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_第1页
2011年“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_第2页
2011年“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_第3页
2011年“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_第4页
2011年“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2011 年“三农”问题 “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 内容的资料。 三农问题(大学生村官考试重点)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 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 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 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 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 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 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 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 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 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 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 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 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 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 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 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 素质。据统计,截至 2000 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 85, 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 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 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 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 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 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 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 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 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 9 亿,占全国人口 70;农业人口达 7 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 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 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 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新农村建设问题(村官考试题)(精华贴 注册会员才可以看) 【时政热点】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 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 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 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 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知识连接】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小康 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这是我国的重要 国情。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 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 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 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 中流砥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问题解答】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什么?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 大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 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 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必然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 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 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 发展的大局。 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国家 重视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三 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 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我们所学过的那些知识和观点?(见【知识 连接】) 4、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请你为我市新农村建设 提出几条建议) 答: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 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 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5、请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谈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 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 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政治方面, 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 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文化方面,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 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 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 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 向父母建议: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 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 向政府建议: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 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等。 7、请你描绘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请你展望一下若干年后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 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实现经 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管理民主: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积极参与、关 心政治。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 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 (1)、调查的目的:帮助人们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了解 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因素,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共创美好家园。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 问卷调查、 实地考察、 座谈、走访 等。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 。 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 (4)、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哪些?(至少三项)。 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业的基础不稳固,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5)、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的金点子有:(至少三项)。 、加大对农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科教兴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城市积极带动农村发展。 9、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 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 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 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 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 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 学校、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10、谈谈你对免征农业税的认识。 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 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1、请你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依*科技进步,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 入。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 减负提供体制保障。