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研究.docx_第1页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研究.docx_第2页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研究.docx_第3页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研究.docx_第4页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研究 我国最早的土地经营制度是“井田制”,与之相适应的是 “什一”或“九一”的劳役赋税制度。它是历来朝庭制定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根据。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是土地租 佃制。租佃制,就是地主经营或占有土地,国家的土地所 有权与地主的土地经营权分离开来,地主获得土地经营权 的条件是向国家交纳土地收成的十分之一的赋税,地主经 营土地的方式是向农民出租土地,并收取土地收成的 50 以上的地租。 在租佃制基础上产生的是土地永佃制。永佃制,就是 在租佃制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农民的土地 使用权与地主的土地经营权相分离,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 长期的土地使用权,条件是向地主交纳土地收成的约 30 的地租。土地永佃制之后,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的农业劳动 雇用制。农业劳动雇用制,就是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作为资 本雇用农业劳动力,它雇用劳动的条件是支付给劳动者一 定的工资,从劳动的角度讲,劳动者获得劳动权的条件是, 将劳动成果的一部分作为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本的利润让渡 给农业资本家。资本的利润要有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主义地 租。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由两部 分组成: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所谓的绝对地租,就是土 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它的存在体现了土地所有权的 统一。所谓级差地租,就是土地经营者在优等地上收取的 相对于最次等土地的地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形态:级差 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就 是等量资本投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的等量土地上产生不 同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差别。所谓级差地租的第二形 态就是由于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入等量资本产生的不同的 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差别。总之,经营土地就是按土地 的等级来收取不同的级差地租,这是土地经营唯一的有效 方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土地管理法所规定 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 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也就是 说,村民委员会拥有土地经营权;社会主义的农村土地集 体经营,应该大胆地借鉴历史经验,包括封建社会的和资 本主义社会的,以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利 用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这一经济实现形式,来管好用好十 分有限的农村土地。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设想: 1、农村土地国家所有,集体经营,家庭使用。目前我 国的两种公有制形式必须坚持,两种公有制形式就是国家 所有与集体所有。 2、土地经营理念。地租是农村土地经营组织存在的物 质基础,也是农业税的来源。按照历史的惯例,在经营权 与使用权分离的情况下,土地经营者收取的地租,地租率 是土地常产的三分之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主地位, 要有法律保障。在法律的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合 理的经营好自己的土地,根据土地的等级制定出级差地租 方案,收取各级土地相对最次等土地的级差地租,作为土 地经营权的经济实现。 3、土地永佃权设想。我国农村自改革以来,十五年期 的第一轮承包都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在全国也已经基本完 成了第二轮的延包工作,而且法律和政策都要求第二轮延 包三十年不变。农村土地使用权基本稳定,而且三十年以 后,考虑到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入,更没有变更的理由。 长久的土地使用权就是土地永佃权。 4、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前提是土 地使用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离。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 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土地使用权在农户内部成员间的流转, 即土地使用权的继承;另一形式是土地使用权在农户与农 户间的流转,即短期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本课题试图在我国的现有法律范围和马克思主义的地 租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上的土地经营制度和目前农 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土地使 用权的流转问题。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前提有两个: 一是土地权属清晰且稳定,二是土地的价格或租税明确且 公平。因此,讨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必须从土地权属 和土地税费这两个方面入手。土地权属问题是个法律问题, 土地的租税问题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而且这两 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历来,土地权属与土地租税是分不 开的,土地租税是土地权属的经济实现形式。