则是 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卜得吉兆后定婚) 、纳征、请期、亲迎。 “七出” (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 , “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天子之下设大司寇,为“六卿”之一。大司寇下设小司寇。其下再设专职属吏,如掌囚、掌戮、司刑、司约等。 二、诉讼制度: 狱与讼,刑事与民事案件。听讼、断狱。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读鞫、乞鞫(宣读判决、要求上诉) 。西周司法官的“五过”:惟官、惟反(报私怨) 、惟内(亲属) 、惟货(受贿) 、惟来(请托) 。三刺(疑难案件要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 三、监狱制度: 监狱也称圜土、囹圄。西周设“掌囚” 、 “司圜”两种监狱管理官员。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 春秋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时代。政治上,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已经动摇。经济上,正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经济关系转变的巨大变革。 二、春秋时期的颂成文法活动: 郑国“铸刑书”(郑国执政子产在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 公布成文法) 。 2. 邓析“竹刑” (郑国大夫邓析将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 )晋国“铸刑鼎” (赵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三、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对传统法律观念、法制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 (法律不是少数人的私产,而是全社会公开的调节器)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要法律观点 :以李悝、吴起、商鞅等法家人物为代表。在治国的策略上,以法治国。国家应制定法律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准则,国家应依照所制定的法律来处理各种事务(缘法而治) ,以法律作为统一的取舍标准(事断于法) 在法律适用上,刑无等级(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在法律的内容上,行刑重轻(轻罪重判,重刑主义)法布于众。 二、 法经的内容及历史地位: 法经: 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 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战国时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制定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共分六篇:盗法 、 贼法 、 囚法 (也称网法 ) 、捕法 、 杂法 、 具法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首先,它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其次,它的体例和内容对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其历史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上看,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商鞅变法: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主张运用法律手段达到建立强大封建政权目的的变法活动。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 。奖励耕织、鼓励小农经济颁布分户令 、奖励军功。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等主张。强调以法治国,轻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奸,实行连坐。商鞅变法为秦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最终统一。 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秦朝法制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 。以法家学说为正统思想,以官吏为仿法榜样,维护专制。法令由一统(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维护君主的最高立法权) 二、主要法律形式: 诏令(皇帝临时命令,效力最高) 。律(秦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 廷行事(典型案例汇编成的判例) 。法律解释与法律答问 。 三、 睡虎地秦墓竹简 (云梦秦简) :秦律十八种 。效律 。法律答问封诊式 (审判原则及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 。秦律杂抄 。为吏之道 (为官的准则及具体的行政要求) 。第二节 秦律的基本内容 一、刑事法律内容: 犯罪侵犯皇帝人身权力及尊严罪:妖言诽谤罪、谋反罪。侵犯生命安全罪:杀人罪、伤害罪。侵犯财产罪。投书与“偶语诗书”罪。 刑罚 : 死刑(戮、磔、腰斩、车裂、枭首、夷三族 、具五刑)肉刑、 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 、笞刑、赀刑、赎刑、耻辱刑。 秦朝刑罚的适用原则: 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不负或减轻刑事责任,以身高为标准) 。区分故意与过失。盗窃赃值定罪。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累犯加重。教唆犯加重。自首减轻处罚。诬告反坐。 二、民事法律内容: 民事权利主体: 秦朝, 封建国家(皇帝)是最完全的民事主体,贵族官僚、有爵位者、士伍是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事主体,商人、赘婿、继父社会地位低于百姓,是受限制的主体。隶臣妾是国家奴隶,只有很少一点民事权利,人臣妾是私家奴隶,是交易的客体,无民事权利。 汉朝, 妇女在汉代是受限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