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政治回归课本_第1页
2015年高三政治回归课本_第2页
2015年高三政治回归课本_第3页
2015年高三政治回归课本_第4页
2015年高三政治回归课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 年高三政治回归课本 必修一经济生活部分 (一)生活与消费 1“生活与消费”的主要考点是商品、货币、价格的变动、如何提高居民消费 水平。 2. 商品观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要适应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以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注意计算题。 3.货币观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否需要 现实的货币)。 (2)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与商品价值总额成 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注意计算)纸币发行量过多,会引发通货膨 胀,物价上涨;纸币发行量过少,则会引发通货紧缩,直接阻碍商品流通;本 质上都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都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但 解决前者需要紧缩性经济政策,后者需要实行积极的经济政策。 (3)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和汇票。信用卡集多功能为一体,使用 它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省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 费安全。 (4)外汇与汇率。二者有区别,注意区分。目前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削弱 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有利于进口、对外投资、出国旅游和留学。保持人 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内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外 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5)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货币的本质是,具有等基本职能;货币产 生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的象征,在现阶段,各种经济活动也离不开货币; 正确地获取和使用金钱要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益(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自 身人生价值的实现)、用之有度。 4.价格观 (1)价格变动的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下降往往是由 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减少;商品的供应量超过了需求 量。价格上涨往往是因为生产成本增加,商品的价值量增加;商品的需求量 超过了供应量。 (有机蔬菜为什么贵?) (2)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一商品: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 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 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相关商品:某商品价格上涨, 则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 5.消费观 (1)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是居民收 入;主观因素是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要保持经济的 稳定增长,增加居民的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坚 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引导居民树立正确 的消费观;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结构等。 (2)消费类型:消费类型划分依据有交易方式、对象、目的三种;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生存资料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发展资料和享受 资料消费的比重逐渐提高。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具体分析从众 心理,盲目从众不可取;求异心理辩证看;攀比心理不健康;求实心理最理智。 做理性的消费者,就要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 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适度就是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之内进行消费;盲从的三种情况跟风随大流、情绪化消费、重物质轻精神 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永远都要坚持。 (4)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能够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 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劳动与经营”的核心关键词是生产。主要考点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权益的维护、 正确的就业观、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 2.生产观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2)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 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扩大就 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我国实行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 原因是目前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意义 是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策是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3.企业经营观 (1)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要承担社会责任,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 一起来。 (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股份 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其主要区别是全部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 (3)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公司经营成功首先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其次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再次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还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 会公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 持科学发展观,注意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组织生产 经营;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企业兼并与破产:企业兼并有利于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 理,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劳动就业观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对社会而 言,促进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财富;对劳动者而言,获得生活 来源,实现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幸福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2)促进就业的途径:党和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就 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 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劳动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树 立正确的择业观,自主创业。 (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党和政府要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实施积极的 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 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签订劳动合 同,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投资理财观 (1)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一是存款业务(基础业务),二是贷款业务(主 体业务,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三是结算业务。 (2)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存款储蓄是便捷的理财方式;债券是稳健的 投资方式;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方式;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 措施。 (3)个人投资理财的原则: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风险性和多元化;要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三)收入与分配 1“收入与分配”的主要考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公平、国家 财政的作用。 2.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根本上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发展不 平衡;直接是由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重要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它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促进了 经济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有利 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 (3)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按生产 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利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4)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公平 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次要努 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 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次是初次分配和 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还要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社会财 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强宏观调控,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缩小 收入差距;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 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国家的财政 (1)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 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 的。 (2)财政支出支撑国家职能的实现,体现着国家政策的导向。 (3)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 济平稳运行。 4.国家的税收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 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3)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 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营改增的意义)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 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各项职能的 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 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公民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与使用,增 强监督意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词是交换观,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2.市场观 (1)市场经济的作用: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 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国家的宏观调控:原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要 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内涵:国家综合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现代市场经济要 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 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3)规范市场秩序:既要健全市场规则又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 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 的治本之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 控。 3.科学发展,又好又快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 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 2020 年“实现国 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型国家。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 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 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 的根本途径。(城镇化、家庭农场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 差距。 4开放观: (1)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各国经济的 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消极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 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2)世界贸易组织:三点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 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最重要的是非 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企业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规 则和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 交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注意防 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必修二政治生活部分 一、总论 1本书主要简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常识。 (1)十八大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 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 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 2.全书分为四个单元,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1)公民的政治生活简述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的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自觉 履行政治义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公民如何正确参与政 治生活是第一单元的侧重点。 (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简述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工 作原则,基本职能,以人为本、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公民接受政府 管理,享受政府服务,行使监督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政府的有关知识是第 二单元的侧重点。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简述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 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等。中国共产党、民族 政策的有关知识是侧重点。 (4)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简述中国发展的世界背景、国际组织的作用、 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的 外交政策是侧重点。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的主要考点是国家的有关知识、公民的有关知识、二者 的关系。 2. 国家观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 社会的主人。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全国人口绝 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获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 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为人民当 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制度、物质的保障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 现。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才能调动 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 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3.公民观 (1)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享有政治自由参与 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 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2)公民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 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民主选举:公民要珍惜选举权利,积极参加 选举。民主决策: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 中民智,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增进公民对决策的理 解,推动决策的实施;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民主管理:发展基层民主,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增强公民政治参与 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民主监 督:负责任地参与民主监督,既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 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又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 务活动。 公民应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遵循法律、规 则、程序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 义务的关系。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的原则;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坚持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又要树立义务 意识,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行使权利 与履行义务时,必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主要考点是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工作的基本原 则、职能,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机构改革与转变职能,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增强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2.我国的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工作的基本 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基本职能是管理和服务。依法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进一步转变职能,为民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树立政府权威,增 强政府公信力。 (4)我国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政府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 证,也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依靠民主与法制,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5)我国政府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 本利益。 (6)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 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我国作为主权国家,拥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 权等权利,也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义务。 (7)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自己 的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我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一方面,我国公民接受政府的管理,享受政府提供 的各种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如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 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法律途径)等。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考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 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以人民当家作主 为宗旨,体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位),由民主选举 产生(产生)。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享 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职权);同时要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义务)。 (3)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我国 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 高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 问题由它讨论决定,并监督实施。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 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4 点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 的意志和利益;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 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 点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性质与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地位与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 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 民(理念)。 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是通力合 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重要机构是人民政协。 (4)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 要渠道,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 能。 (5)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的物质保证。 (3)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们应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的政治性义务,并付诸行动。 (4)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 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5)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 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 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 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 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 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坚持民主内容真实性与民主形式多样性的 统一;三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 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四是坚持民主 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 极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考点有:当今时代的主题,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权利与义务,联合国的地位、宗旨与原则,国际竞争的实质,处理国际关系的 决定性因素,我国的外交政策。包括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与我国的外交应对策 略两个方面。 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持久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其中主权作为国家统一 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平 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等基本权利,同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有各会 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要尊重联合 国的权威。 (3)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 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应当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 竞争。 3.我国的外交应对策略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 起冲突的根源。 (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我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 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国家利益就是 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义的。同时,我们也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 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 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重要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 基本准则。 (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 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 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 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 题,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 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 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必修三文化生活 一、总论 1本书内容可分为文化一般与中华文化两部分。 (1)文化一般知识包括文化是什么,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作用,文 化为什么要传播,为什么要继承,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2)中华文化知识包括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发 展先进文化,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2.全书分为四个单元,一二单元是文化一般;三四单元是当代中华文化。 (1)文化与生活简述文化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决定于经济与政治;同时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与经济政治相互交 融。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一单元的侧重点。 (2)文化传承与创新简述文化创新要在立足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渗透时代精神,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民族 文化的繁荣,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简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 有关知识。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简述当代文化生活的现状,如何推动社会主 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并解读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重 要性、如何建设。 二、分论(一)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生活”的主要考点是文化的作用,包括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的作用。 2.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 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由经济决定, 又反作用于经济,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文化 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对政治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由政治决定, 又反作用于政治;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巩固国家文化安全, 增强文化软实力。 (4)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 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 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3.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文化影响人、塑造人) (1)文化影响人的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 的文化活动。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的内容: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着人 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 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考点是文化多样性与传播交流、辩证对待传统文 化、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发展与途径。 2.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 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 就的重要标志。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的。文 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 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 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起着 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 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的必然要求。 (5)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 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的传入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 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 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传统 文化是历史形成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2)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 不变,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 今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 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根本原因;(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发展;(4)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日益突出。 7.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2)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8.文化创新 (1)是什么?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造新文化代替旧文化的过程。 (2)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有利于文化自身的发展和民族文化 的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怎么样?文化创新的途径 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坚持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立足人民群众实践,继承传统,博采众长, 体现时代精神,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反对民族虚 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主要考点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 神。 2. 中华文化的特点 (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文明 的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表现在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基本内涵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其意义在于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 文化的理解。 3.中华民族精神 (1)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为什么: 重要性: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 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 中华民族之魂。 必要性:当前,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这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 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 体作用,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实践。 4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的文化。中华文化的 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2)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 性。 (3)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 力。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考点有: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发展先 进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如何加强社 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正确对待各种文化 (1)文化市场的现状: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变 化;同时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忧虑。文化市 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大众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 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发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 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 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4)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个人: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 能力。 国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要加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 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发展先进文化: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 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 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精髓)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 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 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意义 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3)怎么样:基本要求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 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 5.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根本保证和根本要求; (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 文明风尚; (5)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 (6)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7)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坚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和文化产品出口,在文化交流交锋中展示文化实力,争夺文 化阵地。 6.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是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 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2)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规定着文化建 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3)怎么样: 国家: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发挥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大众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 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个人:要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自觉提高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一、总论 1本书内容可分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部分。 (1)哲学观即关于哲学的观点,包括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 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特征、中国化成果和四 大基本内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既唯物又辩证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 部分。 (2)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包括历史观和人生 价值观。 二、分论(一)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 1辩证唯物论原理的关键词有物质、意识和规律;基本原理是物质与意识的辩 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基本方法论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2. 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 (1)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的概念、物质的唯一 特性与固有属性、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 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5)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次要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 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辩证唯物论的意识观 (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2)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