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_第1页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_第2页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_第3页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_第4页
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掌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概念及统计基本原则,学会计算和运用常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说明国民经济现象数量的变动规律与特征。(二)基本要求熟练计算和运用常用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分析、并说明国民经济现象数量的变动规律与特征。(三)教学要点1、国民经济两大核算体系比较;2、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分类;3、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的计算。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EA)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核算,也就是以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从数量上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测量系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又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经济运行的总量、速度、比例和效益。国民经济体系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一)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订的核算标准和规范。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平衡表、帐户、矩阵等),形成一套逻辑一致和机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并进行国际比较所必需的。(二)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就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它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总体数据和分部门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因而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依据。二、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标准是本世纪 50 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曾在相当长时期里并存发展。当今世界上有两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并存,即“国民帐户体系”(简称 SNA)和“物质平衡体系”(简称 MPS),前者将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主要指标。(一)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 Balance,MPS)。它是为适应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它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核算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平衡法,由一系列平衡表所组成。近年来独联体和东欧各国为适应向市场经济过渡,已放弃继续使用这一体系。(二)国民帐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它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首创于英国,继而在经济发达国家推行,现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它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纳入核算范围,将社会产品分为货物和服务两种形态,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并注重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它运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建立一系列宏观经济循环帐户和核算表式,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三)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MPS 和 SNA 都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它们是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下的产物,因而在核算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1)在核算范围上,MPS 限于物质产品的核算,把非物质生产性的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之外;SNA 的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受物质生产领域的局限,因而能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的经济活动。(2)在核算内容上,MPS 主要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SNA 除核算货物和服务的实物流量外,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3)在核算方法上,MPS 主要采用平衡表法,侧重每个平衡表内部门的平衡,但平衡之间的联系不够严谨;SNA 主要采用复式记账法,通过帐户体系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能更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水平。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加快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1993 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新修订的 SNA,它将成为适用于世界各国的统一的国际标准。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国家要加强宏观管理,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实行科学决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我国国民经挤核算工作过去比较薄弱, 基本采用 MPS 体系中的部分平衡表和指标。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旧的核算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 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要求,我国制定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出发, 要求在不断促进物质生产增长的同时,加快发展以非物质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所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然而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却主要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不能全面反映第三产业特别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情况,这对于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朝着战略目标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都是不利的。从 1992 年开始,国务院进一步把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 结构和速度、 效益的核心指标转到国内生产总值上来,决定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日常经济运行的考核指标,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二) 符合深化改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管理经济主要是借助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间接引导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方向。为适应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决策与调控的需要,必须加强以价值形式表现的国民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核算。然而,我国原有的核算制度侧重于实物流量核算,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资金运动和社会分配、再分配的情况,不利于国家通过财政、金融、物价、税收、工资等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在新核算体系中,包括了资金流量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 综合地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全貌, 可以比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各部门的收入分配情况、 资金余缺情况、总储蓄与总投资的状况、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情况、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往来情况等等,从而可用以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总体考察和部门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提供了依据。(三) 符合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同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非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交流合作的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往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影响程度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往来的核算,以综合反映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和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我固酌对外开放进一步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然而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侧重于国内经济活动的核算,不能综合反映国际经济交往,而且整个核算制度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新 SNA 不具有可比性。新核算体系中,包括了国际收支核算,综合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和结构,并侧重于分析对外往来的种类和联系,而且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表式在基本结构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国际可比性,同时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满足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四) 符合国民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和总体平衡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构成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 要使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 保证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必须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然而我国原有核算范围只限于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工业、建筑业及运输邮电业和商业), 只注重局部核算内容自身的平衡,不能全面反映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总体平衡状况,影响了国家宏观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核算体系以全面生产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都纳入核算范围之内,从而全面反映了全社会生产活动的成果及其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为研究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和总体平衡创造了条件。