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 的各个方面。有关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 3 种 角度:人口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更好地了解这 些理论将有助于解读中国的二元经济现象,从而解决“三 农”问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自然出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 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一般而言,人均收入水平越 高,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就越小。随着劳动力从农业向 非农产业的转移,将改变这部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从而 改变收入的分配。 一、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唐纳德博格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推 力-拉力”理论。他认为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 的结果:促使人口流动的力量;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人 口的流出存在“推”人口流动因素;同时,也存在“拉” 人口的若干因素,只不过比较起来,“推”的力量比“拉” 的力量要大,占有主导地位。“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 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由于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而造成的, 也可能由于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 人口迁移转变假说 泽林斯基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出发,提出了“人口迁 移转变假说”。他将社会发展分为 5 个阶段,并指出每个 阶段的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人口的迁移和流 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二、从古典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理论 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基础创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理论。他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 的经济部门: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工业部门;传统的乡村农 业部门。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 工业经济过渡过程中,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劳 动者在工业部门中就业得到的工资高于在农业部门的收入, 农村劳动力愿意到工业部门就业。依靠资本积累,工业部 门可以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获得剩余劳动力,直到农业部门 的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工业部门发展起来后,通过市 场经济的影响促使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化部门转化,两部 门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实现二元经济 结构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拉尼斯和费景汉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和拉尼斯提出了拉尼斯-费模型, 把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分成 3 个阶段,在 第 1 个阶段,农业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劳动力的供给无限, 农业总产出不受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影响,农业部门的 农业剩余可以满足工业部门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 受阻碍;在第 2 个阶段,农业边际生产率大于 0,但小于城 市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农业总产出因劳动力数量减少 而下降,转给工业部门的农业剩余不足,贸易条件开始有 利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利润减少,扩张受阻,劳动力的 转移也受到阻碍;在第 3 个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被 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完全商品化,农业边际生产率大于或 者等于城市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农 村劳动力,工业部门就必须提高边际生产率,使其至少等 于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至此完成了二元结构向一 元结构的转变。 乔根森理论 乔根森对二元结构模型作了进一步发展。乔根森模型 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当农业剩 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 余大于 0 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时, 农业剩余劳动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规模。模型的核心思想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到工业部门,是人们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结 果。 托达罗理论 到了 20 世纪 60-70 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出现严 重的失业问题,刘易斯模型的假设条件遭到攻击,因此产 生了托达罗模型。该模型假定迁移人口都是风险厌恶型的, 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者预期在城市取得 收入与个人迁移成本之间的大小,而这个预期收入不仅指 短期、即期收入,还包括长期预期收入;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还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市提供的就业空间,农 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重要,发展 中国家要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来就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这样既不会影响城市就业,又可以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 乡差别,最终实现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 三、从新古典主义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舒尔茨对刘易斯的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模式及其相关理 论提出了批判,否定农业中有任何剩余劳动的存在,认为 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优配置,从农 业中撤出劳动力,势必会减少农业总产量。在他的人力 资本投资中,提出了“成本-收益理论”。他认为个人迁 移行为决策取决于其迁移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结果。当迁入 地与迁出地的收入差异大于迁移成本时,迁移行为就会发 生。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农 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些专家甚至预测到 XX 年,中 国农村的富余的劳动力将会达到 2.5 亿。因此只有充分了 解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稳定和提高农村家 庭人口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问题研 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XX. 2、戴林送,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