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东城历史二模_第1页
2015年东城历史二模_第2页
2015年东城历史二模_第3页
2015年东城历史二模_第4页
2015年东城历史二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城二模 12.以 “人” “言”构形“信”字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 于 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 该 书共有 24 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 稳 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 A.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图 5“信”字的籀文 C.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 D.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 13.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 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 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 。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A. 西周 B. 秦朝 C. 元朝 D.清代 14.下列选项描述了下表中史实的共同特征,其中最恰当的是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交子的出现 理学的创立 A. 新旧交织 B. 汇聚交融 C.适时应变 D.从乱到治 15.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凡粪田若撒枯浇泽 (指给稻田施肥) ,恐霖雨 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 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 计也。凡一耕之后,勤者 再耕、三耕,然后施耙, 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 (指肥分)释化也。 图 6天工开物节选 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 B. C. D. 16.以下史实中,反映了自然经济瓦解的是 1905 年昆山县农户中佃农的比例为 57.4%,1924 年增加到 77.6% 20 世纪初山东省棉花大部分供应济南、青岛及外地纱厂,部分出口国外 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粗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 19 世纪末受印度和日本的冲击,中国失去了长期以来的世界最大茶叶生丝出口国地位 A. B. C. D. 17.1896年孙家鼐在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称:“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 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排斥西学 B.认识到了中学的不足 C.认为西学处处在中学之上 D.开始认识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 18.20世纪初,中国一些学者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如1919年浪潮月刊刊 登了“家族制度与孝道公式计算一图”,作者套用数学公式来探讨传统伦理道德问题,其 意图是 A.用科学来启迪民智 B.普及科学知识 C.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D.强调道德与家族制度的重要性 19.图 7 为淞沪会战时的一幅宣传画(图下方文字,从右 至左是:唤起民众、训练民众、组织民众) ,下列对该画 主旨概括准确的是 A.坚决抗战 B.武装抗击 C.全民族抗战 D.抗战必胜 图 7 20.某学者称:“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专制君 主的存在” 。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18 世纪初的法国 B.18 世纪后期的英国 C.19 世纪末的德国 D.20 世纪后期的日本 21.从 1929 到 1931 年,苏联政府对集体农庄粮食的收购价格不断压低,同时出口却从 1300 万公担提高到 5.18 亿公担,粮食出口为苏联换取了购买机器的资金,使苏联成为世 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这说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没有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B.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工业积累了资本 C.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D.没有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 22.1947 年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进行了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上的演说,宣称“全世界自 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 也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这表明了美国 企图称霸世界 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战略目标 公开对抗苏联 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 A. B. C. D. 23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 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史实 结论 A 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 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 B 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 力机构 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C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 现 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 D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标志着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37( 36 分)不同文明的发展有其独特性,文明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神话是人类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神话多记载创世英雄们为生 存与自然抗争,如人们熟知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受到讴歌赞扬的英雄多是牺牲 个人利益、克己奉公的典范。古希腊的神话英雄们都有浪漫主义的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 夺,并以此为荣。古希腊神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实现个人价值,如宙斯虽是天 帝,却时常到人间寻欢作乐。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 的经济根源。 (8 分)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欧洲大量购买中国瓷器,中国拥有世界瓷器市场的全部份额。这一 时期中国出现了纹章、广彩等众多的外销瓷品种,不断提高的釉上彩技术为生产具有欧洲 装饰风格的瓷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其间,欧洲人不断模仿中国瓷器,但质地相差甚 远,直到18世纪初,欧洲陶瓷才真正诞生。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皇家瓷器厂, 德国麦森的硬质彩绘瓷、法国的软质彩绘瓷、英国的骨质瓷大放异彩,它们更加符合欧洲 人审美情趣,胎薄、光泽度等也直追中国瓷。 1769年,英国建立了欧洲第一条瓷器生产线, 规定此线必须贯彻工厂制度并全面实行劳动分工。到18世纪后期,各国纷纷提高华瓷进口 税,同时欧洲瓷还出口到美洲、中东地区。仍处于手工作坊阶段的中国制瓷业,逐渐丧失 了技术垄断优势,出口主要对象由欧洲转为美洲,到19世纪初,几乎只剩下东南亚地区了。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瓷器。欧洲瓷只付税5% 就可销售,到19世纪 末国内开始出现欧洲人开办的瓷器工厂,其产品成本低、售价低。当时有人谈到洋瓷时慨 叹道“夺我外洋之销路犹以为未足,进而夺我国之销路矣”,中国制瓷业就此衰落。 (2 )依据上述材料,解读中国和欧洲在瓷器贸易中地位的变化。 (14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图 13 (3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图片 (图 13)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 (14 分) 40.中国城市自近代以来不断发生变化。 图 15 20 世纪初广州城图 (1 )请运用材料信息分析近代广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广州成为近代革命策源 地之一的原因(10 分) 41.二战以后,国际合作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之一,到当今中国逐步实施的“一路 一带”战略构想,更突出了合作发展的理念。 世界银行成立之初的主要使命是通过一系列的援助活动来促进战后欧洲地区重建。 1947-1957 十年间,世界银行一共向 50 个国家提供了 191 笔贷款项目,共计 34.654 亿美 元。 1947-1957 年世界银行主要受援国 国家 受援总额(亿美元) 项目数 印度 3.726 16 法国 2.5 1 南非 1.902 6 墨西哥 1.608 6 巴基斯坦 1.125 8 (注:根据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数据库数据整理) (1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世界银行这时期的活动进行评述。 (6 分) 东城区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二模 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 140 分 每小题 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A D B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 160 分) 37.(36 分) (1)不同:中国神话人物勤劳坚韧,古希腊神话崇尚冒险;中国神话人物强调维护群体 利益,追求品德高尚,古希腊神话人物个性张扬。 经济根源:中华民族发源于大河流域,很早形成了发达的农业,在兴修水利等与大自 然抗争活动中崇尚勤劳坚韧和团结协作;古希腊多天然良港,航海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崇 尚个性自由发展。(8 分) (2 )本题 14 分,示例: 16 世纪 18 世纪初,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热销。这一时期中国制瓷业 在海外市场的刺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欧洲制瓷技术仅处于模仿阶段。因此质地优良的 中国瓷器垄断世界市场。 18 世纪中期19 世纪初,得到政府支持的欧洲制瓷业,在质量和艺术样式上赶超中国, 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也促进了其发展。而中国制瓷业在技术、生产组织等 方面却无新的突破,中国瓷器与欧洲的竞争中,所占世界市场份额越来越少。 19 世纪后半期,中国遭受列强经济侵略,欧洲获得在华关税特权和设厂的权利,其产 品更具竞争力。致使中国瓷器不仅丧失海外市场,连本土也成为欧洲洋瓷倾销市场。 世界瓷器贸易的变化表明,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世界大潮中,只有积极变革, 才能发展进步。 (3 )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交,自 50 年 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3 分)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体制上为融入世界创造了条件。 (3 分)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赢得了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 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 (3 分) 进入 21 世纪,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交流 创造了条件。 (3 分) 学生答题体现了完整清晰的逻辑关系:2 分 40(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