二、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研制与实施(一) 理论研究从 1985 年开始,我国就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核算模式等进行反复研究,明确了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须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貌, 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坚持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以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资金运动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三是对待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既不能保守原有的 MPS,也不能完全照搬 SNA,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有益的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 )方案设计从 1986 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设计, 于 1987 年 2 月提出初步方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专门会议讨论、试点检验,前后作了 7 次修订。 针对原设计方案表式结构不够清晰的缺陷,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的原则合理调整了整个体系的结构,改进了表式和指标的设计, 并增设了一整套经济循环账户, 使之形成了比较完整、严密的体系。(三) 试点试算为了通过实践检验核算体系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从 1988 年开始先后组织 18个省、区、市对新核算体系方案中主要表式和账户进行了试编试算, 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增加值统计试点。 与此同时,还围绕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对国家级核算表及账户进行了试算试编,从而使方案趋于完善。经过以上一系列的研制工作, 于 1992 年 8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 ,决定从 1992 年起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在 19921993 年建立国家和省两级新核算体系基本框架,实现基本过渡;第二步,到 1996 年基本完成向新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实现了由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 MPS)到国民账户体系(简称 SNA)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一套与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接轨、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描述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国家统计局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研究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 SNA 体系。 1992 年 8 月,在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包括基本表和补充表,基本表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补充表包括对基本表内容的扩展和补充以及表现社会再生产基本条件的人口、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 8 张平衡表。经济循环账户包括国民经济账户、机构部门账户、产业部门账户和经济循环矩阵。社会再生产核算和经济循环账户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通过一系列指标,系统地描述宏观经济活动的循环过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内在关系。与原有的核算体系相比,新核算体系吸收采纳了联合国推荐的、西方国家通行的 SNA的基本核算原则;扩大了核算范围,将国民经济行业从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到所有行业;充实了核算内容,不仅对经济活动中的流量进行核算,也对资产存量进行核算;改进了核算方法,在保留原有平衡表核算的基础上,引进了经济循环账户的核算方式。但新核算体系仍然保留了 MPS 核算的成分,如行业划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GDP 在国民收入的基础上计算。因此,新核算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同时兼有 MPS 与 SNA 两种核算内容的混合体。这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适应的。从国民核算的角度,当时国际上前苏联东欧国家还在沿用 MPS 核算体系,保留原核算体系的内容,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同时也可以保持我国国民核算数据的历史延续。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完全抛弃原有的核算体系,采用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数据,对于数据使用者,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和国民经济管理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当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人们思想上还没有彻底抛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对产生于西方国家的 SNA 核算体系存有疑虑。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与完善1993 年,取消了 MPS 体系下的国民收入核算;1995 年,开始编制 SNA 体系下的资产负债表和国民经济账户;2002 年,在总结 1992 年以来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联合国 1993 年 SNA 的基础上,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保留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的基本框架,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组成,核算内容和方法根据联合国 SNA 的原则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与 MPS 核算有关的内容,不再划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对财产收入和市场价格等有关基本概念和专门术语进行了梳理。对机构部门分类作了调整,不再将政府部门分为财政和行政事业,产业部门采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补充表进行了调整和归并,设置了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两张附属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改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以后,根据普查得到的 2004 年基础数据对年度 GDP 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年度 GDP 核算,细化了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由原来的 16 个细分到 94 个。行业增加值同时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核算,改变了常规核算中由于基础数据不健全对一些行业采取推算的问题。在几个难点问题的处理上,采用了联合国 1993 年 SNA 推荐的方法,如间接计算的金融媒介服务(FISIM ) ,在各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进行分摊,作为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和机构部门的最终使用。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按照市场和非市场两部分分别计算。市场部分,直接根据房屋的租金收入计算;非市场部分,由原来的只计算虚拟折旧改为计算虚拟成本,改变了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低估的问题。计算机软件,使用期限一年以上的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不再是企业的中间投入。同时,还将保姆提供的家庭服务等自给性服务纳入到生产核算的范围。与此同时,为与普查年度的 GDP 衔接,对 1993-2004 年 GDP 的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与 GDP 核算密切相关的投入产出核算和资金流量核算也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对普查年度和历史年份的数据进行了调整和修订。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经过 30 年的努力,我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由建立之初的还带有MPS 核算体系的痕迹,到基本上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方法接轨,不论从国民经济核算自身完善的角度,还是从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澄清了理论上的误区,扩大了核算范围。MPS 核算体系建立在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国民收入核算的范围只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被排除在核算范围之外。新核算体系的建立首先澄清了理论上的误区,克服了过去唯物质生产才是生产的偏颇,认可了服务部门的劳动与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一样,也是生产劳动;服务部门的劳动与物质形态的产品一样,都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所必须的。认识上的突破为核算范围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因此,新核算体系转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核算的范围由过去的仅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到包括提供无形服务的第三产业,从而使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更完整,更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丰富了核算方法,充实了核算内容。新核算体系采用联合国推荐的 SNA 的基本核算原则和方法,对国民经济的全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核算体系内容不完全,方法不完善,只有流量核算没有存量核算的问题。新核算体系不仅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和国际收支等核算对经济活动中的流量进行核算,还设置了资产负债表,对处于经济活动始点和终点的资产存量进行核算,为摸清国民经济的家底,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完整过程建立了基础。新核算体系不仅对商品流量进行核算,也完善了资金流量核算,对实物形态和金融形态的资金流量同时进行核算,为研究收入分配关系、研究资金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建立了基础。