本课题的研 究方法就是,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的权属问题,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 地租理论来讨论我国社会主义土地税费问题,三是在分析 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设想。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和税费制度历史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是集体统一经营,家 庭承包使用,经营权的经济实现形式是农业税费。这个农 业税费制度正在改革之中。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除了要与 农村土地制度相配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的农村 税费改革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封 建社会,又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基础上创建的,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与封建制 度及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某种继承性的联系。如果认为社会 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及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这 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在土地使用问题和租税问题上,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经验,也有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封建 及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多年来的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土 地制度的完善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租税制度的确立没 有理由不去借鉴历史的经验,也没有理由不去以马克思主 义的地租理论为指导思想。 1、封建地租 我国最早的土地经营制度是井田制,历史书记载: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 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1,当 时,公田的产出全部上交领主。这里所谓的“公田”与 “私田”,并不是所有权意义上的公有与私有,也不是占 有意义上的公有与私有。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国家分封领有 制,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即王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土地经营制度是领主占有 制,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为领主占有,也就是说土地经 营权属于领主,八家农奴家庭各自分得“私田”只是充当 劳役者,也谈不上什么土地使用权。 井田制实质上就是劳役地租制,八家都为领主提供劳 役。井田制是当时领主经营土地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征 收税赋和征召力役的根据。百亩私田,十亩公田,劳役税 率为什一。论语,额渊说:“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 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3。孟子也曾说:“夏 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 一也。”4。实际上,井田制这种授田征赋税的土地制 度,是后来的历代朝庭制定土地制度的根据或基础,也即 “为天下之通法”。 春秋时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 君臣。”取代了周朝时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宾,莫非王臣。”,这种原则性的改变,标志着周朝土地 国有制的破坏,分封制的破产,当时不仅天子已经不能控 制“天下”的土地,井田里也出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的“公田不治”和“私肥于公”的“私田”私有的现象。 这对各诸侯也是不利的。于是,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 财政收入,纷纷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初税亩”、“初 租禾”赋税制度相继出现,不再有“公田”与“私田”之 分,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但是,这 时的土地制度并没有全盘否定井田制,而是对井田制的一 种继承,税率仍然是什税一,只是劳役税变为实物税;土 地仍然是国有制,只是天子国所有制变为诸侯国所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变法,相继都取消了分土封 侯制,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土地经营权为私人占有。 例如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除井田,民得买卖”。过去的 井田制,取得“私田”的条件是在“公田”里供劳役,此 时的占有制是“公田”及“私田”都变为私人占有,成为 自耕农,占有的条件是向国家交纳约为产量的十分之一的 实物税,而且可以自由买卖。也有一些占地较多的官僚贵 族地主,他们有封建国家保护下的土地经营权,经营土地 的方式是出租土地给佃农,佃农租用土地的条件是向地主 交地租。地租以实物为主,约为亩产量的百分之五十。就 象西汉前期的政论家董仲舒所说的:“或耕豪民之田,见 税什五”5。佃农与自耕农不同,自耕农是小块土地的 占有者,对所占土地有经营使用权,有向国家交什一税和 口赋的义务;而佃农租用地主的地只有使用权,有向地主 交地租和出劳役的义务,地主有从收缴的地租中向国家交 税的义务。 到秦朝,秦始皇彻底废除封建制,创建郡县制,不再 分土封侯,取而代之的是分官封爵,真正实现了国家土地 所有权的完整,正是这种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真正实现国 家的统一。在土地制度方面,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 ,就是让老百姓向政府据实登记占有的土地,按亩纳税, 使土地私人占有法律化。秦朝的地租一开始也定为十税一, 另有口赋。