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农 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12、我们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党和政府发展好 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 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 13、怎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或结合本市情况,对如何“发展农村 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免征农村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 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 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推进科技下乡,强 化科技种养。青少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关心“三农问题”,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制宣传活动,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 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4、破解三农问题,青少年应怎么做? 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 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 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 贡献。 15、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实行“两免一补” 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 体体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战略的需要。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劳动者是生产力 的主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是我们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 必然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 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为了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做出了许多实事,请列举两 个例子。 如:近三年连续通过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指导农业发展。对 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举事 例符合要求均可) 17、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举一、二 加以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或者是:请你为本市的 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例如: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 农村水电、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农村商品市场总量 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等。(举一二例,言之有理即可) 建议见第 4 或第 5 小题。 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 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 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 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 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三 第一节当前三农问题的表现 2000 年 8 月 24 日, 南方周末头版发表了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李昌平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据报道,当地人称这是“建国以来,监利县影响 最大的信” 。全文只有 1595 个字却点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文中堪称点睛 之笔的三句话即“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深刻反映了当前 “三农”问题的现状,可谓字字千钧,振聋发聩,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上世纪后 5 年到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一直维持在 7%8%的较高的 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 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 “九五”以来尽管中央把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总体来看收效甚微,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远远 低于“八五”期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也大大低于同期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 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0200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4.48%,比 80 年代 增长速度几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10.15%,年均 增长 7%,比 80 年代增长快 54%。这种情况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日趋萎缩,比重不 断下降。1990 年农村市场消费占全社会的份额是 53.2%,1991 年降为 40%,2001 年降为 37.4%,2002 年 16 月又降为 36.8%。近年来,城镇居民年 收入增幅均在 10%以上。2002 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3924 元,是同期 农民现金收入 1123 元的 3.51 倍。城镇居民收入比农民收入增幅高 11.6 个百分 点。2002 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则由 2001 年的 2.91 增加为 3.51。如 果将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至少在 51 以上。同时,就东西部农村来看,差距也在继续拉大。19902001 年,东 部沿海 12 个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由 56.8%上升为 62.2%; 而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由 42.3 下降为 37.8%。19902001 年东部 12 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 47.9%上升为 66.1%,中西部地区则由 52.1%下降为 33.9%。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缓,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 大,以及农村消费的疲软,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刚性因 素。 二、农民合理负担呈下降趋势,不合理负担愈益加重 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01994 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5.5%,同期负担年均增长 15.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8 年间,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1.1%(未扣除价格因素) ,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 6.4%,负担增幅低于收入 4.7 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1998 年农民负 担出现回落,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比上年减少了 1.2%。若按农 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1998 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为 68.77 元,比上 年减少 1.73 元,减少了 2.5%。但是,在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的情况 下,农民的合理负担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与之相对应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 担却越来越重。据农业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统计表明,1991 年能够统计 到的农民支出的行政性事业费高达 17.7 亿元,各种罚款 23.1 亿元,集资摊派 41 亿元,其他社会负担 38.1 亿元。上述各项合计,人均 13.8 元,占上年人均 纯收入的 2.5%。但是地方调查结果表明,不合理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5%7%,大大超过农业部的统计结果。有关数据表明,不合理负担远远超过了 中央规定的 5%的警戒线。 三、农村返贫现象令人担心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战于 2000 年结束,期间取得较大的成绩,有人据此 称我国农民“生活温饱有余,小康路走过 45”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 到,我国农村脱贫的标准较低,与国际通行的脱贫标准(国际标准为一天 1 美 元)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有 2800 万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 国家统计局 2001 年发布的全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称,到 1999 年底,全国农村 贫困人口数量由 1978 年的 2.5 亿人迅速下降到 3400 万人,年均减少 1040 万人, 国家级贫困县人均纯收入从 1992 年的 417 元增加到 1347 元。而同期全世界绝 对贫困人口却以每年 2500 万的速度递增。70 年代末,我国的贫困人口占世界 贫困人口的 14,而今天这一比例已减少到 110。1978 年,全国农村有 2.5 亿贫困人口,到 2000 年贫困人口下降到了 3000 万以下(以人均收入 625 元为 脱贫标准) ,到目前为止,我国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了 2820 万,可以说我国政 府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即使已脱贫的地区和人群,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也极易返贫。特别是由于天灾人祸,农副产品价格长期低 迷,缺少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技能等多种原因,刚刚脱贫的农民极易返贫。加上 贫困地区农村管理体制与市场环境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扶贫方式、资金项目的 选择与市场规律相悖等等因素的存在,保障“八七”扶贫攻坚成果仍有很大的 困难。