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1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2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3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4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童红霞预习作业:1、熟悉一下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2、根据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今天上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 XX 年 10 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 月1 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 4 分钟。导入到文学习。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2、把这些事进行“合并” ,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1、 “准备阶段”:1)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 ,填完整描写的句子。的火箭发射架上, “土星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2、 “升空阶段”:把“阿波罗 11 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3、 “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4、 “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四、 “意义”探讨: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五、拓展和延伸: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 ,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4)七、总结和作业:一堂的结束不是“结束” ,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在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作业: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与其说这是篇语文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考虑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前预习中先把文内容理清,在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 ,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 ,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当然,没有一堂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1、像这样在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2、从整堂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