可是后来的赋税征收却增加到土地产量的三分 之二以上,“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 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6。这里 所谓的“古”指的是井田制“什一税”的传统。 汉王朝时期,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基本承袭秦王朝的 制度和政策。土地制度也是地主私人占有制度,赋税制度 主要有田租、口赋和更赋。田租“十五税一”,“文景之 治”年间进一步减免田租为“三十税一”。应该如何理解 汉王朝时期的轻徭薄赋和减免田租的政策呢?“十一税” 这是国家的“通法”,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通法”。我 认为,减免田租不是相对这个“通法”而言,而是“接秦 之敝”,“轻田租”减的是地主向佃农征收的田租,不是 减国家向地主征收的税赋。“十一税”这是国家的基础是 不能减的,这也是后来各个朝代纳税根据。所谓的“十五 税一”是指地主向佃农收取土地产量的十分之五即产量一 半的地租后,地主再向国家交纳土地产量的十分之一的税 赋。也就是土地产量为十份,地主与佃农五五开后,地主 再向国家交一份的税。即地租率为百分之五十,税率为十 分之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十五税一”。佃农是不向 国家交税和交租的。同样,所谓的“三十税一”,也并不 是指地主向国家交土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的税赋,而应该 理解为,土地产量为十份,然后三七开,佃农得七份,向 地主交三份为田租,地主再向国家上交一份税赋。即地租 率为百分之三十,税率仍为十分之一。“什五税一”、三 什税一”并不是税率为“十五分之一”、“三十分之一” 的意义。 “十五税一”即地租率为十分之五,税率为十分之一; “三十税一”即地租率为十分之三,税率为十分之一。这 是我对汉王朝初实行的“轻田租”的理解,轻田租不是轻 地主的税赋。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把“三十税一”理解为 国家向地主收土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的税赋,是不合逻辑 的,与事实不符,也根本行不通。一定的赋税和徭役是国 家存在和稳定的前提,高赋税政策固然不行,秦朝的短命 就是个教训,但不收赋税徭役或收的太低也不成,这不利 于对私人占有田地的限制,也相当于放弃了国有土地的所 有权,造成国家统治力量相对官僚地主的势力上的不足从 而形成地方割据,汉朝末年土地兼并及地方割据势力造成 的国家分裂的局面正是当时低税赋政策的必然结果。用现 在的话讲,这两种情况都是因为没有用好税率和地租率作 为政治及经济的调控手段。 隋唐时期,华夏各族复归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 期以来的动荡不安的割据局面。隋唐年间的土地制度实行 的是均田赋税制,国家将闲置的国有土地授予无地的农民 来经营,授田的条件或资格是负担国家的赋役。授田不是 计口授田,而是按家室的丁男授受。唐朝的“授田之制, 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 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 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 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 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7。可以看出, 所谓均田并不是均分,而是男女老幼有别,这仅针对原来 无地农民,地主原来所占的土地仍为地主经营,也是按亩 纳税。“永业田”是可以继承的,“口分田”人老以后国 家收回另授。唐朝的土地制度有私人占有形式和国有国营 形式,私人占有形式也即国家所有、私人经营,例如地主 所占土地,也包括授田农民的永业田;国有国营形式即国 家经营的土地,比如屯田,国家按官职大小分给官员的职 分田,也包括均田授予农民的口分田等等。但这两种经营 形式的土地都是国家所有。不同的是,私人占有经营的土 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所有权属于国家,经营权 归占有者,国家与占有者的关系是赋税关系;而国营的土 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统一的,都归属于国家,国家既是 所有者也是占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也是“地主”,与 农民的关系也是租佃关系。 关于隋唐以来,包括宋朝时期,土地的这种经营制度 大同小异。关于租税率是不是土地产量的十分之一,因土 地好坏有别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无需置疑的:每一朝代 赋税制度设计都以周朝的井田制的“什一税”为理想。如, 隋书有云:“昔禹制九等而康歌兴,周人十一而颂声作” 8;唐史也说:“先王之制,度地以居人,周有井 田之制,秦有阡陌之法,自古有国有家,兴亡盛衰, 未尝不由此也。”9;又有宋史:“受税十一,不改元 则”10;明朝也不例外:“赋役之法,唐租庸调犹为 近古。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太祖为吴王,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11;等等。 封建社会的租与税是不同的,一般是“己田谓之税,佃田 谓之租”12,即自己经营的或占有的土地要向国家交 税,比如地主及自耕农占有的土地,地主及自耕农对土地 有经营权,要向土地所有权主体即国家交税,税率一般是 土地产量的十分之一。佃农要向土地经营者交纳地租,佃 农只有土地使用权或叫佃耕权,比如屯田制中国家的佃农 要向国家上交地租,又如地主的佃农要向地主上交地租, 地租率有两种情况:国家向佃农提供耕牛或种子的,地租 率一般是 50,不提供耕牛或种子的地租率一般是 30。 这有史证:“凡官给牛种者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 13。地主的佃农上交地主的地租率也基本有这两种情 况。 封建社会为什么地主上交国家的叫税,税率为“什一 税”即十税一,而国家的佃农上交国家的叫租,租率为 “什三税”或十税三呢?这不难解释。这是个国家的管理 或经营成本问题。因为,地主占有或经营的土地,国家只 有所有权没有经营权,经营权在地主手里,国家没有经营 成本支出在里面,因此,国家只取得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 现形式就足够了。但对于国有国营的土地如屯田制或授田 制中的土地,国家既有所有权又有经营权,国家为了社会 的稳定或土地的利用,各级政府每年或每隔几年要授田予 农民耕种,授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经营过程,自然要有成 本费用支出,所以,国家的佃农向国家交的地租要高于税, 在国家政府与国家的佃农的关系中,国家政府就是地主,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既是土地所有权人也是经营权人。土地 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是一体的。 