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视野、知识储备以及“美的批评”_第1页
胸襟视野、知识储备以及“美的批评”_第2页
胸襟视野、知识储备以及“美的批评”_第3页
胸襟视野、知识储备以及“美的批评”_第4页
胸襟视野、知识储备以及“美的批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胸襟视野、知识储备以及“美的批评” 屈指算来,新世纪文学已走过了 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一批曾经 是批评界“小字辈 ” 的“70 后” 批评家不 知不觉已步入中年岁月。检视其文学批 评实绩,也是成绩日丰,渐趋成熟,越 来越表现出不俗的实力。这一代批评家 已成为(至少可以说很快将成为)批评 界一支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王迅,无 疑是这一代批评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在 2008 年至今不算太长的六七年中,王迅 写作了百余篇批评文章,另已出或将出 多部著作,粗略算来,其文学批评写作 已逾百万字。钱志富誉之为“文学批评 道路上的苦行僧” ,对于勤勉笔耕的 王迅而言,应是种很准确的描述。当然,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王迅的文学批评成就与价值主要不是由 其数量来衡量,而是更体现在其批评文 字的质量:对文本及文学现象深入独到 的剖析和准确判断,以及批评文字中呈 现出来的批评个性。 中国论文网 /5/view-7233800.htm 王迅是一位观念开放视野开阔的 批评者。王迅的文学批评就其批评对象 而言属于一种广义的文学批评,涵盖了 文学批评的多个侧面,多个层次。从大 的方面来看,王迅的文学批评文字包含 两大块:以文学创作为对象的批评与以 文学批评为对象的批评。后一种批评, 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这样几篇文章: 美的批评 回到传统诗学的原点 文学批评的生命维度 。这些文章可 以说是王迅建基于自身批评实践之上的 关于批评理论的探讨,同时亦是其批评 观的直接宣示,其中可见出作为批评家 的王迅的自我期许,对其前一种批评文 字也有明显的影响:王迅诸多以作家作 品为对象的批评文章正是其批评观念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具体体现。在以文学创作为对象的批评 中,也不只是用一种视角写作,其中, 既有宏观研究,如新世纪中国小说雅 俗面向与趋优态势一文是对新世纪小 说发展趋向的总体把握, 介入历史, 逼近精神2011 年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揽 胜 沉郁的文学2013 年中短篇小 说阅读札记 艺术新变及其裂 隙2014 年中篇小说美学分析 边 缘立场与叩问气度2014 年中篇小说 主题学分析等文则是晚近小说发展的 年度综论;又有对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 在对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中,纳入王迅 批评视野的作家作品可以说非常广泛, 莫言、余华、马原等先锋作家,林白、 王安忆、迟子建等女性作家,韩东、刘 震云、东西等晚生代作家以及贾平凹、 李锐等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作家及其作 品都是王迅的批评对象,而且还有对台 湾作家白先勇、陈淑瑶的批评。从文体 的角度,王迅的文学批评以小说评论为 主,但也兼涉其他的文体,如余华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说随笔散论 。王迅对新世纪的小说有 这样的描述“ 不仅表现在纸质媒体所发 表和出版的小说,也包括类型网络小说 的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类型化通俗小 说在全媒体时代崛起,与纯文学领域的 小说或者说雅小说双峰并峙而又和谐共 生”,对于这样的状貌,王迅誉之为“ 新 世纪中国小说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 象”。这样的言说除了可以见出王迅 作为一个成熟的批评家对文学发展态势 的敏锐感知与准确描述之外,也可见出 王迅批评观念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或许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王迅的批评 文字对通俗文学与新兴的文学样式网络 文学多有涉及,尤其是对至今仍被不少 学者目为通俗作家的麦家不但在多篇论 文中多有论述,而且写出了近 20 万字 的专著麦家论 。