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近几年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高达 30左右。 返贫农民往往面临无粮下锅、无钱看病、没有钱送子女上学等等严峻的现实, 这种极为贫困的生存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和解决,不仅推迟我国农村实 现小康进程,也必将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目前条件下,完全消除贫困人口的 存在是不太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面对大范围的、连片生活的贫困人口, 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消除。 四、不得不正视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近几年,人们都十分关注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所谓的“粮食安全” 不仅是生产问题,还包括市场、流通、储备、进口调剂以及对低收入人口的定 向补贴等内容。依据国际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解释“要保证任何人在任 何情况下都能买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 ,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我国目前总体 上还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传统思维的影响,使人们往往片面地 追求粮食的产量,忽视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势必使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最终会危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 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 重要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近几年,我国农业生 态环境保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水土治理取得重要进展。到 2000 年,全国 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 8096 万公顷,比 1986 年就增加了 74.5%。黄河上中 游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每年减少黄泥沙 3 亿吨。长江上中游的治理使得土 壤侵蚀量减少了 1.6 亿吨。分别从 1998 年和 1999 年开始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都已取得成效。到 2000 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全面停止了 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退耕还林还草三年时间累计完成 216.4 万公顷。现在, 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仍在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效率不 高。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华北的几个沙漠地带和西部 的三江源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尤其明显。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近 70%,由于目前烬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再加上技术落后, 全国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比先进国家低 25%30%。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从技术、投入、管理和基本产权制度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国家在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上,也应尽力做到符合世贸组织 “绿箱政策”的规定,以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贸易政策方面的摩擦。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随着我国加入 WTO 与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并显得日益突出 和重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1996 年全国乡镇企 业的从业人员曾达到 1.36 亿人,比 1978 年时的社队企业从业人员增加了 1 亿 以上,1997 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自身 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 力明显下降。2000 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 1.28 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27%。90 年代初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村劳 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到目前,据一般估计,农村出县就业人员约在 5300 万人 以上,出省就业人员在 2800 万人左右。就四川省而言,2001 年出省就业人员 538 万人,省内流动就业 697 万人,境外劳务输出 1.5 万人。若以出县流动就 业来衡量,中西部多数省区跨地区流动就业人数,都超过了在当地乡镇企业就 地转移的人数。据有关调查,流动就业农民有 80%以上进入城镇,外出农民进 入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比例约为 442。就全国而言,外出就业农民 约占农村劳动力的 13%左右。就四川省而言,到 2001 年底,全省农村共有劳动 力 3948 万人,外出流动就业人员 1236.5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31%。而在中 西部一些地县,这一比例甚至高达 40%以上 就当前来看,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城乡二元 结构制度的制约。虽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束 缚逐渐解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城乡分割制度 没有实质性变革,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众多的障碍。二是外来劳动力 的挤压。外来民工往往对工资要求低,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主欢迎。他们在 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压力。三 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文化程度低导致劳动技能低,他们很难进入更高的产 业层次。有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至少有 1.5 亿全国 4 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 14 是文盲和半文盲。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以 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为主,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从目前 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农村中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将会越来越困难。有识之士认 为,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转移农 村劳动力的重要环节来抓,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技培训中心等各种渠道, 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 务工作,为其转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各种法律服务,引导其合理流动。 从长远看,应该通过兴建工业园区等举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二、三 产业向小城镇集聚之势,提高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空间。 六、农村税费改革: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 农民负担居高不下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有些地方和部门不顾国家三令五申, 随意向农民伸手,面向农民的各种收费、集资、罚款和摊派项目多,数额大; 有些地方虚报农民收入,超标准提取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有些地方违反国家规定,按田亩或人头平摊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有些部 门要求基层进行的达标升级活动屡禁不止,所需资金最后摊派到农民身上;有 些地方基层干部采取非法手段强行向农民收钱收物,酿成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 件。据统计,1999 年全国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负担总额约为 1200 多亿元,农 民人均负担税费为 130 多元。其中,农民缴纳的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屠宰税各项税收收入近 300 亿元;农民直接缴纳的村提留和乡统筹费约为 600 亿元;“两工”中的以资代劳及其他各种社会负担(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集 资、罚款、摊派等)约为 300 亿元。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 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销售不畅, 价格持续走低,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由于整个国民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时期, 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放慢,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难度增大,农民 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也受到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降低并连续几年徘徊。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对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但这需要 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为了保护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 稳定,必须注意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切实向农民倾斜, 并下大力气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只有减轻农民负 担,才有利于农民增收,使农民有能力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加投入、发展生产, 才能真正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农村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在农村这道难题无法破解、农民怨声载道之时,党中央、 国务院审时度势,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并于 2000 年开始 先后在安徽、江苏全省及其他地区的 102 个县(市)进行了改革试点,2002 年 又扩大到 2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其他省份的 25 个县(市) 。