2、地租的资本主义性质 土地的经营权与使用权不分,两权集地主或国家于一 身,而且在租佃制中农民没有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土地 使用权,土地产量的 50以上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交给土 地经营者。这种分成制的实物地租就是封建地租的特点。 这种情况下,土地的经营使用关系主要是人身依附关系, 农民佃耕为的是维持生活,而且只能是勉强维持生活,农 民不会有积累也不会有条件或动力向土地投资。 到明清时代,永佃制盛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农业生产 中。永佃制的基本内容是:“佃户长久承租一主之田,田 主不得增租夺佃,甚至,在土地买卖中,换主不换佃。 ”14。永佃制中佃户对土地有永佃权,所谓永佃权就 是一种土地的长久使用权,这是土地经营权与土地使用权 相互分离的表现。永佃制中不仅土地使用权相对稳定,而 且地租额也比较固定,一般以契约中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按 产量分成规定的地租额为准,地租额不再随今后的生产能 力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的是定额租。因此,佃户有改良土 地提高土地产量的积极性,而且佃户与地主间的人身依附 关系相对松弛,并且永佃户也有权再次出租土地,从而也 成为小租主。清代文献中记载中的“一田二主或三主的现 象”,就有永佃制这种关系。一田二主或一田三主,“主” 就是土地所有权人、土地经营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分别 对应的是国家、地主、佃主。地主是土地经营者,拥有 “田骨”,又称“大租主”,佃主是土地永佃权者拥有 “田皮”,又称“小租主”,在土地买卖中,大租主可以 出卖“田骨”,小租主可以出卖“田皮”。实际上,这种 永佃制在我国的唐朝就有这 种萌牙,当时的授田制有口分 田和永业田之分,其中的“永业田”就带有这种永佃权的 性质,当时“永业田”就可以继承也可以买卖。永佃制是 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农业经济相对发展之地区的产物,是 佃农意志的一定体现,是土地经营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对分 离的体现。但这种分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 永佃权是以按时向地主交足地租为基本条件的。 与永佃制相适应的赋税制是明代所产生的“一条鞭法” 和清朝的“地丁合一”、“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就 是把赋税和差役合编为一,并且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政 府用银雇人充当。“地丁合一”、“摊丁入亩”就是不再 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即人头税,而把丁税固定下来摊到地 亩上,即丁税包含于地税之中。以后新增人口也不再加税,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5永佃制及其“摊丁 入亩”的货币税制,前者松弛了佃农与地主间的人身依附 关系,后者进一步又松弛了农民与国家的依附关系。从而 在农村形成了国家、地主、佃主及佃客这四者间的三个层 次间的土地经济关系。这三个层次的经济主体分别拥有土 地的所有权、土地的经营权、土地的使用权及耕作权。佃 客即土地耕种者,租借土地以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仅以 土地产量的不足 50作为劳动价格维持生活,另外的 50 以上以地租的形式作为租用土地的代价交给永佃者也即交 给“小地主”或“小租主”;永佃者也即佃主,再将土地 产量的 30交给“大地主”也即土地经营者,这是佃主获 得永佃权的代价,余下的土地产量的 20是永佃者即佃主 的收益;地主即“大租主”,又将土地产量的 30中的三 分之一,也就是土地产量的 10作为赋税交给国家,剩余 的 20地主据为己有,作为经营土地的收益。这种封建社 会早期的分成制租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实行定额制租税的根 据或基础。 永佃制这种土地租佃制,其土地所有制分三个层次: 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三权相互分离分 别属于国家、地主和佃主,佃主由于有永久性土地使用权 因此有转让、抵押或出卖土地使用权的自由。土地如何使 用,怎样耕种,地主不再过问,只管收租,正象封建社会 初期国家不再经营土地只管收税,放土地经营权于地主一 样。这种“三权”相互分离的所有制形式已经带有了资本 主义性质,也就是说,在永佃制下,地主与佃主,佃主与 佃客,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封建租佃关系和资本雇用关 系两重性。实际上,我国明清中后期产生的永佃制正是我 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佃主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农业 资本家,佃客即租种佃主土地的劳动者相当于佃主的农业 雇用工。当时的佃主阶层是制约地主阶级的新生力量,这 种制约来自于土地使用权与地主的土地经营权的分离,这 种新生力量就是资本的力量,因为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 分离,土地能够自由买卖或转让,于是佃主成为资本家, 或资本家成为佃主。因此,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 租佃制,是产生或导致资本主义的极其重要的历史前提。 永佃制下,也即土地使用权与土地经营权相分离的情 况下,地租就有了资本的性质。有钱人买地出租,有地者 卖租后投资于其他行业以扩大经营范围,这就是地租的资 本性质。实际上资本的原始积累形式就是地租,只是,地 租作为资本形式的存在始于土地经营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 时候。经营权与使用权不分离,一方面,地主集经营、使 用于一身,既管出租经营又管生产事宜,租给谁种,种什 么不种什么样样都管,无心扩大投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 租佃者没有土地使用上的自由,既无力也无心投资于土地, 因此土地产量不会高,交租后分成剩余无几,充其量能维 持生计。相比封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的特点是定额租, 而且主要是货币地租形式。定额租是以分成租为标准,是 在分成租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定额租与分成租有着质的差 别,定额租标志着土地经营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而分成 租说明土地经营权与使用权还是一体的。 与永佃制下土地所有制的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是三重地 租:国家向地主收缴的“地租”;地主向永佃者收受的地 租;永佃者向耕种者收取的“地租”。无论是那种地租都 是按契约规定对土地产品或土地收入的分成,分成的比例 是历史性形成的,不是随意的。真正意义上的地租是封建 地租,它形成于封建社会的租佃制,也就是地主向租地者 收取的土地产品的分成。