王迅认为:“批评应 有大胸襟大视野” ,这样的 “大胸襟大 视野”当然应是多种因素的融合方能形 成,但阅读的广泛、视野的开阔、观念 的开放肯定是批评家大视野大胸襟的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要表现,是形成这样一种“大胸襟大视 野”的必备条件。 或许与其编辑的职业训练有关, 王迅特别善于抓取批评对象中的关键词。 这样的关键词既是王迅解读文本的切入 点,又是其组织文章的中心线索。王迅 把残雪的小说称作“ 精神传奇 ”,非常准 确地抓住了残雪小说主要呈现人的精神 世界的特征, 走向虚无的旅程残 雪小说精神机制论一文对残雪的分析 都围绕感受探寻这样的精神世界展开。 对于林白的北去来辞 ,王迅用“逃离” 来概括其文本之内故事核心。 “主人公海 红自我逃离的精神行为” ,同时亦是 在概括表达林白对于其以往形成的叙事 美学的超越。通过“ 逃离”这一关键词, 把内容的分析与形式的分析联结为一个 整体。王安忆的天香是一部有着史 诗性追求的优秀长篇小说,其中的文化 内涵与历史内涵都十分丰富。对于这样 一部体大意深的长篇小说,分析起来头 绪复杂,有相当的难度。王迅在其中提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取出关键词“ 虚” 与“实”“确切地说, 不但小说的叙述过程游弋在虚实之间, 人物的生存态度与精神面向也发生了由 虚到实的潜在过渡。在这个意 义上, 虚与实这组概念在小说 中就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暗示出一个 群体的生存意义指向,又呈现出文本操 作层面的内在肌理” 。在 “虚”与“实”的 统摄之下对文本的故事与叙述展开细致 的分析,尽管分析涉及文本的许多方面 许多层次,但文章写得内在肌理明晰而 不杂乱。对于迟子建小说,王迅抓取的 关键词是“死亡 ”,王迅说迟子建 “对生 命价值的思索不局限于生存意义,而是 择定在死亡这个关亟点上。在整个生命 流程中,生与死,作为人生的两极所存 在的神秘联系,是迟子建小说书写的重 点”。迟子建的小说一直以温馨与诗 意著称,能透过这样一种温暖的表层看 到隐藏于其中的对于人生生与死的思考, 可以见出王迅非同一般的审美洞察力。 对于朱文颖的小说,王迅抓取了其“细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小”的特征,李冯的小说则围绕“ 飘移” 主题展开分析。 王迅特别看重批评者的知识储备, 认为“批评文章的优劣首先取决于批评 家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两者缺一不 可,且互相关联。而前者显然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批评家审美所见之高下”。王迅接 受过多年学院派的正规学术训练,有着 良好的知识储备与理论修养,这种良好 的学术素养体现在其批评中,即是王迅 往往能在中外文化文学发展流变的宏阔 背景中评析当代的作家作品,同时又能 纯熟的应用各种中外文艺理论,使得其 批评文字显现出一种宏阔而又深厚的气 势。比如对于残雪,王迅把其作品接受 的“小众化”与“中国文化历来缺少自审 的维度”联系起来 ;对于残雪小说 “诗 与哲学深度交融” 美学特征,王迅把她 与西方文学中以哲学深度著称的萨特小 说作对照,指出残雪“ 不是用哲学原理 指导自己的写作,而是把文学提升到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与萨特为了抽 象概念而忘记艺术本身所不同的是,残 雪的小说是存在论、认识论与艺术本体 论在最彻底意义上的强力结合。对残雪 来说,艺术的终极境界就是哲学的高度” 。在对残雪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 的批评中,王迅把其中阿丝的突围表演 解读为艺术家创造人类精神史的象征, 对于这样一种“ 内心苦苦挣扎中追求自 我精神发展” 的精神的建构,王迅把 其与但丁、塞万提斯、歌德、卡尔维诺、 卡夫卡等作家的生存及其创作以及神 曲 浮士德 城堡等西方经典作品 联系起来,在这样一种精神史发展的链 条之中审视残雪作品的内在精神,做出 “残雪的创作接续着世界文学在自审维 度上的探索”11 这样的判断。在 在 颠覆中重建莫言审美意识嬗变及意 义一文中,王迅对于莫言小说蛙 中人物塑造方面的新变进行分析时,首 先对十七年到新世纪中国小说人物形象 塑造的发展做了梳理,进而指出“当代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文学作品中生命含量低是一个普遍的现 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创作中生 活经验的贫乏与生命体验的缺席”,而 莫言以其亲身经历的现实经验为基础创 作的蛙 “渗透了作家丰盈的生命体验, 才使得他的人物充满了鲜活的生命质感” ,从文学史的宏阔视野来剖析莫言小说 “人物塑造的生命化 ”的特点,莫言小说 人物塑造之于中国文学的价值与意义自 然而然也就凸显出来;又以约翰克 里斯朵夫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荷 马史诗 诗经以及鲁迅的杂文对其 他文体的借鉴为参照探讨莫言在蛙 中“将书信、戏剧和小说等多种文体巧 妙地融合在叙事中” 的在审美表达方式 上的“开创性意义 ”;在探讨 蛙中 “问题悬置”的特点时,又借用了米兰 昆德拉与乔治桑塔耶纳的理论。