党中央、 国务院决定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制面向 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同时, 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用规范的分配方式控制农民负担,既体现农民应尽 的义务,又可以把基层干部从收粮收款中解脱出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 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基层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 七、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 我国部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部分地区,农村干群关系日趋 紧张,干群冲突的事件屡有发生。一方面,有的地方农民丰产不丰收,收入增 长缓慢,各种开支加大,生活并不富裕;另一方面,个别基层干部“数字出官, 官出数字” ,为显示政绩和索取高额提留,任意夸大农民收入水平,造成部分地 区农村农民收入泡沫严重。加上“三乱”屡禁不止,各种达标、评比、形象工 程层出不穷、变本加厉,部分地区农民负担极为沉重,造成农民与基层干部的 矛盾日趋激化,部分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 贯彻落实,增加了农民的不信任感,也必将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影响 和制约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三农问题”中的很多现 实问题诸如干群关系紧张、农民负担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等特别是一些容 易激化矛盾的问题,与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战斗力,与农村村 民自治组织不得力有极大的关联性,越是经济落后,越是缺少有能力带领农民 脱贫致富的村民自治组织。而且在村干部选举过程中,宗族势力、买选票现象 等不良风气一直难以根绝。农村很大一部分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农民,往往选 择进城务工或进入小城镇安家,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能人”在加速流失。在 较多数的村,要形成能准确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具备开拓创新发展经济实 力、有公平公正的协调组织和化解矛盾的能力的村民自治组织,是相当必要的, 也是具有很大的难度的。 八、负重前行的我国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发端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发展、壮大,不仅使 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为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 多数的农业大国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促进改革 开放和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截至目前,乡镇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经 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八五”期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净增量 的 30%,工业增加值净增量的 50%,外贸出口商品交货额净增量的 45%,全国税 收净增量的 25%,均来自乡镇企业。这说明,乡镇企业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 有生力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新增长点。然而, “九五”以 来,人们发现乡镇企业前进的步子慢了,出现了速度放慢、出口增幅下降、吸 纳劳动力减缓的新情况、新问题。 “九五”和“八五”相比,乡镇企业增加值由 年均增长 42.5%下降到 13.1%;出口交货值由年均增长 63.5%下降到 10.3%;吸 纳剩余农业劳动力,由年均增加 719.2 万人,下降为年均减少 30 万人。中国乡 镇企业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 壮大,无疑是得益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使乡镇企业摆脱旧体制束缚成 为可能,并使乡镇企业较之深深打上计划经济体制烙印的国有企业,有着显著 的竞争优势。在中国的经济领域,乡镇企业率先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 动,生产要素从市场中来,产品到市场中去,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灵活机制, 这是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的重要体制因素。另一方面是目前乡镇企业 的产权制度尚不明晰,即还没有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还没有切断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的脐带、实行政企分开,仍然把乡镇企业作为 乡镇政权的附属物。 九、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江南北一个个集镇变为新城,一个个城市的边界在 建设中扩大,类似让人“没想到”的事也在全国许多地区出现,许多地方发生。 从这一个个“没想到” ,人们也感受到我国城市化节奏在加快。1949 年全国设 市城市 136 个,城镇人口 5765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 10.6%。1978 年全国设市城 市增加到了 192 个,城镇人口为 1.7245 亿人,城镇化水平为 17.92%。在经济 快速发展的推动下,2002 年全国设市城市增加到了 662 个,城镇人口超过了 4.8 亿,城镇化水平达到了 38%。改革开放后 24 年城市化进程比前 30 年快了一 倍以上。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造成的,即农村现 有人均占有耕地少,一家一户的零星分散耕作,无法形成投入少、产出多的规 模经营。减少农民数量,人往哪儿去?根本出路惟有充分发挥城市吸纳劳动力 的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化。世界银行专家在我国考察后估算,伴随着工业化而 来的城市化,工厂每吸收一个劳动力,城市的服务业可相应增加一个劳动力, 同时还带来了家属。就是说,城市化过程必然而来的人口相对集中和人口集中 后产生的生活需求,又会为许多在农村是低效益的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 房地产、商业、通讯、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医院、学校等服务 业形成有利可图的发展动力。据20012002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测算,通 过城市化,当我国农村人口数量降到全国人口的 25%以下时,我国农村的土地 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才会大大降低, 农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的比例才能得到大大提高,农民才能从传统的农民变 为现代农业工人,人均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达到与城镇人口相等或接近的 水平,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 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 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 2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按照到 2050 年将我 国的城市化从目前的 38%提高到 70%左右的设想,就意味着每年城市化水平要增 加近 1 个百分点,等于每年约有 1200 万人要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因此,对实现 我国的城市化这一课题而言,需要求解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推进城市化 中需要应对的一系列挑战。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 峰和老龄人口高峰“三个挑战” ,以及由这“三个挑战”而产生的一系列挑战, 如怎样解决城市生存保障、增加就业机会、老龄化社会、提高人的素质和创新 能力、巨额城市化成本、提高城市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仅城市化成本 的挑战,又可分为基础成本、生活成本、生存空间成本、智力成本、社会保障 成本和居住成本六个方面的挑战。而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挑战,据 20012002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估算,到 2050 年前后,所需投入的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大约需要 40 万亿50 万亿元人民币之巨,相当于每年平 均需要投入 8000 亿9000 亿元。按 2000 年不变价,这个平均数额大约是 2001 年全国 GDP 总量的 110。这又需要我们应对钱从哪里来、怎么花、怎么提高 投资效益的挑战。还牵涉到东西部城市、城市与城市如何合理设置、大中小城 市包括城镇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所有这些挑战,又对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 提出了如何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能力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 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农民大国。只有在农村实现 了小康,全国范围才能实现小康;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农村才能为全面小 康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只有 8 亿农民达到了小康,全国人民才能实现全面小 康。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问题 1、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的由一定地 域和人口、生产和经济、文化和心理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区域。从我国的现状来 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 36.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80%90%的水平。农村占了 全国地域的 80%以上;农村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严重制约,发 展十分缓慢;广大农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产品受技术、自然、生态等因 素的制约,商品率较低;农村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社会组织机构比较简单; 农村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