“真正的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本 身而支付的,不管这种土地是处于自然状态,还是已被开 垦。”16。也就是说,地租是土地使用者支付给土地 的占有者或经营者的,或者说,地租是土地经营权或垄断 权的经济实现形式。永佃者向耕种者收取的,虽然包含着 封建地租也即上交地主的地租部分,但另一部分则是资本 的利息,因此永佃者向耕种者收取的不是真正的地租,而 是包含土地地租和资本利息两个部分。因此我们都说,我 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永佃制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当时 的佃农只所以获得土地的永佃权即长期土地使用权,是因 为对土地的投入了资本,包括改良土地投入的和购买土地 投入的,有些是由于长期耕种某块土地使土地得到了改良 从而拥有了对该块土地的永佃权,有些是因为花钱购买而 得到了土地的永佃权的。永佃者就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的 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是:实际的耕作者是雇佣工人,他 们受雇于一个只是把农业作为资本的特殊使用场所,作为 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的投资来经营的资本家即租地农场主。 这个作为租地农场主的资本家,为了得到在这个特殊生产 场所使用自己资本的许可,要在一定期限内按契约规定支 付给土地所有者即他所使用土地的所有者一个货币额。”。 17这个货币额就是地租。作为劳动条件的土地与土地 占有者完全分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土地经营理念 1、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资本主义地租,以封建地租 为基础,是在租佃制实物地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 地租,又以奴隶制社会的劳役地租为基础,是在井田制劳 役赋税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是地租的历史性。无论是资 本主义地租还是封建地租,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各自又 有个性。它们的共性即共同的本质就是,地租都是土地占 有者所拥有的经营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它们的个性表现在 地租的形态和地租量上的差异。地租的量是土地产出或收 入的一定比例的分成,不是一个单纯的量,它是由土地的 产出和地租率共同决定的。地租率是历史地形成的,它既 不是地租获得者的意志也不是地租承受者的情愿或不情愿。 “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的获得者决定的,而是由他没 有参与、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18。 土地占有者如果自己耕种自有土地,就不会有地租的收入, 只有把土地的使用权让渡出去才会有作为土地产品的分成 的地租收入。地租的量,一是取决于土地产品的量,二是 取决于参与分成的生产因素,而且土地产品的量与参与分 成的生产因素是相关的,投入土地的资本多或劳动量大土 地产品的量就大,反之就小。也就是说地租率随着投入的 加大而变小,参与分成的因素越多地租率越小。参与分成 的因素从大的方面说有:土地、劳动和资本。如果只有土 地和劳动参与分成,地租率一般的五五分成即 50,比如 封建地租;如果又有货币加入分成,地租率一般是三七分 成即 30,另外的 20为货币的分成即利息。尽管地租率 随着分成因素而下降,但由于土地产出多了,地租的量基 本保持不变。为什么封建社会后期及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实 行定额地租,就是这个道理。确定地租或税都是根据土地 的常产而不是土地的实际产量,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 “常产”,就是没有其他资本投入的土地产量。 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分成因素有土地、资本和劳动,而 且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处于中心地位,资本租用土地,雇 佣劳动,土地产品的价值分成分别为利润、地租和工资。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雇佣的劳动人数不断减少,因而劳 动对土地产品价值的分成占很少一部分。地租又是确定的, 所以土地产品的价值的大部分为资本的利润,为资本家占 为己有。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 们都是对土地产品分成,都是土地经营权或占有权的经济 实现,非本质的差别表现在地租形式上的不同:一个是实 物地租或分成,一个是价值分成或地租。地租表现为土地 的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土地的买卖实际 上是地租的买卖,土地的价格就是地租,是契约中规定的 土地使用年限内的地租的预付。土地的买卖是在定额地租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土地的价格是以一定年限的地租和 利息来确定的。即: 土地价格 一定年限的地租量 利息率 因此,“土地价格不外是资本化的因而是提前支付的 地租”。19地租是土地价格的前提。没有地租,就不 会有土地的买卖,也就不会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 主义地租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对土地购买者而言, 是资本投入,货币资本转变为土地资本,也即土地资本化 了,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对土地出卖者来讲, 是地租的货币化,土地兑换为货币,地租转化为利息。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专门对资本主义的地租理论作了 定性和定量研究,结论是:资本主义地租是地主对农业资 本家的利润的分成,是资本主义的土地占有权在经济上的 实现形式。资本主义地租包括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所谓 绝对地租就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直接产生的、无论好地和 坏地都绝对缴纳的地租,因为土地经营者得向国家即土地 的所有者交纳赋税,这个赋税就是地租的一个下限,或叫 边际地租,这个地租下限相当于不作任何其他投资的情况 下土地常产的价值的 10的分成。没有这个分成,土地经 营者就不会出租这块土地,宁愿自己耕种或抛荒。在我们 看来,绝对地租就是赋税,它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 式,是地主即土地经营者向土地所有者即国家必须承担收 缴义务。地主的土地经营收入来自级差地租。 所谓级差地租,就是在边际地租的基础上,根据土地 的等级土地经营者在优等土地上所增加的地租。简单来讲, 级差地租就是土地经营者在优等地上收取的相对于最次等 土地的地租。