新核算体系还充实了核算方法,在保留原有平衡表核算的基础上,引进了经济循环账户核算的方式,使不同核算内容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保证了数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账户的整体平衡。核算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要求,我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建立起就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建立之初的带有 MPS 的痕迹,逐步过渡到以联合国 SNA 推荐的核算原则和方法作为基本框架。GDP 的核算方法由最初的在国民收入的基础上计算,改进为根据企业财务资料直接计算,同时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核算,行业分类和支出项目不断细化。核算内容也更加丰富,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开展了资源环境核算的研究,为描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探索。核算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国民核算的基本功能就是描述国民经济的面貌,反映经济运行的趋势。通过国民核算可以得到大量的包括经济活动不同环节和不同部门的信息,特别是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GDP,从不同的角度测算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国民核算数据的宏观性和全面性,它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的重要数据支撑,是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 202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计算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目标以及产业结构发展规划也是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础上的。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在研究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收入分配状况和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一、三次产业的分类依据社会经济活动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者说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顾序和人类需要程度依次排序所作的分类;第一类产业部门,又称第一次产业或初级生产,是以农业为主包括农、林、牧、渔、猎等业。第二类产业部门,又称第二次产业或次级生产,是以制造业为主包括采矿、建筑等业。第三类产业部门,又称第三次产业或第三级生产,是以服务业为主包括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以及政府的行政管理等;用于研究不同产业的发展变化,及三次产业之间的衔接及其协调发展关系。 二、产业部门(活动部门)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的对象是产业活动单位。所谓产业活动单位,就是以生产技术差别为依据所划分的生产单位;产业部门分类,就是按照从事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对产业活动单位所作的部门分类。凡是主要产品或主要成果相同的经济活动单位,就归入同一个产业部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我国有关部门,都制定有标准产业(行业)分类目录。在标准产业(行业)分类目录中,排列部门次序的原则是:(1)物质生产在前,非物质生产在后;(2)反映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即按农、牧、林、渔、采掘、制造、建筑、商业、运输、邮电、金融、保险、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行业排列;(3)有的沿用过去习惯的次序。三、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部门分类的对象是机构单位。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立地拥有资产、发生负债,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单位(即能独立地编制资产负债表,拥有财务决策和资金收支的单位) ; 机构部门分类:按照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对机构单位所进行的分类归纳。一般分为:居民部门、 (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第三节 国民经济常用的经济指标一、新核算体系整体结构一)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二)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 ,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 ,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一个法人企业,如果它的全部经济活动发生在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那么它就是我国的常住单位。一个企业虽然它的经济活动并非全部发生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但在我国经济领土内建立了一个子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一年以上,则该子企业也是我国的一个常住单位。一个住户,如果它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住房,该住房为它的主要住所,则认为是我国的常住单位。一个政府单位是它行使管辖权的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中央政府组成单位,包括位于国外的使馆、领馆等,均为我国的常住单位。 常住单位也称常住机构单位。 2生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因此,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自给性服务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房屋、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 3消费范围 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4资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 ,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 5流量和存量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期末存量。经济中的许多流量都有与其直接对应的存量,如金融资产流量与金融资产存量相对应,但也有一些流量没有直接对应的存量,如进出口、工资等。 6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价格。生产者价格等于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包括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该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四)基本单位和部门分类 1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 (2)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4)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法律实体或社会实体。 同类机构单位构成机构部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个大的机构部门,即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由非常住单位组成的国外部门也视同为机构部门。 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从事上述活动的各类法人企业。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媒介以及与金融媒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 政府单位与政府部门:政府单位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政府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它主要包括各种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所有政府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政府部门。 住户与住户部门:住户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所有住户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住户部门。 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机构单位都是非常住单位。将所有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对于国外部门来说,并不需要核算它的所有经济活动,只需核算它与我国常住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活动。 2产业活动单位和产业部门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是按照主产品同质性的原则对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门分类。所谓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地点的唯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2)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要么只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要么虽然允许有一种以上的生产活动,但主要活动在单位的增加值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也就是说,所有次要活动的总体规模与主要活动相比是很小的。(3)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统计基础情况确定产业部门分类。随着统计基础的改善,产业部门的分类要逐步细化,以更好地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社会公众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 (五)核算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 2估价原则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价格,遵循以下规定,凡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都按交易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来估价;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如同一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制设备、自给性消费等) ,按市场上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或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来估价。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固定资产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它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帐户两部分组成。 、社会再生产核算表 基本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这五大核算表彼此衔接,联成一体,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系统描述,但它们又是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体系。 (1)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核算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投资、进出口等社会再生产中的基本总量,为研究和制定经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