而在 其三篇探讨批评理论的文章美的批评 回到传统诗学的原点 文学批评的 生命维度中,王迅更是不论对中国传 统诗学还是西方文艺理论都能信手拈来,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纯熟应用,融贯中西,纵论古今,融知 识性学术性理论性于一体。从批评文字 中体现出来知识与学养的广博与厚实来 看,王迅的文学批评显然具有学者批评 的品格。 但是王迅又对当下学 者批评中所普遍存在的文学批评写作缺 乏生命意识的介入、文学批评审美性的 忽视等不足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王迅是 个有着自觉批评观念的批评家,他对文 学批评本身及当下文学批评的现状有着 相对深入的探讨,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 明晰的批评观。王迅指出,当代中国 “批评家几乎整体向西方科学理性的批 评精神看齐,中国传统的诗学精神反而 被束之高阁”“是对批评写作本身的致命 伤害”, “批评主体对西方分析哲学的臣 服,而又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存在本 身的能动作用” 导致了当下学者批评 “从 概念到概念,从文本到文本,而抽空了 凝聚在文本中的生命含量”12,艺术 感悟的审美穿透力与美感的缺乏,使得” 文学评论以引用西方理论为时尚,以注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释的多少定胜负,致使文章不仅于读者 晦涩难懂,于作者也无启迪”, “当前中 国的文学批评更多地表现出辞藻的理论 化,西方化(其程序为:具体经验归 纳或演绎抽象概念) ,而缺少跟踪作 家和感悟文学的生命含量”13。而在 批评界蔚然成风注重科学性的“英美新 批评”式阐释模式,则更是“ 没有触及审 美的核心”“也无关文学的灵魂面向”“仅 仅着眼于修辞、语义等层面的纯形式分 析,写出的文学评论是没有灵魂的,也 是没有体温的,说到底是缺失生命维度 的批评”14 。鉴于此,王迅倡导 “美的 批评”,提出文学批评的 “审美性”。在 王迅看来,这样的“ 美的批评 ”,首先在 于批评活动中“ 批评家生命意识的介入 ”, 应该是批评家与作家“ 灵魂层面的深度 对话”15,同时亦是与文本“ 建立在深 刻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 的 “深层对话” 16。文学批评应是“ 从生命出发的诗 性言说”,应该 “融进批评家的主体精神 ” 17,不应是纯冷静客观的分析,而应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该能见出批评家的主体人格, “洋溢着生 命的血色,活跃着批评家的身影”18, 应该有“生命的维度 ”。其次文学批评文 本应该是美的,应该有审美的品格。也 就是说,在王迅的批评观中,王迅实际 更偏向于把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的 文学批评也看作一种文学的样式,很大 程度上把文学批评的写作当做一种文学 写作。王迅的这些观点确乎很是切中当 下批评界尤其是学院式批评的弊病。偏 于科学性技术性的解读往往会窄化文本 的阐释空间,也导致批评文章成为文艺 理论的图解与学术语汇的堆砌, “面孔冷 漠而机械,语言僵化生硬”“晦涩难懂” 19,毫无美感可言。王迅的“美的批 评”应该是纠正这种偏差的一种行之有 效的尝试,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但是,王迅的“ 美的批评”基本是把中国 传统诗学看做其理论资源,是在西方文 艺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二元对立的框架 中对此进行探讨。尽管中国传统诗学确 乎可以为这样一种重视主体参与的批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模式提供某些方面的营养与借鉴,但是 这种框架很容易激起某种民族主义的情 绪,影响到对问题作平和冷静的学术性 讨论,对于这一点,我们理应审慎对待。 