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土地的 肥力不同,一个是土地的位置差别。土地经营者的收益正 是来自对不同肥力和不同位置的土地收取不同的级差地租, 这是土地经营权的经济实现形式。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 因就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封建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都存 在级差地租,不同的是封建地租中的级差地租来自于土地 产品的分成,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级差地租来自于对资本利 润的分成,但在本质上都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中详细分析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 态: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第 一形态就是等量资本投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的等量土地 上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在劣等地上的级差地租 I 为零。越肥沃、位置越好的土地,级差地租 I 越高,也即 土地的利润分成越多。所谓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就是由于 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入等量资本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 地租。比如某农业资本家租用一块土地后连续不断的投资, 使土地的肥力或相对位置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而产出或利 润比刚租用时的提高了一定数额,这部分超额利润在租期 内是归农业资本家的,这是土地使用权的经济实现形式, 但到期后在新一轮的租期内,由于土地有了改良,等级提 高了,因此地租也相应提高,地租提高了的部分即这部分 超额利润就不再归土地租用者而归土地经营者即地主,这 就是级差地租 II。在劣等土地上也会产生级差地租 II,因 为在劣等土地上投入一定量的资本后土地的肥力会提高, 土地的产出就会增加从而产生超额利润,自然在下一轮的 承包或租赁中土地经营者即地主就会得到这一超额利润, 这一超额利润就是这块劣等土地的级差地租 II。每一租赁 期内的对土地的投资都会改变土地的肥沃程度或相对位置, 从而会形成下一轮租赁期的级差地租 II,增加地主今后的 级差地租收入。但是在永佃制下,或约定租期内,级差地 租 II 是土地使用权的经济实现形式,为永佃者或租用者所 收益。所以,土地经营者一般乐于短期出租,而土地使用 者则愿意长期租用,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经营土地就是按土地的等级来收取不同的级差 地租,这是土地经营唯一的有效方式。 2、社会主义土地 经营理念 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土地经营和土地使用这两个方面的 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 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正是土地经营权与使 用权相分离的制度选择。这种选择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必然要求,也符合历来农业生产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这一 历史规律。农村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这是我国的 土地管理法所规定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 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 营、管理;”。也就是说村民委员会拥有土地经营权。与 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就是,土地 经营权不再属于私人,经营土地的不是私人地主,而是作 为农村集体的法人村民委员会。这是社会性质上的一 个根本性变化。如何体现社会主义集体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这是经营理念、经营方式问题,也就是如何经营的问题。 在土地经营方式上我们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从零 开始,我们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土地经营方面的历史经 验,又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地租理论也就是土 地经营方面的理论概括,应该说,社会主义的农村土地集 体经营制度的优越性是不难体现的。 但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至今还没有形成土地的集 体经营理念和有效的经营方式,因为我们还不能理直气壮 地借鉴历史经验和理论,包括封建社会的和资本主义社会 的土地经营方面经验和理论。实际上,在土地经营方式或 方法上是没有社会性质区分的,资本主义的土地经营方式 与封建社会的土地经营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存在地 主,地主的经营土地的收益也都是以地租这种形式,封建 之前的社会也是一样,也存在土地经营和地租形式的回报, 有差别的话也只是个地租的形态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也不 会例外。决定农村社会性质的,不是土地的经营方式或方 法,也不是土地使用方式,而是土地经营主体或占有主体 的性质,比如私人占有还是集体经营?因此,社会主义的 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应该大胆地借鉴历史经验,包括封建 社会的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以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的方式,利用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这一经济实现形式,来 管好用好十分有限的农村土地。 不得不讲,我们现在的土地经营尚不得法。土地经营, 实际是经营主体对土地使用上的分配。过去有国家的授田 制,经营主体是国家,使用主体是自耕农或叫国家的佃客, 授田的目的是为了收取税赋;也有地主的租佃制,经营主 体是地主,使用主体是佃农,出租是为了获得地租收入; 还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租赁制,土地经营主体也是地主,使 用主体为农业资本家,出赁也是为了获得租金。我们现在 的经营方式采用的是土地承包制,经营主体是农村集体即 村民委员会,使用主体是农村承包户,发包的经济实现形 式是土地承包费。