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上岗职工医院感染管理培训_第1页
2013年新上岗职工医院感染管理培训_第2页
2013年新上岗职工医院感染管理培训_第3页
2013年新上岗职工医院感染管理培训_第4页
2013年新上岗职工医院感染管理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 年新上岗职工医院感染管理培训: 医院感染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状态的感染和疾病发生形式,是伴 随着医院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 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滥用抗菌药物、细菌变异、耐药菌株的明显 增多,以及社会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病人的增多,加之化疗、放疗、 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广泛应用,使医院感染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医院 感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医疗医院感 染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发展,降低医疗费用,都有着极为重 要的意义。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新上岗人员、 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一、医院感染定义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为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 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开始或入院时已存 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分类:分外源性感染及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可直接来自其他 病人、医务人员等,或通过病原携带者污染医院环境而间接引起病 人发生感染,外源性感染可呈暴发性,这类感染可以通过加强消毒、 灭菌、隔离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预防和控制。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贮菌库” (皮肤、 口咽、泌尿生殖器、肠道等)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当医 院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 发生感染,医院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这类感染呈散发性,目前多 数为内源性感染,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三、基本特征 1、病源特征:90%为机会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最多,而耐 药菌珠的个例近年来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较为常见有耐甲氧西林 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SE) ,产 超广谱 B内酰胺酶(ESBL)的菌球,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PRP)等,真菌感染亦呈增多趋势,总的病源菌变化趋势是由毒 力高的药物敏感株向毒力低的多重耐药株发展。 2、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源:病人是医院中主要的感染源,而病源携带者,医院无生命 环境及人体贮菌库的细菌也可作为感染源。 传播方式:主要有空气传播,水和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 播。 易感者:主要有医院病人 流行特征:医院感染多为机会性感染,且以内源性感染为多,因此 感染以散发主,当医院消毒灭菌与隔离措施失误时可发生感染暴发, 如深圳妇儿医院由于戌尔醛浓度配制错误,导致很多产妇切口感染, 去年北京等“非典”流行且大多为医务人员,是由于消毒隔离措施 不到位。 3、临床特征:临床表现的非典型性,诊断复杂性,治疗与预防并重。 四、医院感染监测 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的人群 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发馈给有关部 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工 作。 医院感染监测内容: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上规定医院感染发病率 100 长病床以下,100-500 张病床,500 张病床以上的医院分别应低 于 7%、8%、10%,我们医院应低于 10%。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 100%,不合格物品不 得进入临床使用科室。 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 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 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 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应每日监测,对 戌尔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灭菌物品进行监测,消毒物 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压力蒸汽灭菌、环氧烷气体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 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 月进行。 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锅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 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使用中灯管照射强 度不得低于 70uw/cm2,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3、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应每月对供应室、治疗室、病室、手术室 等重点部门进行球境卫生学监测,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 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 类别 范围 标 准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 产儿室、普通保护隔离室、供应 室无菌区、重症监护病房。 200 5 5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 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 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 通病房 500 10 10 传染病科及病房 15 15 五、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一)诊断原则 1、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 48 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 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 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感染已知病原 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疾病毒、结核杆菌等的 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不得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 48 小时内发病)的感染 (4)病人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二)诊断标准(本院常见的) 1、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1)发热(38)超过 2 个月。 (2)有鼻咽炎、扁桃 体炎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的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 病原微生物。 鉴别诊断: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 炎症。 2、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1)病人出现咳嗽、疾粘稠并有下列情况之一:A、发热。B、白 细胞计数和中性粘细胞比例增多。C、X 线检查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 性病变。 (2)慢性气道病病人稳定期继发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 X 线 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 3、泌尿系统感染 (1)临床诊断:病人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 下腹触痛、肾区叩击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A 尿液检查白细胞计数,男性5 个/高倍视野,女性10 个/高倍 视野。 B、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 染。 (2)病原学诊断: 4、胃肠道感染 (1)临床诊断:病人出现发热(38) 、恶心、呕吐和(或)腹 痛、腹泻,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2)病原学诊断 5、感染性腹泻 (1)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A、急性腹泻(次数3 次/24 小时)连续 2 日,或 1 日水泻 5 次以 上。 B、急性腹泻(次数3 次/24 小时) ,或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 痛等。 C、急性腹泻(次数3 次/24 小时) ,类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 个/高倍视野。 (2)病原学诊断 (3)临别诊断: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因素所致的 腹泻。 六、医院消毒与灭菌 1、消毒: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物,使其达到无害的处理。 2、灭菌: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戌二醛、环氧乙烷、过氧 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3、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处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 效果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以及含氧、二氧化氢、 过氧乙酸等。 4、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 物的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醇类和氯已不定期的复方制剂。 5、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 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1、高度危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 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 品。 这类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品: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皮肤、粘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 的组织内,如呼吸机管道、内窥镜、压舌板、体温表等,这类物品 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内窥镜、体温表必须达到高水平 消毒。 3、低度危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 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这类物品包括生 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物品,这类物品一 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七、病区的消毒技术措施 八、卫生洗手及常用无菌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洗手指征: 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 后。 进行无菌操作前,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 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 脱手套后。 (二)常用无菌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A、经压力蒸汽灭菌后干燥保存。B、打开布袋或 包布启用时须注明日期、时间,根据使用频率不同每 4-6 小时更换 一次。 2、盛放碘酊、酒精容器每周压力蒸汽灭菌二次,溶液同步更换。 九、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 不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接触非完整的皮肤粘膜,均必须采 取防护措施。 (一)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到医护人员,又防止疾病从 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 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所采取隔离措施的主要内容 1、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后,不论是否戴 手套都必须认真洗手。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