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1页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2页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3页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4页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心理学视域下孟子道德人性论新解 【摘要】文章从心理学视域对孟 子的道德人性论进行了分析。孟子的道 德人性论蕴涵了四层意思:第一,直觉 反应是道德人性显露的条件;第二,利 他动机是道德人性存在的基础;第三, 潜在本能是道德人性存在的形式;第四, 情感体验是道德人性显露的必要环节。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25156.htm 【关键词】孟子;心理学;道德 人性 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人性论 争议最为激烈的时期。众所周知, “仁、 义、礼、智” 是孟子对人性中道德含义 的内容解释。这一观点受到部分学者的 批判,认为此观点带有虚假性,甚至认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为现代中国人之所以生活得比较虚伪、 缺乏本真的原因是受到孟子的道德人性 论的影响1。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 中,笔者发现这些关于误解孟子人性论 的观点,主要是由于对道德人性的内涵 没有真正理解,从而造成了对道德人性 的偏见。笔者认为有四大方面的意思实 际蕴含于孟子的道德人性之中:第一, 道德人性显露的条件是直觉反应;第二, 利他动机是道德人性存在的基础;第三, 潜在本能是道德人性存在的形式;第四, 情感体验是道德人性显露的必要环节。 一、直觉反应是道德人性显露的 条件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 然也。 ”(孟子 公孙丑上 )这一段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话是孟子对于道德人性论述最有代表性 的,用鲜明而带着普适性的例子来说明 道德人性显露之自然,这种自然而然的 心理体征得到了世人广泛的认同。在这 段论述的言语中,孟子所强调的条件之 一是“乍见”有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去, 徐复观先生曾说,这个“ 乍见 ”二字是说 明在此情况之下,心未受到生理欲望的 裹胁,而当体呈露,此乃心通自身直接 之呈露2。孟子继续强调:“ 非所以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三种 “非也”的情况更进一步阐明孟子所 主持的这种“ 不忍人之心”的呈露条 件在事先没有任何理智思维作用主 导下,在毫无任何世俗动机的驱动 下纯粹自然之反应,流露人之自然 本性,仅仅是理智思维和功利性动机是 无法驱动这种自然流露的。因此,在纯 粹自然条件下显现出的人性的直觉反应 才是孟子所主持的道德人性,而且也只 有在真正自然的前提下,才能流露“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之真”,才会显现 “善”之端。 二、道德人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 利他动机 在人的心性中为什么存在道德人 性呢?对于这一疑问,孟子虽然没有做 出很明晰的回答,但是孟子却说过: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 公孙丑上 )由这一论述可知,倘若一 个人缺少这种“ 不忍人之心 ”就意味着其 对人之为人的特性有所缺失。有些学者 的观点是:孟子把“ 仁义礼智 ”扣在了 “人性”的头上,他们认为这是没有任何 逻辑推演的,是一种先验性的判断,可 是这一种观点是否属实呢?笔者认为其 实不然。在战国时期, “进化论 ”思想稽 不可查,这种无据可考的情况下,孟子 却能通过将个体体验推广到群体体验, 从而来证实他的论点是正确的,推证出 “不忍人之心 ”是世上的每个人都具有的。 孟子这种论证方式与心理学中调查取样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法不谋而合,而心理学中这种从研究对 象中抽取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然后通 过这部分单位调查结果去推断总体的特 征,同时得出常模,这种得出常模的方 法是被认可的。因此,孟子通过之相类 似的方法而推论判断出的“不忍人之心” 的论断,其普遍适用性也不言自明。 孟子于此再没有明确回答,而动 物学家史密斯却在他的进化稳定策略中 讲明了一些这方面的道理。他的观点是: 凡是能保证群体中大多数的个体具有适 应能力的那些行为在进化中得到稳固就 是有可能的。第一点是脱离其生物本性 的“超自然”是一个物种不可能有的目的; 第二点是其他生物也具有人的大部分行 为之规范3。 在动物心性学和现代比较心理学 领域,已经有大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动 物中存在利他行为。动物有时甚至会冒 着生命危险去救援别的动物,特别是在 同类同族动物遭遇危险的时刻。从现代 心理学方面看来,断言人的行为动机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先天或者先验性也是有依据的。很多人 都认为人是具有先验动机的,是存在先 天图式的。持有这种观点的有弗洛伊德、 乔姆斯基与皮亚杰等。而墨菲也曾证明: 孩子的身上被发现有移情的发生先于孩 子的道德之控制被稳定的确立4。