土地承包费就是农村集体经营土地的地 租收入,应该是级差地租 I。经营土地,就是根据土地的等 级分类来收取不同数额的地租,以使优等地和次等地公平 租税负担,从而促进土地的有效使用。这就是土地经营的 含义,是经营土地的唯一的有效方式。但是,我们现在农 村集体经营土地的方法,根本不是这回事。而是按人口平 均地亩承包,不仅好地按人口平均承包,中等地也按人口 平均承包,次等地还是按人口平均承包,把本来就人均有 限的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散。与之相应的税费制度就是土 地承包费按人头而不按地亩承担,地租不再是地租,而变 为“人头费”。 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农村土地集体经营下的家庭承包 制,不再是地主私人经营,相比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这是土地经营制度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但非常遗憾的是, 在土地经营方式上不但没有相应的进步,反而退步到了非 常原始的状态。法定的土地经营主体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的经营土地的职能被弱化,土地经营权的经济形式即地租 根本不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丧失了土地经营权, 没有了经济地位,国家的县、乡一级政府不是向作为农村 经营者的村级组织收取地租税,而是直接面向农户收“人 头费”和农业税。除了国家收取的农业税外,“人头费” 以人均收入的 5平均分摊,其中的一半上交乡政府财政, 一半留村作为村级经费开支。留村的人头费部分仅够支付 村干部的服务报酬。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根本没有土地经营 上的收益,再加上由于前一时期管理上的不规范,80的 村集体欠债。 当前,普遍认为农民的税费负担重。我认为,根本不 是这么一回事。中央三令五申:村提留与乡统筹的人均负 担不得超过农民收入的 5,农民也非常了解中央的这一政 策,乡村干部不可能在这种政策环境下越过这个界限。再 说,税费是农民承包土地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条件。税费负 担重还是不重是相对来说的,如果把税费摊在土地上,重 还是不重就会一目了然。按 XX 年的统计数字,农村人均收 入 XX 元左右,人均土地 1 点 5 亩上下,农业税人均约 14 元。20费的负担是 XX 元的 5即 100 元,加上农业税 负担,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为 114 元,折合到地亩上是每亩 税费负担为 76 元。按土地常产亩产值 500800 元计算, 税费率大约在土地产值的 1015之间。这与封建社会 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地租率 3050相比,农民的税费负 担非常的轻,仅相当于过去国家收取的赋税。1958 年我国 颁布的农业税条例中规定的农业税税率是百分之十五 点五。拿我国的台湾 50 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来说,改革的 方法就是“把每年收成的 25作为土地投入以后,将剩余 部分在地主和佃农之间平等分配。即三七五减租计划。 规定地租不能超过主要农作物年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 1951 年 5 月通过一项减租法案即农业地租减至百分之三 十七点五的法案,并于同年 6 月颁布实行。”。21 因此,无论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相比,还是与我国的过 去相比,现在农民的税费负担不是重了,而是轻了。 我国农村现在的税和费,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税费率 上,都与历史与理论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不合历史逻辑。 比如农业税,到底是土地税还是人头税?如果是土地税, 是土地使用费还是土地经营税?不明确。严格讲,农业税 是不能向农民直接征收的,因为法律规定的土地的所有权 是在农村集体手里,这就好比国家不能向企业的职工按人 头征收财产税或增值税,只能向这个企业征收,道理是一 样的。这和城市土地不一样,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国家经 营,国家可以直接向土地使用单位征收土地使用费。实际 上,土地使用费就是地租,也即使用土地的代价或条件。 又比如农村收取的各种费,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什么“三 提”,什么“五统”,还有什么附加一类的,等等,更弄 不懂的是各种费按人头收取。乡村干部和农民实际上也都 心知肚明,这些各种费实质上就是地租,农民也都明白, 种地交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既然人人都明白,我们国家为 什么不理直气壮地把这些个“费”叫做“社会主义地租” 呢! 名不正,则理不顺。由于在性质上说不明“税”道不 清“费”,自然,在处理税与费的关系上以及在确定税率 和费率问题上就不能自如。目前农村的税收主体和费收主 体是不分明的,基本情况是税费合二为一,而且在当前税 费改革的试点过程有“费改税”的政策趋向。费改税的目 的,一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二是为了便于征收。有人认 为,费改税后就可以依法征收。有迹象表明,税费改革的 试点就是想把费与税合一后不再按人头均担,而是按地亩 均负。这一按地亩征收税费的设想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 治标不治本。要治本就必须实行税与费相分离的农业税费 制度。只有税费分明,包括税收主体与费收主体分明,税 的使用主体与费的使用主体分明,以及税收来源与费收来 源分明,而且税率与费率分明,才能彻底地理顺国家、集 体和农民三者间的经济关系,才能真正地解决基层政府机 构的自我膨胀的问题,才能最终有效地减轻农民负担并且 不再反弹。 税不足,费来补,这是目前乡镇一级政府财政的实际 情况。因为,目前我国的农业税的实际税率不足 2,22农业低税率限制了农业积累,也严重影响到了 近几年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乡镇财政日子不好过。日 子不好过也得过,税收不足于是只能依靠农村的费收来补。 可是,农村的“三提五统”费也只有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五, 其中百分之二点五为“三提”留归村委管理,另外的百分 之二点五为“五统”上交乡财政。出于减轻农民负担考虑, 中央一二再再二三的强调不要超过 5,各乡镇做预算时只 好在人均收入上打主意。于是,农村的人均收入被抬高到 XX 多元人民币,而且年年有增无减,对此农民不理解,因 此导致了农民对乡、村干部的不满情绪。这个问题带有普 遍性,应该引起政策制定者的特别注意。 那么,人均收入的 5,这样的费率是高还是低呢?无 从比较。因为,农业税率及地租率,这在历史上无论是中 国还是外国,都没有以人均收入为标准衡量的,都是以土 地的主要农作物的收成为标准而制定的。要想进行历史或 理论上的比较,只有将现在的人均收入的费率折算成亩均 收成的费率。以上已经粗算过,现在的农业税率不足土地 收成的 2,包括税在内的费率不足土地收成的 15。