基于这样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批 评观,王迅对于残雪等的作家批评给予 极高的评价与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李 健吾的批评倍加推崇,在其多篇文章中 对李健吾的批评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 李健吾是一位很为特殊的批评家,毫无 疑问,他既具备作为学院派批评家的足 够学术储备学术修养,但其批评文章却 又有极强的文学性或者说本身就是文学 作品,又具备了作家批评的品格。王迅 选择李健吾作为其“ 美的批评 ”的示范性 批评家应该是说是独具慧眼。无论如何, 对于学者批评而言,李健吾的批评应该 比残雪等作家的批评有更多的实践方面 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王迅把李健吾誉之为“中国批评 史上相当罕见”“对自己的批评写作行为 本身”有“清醒自觉意识的批评家 ”20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 “对自己的批评写作行为本身” 有“清醒 自觉意识”,也可看作王迅的一种自我 期许。从其现有的批评文字来看,作为 年轻批评者的王迅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 了这样的特质。王迅在对文学批评本身 做深入的探讨,形成自己明晰批评观的 同时,在批评实践中亦自觉践行。在自 己的批评写作中,王迅努力使自己的批 评文字在具备学术性的同时,成为一种 带有生命热度的文学性写作。王迅这样 描述其接近残雪精神世界的过程:“某 种意义上,阅读残雪就是主动接受精神 酷刑,但在经历种种内心的磨难后,你 的精神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到新的等级。 进入残雪的世界,我们不能急于辨认其 中的图景,因为那是凝视的时刻,也是 把感觉敞开的过程。由于每个句子都并 非表层所指,而是隐藏着一个幽暗的精 神王国,这是一个被遮蔽的处所,在其 自身内部包含了谜语般的可能性。我们 需要排空日常世俗,排空是为了更好地 接收信息。当我们进入二次审美,也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是纯精神审美,残雪小说中那深渊般的 艺术结构就会变得透明如水晶成像在大 脑的底部。这其间,你必须凭借那独立 不羁的想象力,自愿承受那个超验世界 对你身心的折磨。由于小说所包含的那 种异常尖锐的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分 解出的两股势力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惊心 动魄的拼死绞杀,时时伴随你的阅读, 你的灵魂要经历一次次致命的飞翔,跨 越一道道惊险的沟壑,最终到达那个虚 无纯粹的领地”21 ,这不是板起面孔 来带着理性的冷漠对文学文本所进行的 技术性分析,而是对批评主体全身心地 投入感知文本过程的一种充满感性色彩 的形象性描述,文字中显现出来的批评 主体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批评家审美 阅读过程中的苦痛与愉悦及其内心世界 的变化,成为一种可感觉的东西,而且 王迅自觉地力图使用“ 审美化的语言 ”, 这段文字便更近于文学性的表达,与当 下流行的学院派批评的文风迥乎不同。 在分析格非的春尽江南中女主人公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姓名前后变化的象征意义时,王迅这样 表达“女主人公从秀蓉变成家玉,显然 是对时代风尚变化的暗示。秀蓉清纯, 天然不凡,象征一种神性和诗意,而家 玉尽管外表华丽,却俗不可耐。 秀 蓉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已经变得像史 前社会那样古老,面目模糊,难以识辨, 而家玉的时代则使时间的进程失 去了应有的光辉,让生命变成了没有多 大意义的煎熬而从修辞上看, 家 玉的玉是否可以解读为欲的 谐音呢?我们面对的是彰显物欲的时代, 欲望话语总是肆无忌惮地强行侵入我们 的生活。这种命名的变化,主要基于人 物精神追随时代的自身演进。在这个人 人灵魂出窍的时代,家玉的红杏出墙似 乎不可避免。此时,在谭端午心里,那 个多年前羞怯的少女,如今蜕变为一个 虚幻的暗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腐败 的甜蜜感 ”22,这段分析显然具有很 强的文学色彩,是一种“ 诗性的言说 ”, 除了语言方面追求“ 美” 的表达外,阅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这段文字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批评者内心 激荡的情感。当然,就王迅的批评总体 而言,学院派批评的特点依然是其主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