因此, 如果我们假定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一 种利他行为的基因模式的话,那么在这 种基因模式中遗传因素就占据着不可替 代的位置,而且其他心理产生的基础是 利他行为的心理,那么孟子的这一伟大 猜测是近乎天才的猜想。而孟子认为同 情心和怜悯心是个体之间仁爱关怀之内 在的驱动力的这一观点也可以被证明是 正确无疑的。从现代心理学的立场上来 讲,美国的实验心理学家沙赫特与辛格 尔做的那些移情实验是可以证明这一观 点的:“一些研究表明,移情其实是一 种动机系统,只是这种动机有与生俱来 的且利他主x 的特点。将视角投放于 那些出生仅仅三四个小时的婴儿和出生 仅仅两天的婴儿,新生的婴儿对于其他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婴儿的哭声的反应要比对那些有相同的 音调、音量的别的声音所做出的反应要 厉害得多。 ”同时该实验也证明了“ 恻隐 之心,人皆有之” 的猜想。再关注西方 思想史中休谟、卢梭等名人也都认为同 情心是促使人们去爱别人的一种情感的 基础。这些说法与结论都是掷地有声的。 由此可见,孟子的那种观点 把“恻隐之心 ”作为“仁之端”,在某种意 义上确实具有合理性。 三、潜在本能是道德人性的存在 形式 孟子虽然提出了道德人性这一理 念,但他很清楚,只能作为一种发端, 若想将这种发端上升到具体行动的层面 上来,进行所谓的推动的过程或扩大补 充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说, 每个人遇到小孩子马上要掉进井里面的 情况都会产生出本身的“ 恻隐之心 ”,但 他也并非完全肯定所有的人都会尽力去 帮助小孩脱险。徐复观先生说:“按照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现在知道的有关性字早期的文献加 以归纳, 性就是指人生而就有的欲 望与能力,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本能。 ” 就心理学而言,人们所谓潜在的本能无 外乎是人的一种倾向,只是它是比较微 弱的而且先天形成,所以这种倾向有赖 于人们后天学习来巩固与发展。 这种 善端和人的潜能相像,微弱之极,倘若 后天受到不良的环境影响而产生错误的 认知,那么这种本能就有极大可能会暂 时性熄灭。马斯洛认为:“人的高级需 要是一种似本能 (instinetoid)的需 要。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是那种在 种系与发展进化上进展比较缓慢的东西, 人独有的那些更为高级的东西。与此同 时,需要的越高级,就越易归于虚无, 因为对纯粹的生存就不那么的迫切了; 这样看来,柔弱的本能是需要慈善的文 化给其保护的。然而这一本能中有一样 东西是必不可缺的,那就是天赋,如果 长期地忽视天然的禀赋,那么人就难以 免除虚无、枯燥、憎恨等人格上的病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正是由于这种高级必不可少的天然禀赋, 该高级对于满足才使似“ 本能 ”的东西必 不可缺。如此一来,何以使这样的潜能 转变成现实之行为,正是心性论修养方 法对于孟子而言所想要达到之目的。 四、情感体验是道德人性显露的必要环 节 在关于道德人性论的阐述中,孟 子所谓“四端 ”里的恻隐怜悯的心,羞愧 和谦卑辞让的心都是与情感密切相关的, 这同时也包含着另外一层含义,即人性 之显露与情感体验是息息相关的,情感 上的体验是将道德与人性转换为现实行 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在郭店发现的儒家 竹简性 (又名性自命出 )中明确 指出:“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 于外,则物取之也。 ”其大概说的是性是 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在人们的心中藏着, 当被外物激发时,才会显露于外。所谓 情则指的是人的情感,它是性由内向外 的一种流露,也就是我们说的性的外部 表现。孟子曾在梁惠王上一文中提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到一个用羊换牛的故事,该故事就是一 例典型的个案,证明了人的同情心由情 感体验而生。孟子对梁惠王说:“无伤 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 与禽兽的区别就是能见其生而看不得其 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 远庖厨也。 ”( 孟子梁惠王上 )这 充分说明,触景生情是人内心的情感产 生的主要原因,不论是性还是人们心中 的仁心、善心、恻隐之心,必经过外物 引动,在此基础上才能表于外。并非因 为心性上的差别而使人同情牛却不同情 羊,而不过是因为缺乏外物的引发,换 言之,没有“ 金石敲性” ,这与前文中提 到的郭店竹简性中所提的“金石鼓 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然之性是人性实 现的内在根据,在外在的作用下,你能 够将内在本性转换为外在情感体验,即 情感体验是道德人性显露的必要环节。 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若某个体是伴 随认知而产生情感体验的,那么该个体 最容易产生行为的改变,情感对于行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由此,孟子在心 性论中阐发了大量的有关情感方面的内 容,这些内容充分表明:道德人性若欲 显露于外,自身的情感体验不可或缺。 牟宗三先生曾这样论述儒家对人 性的认识。他讲到,儒家所说的人性是 一种超越意义之性,也是一种价值意义 之性,是一种道德生命。孟子对人性论 的思考一再地深入,最终达到了“诚” 的 境界,孟子认为“ 诚” 是连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