历 史上的或理论上的农业税率大约是土地收成的 10,地租 率大约是土地收成的 30,一般的,国家向地主收税是地 主向农民收租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地主向农民征收土地 收成的约 30的地租,然后将地租的三分之一向国家交税。 这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租佃制下的国家、地主、佃 农三者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一般规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 家,农村集体代替了地主的位置,承包户为集体的佃户, 现在国家、集体、农户三者间的利益分成关系却是:国家 的农业税率才是土地收成的 2,集体的地租率仅是土地收 成的 15。这种分成比例的失调不符合社会的经济规律, 既不利于国家事业的发展,也有弊于农村事务的管理。社 会主义社会,国家依然存在而且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营 土地而且需要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国家的税 率不应该降低,农村集体的地租率更不应该低于过去的私 人地租率,降低税率和地租率没有道理。 税费率偏低的弊端,一是弱化了土地集体经营权,使 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处于近乎无政府状态,二是农户没有付 出一定的代价就获得了土地长期使用权,进行无代价无风 险经营,土地的粗放使用和撂荒现象在所难免。由于无代 价,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也不愿意退出土地使用权,从而限 制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税费偏低与土地人均承包互为因 果,只要税费不提高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人均分配使用土 地这种模式就很难改变,因为对集体占有的土地集体成员 谁都不会自愿放弃无代价的土地使用权;只要土地人均分 配使用这种模式不改变,税费也就不会适当提高,因为集 体成员人人承包一份,承包费的提高就似乎没有必要。人 均分配土地的土地经营模式,加上人均承担税费的税费制 度,在处理土地级差问题上也被人均化,人均承包上等地, 人均承包中等地,人均承包差等地,这种极端平均主义导 致的农村土地碎化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人地对应,人均承包,这是关系到能否坚持中央提出 的“延长土地承包 30 年不变”政策的观念性和习惯性障碍。 人地对应的观念不转变,人均承包的习惯模式不改变,就 不可能做到“30 年不变”。人均承包,其原因是农村集体 经营权界定的不清引起的,是将“集体所有”理解为“集 体成员人人所有”造成的。人均承包与双层经营是矛盾的, 它一方面弱化了集体这个层次的土地经营职能,另一方面 也使得农户内部土地使用权属不明,一块承包地是老子的 还是儿子的,是儿子的还是女儿的,反正是人人有份,说 不清道不明。30 年内有儿娶有女嫁,有生有育,土地怎样 再均分?如果没有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一味地分割土地, 我国耕地的耕作条件将是非常难堪的。但是,人均承包与 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又是格格不入的,很难想象,在人均承 包制度下会有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三、社会主义农村土地租佃制的提出和土地使用权流 转机制设想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基 础上的,因此对过去的东西不能全盘否定,要有所继承。 没有继承就不会有所发展。研究和建设社会主义就是要找 出它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社会主义社会 的土地制度,决不是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制 度推倒重来,必须要有所继承,有继承才会有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耕地制度与封建土地制度及资本主义 土地制度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之处。不同的地方就是土 地集体占有制,土地经营权不再属于私人地主,而为集体 经济组织经营。相同之处在于土地的经营使用方式上,封 建社会的耕地的经营使用方式是租佃制,资本主义的耕地 的经营使用方式也是以租佃制为主,都是地主经营,佃户 使用,佃户使用土地的条件是每年向土地经营者交纳一定 分成或定额地租。社会主义的土地经营使用方式也应该是 这种租佃制,农村集体经营,农户使用,农户使用土地的 条件也是向农村集体交纳一定数额的土地使用费,土地使 用费也就是地租。我们可以否定和反对私人经营土地,但 私人经营土地的历史经验不能抛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土地集体 占有制下的租佃制。 当前农村税费不分明,税率、费率及税费比例不合理, 原因是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明确。我国的法律虽 然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作了界定,但非常的不明确。法律 条文中的归农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土地 经营权”。我们国家的农村土地制度实际上是集体占有制, 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是私人占有制。土地的所 有权历来都属于国家,国家的税收是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实 现形式,它的前提就是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国家 的性质取决于土地经营性质,是私人经营还是集体经营问 题,也就是土地经营权归谁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村土地集体经营,也就是土地经营权 不再是私人的性质,土地经营权需要有经济实现,经济实 现的前提是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经济实现的形式是地租。 地租也是集体的土地经营权的经济实现形式,是农民获得 土地使用权的代价或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土地制度应该朝着土地所有权国有 化、经营权集体化、使用权家庭化和劳动权雇佣化这样的 思路方向进行设计。土地所有权,不管是城市土地还是农 村土地,历来都是国有的。历史上的私有制所私有的不是 所有权而是经营权或使用权。我国宪法及土地管理法中所 规定的:农村土地为农村集体所有,其意义是集体拥有土 地经营权,实际上是集体“占有”的意义。国家宪法和法 律对土地的权属作出界定,这本身就已经说明土地是国家 的,不是集体的。过去国家授田于私人,也说明土地的所 有权属于国家。授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